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直拍横打技术具体内容

目   

 

1 王皓反手弧圈技术有哪些具体内容?(P1)

2横打与传统推挡技术在实战中如何结合运用?

3、快带与反撕。

4 直拍横打如何迎前?

5 如何克服迎前不足的毛病?

6 直拍横打怎么练习?

7 练习横打时正确的站位是怎样的?

8 如何用横打应对急下旋长球?

9 横打时脚步是如何还原的?

10如何增强反手弧圈的摩擦效果?

11如何改善横拉台内或近台球时的摩擦感觉?

12直拍横打和直拍横拉的动作要领是什么?

13怎样对付搓球转、控制很好的高手?(P1)

(注:1-13题详见第一页)

14顺转/逆转回球对横打接发球的变化和拉球适应性的意义?(P2)

15横打怎样像横拍一样自如的(变线)打直线?

16用反面防守弧圈球为什么老接飞?

17“拧”出的球为什么很多是侧旋球?

18如何拧上旋?什么是食指导向?

19拧球的重心转移是怎样的?

20拧球引拍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21横打怎样对付中路追身球?

22横打横拉侧旋不足的原因?

23横打时漏球的原因以及克服的办法?

24横打拉下旋的方法?

25反手挑下旋球的方法?

26直拍横打是怎样传递力量的?传统发力模式和王皓横打发力模式的区别?

27、如何处理反手位小三角的右侧上下旋球?

28横打引拍时拍面为什么要接近平行于地面?(P2)

(注:14-28题详见第二页)

29“拧”之后的接发球站位该如何处理?(P3)

30如何解决台内上旋短球容易出界的问题?

31“拧”下旋球出界较多的原因及改善办法?

32横打的"推挡"怎样练

33横打可以用多球训练吗?

34横打动作幅度较大怎么改正?

35横打的步伐练习是怎样的?

36扑正手后回反手位用横打时用什么步法比较好?

37直板持拍与控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8、直拍横打的持拍要求是什么?

39直拍横打持拍和控拍的注意要点是什么?

40横打时中指上移的重要性?

41、横拉下旋球时,球接触球拍的哪个部位最理想?

42直拍反手搓球的技术要领是什么

43呼吸?(P3)

(注:29-43题详见第三页)

44如何理解弧圈技术中的内弧和外弧?(P4)

45如何克服临赛紧张情绪,如何放松自己?

46、为什么说"稳重周密地防守,积极主动地控制,凶狠凌历的进攻"是最高境界?

47掌握弧圈技术要经历几个什么阶段?各阶段主要练什么?

48正手拉球的收臂要领是怎样的?

49如何用推挡、横打接侧旋球?

50、如何判断下蹲砍式发球的旋转以及如何应对?

51、弧圈技术的基本摩擦形式有哪几种?

52、为什么乒乓球运动员打球要保持收腹含胸的姿势?

53、“五分之二”发力方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4、直板横打之拨球

55、接发球

56、台内拧

1 王皓反手弧圈技术有哪些具体内容?

 

答:王皓的横打系列技术是以“拧”为技术中心建立起来的,从现场观摩、实况转播及视频转载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台内、近台还是中远台,王皓引拍时的“架肘”以及发力时必用手腕的现象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右脚在前,以肘为发力的主要支点与手腕的横向摩擦是王皓反手弧圈技术的基本特征。
   
弧圈技术的中心内容是摩擦。乒乓球是园周运动,因此,从圆弧运动过程中取得最理想的摩擦效果,就是弧圈技术最高层次的体现。在拧球引拍及发力时,手指经手腕带小臂旋内及旋外,使“球拍绕球转”的过程就是球拍相对于球的圆弧运动,但在拧球发力时,腰、腿只用力做支撑,虽然有展肩、展腹使重心向前的必需过程,但身体重心始终在同侧脚上,所以身体重心并没有传统式地左、右脚转换过程,这是王皓反手模式与横板反手模式发力机制的本质区别。因此,只能说拧球技术是弧圈技术的摩擦型式,而不能将其定义为弧圈技术,这是认识与理解王皓反手弧圈技术的前提。
   
在摩擦发力中,应充分运用手腕由收至展方向的发力功能,经适度的曲、挺方向的配合,再加上大臂(含腰腿)的放大,就形成了一个直板横拉的弧圈过程。这个过程中,手指、手腕、小臂乃至肘部的合理协调,决定着球的旋转强度和落点的准确率,而腿、腰、肩的合理协调,决定着球的前行速度和力量,因此,如何从旋转中求速度,从力量中求旋转,应该是我们研究王皓反手弧圈技术的基本内容。
    按技术种类划分,王皓模式的反手弧圈可分为加转、前冲、侧旋等三种,为了更清楚地认识王皓的反手弧圈技术,我将王皓横打系列技术中的常用技术分别以在台内、中近台、中远台的运用形式分开论述:

