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一场考试,恨上了一个王朝,让黄巢狂喷的晚唐科举到底有多卷?

  提起黄巢,想必不少小伙伴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对方那首,充满了不忿之气的名作——《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千多年前的长安城外,落魄的黄巢站在人来人往的直道之上,看着身旁一众“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青年才俊们;回头再想想自己方才扒拉了半天,也没能在榜单上找到自己名字的窘迫,一股怒气登时顺着脚底直冲脑门。

他指着眼前的那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忍不住破口大骂起来:

“贼长安,老子再也不考了,等下次来,看我不弄死你!”

文化人就是不一样,一首诗,通篇没有脏字,却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能够清楚地感觉到,黄巢的那股冲天不爽。

当年,站在长安城外痛骂不爽的落地考生,黄巢绝对不是第一个。

但当时的黄巢,肯定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时口嗨,最后,还真的成为了历史上咸鱼翻身的典范。

单凭黄巢的这首诗,大家还是不难看出,就才华而言,这位哥应该还是有点儿水平的。那么为何当年的科举,最终没能录取这位“国运终结者”呢?

其实,咱们要是拉近历史的镜头,细看晚唐时期科举乱相的话,即便隔着千年时光的我们,恐怕也会觉得相当不适。

当年的大唐的科举考场内外,那可不是一般的黑,一般的卷。

走关系、徇私舞弊、官二代拼爹、枪手捉刀,五花八门,你所能想象的、和未能想象的,这里都有。

可以毫不考张地说,唐朝时期的普通寒门子弟,没有关系、背景,又不善钻营的,但凡考了这么一场试,心里面多少都会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像黄巢这样,因一场考试,终身恨上了一个王朝的考生,绝非个例。

隋唐科举,阉割版的公平

 源自隋代的科举制,在唐代得以延续发展,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氏族的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的诞生,给无数仰头渴望“进步”的寒门子弟们,打开了一条跨越阶级、向上生长的通道。

不过,这个通道,说实话,对于大多数寒门子弟来讲,走起来的感觉,那可是相当的憋屈,相当的压抑。

公平?

在唐代的科考当中,这是基本不存在的。

咱们都知道,现在的高考批卷,为了防止作弊,除了封蔽卷名之外,卷子上都不允许有任何记号、标记,否则一旦发现,概以作弊论处。

为的就是防止批卷老师与考生有关联,熟人偏袒,营私舞弊。

但唐朝时期的科考,这方面玩得就很虚。

唐朝科考的卷子,并不糊名。阅卷官员拿起卷子,哦,张三、李四,这两个我都认识!这不是谁谁谁的儿子,谁家的大侄子嘛,都熟,从小看着长大的。

这把要是刷掉这小子了,下次跟他爹、叔伯见面了,多不好意思呀。

再看下来,王五、麻六,这俩不太熟,写的虽然不赖,但仔细读来,好像没之前的那两个看着顺眼。

人心都是肉长的,让评考官不带情感地批卷,做起来并不容易。可想而知,在同等或不同等才华水平之下,有关系的熟人、门阀子弟,跟没关系的寒门庶民,金榜题名率自然是天壤之别。

不过,为了进步,这也难不住引颈向上的举子们。

门阀子弟那是个投胎技术活,熟人的话,是后天形成的,可以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不熟?

那咱们就主动出击,混熟呗!

唐代时期干谒之风由此盛行。

干谒

什么是干谒呢?

简而言之就是举子自我推荐,自己主动登门拜访朝臣权贵,给自己打知名度,让朝廷重臣知道自己的一个方法。

大哥,我就是某某某,倾慕已久,麻烦您记一下,就是我,到时候一定记得选我哦!

比较知名的便是,当年,白居易入长安拜码头的故事。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来长安拜访顾况,对方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居之不易。

在当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像李白谒贺知章、张籍谒韩愈,皆是如此。唐朝时期,文人为打名气、出头而进行的自我推销风气,到了晚唐时期,愈演愈烈,而一旦拜对码头的话,后期的成效,确实也是立竿见影的。

《北梦琐言》当中,就曾记录了这么一则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

唐代举子李固言初入京师,人生地不熟,想要干谒朝廷权贵,同为竞争者,一帮损友见不得他人好,便忽悠着他去拜访许孟容许常侍。

这位许常侍当年并不负责科考之事,因此门前一直车马稀,没什么人气。

突然冷不丁有个后生给自己递了名刺,前来拜访,许常侍意外之余,也有一丝帮不上大忙的遗憾,随后便心里记下了这位“烧冷灶”的小哥。

当年,没找对大哥的李固言,自然是随后名落孙山,但经不住,这位小哥儿的运气实在是爆棚。

下一届科举考试之时,正巧是许常侍主持考试,李固言当年金榜提名,而且是以状元及第。

     “无何,来年,许公知礼闱,李相国(李固言)居状头及第。”

