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音|131期【原创】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13 世界唯一:具有世界性、历史性意义的草庵摩尼教遗址 中国南方明教传播中心

《天下之货仓》新书推介  详情请见130期  欢迎预订 多谢支持

【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十三

本文8419字 插图25幅  视频1'10'' 阅读14min

【编者按】根据系列大纲安排,前一期(129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对涉道的文化遗产作了“道教与泉州古代航海形影不离”的总结,并提出“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中国指南针、船尾升降舵、多重桅杆、水密隔舱源自刺桐”的新观点。这是作者基于《顺风相送》等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迄今已出水的泉州后渚沉船、“南海1号”、“华光礁1号”等宋代沉船研究结果。这也是以往史学界尚无涉及的话题。乡音君不由产生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迄今发现这些包括元代韩国新安沉船、清代“泰兴号”沉船等在内的中国沉船都是泉州造的福船而不是广东船、温州船?
 
     和129期同时推出的130期是建议作者新近完成的著作《天下之货仓》的新书推介,引起反响,订书踊跃。作者委托乡音君对订书者表示感谢。130期主要向诸位看官介绍泉州籍学者蔡治淮关于本书的推荐语、值得预订收藏的三大理由以及本书简介、作者简介和如何预订本书。乡音君再重复预订新书的好消息,年底之前预订,每套书价立减98元;团购10套以上,每套还享有116元的书礼馈赠,数量有限,先订先送,送完为止。
 
    好,回归正题。本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接着聊另一个不仅是中国唯一而且是世界唯一的宗教史迹:草庵摩尼教遗址。
                                    


【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之十三:

世界唯一:具有独特性、世界性、历史性意义的草庵摩尼教遗址 中国南方明教传播中心

央视新闻联播引发国际新一轮 “摩尼教研究热”
 
1991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泉州台随访记者采访的电视新闻(播出稿原文):“沉默了数百年的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第一次迎来了30多个国家的学者。当这尊世界上唯一的摩尼光佛展现在中外学者面前时,立即引起满场轰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迪安博士宣布:'这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的最大发现,最大成就’”。

“据介绍,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宗教,它糅合佛教、基督教、袄教而成,崇尚光明,反对黑暗,又称'明教’。七世纪摩尼教传入我国,曾风靡一时。明初被禁绝。该教在世界上也已绝迹。因此,这处遗址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意义。目前,在波斯设立的摩尼教研究会,以摩尼光佛为会徽。兴奋不已的学者相信,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将有可能促进摩尼教起死回生,重新恢复其历史的地位。这是泉州台记者戴泉明报道的。”
 
这条消息一经央视播发,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团”确认的世界上摩尼教最后消亡地,继而引发了20世纪20—40年代之后的新一轮国际性的草庵摩尼教研究热潮。

晋江草庵外观  来源:晋江市博物馆 

 
以泉州为中心的摩尼教并非海路传入
 
    有观点认为,泉州的摩尼教和佛教密宗一样都是从海路直传,这是错误的观点。佛教密宗,又称唐密,是唐开元年间,印度高僧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三人在长安共创,史称“开元三大士”。[1]从严格意义上讲,泉州真正体现唐密历史是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2年)唐玄宗改额开元寺始,其时密宗已传中国22年。

高昌国地区出土的摩尼教经文手稿(来源:网络)

高昌回鹘的摩尼教壁画(来源:网络)
 
    而摩尼教则是大约公元六至七世纪时传入新疆高昌(回纥)。故元代泉州不少来自高昌的畏吾尔官员便是摩尼教信徒。“(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波斯国人佛多诞持《二宗经》伪教来朝。”[2]这是摩尼教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就在泉州开元寺改额这一年(732年),唐玄宗认为摩尼教是“邪见”,“宜严加禁断”。[3]后因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故大历三年(768年)长安建摩尼教寺,赐额“大云光明寺”,后又在“荆、扬、洪、越等州,置大云光明寺”。[4]会昌三年(843年),唐武宗令“天下摩尼寺并废入官……及在此国回纥诸摩尼等配流诸道,死者泰半”。[5]摩尼教从此转入地下活动。

摩尼教文献,纸本,卷轴。尺寸:26 x 150 cm年代:唐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来源:网络)
 
    泉州摩尼教便是此间传入。“(唐)会昌(841—846年)中汰僧,明教(唐后摩尼教称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今福清),授侣三山(今福州),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清源山)”。[6]南宋朱熹曾作诗《清源山谒呼禄法师墓》。[7]可见,泉州摩尼教是唐会昌年间由中原传入,并有秘密活动。
 
