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难得一见的通备武艺宗师马颖达鞭杆视频

       西棍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宗武术文化遗产,它根植于地理广袤、人文深厚西北地区,历尽沧桑岁月,经过无数西棍先贤的精心锤炼和传承,终于形成了当代西棍卓尔不群的武林地位。深入研究和传承西棍文化,是当代武术人不容回避的历史使命。

       在无数的西棍先贤中,马颖达先生以其严格的传承渊源、深厚的武学素养和卓越的传播成就,成为西棍文化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马颖达先生翻子拳姿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马颖达先生融通兼备、全方位的武学修养,早已为武林熟知,因此,本文对其劈挂、八极、翻拳、戳脚等方面的成就不作展开评述,而是重点探讨其西棍成就。

一、高位而严格的传承渊源

       马颖达,字孟沧,号艺舟,别号燕山武士,回族,祖籍河北省沧县杨石桥村,一九三O年八月十三日出生于兰州,二OOO年七月二十五日病逝,享年七十岁。

       马颖达先生的父亲通备宗师马凤图老先生,字健翊,号三艺老人,生于一八八八年,逝于一九七三年,享年八十六岁,是一代文通武备的武学宗师。马凤图宗师是盐山黄林彪一系劈挂拳最杰出的传人,同时八极拳方面得到孟村吴懋堂、罗疃张景星亲传;后来与天津太极名家李瑞东、“奉天三老”郝鸣九和胡奉山、螳螂拳名家程东阁等人交往甚深,有换艺之谊。马凤图宗师以颜李学派“文通武备”和戚继光“各家拳法兼而习之”理念为宗旨,在全面继承劈挂、八极武艺的基础上,以通备劲为核心,博采综纳翻拳、戳脚、螳螂、太祖、桃园、摔跤等各家武艺,器械上以大枪、奇枪为主体,旁及棍、刀、剑等诸般器械,融通兼备,备万贯一,形成了劲力通透、长短兼备、打法洗练、特色鲜明的通备武艺。

       马凤图宗师“文通武备”的武学遗产,在马颖达先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扬。天赋出众,出身名门,交流于明师方家之间,正规高等教育学历背景,曾接受前苏联体育专家的专门培训……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马颖达先生尽得通备精髓。此外,马颖达先生博览群书,文史功底扎实;自幼临池,书法隽秀圆婉;研习医术,中医医术高明……其数量丰富的手稿资料,内容广泛,构思精巧,用典纯熟,文采焕然,显示了马颖达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对其一生武学成就,其胞弟马明达教授曾撰文评价:

       我的长兄马颖达,最以翻子和鞭竿及六合大枪驰名,而八极同样也是他的擅长,他的崩撼劲桩靠劲极富功力,在刚猛之中又见敏捷轻柔,是他融翻子于八极的特殊效果。他是1953年天津民族形式运动会的参加者,曾在大会上与贤达捉对儿表演八极对接。

       在棍法传承上,马颖达先生直接传承了其家传棍法。据马颖达先生《我从事武术活动的简历》手稿记载,马颖达先生于十八岁(1948年)时,即由父亲亲自传授了“五十五图风磨棍”。

       除马凤图宗师外,两位通备高足王天鹏、罗文源学习棍法。王天鹏、罗文源均为马凤图宗师的高足弟子(罗是马的妻弟,门内称为“罗舅爷”),均以棍法享誉陇原,共称“西北棍王”。王天鹏形意拳功力浑厚,实战能力极强,其棍法力道雄浑,气势骇人;罗文源通备劲力纯粹,棍法演练把法变法出神入化,身法极为活变。自十二岁到十七、八岁,马颖达先生得到两位“棍王”师兄的精心指点,起点高,传授正,用功勤,直接侪身于一流棍家行列。

       马颖达先生的棍法技艺,除了直接得其父辈马凤图和师兄王天鹏、罗文源、方学礼和边固等通备同门外,还注意广采博纳,向甘肃当地的棍术名家虚心请教,以广其学、肆其意。甘肃老一代棍家如梁子才、边教师等,均曾授艺马颖达。

       笔者根据马颖达先生1998年完成的手稿《我从事武术活动的简历》,将其明确提到的所学各式棍法整理如下:

时间 年龄 传授者 传授内容 

1942 12 王天鹏 棍单法式 

1943 13 王天鹏 劈大杆子 

1945 15 王天鹏 

1946 16 王天鹏 鞭杆(五阴、七手、十三法) 

1947 17 马凤图 三节棍 

1947 17 罗文源 鞭杆 

1947 17 方学礼 群羊棍 

1947 17 梁子才 琵琶条子、天启排子及棍套 

1947 17 边教师 蒲团棍、蒲团乱九排子 

1948 18 马凤图 风磨棍、拦门橛 

1948 18 罗文源 扭丝棍 

1948 18 王天鹏 鞭杆(缠海十八打)、劈柴棍、虎尾棍 

1948 18 边 固 临洮排子棍 

       从表中可见,马颖达先生从十二岁起,在多位顶尖棍法高人指点下,掌握了十数种优秀棍法,尤其在十七、十八岁时,更集中学习了多种棍法,达到了其学习历程的巅峰时期。

二、精湛而全面的西棍造诣

       严格的传承关系,成就了马颖达先生醇正、精湛、的棍法造诣。

       马颖达先生棍法的高深成就,根植于他在通备武艺的丰厚土壤。马颖达先生不仅在家传劈挂、八极、翻拳、戳脚等通备拳学有着极高的成就,在螳螂、形意、八卦、太极等其他拳术上也造诣不凡。拳术之外,马颖达先生还精擅六合大枪、奇枪、棍法、劈挂刀、绨袍剑、凤头双钩等诸般通备器械,在棍法的造诣,更是赢得了素以棍法闻名的西北武林推崇。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马颖达先生精深、厚重的武学造诣,为其西棍传承、整理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颖达先生传承和创新的西棍武艺,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通备原有棍艺,即来自马凤图宗师传承的河北传统棍艺,包括三节棍、手梢子、八棍头和拦门橛等棍法。马颖达先生劈挂拳功力深厚,所以娴熟如上四种通备棍艺,尤其喜爱三节棍。

       “三节棍术太师传”,三节棍是黄林彪太师亲自传授给马凤图宗师的代表性劈挂棍法,它以劈挂十二大趟子劲力为体,以开门炮、抄锤、倒发乌雷等招势为用,长短并重,软硬兼施,一器三用,剽悍泼辣。由于久远的传承源流和强大的格斗威力,使得三节棍在通备武艺体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马凤图宗师对之有着深厚的感情,曾在八十一岁时郑重手书《通备型三节棍术歌》,将通备三节棍上升到传承先贤道统、维系通备门风的庄严层次。

       手梢子,又名小连枷,由铁环连接的一长一短两节短棍构成,长约二尺,双手各使用一根。通备手梢子打法也是以劈挂拳劲道、招势为根基,多用单劈手、开门炮、倒发乌雷等打法,棍急势厉,气势奔放。

       八棍头,又名十八把棍,是一种河北原传的短棍法,用法以双手为主,硬格硬砸,古朴粗犷,与太师鞭法较为相通。

       拦门橛现在较为少见,是一种双短棍奇门器械,全长约三尺,是在二尺多长的木棒上装一牛角(或羊角、或金属尖),另一端系一根牛皮索套。练习时将牛皮索套套在手腕上,再握紧棒端。拦门橛的技法有抡、扫、崩、架、甩、盖、刁、撩、戳、点、翻、截等,猛追狠打,大开大合,转折迅速,起伏明显。1910年中华武士会成立时,年仅12岁的马英图下场表演了拦门橛,颇受同门师兄李书文赞誉。

       第二种类型,是马凤图、马英图宗师在离开原籍后、定居甘肃前的西北军军旅期间共同编创的“风磨棍”。

       风磨棍又名五十五图棍,马凤图宗师亦称之为“兼枪棒”。据马颖达先生《风磨棍简记》及马明达先生《马凤图与陆合大枪》记载:1925年(民国十四年),通备武学宗师马凤图(字健翊)在张家口察哈尔都统属任参议,创制新武术研究会和白刃战术研究室,其间与宗师马英图(字健勋)一起,仿古人寓枪于棍之例,以奇枪和五十五图棍为框架,将重要枪点统装入其中,以明代文献为依据,定名为“风磨棍”,并特意在趟子中间加了四个“风磨势”作为象征。1928年前后,马英图在中央国术馆创馆与任教期间,与郭长生一道研习传授学员,风磨棍由之而风靡一时。1936年前后,马英图到兰州后,与其兄马凤图又按明朝程冲斗《少林棍法阐宗》、戚继光《纪效新书》二十四式枪法及阴手枪、奇枪、苗刀等精要进行再加工,并以通备劲道统领整合,从而使风磨棍在内涵、演练和实用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成为中国上品棍法之一。风磨棍汇集多家枪、棍心法绝技,是古典武艺精粹与通备武艺相结合的产物。