    一、台内弧圈:拧球是台内加转弧圈的摩擦形式,拧球后的衔接多是快撕,所以快撕应属台内的前冲技术。这里要说明一下:王皓的快撕使用率较高,是台内或近台的主要强攻技术,台内快撕的击球时间是上升前期,但在近台快撕时,击球时间多在上升后期,这一点应注意加以区别。

二、近台弧圈

    1、近台加转弧圈:加转弧圈也有称为高吊弧圈的,但不是说加转弧圈的弧线就一定高,有部分球友将中远台的相持技术也称为前冲弧圈,是对弧圈技术内容理解得不够深透,其实,加转与前冲的区别应从击球时间、触球点、发力方向的顺序控制等方面加以划分。
    1)
、击球时间:前冲弧圈的击球时间多为上升中期或上升后期,最迟不过高点前期,而加转弧圈的击球时间一定是在下降期,并多半在下降前期。
    2)
、触球点:触球点与拍面角度(拍型)有关,同时也决定了发力的方向,加转弧圈的触球点在来球的后中部(时钟3点位置)至后中上部(2点至3点的区域)之间,而前冲弧圈的触球点多在来球的后上中部(1点至2点的区域)至顶部之间。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王皓的反手弧圈技术是以拧为中心技术的,所以王皓加转弧圈的触球点虽然也是来球的后中部至后中上部,但摩擦过程却是在球的左侧面进行的,这是王皓模式的独有特点。
    3)、发力方向的顺序控制:前冲弧圈的发力方向顺序控制是先向前(持球)后向上(摩擦)、即先前后上;加转弧圈是先向上(持球)后向前(摩擦)、即先上后前。

三、中远台弧圈:关于站位,我们习惯将0.45-0.6米的距台距离称为近台站位,0.6-1.0米的距离为中台站位。中台站位又分为中近台与中远台两种,中近台站位的距台距离在0.5-0.7米之间,中远台为0.7-1.0米之间,1米以外为远台站位。

    1、加转弧圈:王皓的中远台加转弧圈也是以拧为技术基础的。

2、前冲弧圈:王皓的中远台前冲弧圈技术是以反撕的形式体现的。

3、中远台相持:王皓的中远台相持技术也是以反撕的形式为主来体现的,但在较大发力中,横向发力更明显,即挥拍轨迹的弧线特征更加明显,这是撕转拉时的发力机制转换在外观动作上能直观看到的差别,在这一点上,与正手弧圈相同,发力越大,挥拍轨迹的弧型越明显。

四、关于侧旋:王皓模式的横打系列技术是以拧为技术中心的,所以,拧、撕、拉等摩擦技术的旋转中,均带有不同程度的侧旋成分,这是王皓反手弧圈技术的独有特点,因此,熟悉和掌握这个特点,是提高横打能力的关键,但这并不说明触球点是在球的左侧面,而是证明横打系列技术的基本触球点是在来球方向的后中部,而摩擦过程是在球的左侧面进行的,对于基本触球点这一技术重点,尤其需要加深认识!

综上,“右脚在前,顶肩架肘,拍绕球转”是拧球技术的三项基本功,也是王皓反手弧圈的主要特征。

2横打与传统推挡技术在实战中如何结合运用?