五代是泉州摩尼教活跃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唐后期至五代闽国时期,泉州脱离帝国中央政权的控制,王审知政权大力鼓励发展民间商业,“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借之为利”。[8]美国历史学家休·克拉克(Hugh R. Clark)认为,此时恰逢“政权的空白时期”,“尤其是在晚唐政治动荡的时局之下,泉州的繁荣昌盛确乎就发生在唐代与北宋(此后是南宋1127—1279)之间的战乱年景中,那时它享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割据政权的庇护”[9]。泉州出现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
 
   五代是泉州历史上政治最为开明的时期之一,长期蛰伏于地下活动的摩尼教开始活跃了起来,而且往往以类似巫术出现以显示其高超法力,以吸引更多的信众。五代·徐铉《稽神录·卷3·清源都将》收录一个摩尼教(明教)的故事。说的是五代时泉州一位姓杨的防遏营副将,家中闹鬼严重,紧急召来巫师设坛驱鬼,结果巫师败走。杨副将听说明教法师善驱鬼,便请到家中。这位明教法师来到杨宅,手持摩尼教经卷在杨家住了一宿,是夜三更只听鬼咒骂声愈弱愈远。从此,杨家安宁如常。
 
  这是泉州最早出现的“明教”名称的记载,说明摩尼教改名明教始于五代,并与民间巫术结合,开始衍变成为适应当地世俗的驱鬼逐魔的民间宗教。西方著名学者伯希和、沙畹认为,会昌年间灭绝的只是外来的摩尼教,而散于民间的华化摩尼教却存活了下来。从唐代以后,摩尼教便经常换了一个中国化名称出现:明教。
 
宋代泉州明教直传浙南 屡禁不绝
 
   北宋时,明教在浙江、福建十分流行,但属于宋廷禁列“魔教”,“事魔食菜,法禁至严”,[10]二浙明教是从福建传播而去,“云自福建流至温州,遂及二浙”。[11]而温州的明教则是随五代、南宋随泉州移民传入。温州项氏一支便是为避闽国之乱而迁徙;[12]温州周氏则是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温州洪水泛滥,溺死数万人后,奉旨“徙福民实其郡”而移民。[13]故温州苍南等一带至今仍流行闽南语。泉州移民还在温州当地建了两座明教寺“选真寺”和“潜光院”。
 
   草庵既是有宋一代泉州明教的活动据点,初为草筑,故称草庵。清·道光年间手抄本《西山杂志》,称华表山草庵为宋代创建。1938年弘一法师所撰写的《重兴草庵石记》碑文亦称“草庵肇兴盖在宋代”。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南宋,福建明教和二浙明教的共同之处就是偶像崇拜,有悖于唐代摩尼教十条戒命的第一条“不拜偶像”。[14]而偶像崇拜则是宋代摩尼教受佛教、道教影响而渐变的特征,且与民间信仰融合,演化为流行一时的明教。南宋绍兴年间,陆游先后宁德、福州任职,亲眼所见摩尼画像,“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伪经妖像”“刻板流布”,连福州西外宗正司的宗子亦是趋之若鹜。[15]面对明教屡禁不绝且蔓延之势,陆游不得不上书宋孝宗下旨取缔明教。
    泉州明教状况大体与福州相似,且农村流布更广。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再知泉州的真德秀力劝“乡闾后生子弟,各为善人,各修本业”“莫习魔教,莫信邪师”[16]真德秀所指的“魔教”就是明教,所谓“邪师”即是明教僧侣。可见当时泉州明教教徒人数之众,真得秀不得不出面“劝农”。
               
元代 泉州明教兴盛 俨然成为中国南方的传播中心
 
     由于元廷对各门宗教采取宽容的态度,并设置宣政院功德使司两个衙门,专门管理“和尚先生、也里可温、答失蛮、白云宗、头陀教等”,各路、府、州、县也设置僧录司、僧正、都纲等,以管理本辖区的各门宗教。[17]因此,明教在元朝公开传教,盛行一时。尤其是泉州的官员不少是来自高昌的世代信奉摩尼教的畏吾尔人。在这些摩尼教信徒官员的加持下,泉州明教进入兴盛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吴文良先生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失里门碑”。碑上刻有突厥语与汉字的碑文。汉字内容是:“管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也里可温,马里失里门,阿必思古八,马里哈昔牙。皇庆二年(1313年)岁在癸丑八月十五日,贴迷答扫马等,泣血谨志。”此碑由英国学者刘南强(Samuel N.C. Lieu)及其夫人朱迪思(Judith)解读,认为马里哈昔牙为叙利亚语Mari Hasia音译,意为最尊敬的,马里失里门为人名,阿必思古八是主教,也里可温是景教(秦教)。全文为:”献给江南诸路的明教,景教的管领者,最尊敬的基督教主教马里失里门。”
 
