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就看不得原生家庭的伤害这几个字”:为人父母,我很抱歉

伤害不可避免,但是真正的伤害不在于伤害本身,而在于伤害从未被看见,从未被补救

昨天看到一个读者在一篇文章下面的评论,很有代表性:“我现在特别反感‘原生家庭的伤害’几个字。这个社会的竞争压力大,生活压力大,造成更多父母的焦虑,我们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可现实它允许吗?你包容他成绩落后,包容他事事的不完美,最后工作找不到,钱挣不到,那个时候你觉得他不会怪你吗?那时候你觉得他会快乐吗?那时候你觉得他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吗?”

这位读者的留言,反映出了为人父母的纠结与焦虑,迷茫与无奈,在他们身上,还能看到一种“怨气”,就像ta自己说的那样——我见不得“原生家庭的伤害”这几个字。

我相信这样的家长绝对不是少数。随着原生家庭概念的普及,一部分人像找到了救命稻草,把自己的一切行为模式都归因为原生家庭,还有一部分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听到这几个字如芒在背,好像受到了莫大的指责,所以对这个概念异常排斥。这两者,或左或右,都不是真正理解“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人。由此可见,对于一个概念,很多时候我们的理解并不准确,自然也谈不上深刻的解读。

原生家庭理论只是一个概念和理论体系,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应用它的人身上:你如何对待或者看待这个概念,取决于你自己内心的投射。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专门针对这部分看了这个词如芒在背或者恼羞成怒的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谈一谈原生家庭的伤害这个话题。

01 什么人见不得“原生家庭的伤害”这几个字?

从身份上说,这部分人,大多数是为人父母者。当听到这几个字时,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被指责、被否定,并因此产生羞耻、恼怒等负面情绪。

一般来说,这类人可能会有以下一些特征

▪ 自己的原生家庭不算和谐,自己有比较强势、缺少同理心的父母

▪ 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也不算太和谐,孩子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 自己的亲密关系质量一般

▪ 有完美主义倾向,习惯评判,对自我和他人的接纳度较低

▪ 自我价值感不高等等

这样说似乎有点抽象,简单说,这类人往往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而现在也往往是正在制造“问题孩子”的“施害者”

当他们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首先涌现的是一种被羞辱、被揭穿的恼火感。这让他们愤怒并极力为自己辩解。

在我看来,他们的这种不良感受,首先来源于对“原生家庭的伤害”这个概念的认知不够清晰。换言之,他们将客观的描述等同于对自己的批判和指责,这样才激发了他们的负面情绪。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将首先对这个概念进行澄清,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会就这位读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即在现在的高压社会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不“伤害”孩子,还能让孩子良性发展?敬请期待。

02 伤害:就像杯子上的指痕,无法避免

一提到“伤害”二字,很多人都感觉是一项很严重的指控。这实际上是对这个概念理解的误区。

伤害,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不是一项指控。比如,对于婴儿来说,ta醒来饿了想喝奶,妈妈慢了一步,没有及时的满足ta,对于婴儿来说,多等待的那几秒钟可能就是一种致命的伤害,ta感觉到自己被遗弃,并撕心裂肺的大哭。

当一个对自己的价值不够肯定的父母知道自己刚才没有及时满足孩子的行为是“伤害”了孩子的时候,ta就会感觉到非常大的内疚之情。当Ta这样想,就等于将孩子的“伤害”转移到自己身上,成为了自己攻击自己的理由——看,我没有照顾好孩子,所以孩子才受到了伤害。

这种思维逻辑的背后,是一种“求全”的完美型特质的人格在作祟。即,他们内心当中对自己有一种潜意识的期待,期待自己做到一百分,是“一百分妈妈:当没有做到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我攻击,当这种自责无法自己承受的时候,又会转化为抱怨和指责,攻击别人。

本质上说,这是一种不能自我接纳的表现。

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就像一个人去拿一个全新的杯子,无论如何,都势必会在被子上留下指模——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些指模,塑造了杯子的现状,破坏了杯子的“完美”,但是这是无法避免的。

对于孩子来说,ta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父母,即使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成为父母,也不可能完全不给孩子造成伤害,所以,伤害其实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遭遇的事情,因为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祛除自我中心,打破自恋”的过程,这个过程,就伴随着自我被伤害的感受。

就像前面举的例子,再完美的妈妈,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满足婴儿全部的幻想和要求,成为理想化的、100分的妈妈。所以,伤害孩子,无法避免。

但更为重要的是:只有父母不是100分,才留给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什么都替孩子想到,那么孩子也就不需要成长了。

