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亡国太后却获至高尊荣,为何民国政府,给了隆裕太后那么高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女狠人有不少,但王朝在自己手里灭亡,后人却还将之称为“女中尧舜”的,只有这么一位——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像

二十岁那年,她听信了不靠谱姑妈的话,嫁给了那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光绪,自此孤守宫廷。

夫死之后,形单影只的她,又拉扯着一个半大不熟的孩子,在一群野心家的环伺之下,守着风雨飘摇的大清产业。

最终,这对孤儿寡母败下阵来,他俩亲眼目睹了王朝的溃败、灭亡,而作为一手促成清帝逊位的隆裕太后,让国仍存亡国恨,之后心中自然无限惆怅,悲愤不已。

两年后,这位年仅四十六岁的太后便撒手人寰,为那个远去的王朝,投下了一抹悲戚的浓影。

在不少小伙伴们的印象当中,清朝灭亡、民国成立,仿佛跟当事人清廷王室并没有太大关系。

在大家看来,当时的清廷就像一块砧板上肉,不是由南面的孙中山去剁,就是由北面袁世凯这帮人来剁,夹在南北两帮人中间,隆裕太后母子除了被欺负的份儿,没别的选择。

当时的清廷,日薄西山,无力反抗。因此,那个抱着孩子,孤零零坐在宫殿之内,哭哭啼啼、无可奈何的弱女子——隆裕太后,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不太深。

然而,民国二年,当这位被我们忽视许久的隆裕太后薨逝之时,当时的民国政府,却给予了这位亡国太后,以最尊崇的待遇和最高评价。

最后的皇太后葬礼

今天,在河北省档案馆当中,藏有一份民国时期,京引官运分局,关于隆裕太后丧电通告的档案,档案内容较长,我们摘选其中一部分内容,如下:

“兹值大清隆裕皇太后之丧,遵照优待条例,以外国君主最优待礼遇议定,各官署及现役军官持服二十七日,左腕圈黑纱,军官刀柄并缠黑纱,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志哀悼,特此布诰,国务院誊印。”

对于隆裕太后的丧事,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非常重视。袁世凯刚接到丧报,便立即派荫昌、段芝贵、孙宝琦、降朝宗、荣勋等要员,入宫帮着料理治丧之事。

袁世凯

因为民国从法理上已从清廷分割,如何让政府为隆裕太后办理丧事变得合情合理,袁世凯还专门召开了国务院特别会议。

会上众人参照《优待清室条件》第五款:

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隆裕太后是德宗(光绪帝)的皇后,她身后必然要和德宗合葬于一处,因此袁世凯提议,隆裕太后的丧事,也可以看作是德宗崇陵的一个延伸,其一应花销,应该由中华民国政府负担。

其实民国初年的这个时候,财政那可是相当的紧张,但即便如此,这个提议还是立即得到了全员通过。

随后,为隆裕太后所办的国葬,在民国政府的辛勤操办之下,隆重地展开了。

午门内的挽联

民国各部、院长官纷纷入宫致祭,总理赵秉均与政府军政大员,与逊清御前大臣们,一起在太和殿侍班守灵,步军统领衙门也设置官员轮流护灵。

鉴于清廷先前裁撤不少宫廷乐师,为了不使太后丧葬的乐队、仪仗显得单薄,民国政府还专门调派了仪仗队、军乐队、守卫部队进入宫廷参加丧礼,为太后执绋奏哀。

太和门前的军政要员

太和殿内,祭堂被布置得庄严肃穆,顶端正中挂着一方题有“女中尧舜”的大匾,四周挂满了挽幛。

对于这位曾经的太后,民国政要们对其极尽溢美之词:

中华民国政府副总统黎元洪的挽联上称:

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山西督军阎锡山挽联:

主持逊位,道高千古。

灵堂,女中尧舜的牌匾

一时间,穿着清式丧服的王公大臣和现代军服的民国要员们混杂在一起,共同为隆裕太后举哀,场面盛况空前。

那么为何隆裕太后能得到民国政府如此高的评价呢?

这里面应该有三个原因:

力主逊位,防止了中国的分裂

在《走进共和》电视剧当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当隆裕太后在逊位诏书上签完字,所有大臣都退去,只留下空荡荡的殿宇之时。

一旁坐着的溥仪转头问太后:

“我们为什么要退位?”

隆裕太后答:

“为我大中华!”

