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中国茶事的今古
今日书单
《历代茶器与茶事》

《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
李群玉
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
圭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红炉爨霜枝,越儿斟井华。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凝澄坐晓灯,病眼如蒙纱。一瓯拂昏寐,襟鬲开烦拏。
顾渚与方山,谁人留品差。持瓯默吟味,摇膝空咨嗟。


一部书
一览中国茶事的今古

清人陈其泰言读小说中提到:“善悟者,自得之”,品茶亦是皆同此理。而说到以茶会友,这幅画表达得恰到好处。

▲宋 《刘松年撵茶图》

放大来看,左下角的侍者跨坐在长方形矮凳上,手推茶磨挽把,正在撵茶;另一位则站立桌边,左持茶盏,右执茶瓶,向分茶碗内点茶。

转向茶桌,上面摆满了茶筅、茶盏、茶托、茶末盒、水盂等茶器,桌前的风炉火正旺,上面的水即将烧开,着僧袍的“草圣”怀素摊开画纸,酝酿挥毫泼墨;围坐的钱起和戴书伦,眼神紧随笔杆,准备时刻品评。


两三知友以茶相聚,评书论画,或间以琴棋相会,可谓是古人常见的休闲活动,席间谈笑风生,茶香悠远,好不洒然。


如今,我们虽不得见古人的品茗场景,但在阅遍故宫及各地博物馆茶事文献、藏品的廖宝秀老师笔下的《历代茶器与茶事》一书中,却可以深切感受到唐宋至明清的饮茶风尚。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近40年的时间里,廖宝秀老师经手过的文物有几万件,这让她得以运用器物、文献、书画互证的研究方法,通过精选的200余件茶器、茶画将我们引入古代饮茶的情境之中,呈现一部中国茶事的历史。
 作者简介 
-廖宝秀 -
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日本国立京都大学美学研究所共同研究学者
著有
《茶韵茗事——故宫茶话》
《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
《宋代喫茶法与茶器之研究》等多部专书
以及70余篇学术论文
书在台湾出版后,获得了颇高的赞誉,再版数次,其“如白描一般”的叙述手法,引领读者进入古代饮茶的情境之中。

全书由五个章节展开描述,让读者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人使用何种茶具、采取何种方法饮茶,至今读来仍令人兴味盎然。


从唐宋至明清
茶人茶事的大合集
除导论历代茶事巡礼外,全书分唐宋茶事、明清茶事、茶事琐谈及茶事特展四个部分,分享了廖宝秀老师深厚的茶文化研究,细细品读之下必有收获。
 唐宋茶事 

品茶,自宋代以来就和挂画、焚香、插花结合,成为文人书斋里或文会雅集中的时尚活动,“四般闲事”是富裕年代的文化品位。 

▲内页展示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俗谚云: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品茶为四艺之一,古人重视官能感觉,透过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来感受美的存在,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内页展示
宋代以降的品茶,基本上可说四艺合一,而非香自香,画自画,花自花,单以品茶一项就蕴含了这一切雅趣在内,囊括了色、香、味三者,当烹茶之际,茶汤沸腾声若松风,加上赏玩茶器,品茶可称是五味俱全了。


 明清茶事 
明代的主要饮茶方式为叶茶泡茶。它不像宋代团茶、草茶(宋人称叶茶、散茶为草茶)须槌碎研碾成末,因其为散条形,所以明人改用茶壶容茶,汤壶(煮水壶)煮沸水冲泡,再注入茶杯饮用。

▲内页展示
由于不需直接在碗内击拂茶末,亦不再使用容量较大的茶盏、茶碗,而改用容量较小的茶钟、茶杯饮茶;为观茶色特重白瓷,泡茶茶壶或煮水砂壶,特别喜用宜兴紫砂或朱泥茶壶。

▲内页展示

二者在明代中期以后成为茶器新贵,也是文人、茶人争相收藏的对象。明代以后的茶器,茶壶居主要地位,茶壶的大小、好坏亦关系到茶味,这是唐宋茶器中不曾有过的现象。

 茶事琐谈 

茶事琐谈由品茶艺术与情趣、山水巡礼、台湾茶及冲泡方式三个部分逐一进行描述。

▲内页展示
台湾饮茶风气流行甚早,从20世纪70年代各式茶馆林立到现今茶席文化的兴起,从茶的种类、茶器、茶席摆设到空间的安排配置等皆讲求精致典雅,品茶赏器一如宋明时代正成为时尚之势。