03 伤害不可避免,但是真正的伤害不在于伤害本身,而在于伤害从未被看见,从未被补救

看了刚才的关于伤害的解释,也许有的人会松一口气:原来每个人都一样,都要受到伤害,那我就没什么可内疚的了。

如果是这样,那所有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科学研究就毫无意义了。所以,这种想法当然也不准确。关于伤害,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 父母不可能是完美的,60分的父母能够给到孩子基本的照顾,并为孩子的成长留出了空间。

▪ 父母可以通过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自身人格的成长,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心理伤害

▪ 父母因为自身人格的成熟度不足,在教育中难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但这并不是不能补救的

父母需要明确的是,有些伤害产生的影响是终生的,无法修复的。比如对于孩子安全感的伤害,父母的敷衍、冷漠、不耐烦等等抚养环境,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这种伤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即使后天再怎么尽力修复,也无法完好如初。正如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所以,这才是探讨“原生家庭的伤害”这个话题的根本原因——希望家长多一些成长和学习,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因为作为家长确实责任重大,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且人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很多父母学习了育儿知识,但是在做的时候仍然知行难以合一。于是懊悔侵蚀了他们的心灵,甚至让他们想要放弃。所以这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的确,我们大多数人的行为是下意识的,也就是不经过理性思维马上就做出反应的。所以改变是很难的事情。在我看来,之所以知行难合一,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对“知”的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知其然,但并不知其所以然。今天看到一个留言,说“有时候一知半解和无知相比,前者伤害更大”,对此深有同感。很多人对于育儿理念的认知,其实很浅薄,就像这位一看“原生家庭的伤害”就反感的家长,其自身的人格发展使得ta对很多内容产生了无意识的阻抗,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深入且全面的理解这些科学的知识,自然,理解不到位,也就难以知行合一。第二个原因是,将“没有发生质变”等同于“没有改变”。我最常举的例子是,小草的种子在破土发芽之前,你是看不到变化的,心急的人会说,种了种子也没用——但真相是:变化是一定的,只是你没有看到罢了。

除此之外,如果真的下意识的做了伤害孩子的行为,是不是就“完蛋”了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事后复盘等方式,让自己不断成长,并且在事后情绪冷静时和孩子做真诚的沟通,补救伤害。

请注意一点: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真正的伤害不在于伤害本身,而在于伤害从未被看见,从未被补救。

04 为人父母,成长自我是唯一的“出路”

我曾经说过,很多人来找咨询师,都会说这样的话:我的孩子怎样怎样了,老师,你说怎么办?怎么样就能让他改变了?

请恕我很直白的说一句话:从孩子看到自我,这种转变对人格不够健全的父母来说,是一件很困难、很痛苦的事情,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转不过这个弯来。

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其实这就是原生家庭的意义。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质上说,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更根本的说,是父母的人格出了问题

人格不够健全,自然就会用很多带有伤害性的方式抚养孩子,继而培养出“有问题的孩子”。但是,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需要父母改变”的确是很难的,这里面包含着深切的自我否定——成长和学习之所以是少数人的“特权”,就是因为成长本身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

很多人格不够健全的人,在这条道路上浅尝辄止,根本无法深入,也不能完成自我成长。自然,他们的孩子的生存环境也就无比艰难,有问题的几率也就更大。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问题家长和问题孩子很多,他们为此深深痛苦,去到各处寻找良方,但是又求而不得(更准确的说,是得到也不会用),结果是:市面上有数不清的科学育儿知识,但是这些家长仍然如溺水者一样苦苦挣扎,甚至有很多还被一些德行败坏的人钻了空子,专门赚他们的钱。

这是一个非常可悲而又现实,但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

从某种角度说,家长的唯一“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自我成长,通过学习改变认知,知行合一。当自我的人格健全了,才有能力构建深度的关系,有了深度关系滋养的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只有3700字,在我一贯的文章习惯来说,是比较短的。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调整。在未来,我希望可以尽量做到日更或者相对频繁的更新,从字数上说,三四千字的文章可能更利于阅读体验。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只简单澄清了“原生家庭的伤害”这个概念。

在明天的文章里,我将就这位读者的留言,做进一步的解释。

希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多多留言互动,你们的留言和问题,将成为我的写作主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无法原谅自己的怂”——深入骨髓的“羞耻感”为何如影随形?
孩子不需要父母多么厉害多么完美,只需要父母身心健康
阻断家族暗能量的轮回
妻子在原生家庭过于软弱受欺负,身为丈夫如何做能帮到她?
【听心语】原生家庭对你来说是爱还是伤害?
原生家庭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上篇)——微课分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