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么多“推荐算法”,我们真的需要吗?

大家好啊,我是穆宁。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话题,叫做“推荐算法”。
梅尔·吉布森饰演的男主角在电影《谁知女人心》中,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
一次浴室触电的意外突然让这个大男人获得了神奇的本领——“读心术”,可以轻而易举地洞悉身边女人们的心事,听到她们内心的独白。
尽管一开始被这个本领吓得半死,可他却渐渐沉迷,以此俘获芳心。


 “读心术”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仿佛一夜间,个性化推荐技术让我们身边突然出现了一位洞悉你喜好的“知音”。
它可以24小时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指引,不厌其烦地向你推荐那些“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西,从房子,到袜子。
不知不觉中侵占整个互联网的“推荐算法”,不单直指你心底里哪些小秘密,更成为了每个网站拉拢用户的核心机密。
除却社会价值、国家安全等因素,个性化推荐算法的问题是让用户丧失“个性化”。
个性化内容使得用户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陷入“信息茧房”,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交流就会大幅减少,群体内同质的特征越显著,导致一种正反馈式的“自激”。
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简单来说,就是大家所说的“杠精”。
其次,“信息茧房”将会导致社会粘性的丧失。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人们很容易沉浸在自我的话语场中,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些都大大减少了经验的分享。
当每个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缺乏粘性,人心涣散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之间、群体之间往往彼此漠不关心。
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互联网的疯狂,得益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信息茧房”效应让用户不自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很难接受不同的观点,甚至在群体、代际间竖起阻碍沟通的高墙,造成个体与社会的隔离。
如果用户沉浸于单一类型的信息内容中,会缺乏对于当下和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和判断,拒绝认真严肃地思考社会重大议题。
这也就是,就是目前比较火的逃避现实,追求安逸的“丧”文化诞生的原因。正如火爆全网的文章《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中提到的:
当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从主动订阅、搜索,变为被动的“下拉刷新”的时候,互联网便不再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而只是一个善于美颜的镜子。
如果一个人每天阅读的文章都是10万+,那他一定会认为自己所阅读的这些内容就代表主流舆论的声音。
但事实上,机器只是将符合它胃口的文章推送给了它。
而对于超过8亿的中国网民来说,即便是一个篇篇10万+的公号来说可能也只是找到了整个舆论场中很小的一个缺口,并不代表着主流观点。
对于每个舆论场中的发声者和受众来说,都更加认为“自己所写的/看的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最终导致我们距离真实的世界渐行渐远。
如果我们甚至无法认识到真实的彼此,就更不要说我们能够相互理解了。
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反馈”。而最大的弱点也是“习惯于快速响应用户的反馈”。
沉迷于迎合用户当下的需求,让企业迷失了自己真正的目标,也让用户失去了“个性化”。
面对算法的作用与价值,张一鸣的观点曾有过一次重大转折。
“如果你非要问我头条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认为是——提高分发效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是最重要的。
他曾在2016年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本身并不认为低俗有什么问题。你在机场看到的杂志是一回事,在火车站看到又是另一回事”。

在19年4月11日凌晨4点发布的声明里,张一鸣换了口径:

“我们必须重新阐释并切实践行我们的社会责任:正直向善,科技创新,创造价值,担当责任,合作共赢。”“我们必须重新梳理我们的愿景。”

多年以来,人们每次点击留下的痕迹被存于数据库中,数量庞大到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这些痕迹被称为“大数据”。

从字面上看,数据意味着要有人“提供”,但至少就这一点,可以说,这里是有矛盾的:

这些信息不是众人“提供”的,而是从我们这里被拿走的。大数据知道我们的一切,但我们对大数据却知之甚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审美茧房”,正在加速拉开阶层?
困在「信息茧房」里的人,是如何逐步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
男性和女性的评论区不一样,算法连这也不放过了?
互联网时代的作茧自缚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论网络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