       马颖达先生擅长奇枪和六合大枪,所以其风磨棍演练整体浑然天工,行招飘逸潇洒,用法精确凌厉,身法折叠拧转,全套可分可合,单势运用纯熟,极准确地再现了马凤图昆仲“寓枪于棍”的创编意图。在马颖达先生的传承和宏扬之下,风磨棍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通备典型棍法,其兼枪棒技法精要也成为广大西棍爱好者渴求的对象。

       第三种类型,是马凤图宗师定居甘肃后,注意到西北棍法的丰富内涵后,指导高足弟子王天鹏、罗文源等人专门研究、学习和提高的天旗棍、鞭杆等西北本土棍法。这一类型棍法虽然源于西北本土,但却在通备劲力的染化之下,形成了技法更为丰富、劲道更为通透、身法更为活变、结构更为精巧的、风貌焕然一新的西北棍法。王天鹏先生的缠海十八打,罗文源先生总结、提炼的五阴、七手、十三法,和王、罗两位先贤整理、留传的天旗棍、扭丝棍等西棍武艺,经过马颖达先生的完整传承和宏扬,已成为西棍练家必欲得之而后快的上品技艺。

       第四种类型,是马颖达先生以传统棍法为素材创编的新型棍术套路,包括缠海鞭杆、风摩八棍、磨旗棍、大扭丝棍等。

       缠海鞭杆是在罗文源先生所留传传统缠海鞭杆基础上,经马颖达先生及其弟子王得功精心创编的优秀鞭杆套路,共有三路,每路四个趟子。第一路是鞭杆最基本的把法的打法,大致包括了五阴、七手、十三法的主要内容;第二路以传统的“缠海十八打”为基本框架,主要是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鞭杆战术变化法;第三路鞭法较稀,突出行场过步、抢门揸招的步法变化。缠海鞭杆整体结构谨严,内容充实,凝聚了鞭杆的精要势法,体现了“通备劲”的风神气势,成为西北鞭杆的后起之秀,并多次在全国性武术比赛及观摩表演中获奖,一时风靡甘肃、陕西等地,奠定了在中华武苑中的坚实地位。

       此后,马颖达先生又为其天水学生李森林创编了第四路缠海鞭杆,为学生唐国寿创编了第五路缠海鞭杆,形成了著名的缠海鞭杆系列。

       风摩八棍,定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在管其泰先生所练甘肃传统老八棍基础上,在当年甘谷县举行的甘肃省武术比赛上,经马颖达先生修改、定名而成的。风摩八棍现在亦称风摩鞭杆,流传范围逊于缠海鞭杆,所以前几年曾被某些人以“疯魔鞭杆”之名鱼目混珠,这点需要特别指出,以正本清源。

       磨旗棍和扭丝棍(即大扭丝棍,有别于传统扭丝棍),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马颖达先生采集甘肃传统天旗棍、扭丝棍、蒲团棍等代表性技法,精心创编的新型棍套,其学生周健睿、唐国寿均曾受教此棍法,其中唐国寿在1981年沈阳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演练扭丝棍,荣获奖励。

       如前所述,马颖达先生西棍传授正、得艺高,造诣极深,深受时人推崇,尤其是其鞭杆演练,身形拧转虬曲、折叠起伏,把法变幻莫测,劲力浑厚凌厉,观者无不心悦诚服,叹为观止。当代“西北棍王”李森林先生曾撰文回忆,在马颖达先生凌厉透彻的功力催动下,坚韧的鞭杆竟然弯曲出明显的弧度,让人骇然。