    据日本顺天堂大学村山七郎教授认读,碑上突厥语汉译为“这是僧侣先生教区的教长失里门先生的坟墓。”可见,元代泉州明教与秦教(景教)一样处于合法地位,并纳入官方的管理体系。据《元典章·礼部》规定,这位基督教聂思脱里教派(景教)的失里门教长应是由“江南诸路明教、秦教”寺院“保举”,并由官方委任的高级僧官。至于这方墓碑没有像其他景教墓碑刻有十字架,估计是景教一方宽让于明教一方的结果。
 
草庵明教亦有呼风唤雨的法力
 
    很有意思的是,摩尼教也有祈雨的功能,且历史悠久:“(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四月,以久旱,令摩尼师祈雨。”[18] 
 
     据元代泉州人留玉书所作的《喜雨序》记载:“至元之十八年(1281年),夏深不雨,燥气风挟,日播直焦黄,农夫红女,蹙频相吊。喇侯莅邑南安,忧民之忧,泉源涸竭,何以堪命!乃令为坛,褊叩神抵,告天祈祷,而天不雨。抑'余诚有未至也’?乃引咎责躬,合衙斋素,不复茹荤,躬诣罗山龙潭,以致龙湫,往来徒步,不啻三百余里……”。
 
    文中的“喇侯”,便是来自高昌的摩尼教信徒“答喇氏”。至元十四年(1277年)答喇氏随军南下泉州,后任南安县达鲁花赤(掌印官)。答喇氏因在本县设坛祈雨不灵,特地率属下官员来回徒步300余里到罗山草庵龙泉(潭)祈雨。可见,元代泉州明教信仰甚盛。
 
草庵寺及摩尼光佛创建于元代中叶
 
    草庵最为珍贵的,除了摩尼光佛雕像,还有摩崖刻字。摩尼雕像左上方刻有:“谢店市(今晋江罗山佘店)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1339年)戊月四日记。”右上方刻有:“兴化路罗山境(仙游县城南五里)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是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草庵寺创建年代的石刻记录,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实物历史材料。
 
     据此可知,草庵寺始创于后至元五年,与摩尼雕像均为陈真泽所为,证实了《闽书》和《泉州府志》所记草庵“元时物,祀摩尼佛”。陈真泽公开舍资建寺雕像、摩崖记事,说明其时明教兴盛之程度。这也说明陈真泽建寺前,草庵自宋代起已是明教活动据点是可信的。
 
明教消亡于明代
 
   元末,明教与弥勒教、白莲教等相融合,最后酿成红巾军起义。起义军公开以“明王出世”为口号,自称魔兵,透露出明教对红巾军的深刻影响。朱元璋出身于红巾军领袖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的义军,因此与明教有些联系。至于“大明”国号是否因明教而得名,学界有两种说法。一是吴晗说:“至'大明’之国号,则私见以为出于韩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于《大小明王出世经》。《大小明王出世经》为明教经典,明之国号实出于明教。”[19]二是白莲教说:“'明王’源出佛教,与明教主神'明使’无关,'明王出世’系指孔雀明王,且领导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是白莲教,而非明教,另外朱元璋本人不信仰明教,因此大明国号与明教无关。”以上分歧,尚无定论。
    朱元璋虽出身于宗教为旗帜的义军,但他并无对这些秘密宗教更亲近,反而对这些“异端宗教”的可怕力量感到恐惧。所以朱元璋登基后立即镇压明教。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颁布“禁淫祠”诏书,规定“不许塑画天神地祗,及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巫觋、扶鸾、祷圣、书符、咒水诸术,并加禁止。”又立法将明教、白莲教等列入“旁门左道”之列,并规定“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20]与此同时,明太祖朱元璋还以明教“上逼国号”为罪名,厉禁明教,许多教众被杀,从而使得明教趋于衰落。
 
明代草庵明教寺趋于衰败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打击下,繁盛一时的明教逐渐销声匿迹。草庵明教寺同样也摆脱不了衰败的命运。万历年间,泉州诗人黄克晦游草庵,作诗叹曰:“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21]道尽草庵的废圮荒凉。泉州名宦黄凤翔上草庵所见也是一派“飘瓦颓垣”的凄凉景象。[22]
 