复读了一届,成绩有所提高固然重要,但里面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家自然都懂的。

在唐朝,拜对码头,认对大哥,固然重要,毕竟大家互相吸引的媒介是才华。文化人之间的相互提携,更多的是才情所吸,跟钱关系不大,因此,寒门子弟多走干谒这条路。

但如果当年,寒门举子倘若不幸遇到了只认孔方兄的主司,那先前的到处干谒可就全白瞎了,啥也别说了,只能一头汗地陪跑到底了。

当拼爹遇上了孔方兄

        庙堂就是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一般水都很深。

 腐败这个东西,历朝历代都难以避免,唐朝自然也不例外。大家都想中榜,需求这么旺盛,自然有人便打起了歪主意

《全唐文》中就曾记录了这么一个奇葩的故事。

宰相令狐绹儿子令狐滈凭借老子的关系,拔解(没按流程考完州、府考试,直接取得应举资格)上位及第。

这位官二代炫得比较高调。人家的起点,直接是许多人奋斗一生都不一定到达的终点。果然,揭榜之后,一众官员、吃瓜群众们的心态便崩了。

朝堂之内的官员们开启了狂喷模式,其中骂的最凶的便是舍人刘蜕。

令狐绹被骂得十分上火,随后便悄悄派了一个卧底去刘蜕身旁潜伏,结果发现,这位“愤青”哥所作所为比自己更离谱,而且这位贪得也实在是太过分了。

     “乃为一经业举人致名第,受赂十万,为此吏所告,由是贬之。”

管中窥豹,在当年,通过行贿中榜的举子,恐怕不在少数,寒门子弟奋斗十年,不少人,最终也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

在当时,没钱行贿、不去拜码头的考生怎么办,撸起袖子加油干!

万一名额还有缺儿呢。

但这里还有一个十分尴尬的情况,那就是你旁边的考生,搞不好是专业干这一行的。

专业枪手

唐代的考场没有号房一说,大家坐在一起,虽有监考,但全凭自觉。

当时的监考并不严,以至于大家聚在一起考试,难免会有接头贴耳、帮忙捉刀的现象,时间一长,就催生了枪手这一行业。

“这个题写不出来?来来来,哥替你写一篇。”

        咱们熟知的花间派大家温庭筠,平日里除了给美女们写艳词之外,还有一个特殊副业——帮人答题

     “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救人。庭筠又每岁举场,多借举人为其假手。”

在考场上文不加点、下笔如神的温庭筠,号称叉八次手便能写一篇八韵律赋,江湖人送外号“温八叉”。

大中十二年的那场科举考试,温庭筠也在期内,事后,考官们得知,这位温八叉在一众考官的眼皮子地下,竟然顺利地帮了附近八位举子,完成了考试内容。

    “私占授者,已八人。”

以至于后来沈询主持科考之时,一看到有温庭筠在场,便直接命人将他拉到一旁,给温庭筠设了个单独的席位,谁都不相邻。

在当年,没有身份证、照片、考试证件,全凭一纸资格书,某某地、某某生、应试某某场,冒名顶替的枪手,恐怕也不在少数。

遇到专业复读生霸场,确实挺无奈的。

黄巢的窘迫

对于私盐贩子出身的黄巢,甭管他的诗词是否出众,单就这一个“行走在黑白边缘”的身份,就注定了——干谒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行贿的话,对于黄巢来说,或许不差钱,但送钱也得送得对门道。人生地不熟的他,初来乍到,即便送,别人也不一定敢收。

更何况,从后面黄巢的情绪上来看,这位才华哥,应该压根就没想过走行贿这条路。

作为一个一心想要洗白上岸的盐贩子,黄巢原本的计划很傻很天真——苦心人,天不负,好好学习,金榜题名

然而,当现实猛然抽来一记耳光之后,黄巢被打醒了,科举这条路,看起来能够逆天改命,但对于他来讲,已然是此路不通。

绝望到极致,便是无理智的愤怒。

这个腐朽的王朝,这帮衣冠楚楚的朝臣们,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复仇的种子,已经悄无声息地种下,当它破土萌发之时,枝叶是那么的血腥、狰狞……

落地举子们的报复

盼不到出路的落地举子们,长时间困于惆怅、压抑之中,难免会有些心理扭曲。在随后的日子里,仇恨像一条毒蛇,时刻舔舐着他们流血的心,极度的抑郁,最终导致了疯狂的报复。

晚唐历史上,就有数起明确的落地举子报复、仇杀记录:

晚唐宰相王铎罢镇,在经过魏博之时,被魏博节度使乐彦桢的儿子乐从训盯上了,刚开始对方也就是寻思着怎么想办法将王铎携带的家财、美妾夺走,没想过伤人性命。

但当他向幕僚李山甫求教时,对方却直接阴恻恻地给他支了个损招:

“送死他,一了百了!”

几天后,王铎和一众宾客,便在甘陵遇袭,全部身死。

李山甫为什么要出这么个阴狠的策略呢,史书上点名了一个原因,这位哥是个落地考生,而当年王铎就曾主持过刷掉李山甫的科考。

    “山甫以咸通中数举不第,尤私愤于中朝贵达,因劝从训图之。”

这还不算最惨烈的,晚唐末年,朱温即将篡位,在谋划如何对付唐庭重臣的问题之时,谋臣李振提出了尽杀的建议。

    “此清流辈,宜投黄河,永为浊流。”

随后,白马驿旁,三十多朝廷重臣,被朱温所派之人,一夕尽杀,投尸黄河。

李振之所以提出尽杀的原因,除了朱梁篡位考虑之外,也有自己的泄愤因素,因为,他也是一个落地考生。

     “初,李振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疾缙绅之士。”

当然,最生猛的,还应数黄巢。广明元年,黄巢率军突破潼关,长安城应声而落。

站在含元殿上,俯瞰百官跪服,得意洋洋的黄巢不知是否还能想起,当年,那个站在长安城外,愤愤不已的失意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寒门子弟的科举之路,在宋朝科举到底难不难
我们统计了唐朝75位状元的家世背景,发现69位都是官员的直系亲属
古代读书人为何热衷科举之路?
科举制:寒门子弟的新的晋升机会与现实之下的冲突
明代最牛的一届科考——嘉靖二十六年科举
从对科举争议案的处理,比较赵匡胤和朱元璋治国理念的异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