       马颖达先生棍法渊博,技艺精湛,是当之无愧的西棍高手。

三、广泛而深远的武学影响

       秦风陇月,汉唐盛地,西北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内涵无比丰富的西棍技艺,令无数西北须眉心驰神往,竞相折腰。生于斯、长于斯的马颖达先生,更是在西棍研究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众所公认的成就。马颖达先生在西棍上的杰出成就,可以归结为如下两大方面。

       第一,继承、挖掘和整理西棍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大量文献和口头资料。

       对西棍的继承、挖掘和整理工作,贯穿了马颖达先生一生的武学实践进程。首先,如前所述,在马凤图、王天鹏、罗文源等先贤的精心传授下,马颖达先生传承了数量丰富的西棍技艺,并在自身和弟子门人的长期研习中,结合时代发展实际,整理、充实和提高了原有棍套,使古老的西棍焕发了更为迷人的魅力。

       其次,马颖达先生早在建国初期即有意识地整理传统西棍,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目前保留的武学手稿中,有马颖达先生撰写的大量西棍历史、拳理、谱诀等资料,是我们现在研究西棍极富价值的材料。其中,有一份一九五六年完成的《天启棍:罗文渊(源)先舅父影势》,将有“西北棍王”美誉的罗文源先生所擅长的天启(旗)棍,运用照相的技术手段,逐势逐帧地加以记录,较好保存下来了传统天旗棍的历史风貌,为后人研究传统天旗棍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资料。马颖达先生的这一行动,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体委主持的挖掘整理工作早了几十年。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甘肃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马颖达先生主持、参与了多种层次的具体工作,对西棍的传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贡献。据其女婿郭乃辉先生回忆,一九八一年,马颖达先生出面邀请了包括管其泰、邸世礼等老拳师在内的六十余名甘肃省老武术家,在兰州市的文化宫和兰垣,进行了为期约一个月的挖掘整理工作,天旗棍、壳子棍等著名西棍,受到了与会者的强烈关注和好评。这是马颖达先生与西棍关系中的重要一笔。

       再者,马颖达先生在数十年的武术活动中,做了大量具体传承和推广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西棍在甘肃武林的传播。自一九六二年以来,马颖达先生即担任着甘肃省武协和兰州市武协的重要职务;一九七三年,在城关区举办了四期武术训练班并担任总教练;1979年南宁、1981年沈阳、1983年南昌、1984年西安、1987年兰州的历届全国武术观摩赛以及其他数次全国性的重要武术活动,马颖达先生均担任教练、裁判等职务,为西北武术及西棍走向全国作出了直接而重要的贡献。

       第二,培养了人员众多、成就斐然的西棍传人,在西棍的国内外传播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言传身教、代代相承的传授与教学。马颖达先生毕生致力于武术教学,一生桃李满天下,其中很多传人已经成为当代武术界的名家。

       作为马凤图宗师的杰出传人和得力助手,马颖达先生在青年时期即协助父亲传授通备武艺。据陈万智先生回忆,当年由于马凤图宗师医务繁忙,年轻但武艺精湛的马颖达先生经常代师传艺,不少老一批的通备传人,在艺业上都或多或少地得益于马颖达先生的帮助,所以,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深情厚谊。

       马颖达先生有教无类,一生授徒极众,既有两位按照传统仪式正式递帖拜师的入室弟子,也有大量在办班教学、广泛传授的各类学生。在诸多传人之中,最能秉承通备武学宗旨、传承马颖达武艺风貌的,当数其入室弟子张克俭、王得功和其女婿郭乃辉等人。

       一九六一年,在父亲马凤图宗师的亲自主持下,年仅三十一岁的马颖达先生第一次开门收徒,张克俭、王得功二人递帖拜师,正式成为马颖达先生入室弟子,并成长为当代西棍的杰出代表。武汉体育学院已故武术专家张克俭先生,棍法师承马颖达、罗文源两位通备先贤,并吸收临夏、临洮、陇南、天水等地传统西棍,擅长风磨棍、天旗棍、扭丝棍、黄龙鞭杆等西棍精华,劲力雄浑剽悍,把法灵活圆熟,身法吞吐起伏,极富震撼力。在张克俭先生的传授下,西棍在以武汉体育学院为核心的华中地区影响日益广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西棍传人,如张建军、王飞、贾海如、马文国等。

