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说我听:儒释道解读“楚王失弓”

春秋时期,楚王有一次狩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宝弓丢了,手下人急着四处寻找,却被楚王制止了。楚王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意思是失弓的是楚国人,得弓的也是楚国人,何必去寻找弓呢?

然而有一天这句话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孔子认为楚王的胸怀还不够宽大,孔子说如果把“楚”字去掉就更好了。说:“人失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既然失弓的是人,得弓的是人,何必计较是哪国的人捡到了呢?由此看出,儒家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身上,人是孔子最为看重的,天道、斯文无不由人传载。

后来这句话又传到了老子耳朵里,老子听后也发表了一番议论,认为再把“人”字去掉就更好了。老子说: “失弓,得弓”。在老子心目中,人与天地万物也是一样的,都是造化和自然的平等产物。从道的角度看,根本没有失去和得到的说法。一切得失、生灭的变化都在大道之中。

这话后来一直传到明朝一位佛教高僧莲池大师耳朵里,他说,楚王失弓或得弓,他本身犹如故往,无所谓失,无所谓得。这还不够,因为还“不能忘情于我”,连求所谓“我”都不可得,又如何求“弓、人、楚”呢?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没有本性,也可以说是空性。弓是空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我”是空的,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既然“我”和“弓”乃至世界都是空的,那有何来什么得失呢?

楚王失弓的故事,正好解释了儒释道三家的核心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个故事三个看法,道出了儒释道三家的境界,你认同哪一家?
再读孔子和《论语》(三)
格局
我们都是囚犯
楚弓失之,楚人得之
故事二则,正确看待得与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