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留住手艺|天地之间有杆秤

福利多多哦。

邮箱:liangmei@youshu.cc





在电子秤无缝不入的年代,老式的秤杆似乎只能在街头小贩那里才能偶尔看到。小生意人带上一杆杆秤或别在腰间或放于笼篓之间、货物之上,待买卖来时随手一握秤杆,挂好秤砣,栓好秤盘,满脸笑容喊一声“您看,秤高高的”,买家看着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也觉得确实得了很大实惠,更是满心欢喜的付钱。用杆秤做出的生意也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人讲究的是一定原则下的往来人情,不同于外国硬性原则下的精准计算,于是在生意中也不为硬邦邦的金钱来往,更像是一次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中国传统手工做秤的工艺起源于几千年前,其中集中了东方人重直观和崇尚简洁实用的高度智慧,也凝结了大量的精巧工艺技术,蕴藏着丰富的专门知识,至今仍然具有特殊的科学工艺、历史人文和社会学研究价值。



卷一 杆秤之历史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



据民间传说,一种说法是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个鱼贩的难处那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


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卷二 杆秤之制作


杆秤匠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杆秤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选材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



刻度

接下来的,便是精细的活计,制定重量刻度。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杆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



星点

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旁人是看不懂的。杆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杆秤匠大多都双眼凹陷,多半是钻孔时用眼过度引起的。

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几百个眼,当然要几百次穿插、折断、锉平。也有些秤匠为了省时,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


上色

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决定。



卷三 杆秤之现状


目前传统杆秤制作手艺主要分布在汉中市汉台区老城东关正街。汉中手工杆秤制作工艺已经列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


汉中手工杆秤制作工艺前身是著名的武汉“福泰”记制秤。“福泰”记制秤原有许多代师徒传承,今已无从详考。武汉“福泰”记一批匠人于 1939 年由老家湖北逃来汉中开起了衡器店,成为汉中制秤第一代匠师。张兆金是这批艺人中杰出的一位。


同年,14岁的城固人刘德福为了逃避国民党抓兵,也从家乡逃到汉中,后拜张兆金为师学习制秤,成为汉中杆秤的第二代传人,并在1950年以来先后培养了许多学徒工。八十年代张兆金因病去世,刘德福作为技术最全面、水平最高的老师傅仍勉力维持杆秤生意。到九十年代刘德福的两个儿子刘贵平、刘贵明,女婿邱金全先后跟随刘德福学艺,掌握了这门技术。


由于授徒所需时间较长,制作杆秤投入精力大,日产量仅为两杆却卖不出好价,利润甚低等原因,青年人多愿外出打工而无意学习这门技艺。无徒可招,只能靠自己单一的家族方式脆弱传承,家族下一代若不愿从事这门行业手艺也就失传了。

汉中城市改造迅速,市容变化巨大,汉台区最后的一条老街面临拆迁,刘家现租赁的小店眼看就要无处安身了。



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打磨杆秤,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手艺也在打磨中消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凌华】观赏非遗木杆秤技艺(续)
【大智慧】半斤八两?老祖宗为什么定16两为1斤?长知识了!
普通一杆秤,居然事关人的福禄和寿命?
潮汕人以前常用的“木杆秤”你还记得吗?会用吗?
独角兽-古秤(组图)
谷雨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