这一段不可否认导演增加了艺术成分,但隆裕太后最终力主促成和谈,对于华夏一统局面来说,确实功高盖世。

《走进共和》中的隆裕太后

不要以为当时的清朝很垃圾、打不过南面的革命军,清廷立国两百余年,再腐朽也还是有不少拥趸的。

数千年的君臣思想根深蒂固,北面还是有不少拥护清朝的忠贞之士。真是要和南面那群,掺杂着不少投机分子的革命军PK,结局还真不一定谁能赢。

即便打不赢,清朝还有一招,那就是退回关外辽东龙兴之地,依靠在此处的数百年经营,还有割据辽东的可能。

但这样一来,对华夏一体的伤害可就是难以估量的了,满蒙一体,清朝玩割据的话,搞不好也会忽悠着那帮蒙古王爷们一起闹分裂,旁边沙俄、日本等国,就等着看热闹、趁机浑水摸鱼呢。

倘若当时的清廷真的破罐子破摔,如今咱们华夏版图是个啥?还真不好说。

当年袁世凯进呈逊位诏书之时,清廷内部炸开了锅,皇亲贵戚们纷纷泣血阻拦,宗室大臣爱新觉罗.溥伟更是自请召见,希望能够阻止太后同意共和之事。

最终隆裕太后严旨,不准任何宗室勋贵入见,扫除了宗室的干扰,才最终和袁世凯等人,敲定了清帝逊位、迎接共和的大政方针。

清廷逊位

隆裕太后在必败局面之下,最终能够为清廷找到一条活路,论私她是为了清廷,但她最终敲定的和平过渡,使得华夏之内的生灵,最终逃过了一次浩劫。

当时国民哀悼会发起者吴景濂发表公启就曾说:

“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美利坚之独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法兰西之革命,演惨剧者将数十载,虽伸民气,实苦生灵。前请隆裕皇太后,默审潮流,深鉴大势,见机独早,宸断无疑。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占,合五族为一家,大道为公,纷争立解。盖宁可以敝履天下,断不忍涂炭生民,所谓能以私让国。”

以私让国,使得黎民百姓免遭战火涂炭,民族避免分裂的风险,这恐怕是民国上下最为感激隆裕太后的原因了。

民国政府从清廷中衍生出来,保留有对晚清的依恋

当时的民国政府虽然是北洋集团与南方革命势力的媾和体,但政府的军政实权则在北洋集团掌控当中。

而北洋集团根上是从晚清政府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这些人跟清政府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当中,君君臣臣的那一套,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斩断。

所以,对于旧主子隆裕太后,这些人对其大肆哀悼,也是情有可原的,在《走进共和》当中,袁世凯临走时,非要再跪拜一次。

皇帝问他为什么?

袁世凯含泪说,没什么,就是习惯了。

《走进共和》当中的袁世凯

看了这一个片段之后,相信也就不难理解,民国初期北洋那些人对清廷的心态了。

国民党胜出,使得袁世凯方面开始拉拢保皇派

当然,民国政府这么高调办丧事、讴歌前清太后,其实还有一个挺现实的原因。

那就是隆裕太后逝世之时,恰逢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在第一次国会选举当中,获得了压倒性多数的优势,国民党重组内阁的危险,让袁世凯等人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宋教仁

此时的北京,是个权力的角斗场,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只是其中一员,还有意气风发的国民党、不甘灭亡的宗社党、保皇派、以及宫廷内部权力洗牌的那些皇室成员。

即便清廷灭亡了,这些保皇派、宗社党、皇室成员们依然与那些表面拥戴共和的边疆大吏、都督重臣们关系匪浅。

因此,为了稳住时局,为了团结一切力量以应对国民党的威胁,民国政府不计成本地,大肆操办隆裕太后的丧事,也有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怀柔皇室的意思, 有着现实的政治投机目的。

这三点,应该是民国政府为何给隆裕太后那么高评价的主要原因吧。有其他意见的小伙伴们,可以轻拍,一起来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逊位,但为何清朝的终止标示却是在1911年?
「有春读史」说说“女中尧舜”隆裕太后
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清廷的禁卫军哪去了,为何没有丝毫抵抗?
清朝最后一位直隶总督,走马上任仅仅10天时间,帝国便灭亡了
近代史丨为什么宣统帝逊位后,北洋没有要求宣统帝从紫禁城搬到颐和园
双面隆裕:相貌丑陋让皇帝不愿亲近,却被孙文评价为“女中尧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