王得功先生

       世居兰州的著名西棍专家王得功先生,自幼习练八门武术,受业马颖达先生门下,棍法上得自马颖达、罗文源、管其泰、解延虎等通备先贤,并依托甘肃地利之便,毕生致力于西棍研究,是马颖达先生传人中最以西棍造诣而闻名的棍学专家。王得功先生以通备武艺为根只,遍览西北各流派棍法,精通风磨棍、天旗棍、蒲团棍、鞭杆等西棍精萃,尤其是在鞭杆上的卓越成就,最令西北棍家推崇。其缠海鞭杆系列,以其丰富而宝贵的传统鞭杆素材、精巧的套路结构、风格独具的鞭杆风貌,在数量极为繁多的西北鞭杆武艺中后来居上,最受人们喜爱。王得功先生的西棍演练,把法精妙圆熟,身法矫捷活变,打法凌厉迅疾,堪称当今鞭杆演练之极致。王得功先生传人甚众,如王建中、何建平等。

郭乃辉先生

       现年五十五岁的郭乃辉先生,自幼习练少林拳术,后考入北京体育学院接受正规的武术高等教育,师从张文广、蔡龙云、王德英、阚桂香、门惠丰、齐海、王之和等名家,一九七八年毕业到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工作,自一九七九年始,长期追随马颖达先生,被纳为女婿,尽得通备武艺精髓,精擅拳、枪、棍等诸般拳械。郭乃辉先生天赋特异,体魄雄健,劲力深厚,技艺传承最为全面,深谙各式西棍技法,尤其精擅风磨棍法,集雄浑通透的劲力、剽悍迅猛的棍法和精妙圆熟的枪法于一体,充分地展现了通备风磨棍“兼枪带棒”的技术特征。郭乃辉先生教学严谨,传人众多,近年来已经从兰州、甘肃地区,传播到国内、国际范围,影响迅速扩大,如兰州张太、刘学明等早期入室弟子,以及美国的孙安博士、韩国的卢东镐博士、日本的池本淳一博士等世界各地学生。

以上三人之外,马颖达先生还有众多成就杰出、影响较大的学生,将西棍传播到了国内外广大地区。

       一九六O年困难时期,马颖达先生应陕西省武术队邀请,训练陕西省武术队近一年之久,队员马振邦、杨宝生、邬树堂、白文祥、高西安、王秀云、翁吉秀等,均受教于马颖达先生,传承了棍法、鞭杆等西棍技法,对陕西一带西棍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八七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举办前,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邱丕相先生、王培锟先生赴兰州讲学,专诚向马颖达先生学习五阴、七手、十三法和缠海鞭杆等。在此后几十年武术教育生涯中,邱丕相教授一直将鞭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在武术本科、硕士和博士学生中精心传授,使西棍以上海体育学院为重镇,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很多地方,传播面之广、影响之深远,可谓是西棍传播进程中的丰功伟绩!

       此外,受到马颖达先生精心指点、在西棍上建树甚丰的还有:天水市武协主席李森林先生、兰州市武协秘书长周建睿先生、金昌市武协主席姚建忠先生、嘉峪关市武协主席郭乃尧先生、沙特阿拉伯的唐国寿先生、美国的李永谦先生、济南的王常凯先生、兰州的张鸿谋先生、马文钰先生、湖南的李德胜先生、重庆市的阳亚雄教授…………皆可谓西棍之俊杰,不可胜数!

       广袤、古远的西北大地,孕育了高古、剽悍的西棍文化;豪爽、淳朴的秦陇人民,赋予了西棍深沉、丰富的内涵。在这一文化进程中,以马颖达先生为代表的西棍先贤,以其卓越的才智,将三秦、陇原大地自生自灭的棍棒技法,提炼成为极具西北地域特色的上品武艺,对西棍文化的传承与宏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西棍发展进程上的不朽丰碑!在马颖达先生逝世近十周年之际,回顾先生的武学生涯,传承先生的西棍遗产,既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更是西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时势必然!

文:陈宝强 郭乃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西北马家通备武艺名师郭乃辉先生在中国古兵器研讨会上讲解和演示双手刀的实战应用
梦想与执着:姚建忠的通备武艺之路
武林瑰宝——甘肃鞭杆
功夫谭 • 八极篇——思考与探索:通备武学之于传统武学(1)
马颖达先生鞭杆五阴七手十三法
评点各家拳劲儿的“出尖儿”和“不出尖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