    值得注意的是,两位在诗中都把草庵当作道教宫庙,炼丹之所,这说明泉州明教至迟到了明代已显示出与道教合流而“华化”的决心与成果。更值得注意的是,草庵前的“劝念”摩崖石刻:“劝念  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正统乙丑(正统十年,1445年)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这是摩尼教“四位一体”(或称“四寂法身”)的宗教信条(原石刻文革中被凿毁,现为复原石刻)。这说明至迟到明代中叶,泉州明教依旧有活动迹象。尽管明教自宋元演变为偶像崇拜,但仍坚持正统摩尼教的信条。
草庵沦为佛寺始于民国佛僧重建   
 
    大约自明万历后,草庵明教寺荒废,至清末民国初年,“昔日余刹,鞠为茂草。”[23]民国十二年(1923年),佛教大德瑞意和广空二位法师云游草庵,伤其废圮,发愿重兴。历尽前后十年艰辛,至 1932年终于在华表山南麓半山腰的万石峰石壁建成草庵摩尼光佛的石砌殿堂和意空楼。1938年,重建草庵的广空法师作楹联:“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广度一切犹如桥梁。”弘一法师亦有题刻:“广大寂静三摩地,清静光明偏照尊。”两位高僧都是一语双关之念想。弘一法师驻锡草庵数月,作《重兴草庵石记》。
由于草庵为佛教僧人所重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佛家寺院。草庵重兴后,佛教僧人或尼姑入驻住持。摩尼光佛从此被民间当作释迦牟尼佛供奉。当然,摩尼光佛造像与释迦牟尼佛像最大不同在于,无螺发,且披发肩上,且有两道长须垂至腹际,其背后光轮,也与释迦牟尼背后的佛焰完全不同。

晋江草庵摩尼教光佛刻像 来源:成冬冬 摄

 
草庵摩尼光佛的核心价值
 
草庵的文物价值并非是其奇景幽胜的中国式寺庙和园林,而是世界唯一的摩尼教光佛造像。它是摩尼教自9世纪传入泉州之后先与民间巫术融合,后又与道教、佛教合流,由原来无偶像崇拜最后演变成偶像崇拜宗教的“华化”过程的唯一实物印证。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所具有的世界性、历史性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世界宗教文化演变史上独有的文化现象,也是曾经影响过世界的摩尼教最终消亡之后其崇拜偶像唯一幸存于世的直接原因。
 
   “把各种宗教部分地混在一起,把某种思想从一种宗教移植到另外一种宗教里,甚至在必要时把一种宗教的某一教义或者仪式移植到另外一种宗教里,这是可能的”而完全剔除这一“可能的”直接证明就是草庵摩尼光佛。

     下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聊的是与众不同的开元寺,究竟开元寺在全国佛寺中有何特别之处,敬请诸位看官继续关注。
 

[1]吕建福:《中国密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

[2]《佛祖统记·卷39》。

[3]《通典·卷40》;释赞宁:《僧史略·卷下》。

[4][5]释赞宁:《僧史略·卷下·大秦末尼》。

[6]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泉州府晋江县》.

[7]清·乾隆《泉州府志·山川》。

[8]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

[9]美·彭慕兰、史蒂文·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黄中宪、吴莉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18年1月。

[10][11]庄季裕《鸡肋篇·卷上》。

[12]苍南县金乡区瀛桥《项氏宗谱》

[13]温州市瓯海县川沙《周氏族谱》

[14]唐代摩尼教《忏悔文》第九条(忏悔违犯十戒)。

[15]南宋·陆游 :〈应诏条对状〉《渭南文集·卷5》。

[16]南宋·真德秀:〈再守泉州劝农文〉《真西山文集·卷40》。

[17]《元典章·礼部·释道》

[18]《唐会要·卷49》:

[19]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

[20]《大明律》

[21]明·黄克晦:〈万石峰草庵得家字〉《吾野诗集·卷4》

[22]明·黄凤翔:〈秋访草庵〉,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山川·华表山》

[23]民国·弘一法师:《重兴草庵石记》

(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泉州杂谈 037:摩尼光佛有何特别之处?
我国仅存的明教遗迹,30多国专家曾组队来考察,连金庸都来膜拜过
朱熹与摩尼教新探
摩尼教的发源地——草庵
闽南泉州草庵
晋江草庵,世界现存唯一的摩尼教(明教)遗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