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东:拥有“平静”既是闻道的起点,又是闻道的终点。

如果要评选一下中国人最熟悉,最常用的经典名句,那么“上善若水”这四个字,至少能够排进前三名。

而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水之所以能够代表上善,或者说由水所代表的这种上善的内涵,就是所谓的柔而不争。

然而,事实上,这种观点即使不能说是错误的,也是流于表面的。

因为,关于上善若水,老子的原话是这样的: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其中,在“有静”这两个字的位置上,

首先从结构上看,“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也就是所谓水所具有的7善。应当就是对“上善”的展开。

其中,

  • 前两善偏重于内在的心态,可以视为是水形成柔而不争的品质的内在原因,

  • 后四善偏重于外在的行为,可以说是水的柔而不争的品质,带来的价值,或者表现。

  • 中间的“予善天”介于二者之间,是过度。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水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些内在与外在的特征,才能“不争”,才能称得上“上善”。但是,这一切的根源,或者说导致水能够具有这7善,进而堪称“上善”的那个最基本的原因,却在于“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中的“有静”二字。

因为,老子非常明确的说了——“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也就是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才是水接近于“道”,具有与“道”相似的特征的根源。当然也就是水堪称上善的根源了。

但是,“有静”这两个字可谓来之不易,因为在世传本中通常被写作“不争”——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后来的人们,简单而坚定的认为,柔而不争就是上善。

但是不难看出。所谓的“不争”更多的是一种结果和表现。至少不是最根本的,最内在的原因。如果这就写着“不争”,那么从逻辑上说,就变成了,因为不争而有了7善,又因为有了7善,而不争。这岂不成了循环论证,自己证明自己了吗?

帛书(马王堆出土)的出现,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帛书中的这个位置上是“有静”而不是“不争”。

“静”是一种内在的心态,甚至是先天的性格特征,所以可以作为一切行为特征的基础。

所谓“有静”形象的说,就是人能安于其分,甘于寂寞,圣人则更进一步能“后其身”,“外其身”以绝利欲之诱,外物之扰。

普通人之所以有私,“有为”,本质上都是起于内心的不静。不静则自生事端,自起纷争,自致祸殃。

那么什么叫静?

“静”不是静止不同,而是与道偕行,与道同步,所以从道的角度来观察,虽动也静。

所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有静”是一种人生的功夫,是一种修养的结果。从行为方式上来看,就是因应于大道,柔而不争,就像水虽然能够“善利万物”,但是它的“善”是“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事实上都是对大道的因应,没有任何的主观意愿与目的在其中。

所以,水“有静”才能“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人有静才能为人之下。

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强势弱势之分,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不同的事件中,也会处于不同的状态之下。

通常来说,人在身处弱势的时候,往往会被动的生出敬畏之心来,会被动的表现出柔的一面。但是,一旦由弱变强了,那么就难免不生出骄纵有为之心,难免不会弃柔而刚,走向坚强者的死之途。等碰了壁,由强变弱了,再回过来,选择一柔顺的道路。

比如,

我们从历史中,尤其在一些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的情景,某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得意之时信心满满,刚愎自用,一朝失败,就大彻大悟遁入空门,去寻找平静。

按照老子的眼光来看,这种人的前后两种表现,都是错的。都是对大道,对自己的天性的一种背弃。而其根源就是,没有一颗清静心,不能真正的把外物放下,不能把自己放到道的下面,把自己放到这个世界的下面。

失败了就出家,是真的柔而不争了吗?我看未必,我看更像是坚守面子的最后一道防线,更像是在自己的脑门上,盖上一个与众不同的戳。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有静”这个“有”字,既有初始拥有,又有长期持有之意。所以,真正的“有静”,是从某一时刻开始,持久的“静”下来。果然如此,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给自己印上一个与大多数人不同的记号呢?

所以,我们可以形象的说——拥有“平静”既是闻道的起点,又是闻道的终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的解释|成语故事|近反义词|读音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我读《道德经》(11)—— 第八章:上善若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