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三体》(一)——子休

文:子休

今年清明节前夕,我去一位熟人家拜访。那位朋友正在准备祭祀用的黄纸袋,那是用来装锡箔元宝的袋子,封面要写上祖父母的名字。

    “你来写吧,你毛笔字好。”

    “行,名字怎么写呢?”

    “怎么念都知道,怎么写倒是忘了。”她思索了一会,拨打了两个电话,终于打听到了。

    “写好了,再往上一辈还记得吗?”我写完多问了一句。

    “不记得了,很少听说,叫什么名,做过什么事都忘记了。”她叹息一声。

于是,我想起了我往上那第四辈人。听说那时候,家境尚可,小富即安——地方上有大宅院,还有些许田地,家里有小辈在上海租界开酒楼,还有人与外资合作办厂。只是原先是私塾先生的太爷爷结局比较悲惨,因染了毒,被逐出家门,据说客死在上海滩。

我自己的家族,我往上的第四辈,我所知道的也仅限于此。我问起我父亲,辈分再往上的还能想起来吗?不记得了,都不记得了。

是啊,不记得了,都不记得了。那些开过的酒楼,办过的企业,还有些伤心事,伤心人,过去的事,过去的人,都过去了。

人是这样一种矛盾又自然的存在------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想得到的永远很多很多,但最终能念想的人和事却越来越少,就个体而言,我们自出生开始能经历过的历史就越来越多,但是我们最终能抓住的历史却越来越少。我不知道在死前那电影放映般的闪现中,那无数的记忆中的历史是否还清晰可见,但是回望身边,真正还牵挂着的,放不下的必定只是那几个人,几件事。在历史的胶卷中,我们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不过数千年,短暂的数千年在漫长的地球文明的放映中,哪怕化作一则最凡庸的三秒钟的广告都没资格。而在这短暂的数千年有记载的闪现的片段中,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留下一点小小的念想,也只是一小段时间的一点点念想,更多的人都已经且必将平静的在某个画面的一角几乎不为人知的最为自然的忘却。忘却的那么自然,甚至不需要四代,再往后慢慢的,连传承的基因都变得模糊了。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像把一掬最纯洁的水滴入了一方硕大无比的砚台,我们费力的研磨,绞尽脑汁,耗尽各种才智精力,眼看着越来越稠,越来越黑,越来越失去最初的纯洁,终于在生命的最后浓缩成了一滴墨,或浓或淡,这是你最终能企及的形状色调,可是一旦无可避免的离开砚台,滴入在历史的无边无际的长河中,在那无穷无尽的稀释后,你变淡、透明、终于又消失不见了。

千百年后,谁还记得谁。

在社会的大变革中,任何的惊天伟业、功名利禄都将风消云散。在岁月的冲刷下,我们的躯体和记忆中的所有拥有过的物质的东西,都将化作泥地里的一堆沙砾,又在地质运动的揉捏下,沧海桑田,尘归尘,土归土,最后在物理和化学定律的精巧合力下,化作那最基本最原始的元素。

在大历史中,我们只是一堆腐肉。在更大的历史中,我们只是尘土。乃至连尘土都算不上,是比基本粒子更基本的粒子。

那些我们一辈子曾苦苦追寻的、掌控的东西连同我们自己,在时间和空间的幕布前,都是一群卑微的龙套,一堆临时的道具,我们的每一出戏终将迎来谢幕。

以悲观的角度看,我们的确就是一幕悲剧,比所能想象的最悲的悲剧更悲剧。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思想录》中深沉地写到。

幸好,我们有思想。

“我们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即使宇宙将我们轻轻击垮.........思想就是我们全部的尊严!”三十余岁,身体羸弱而性格内向的帕斯卡,在生命的最后仿佛是投入在烈火中即将燃尽的芦苇般,奋力爆裂出最后的呐喊。

是的,我思故我在。生命在感受中才能觉察到意义,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命。我们工作,赚钱,消费,享受,恋爱,生育,都是在确立我们在世界中的坐标。我们与生俱来携带着一种叫欲望的东西,本质上它就像是系在猫身上的铃铛,我们通过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来感受自己的存在,那些为了物欲奋斗的,为了理想献身的,为名为利本质上都是在诠释着人类这个物种存在意义的多面性。从大格局看,个体就像是屏幕上一个个微小到极致的像素点,丰富多彩,共同构成了一个斑斓的大写的“人”字。

我们惊讶于生命的存在本质就是个奇迹。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单细胞,氨基酸,最初那一粒分子,最广袤深邃的时空,乃至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乃至奇点之前的未知的东西——以我们为坐标原点向前推算,生命的诞生远比一阵龙卷风刮起一堆零件又掉落下来组成一辆汽车更偶然。或者我们真的只是上帝在培养皿中的一堆细小的实验对象,上帝早就设置好了各种环境参数,连实验结果都是预期的,一切都是宿命。

从哪来,是什么,到哪去。在学习路上、求职路上,人生路上,探索路上,所有正在经历的,即将经历的路上,我们有太多的未知。

我们总想着掌控未知,但掌控永远遥遥无期,所以,我们先要活在当下。去感受,去探索,去体味生命的美好,参透生命的意义,延展生命的价值。

当我合上《三体》最后一页时,我开始这样想。这是本才子书,披着科幻外衣,阐释的是对大历史的思考。

读大历史,不见得能帮你解决现实琐碎的问题。但好比正在攀登颠峰的途中,你不知道捷径在哪,不知道未来的路是否是绝路,但是有人给你展开了一份地图,于是你知道你正身处什么高度,要前往哪个方向,尽管前途依然未卜,然而你心中终有一块圣地。

如果把真理比作黑暗中的一个未知的物体,那么很显然极可能没有人能最终睹尽它的全貌,但是每一点悟道,都将点亮这物体上的一点点星光,于是渐渐的,它的轮廓一点一点慢慢的清晰了。尽管周遭依然黑漆,可是你眼前和你心中有光。

然而实话实说,我以上写的文字又都是废话,都没有意义,一切理论早就像散落在无边海滩上的贝壳,一直就在那里。“窗外的每一片树叶,都使得人类的科学那么的软若无力。”晚年的爱因斯坦竟是这样的感慨。

镜中皆是虚像,离开自己,才能看清自己;所见原只一隅,站在高处,才能俯见全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中的芦苇
经典语录:生活真谛
政治学人是不善于表达的
让思想绽放,让生命发光---葛承亮
走近芦苇 陈所巨
自由是生命的本质,意识决定形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