 茶事特展 

随着历代茶制度及饮茶方式的演变,使用的茶器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汉代以前,茶多作药物或食材使用。自唐宋以降,茶已融入生活, 不仅精选茶品更讲究细碾点啜。明清时代推崇细煎慢品的饮茶方式,文人也推动设置独立的备茶空间,茶寮应时出现,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茶事发展路漫漫
吾将上下而发问
另外,书中对关于茶器和茶事的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解答,例如古代和现代人的饮茶方式有何不同,茶的具体冲泡方法,品茶圣地有哪些等等,你都将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 现在使用的茶器,和陆羽《茶经》中的一样吗?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书,《茶经》记载了有关“茶”的一切。其所述的制茶、饮茶方法与器具,至今仍为我国、日本及韩国茶道沿用。
▲内页展示
书中依照《茶经·四之器》中列举的二十五项茶器,按功能划分出六大类(包含煎煮、焙碾、贮盛、饮用、搅拌、清洁)。同时其译成白话、阐述其作用后,与现代茶器进行对照讨论,并展开单独章节详细讲述。
▲ 《茶经·四之器》图解
> 认真泡一壶茶,会很麻烦吗?
如果严格按照《茶经》来,确实不容易。书中以台湾茶为例,将现代泡茶流程简化为9步,借助真人示范与必要的文字说明,解读每一步的名称与目的。此外,在实操中不能忽略的泡茶注意事项、所用茶叶信息、必备茶具等干货,也可在书中找到指导性建议。

▲九步泡茶流程图

> 历代藏画中出现的茶器,还有实物可见吗?
当然有,在这本《历代茶器与茶事》中,它们只有一行字的距离。作者将各朝有据可考的茶事画作逐一收集,并与同时期的文献资料比对、相互印证,对藏在角落处的细节也不放过,只要仔细阅读必会发现其中奥妙。
▲内页展示
这幅描绘乾隆御制茶舍“竹炉山房”的画轴,初见并无端倪,但将室内隔断处放大,会发现架子上有件上圆下方的器物。经作者考证这是款竹制茶炉,其内填泥,以松枝助燃,煮泉水泡茶,纵情群山之间,真是十分享受啊。



> 被皇帝相中的品茶圣地,还能去膜拜吗?
古往今来,茶与山水的关系密不可分,名山产名茶,涌名泉,甚至成为江南诸山的通规。伏案研究之余,宝秀老师也追寻古人足迹:武夷山的御茶园、惠山的天下第二泉、虎丘的天下第三泉等,都在书中展露新颜。


这幅沈周所绘的《虎丘十二景》画中憨憨泉的位置,就与现今遗址几乎一致。宝秀老师通过文献记载与绘画呈现,梳理出地上建筑的变化,为参观者提供“古有画可赏,今有景可览”的两全之计。

▲内页展示
> 谁是中国历史上最好茶的皇帝?
如果乾隆称第二,估计没人敢当第一。
历史上称其为“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识茶哲人”,也是唯一一位在档案中留下具体建茶室、制茶器且有图为证之人,可以说,少了乾隆,清代茶文化发展史是不完整的。

▲内页展示
这套包含有茶盘、竹茶炉、漉水囊、炭斗、水斗、茶碗等全套备茶用器,素雅简洁有别于宫廷使用的华丽彩瓷,是乾隆结合自身品茶哲理,为茶舍特意配备的。除了借鉴先人,他也从外国货中获取灵感,如常用的木质提箱茶具,就被推断改良自日本的莳绘提重。
▲内页展示

乾隆留下的诸多实物与影像资料,让我们得以窥探其茶舍内部的简单装潢与陈设;宝秀老师也针对一些未明确之处,根据史料进行了合理推断,并将自己的观点陈述于书中。
> 古人也会和我们一样,沉迷于奶茶吗?
唐文成公主进藏后,将汉人喝茶的习惯带入吐蕃,后经茶马互市,茶逐渐结合游牧民族喜饮乳品的习惯变身成为“奶茶”,入主中原后,更是成为清宫日常不可获缺的饮品。

▲内页展示
在各大庆典、祭祀、筵席招待等隆重场合,用餐前也需举行赐进奶茶仪式,相对于现在流行的甜奶茶,清朝多了些“粗犷的咸”。上好的贡茶加入奶油、牛奶、盐和水等原料细火熬煮,滋味香醇绵长,连皇家围猎聚餐时,也要不远万里携带以便饮用美味。
▲内页展示

好茶 . 好书 . 好时光

古今皆同,品茶赏器可增添生活情趣。品啜一瓯好茶,赏玩手中茶器,茶席中谈书论画,即席挥毫,赏鉴各类文玩,曾经是唐宋之后文人雅集中的常景,发展至今仍是好茶人士茶席中的活动。

只是少了古人吟诗、赏画、观书的雅兴,多了茶、香、花的点缀,然而的是对茶器、茶味以及氛围营造的讲究却从未改变。

而今我们寻求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或许应该先从中体悟中国茶道的独特所在,诗书画意,无论何种传统文化,都不离诗意的寄托和艺术的品位。

在《历代茶器与茶事》中,无论讲茶器、茶事、亦或是茶史,古人对茶的诗意体悟与艺术感受都隐含在其中,习茶中的诸多困惑与难题,也都在艺术与诗意的熏陶中,逐渐开悟。

 
自古文人雅士品茶,重趣味而疏形式,近园林而远烦嚣,因此诸般艺术自然地与生活结合。这或许就是中国“茶之道”的精髓所在吧。
产品图片为『誰最中國』原创拍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经验、当今科学,再加上国茶情怀,我们每天饮茶多少为宜
古人泡茶是否有专门的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时穿着有什么要求?
古人饮茶,为什么会留下诗词无数?
中国茶文化 | 喝茶的高级感,还得看古人
泡茶、品茶的过程详解_
饮茶的讲究,还是古人最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