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东:敞开心扉和孔子聊天

——读《论语》的心法


《论语》的内涵虽然堪称深邃,但是它的表达方式确实非常亲切生动和真诚的,让我们经常会感到,就像一位老者在慢条斯理的,循循善诱的和来向他请教各种人生疑问的晚辈们一起聊天一样。

所以,如果我们要真的从这些平实的语言中,领悟到其中的精髓,那么首先就要抱有一种同样真诚的心态,敞开自己的心扉,与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这些古圣先贤们,做一种穿越时空的心灵的交流。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任何关于道的讨论,都与关于术的讨论不同。术往往是即时性的,今天说了,今天学了,今天就可以应用,而且今天就可以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道则不同,道也就是所谓的客观规律,往往是不能即时应用的,或者即使应用了,也往往需要同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验证其效果。


所以,当我们进行这种讨论的时候,首先需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一个论道的状态上去,促使自己能够透过平淡无奇的语言,去领会背后那些万古不易的道理。

否则,就会失去敬畏之心,就会以挑刺找茬的心态来看古人的文章,就会得出不过如此,或者全是无聊的说教之类的判断。

这种观点一旦形成之后,就会导致我们无法真正的深入到《论语》中去,就无法真正理解到当时的那个说话者,内心所要传达的内容,而只能浮于文辞的表面,甚至产生许多错误的理解与印象。


比如说

许多人就认为,儒家宣扬的孝悌观念,其实就是对人性的束缚,束缚的结果就是,使中国人变得越来越怯懦,越来越没有担当。所以,才导致了我们在晚清的时候变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民族。

我们且不去分析,晚清的时候我们为什么那样的软弱屈辱,先单就《论语》说《论语》,《论语》中确实有这样一句话——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一个重要弟子。

这句话中的上半句,似乎是印证了上述的观点。但是我们看下半句,下半句才真正告诉我们有子如此重视孝悌的根本原因所在——“其为仁之本与”,是因为孝悌是塑造一个人的仁德的根本。

后世学者解释什么是儒家的仁爱精神,认为仁与普通的爱不同,认为仁是爱之理,是理之爱。简单的说,仁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爱,而且中国古人口中的理,往往就是天道的本质。所以,仁就是符合天道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爱,所以这种爱,是非但不是怯懦的诱因,恰恰相反,还正是勇敢的基础。


比如,母亲对儿子的爱,比如儿子对母亲的爱,一个人对他的国家和民族的爱,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爱,或者说仁,都可以让人充满热血喷张,直面生死。

所以,

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事实上,简单的把“好犯上”当做勇敢的人,往往正是那些对自己的情感缺乏的控制能力,或者更本质的说,是其个人的好恶判断标准,缺乏理性因素,对人对物缺乏仁爱精神的表现。

所以,儒家思想不过是要将人们的思想引向一种更加理性的境界。

难道理性就是对人的束缚与压抑,只有感性才是自由与解放吗?难道适当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与冲动就是怯懦,只有无端的放肆才是勇敢吗?

另外,我们还必须明白,儒家并不是不敢于犯上,请注意文本中的那个“好”字。

“好犯上”是以犯上为好,以犯上为乐。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种心理有障碍的表现。难道不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预防吗?


事实上,能不能一层一层的细致的读下去,知道关注到这个“好”字,进而体会到说话者的真实用意。还是浅尝辄止,一瞥之下就妄下判断。根源就在于我们前面说的,是否能够以一个真诚的态度,去与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说的更透彻一点的话,所谓的以一个真诚的态度,去与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其实就是带着某种类似信仰的心态,去读像《论语》这样一种用浅近的语言,来阐释高深的道理,来论道的书。才能够有所收获。

因为,道理这个东西,既然往往需要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去验证它,所以要想真的对道有所领悟,有所掌握的话,就必须要有一个信仰作为支撑。

这可以说是读《论语》的“心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语学而第四章2----太略童铑品国学
孔子说“三思而后行”,想太多真的好吗?其实下半句才是答案
孔子谈「识人」:身上有这3个特点的人,可深交!
解析:孝、悌、节、恕、勇、让
国学经典与青年品德修养(一)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这才是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