答:总的原则依然是突出正手:
一、直板横打系列技术的中心技术是“台内拧”,台内拧技术一定要练精、用实,“精”到斜直两条线均能自如、“实”到出手必具威胁。
二、运用。
1、台内短球:接发左半台或中路的近网短球时,下旋来球基本上以拧斜线变上旋后转入相持为主,拧完后应适当后退还原。对方回斜线时以快推变直线为主,后续衔接以前交叉步防正手为主;对方回直线时以正手吊直线为主,并做好后续交叉步扑反手用反打、反拉还击;不转或上旋来球以拧直线为主兼顾追身,后续以正手位反冲为主兼反手位快推斜线。
2、出台球:接发对方急长球或对方强攻抢拉时,第一板的相持用推挡以求稳定,如进入快速相持时依然用推挡,变直线时也用推挡;如来球为下旋半出台时可稍沉拍拉或打直线、后续以防正手为主;也可拉斜线,后续以快推直线或侧身冲为主,兼防正手位。
3、中、远台相持:转相持的第一板应以低弧线加转的控制落点为主,后续应以正手的反拉强攻正、反、中路等三条线。
三、来球为下旋,反拧成下旋。
这是王皓的特长技术,马琳偶尔见用,横板不可及。原理是:旋转较强、弧线稍高的近网下旋来球,在上升后期至高点初期,更大幅屈腕使反面朝上并拍形适度后仰,触球左下中部或再略下向右前发力摩擦,回球为左下旋。我的体会是与顺转慢搓的动作较相似,由于大幅屈腕的难度太大,我仅在机会球练习时偶尔能成功几个,故始终不敢用于实战,希望对此项技术有心得的球友能不吝赐教。
四、N形线路。
N形线路在专业训练中早已推广,在横打、推挡与正手的衔接中,我感觉很适合我们业余直板球友横打、推挡与正手拉、打、冲等强攻技术特点结合战术的发挥,N形线路其实就是“逢直变斜、逢斜变直”的战术训练内容。直板横打的主要线路是斜线,推挡的主要线路是直线,正手则是斜直均可,结合这些技术特点,就很容易实现“逢直变斜、逢斜变直”这一战术目标,例如:拧斜线后对方拨或推斜线,我方可用快推直线争取主动,然后在正手位等候对方以给对方致命一击的技战术结合就是一个基本的、但又切实可行的N形战术,如此等等。

3、快带与反撕的具体内容及运用

 

(1)快带。横打的快带与正手快带的基本要求是一样的,以肩带臂转体引拍,以肩带臂迎球、击球,大臂、手腕基本不发力,借力为主回球,但触球时及触球后以小臂为主的手臂有一个向前随送的过程,这与正手反带弧圈球一样,是为了压弧线及控制落点。
横打快带的站位也是近台,双脚平行或右脚略前,我们平时的站位都是65cm左右的中近台且左脚稍前,在横打快带、快拨时,可借上右脚的机会左侧身并带自然弯曲的手臂向左引拍,但手臂无引拍动作,在来球的上升中期或以前,小臂外旋使拍形前倾,球拍略高于来球,触球中上部,转体带臂回球并随送。这时的站位应距台45cm左右,所以快带后要立即后撤并还原。
注意:
1、站位距台近且双脚基本平行时,可直接左侧身引拍,距台稍远需上右脚时,可借上右脚之势左侧身引拍。引拍过程中手臂保持自然状态随肩走。
2、带球的迎前过程以转体为主,手臂无发力,以借力为主回球,触球时与触球后要有小臂带大臂的“随送”过程。
(2)反撕。撕有两种,一是快撕、二是反撕。快撕,是应对基本不转且高点期高于网高的来球的;反撕,是应对上旋来球的。对象不同,发力机制也不同。
1、快撕:我们用一个生活实例来说明,一张32k的白纸,在没有裁纸刀具的情况下,若想从中间裁开,通常的简单办法是将纸对折后,左手压住折印的左侧,右手利用剪切力的原理将右半向右水平地慢慢匀速扯开,在临近完全分开时,为防止出现最后的一小段出现偏离预定方向的现象,右手会突然加速使最后的断离处较整齐,因为突然的加速会使力更加集中在折印上。记住先匀速再突然加速这个过程中手臂运动即大臂带肘,肘带小臂的各自运用方式及匀速时肘部是基本水平方向,突然加速时手腕直接带肘向前的发力方式,这就是快撕的发力机制。匀速阶段是重心向前的迎前过程,所以动作幅度并不大,突然加速阶段是摩擦发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手腕的突然加速带肘向前,所以整条手臂问前的发力支点是肩关节,这就是大臂带小臂迎前,手腕再突然发力继续带肘向前的“领肘”动作过程,由于手腕爆发的运动幅度也很小,所以快撕的总体动作幅度不会很大。手腕爆发是以肩部为支点的,所以快撕发力时,腰髋做为支点应该是基本不动的,但在迎前阶段却有重心的向前,这与台内拧是基本相似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快撕的拍形,如果来球略比网高,拍面应基本平行于来球,直接向前发力,如果来球比网高,拍面应略前倾,向前下发力,击球时间均为高点期。
2、反撕:反撕与反拉的动作过程基本相似,都是以腰带臂,只是反拉发力时应以大臂为主,下降初期击球,而反撕时是以手腕带小臂的发力为主,上升期击球,所以相对于反拉,反撕的动作幅度更小,作用于球上的发力更易集中。
3、运用
1)快带:适用于近台快速来球的控制。经常与快拨结合使用以应对上、下旋不同来球。作为拧斜线的后续衔接可明显突出“快”的效果。
2)快撕:适用于近网的、同网高或略高于网的弱旋转上、下旋来球。常用于前三板的接发球或对方摆短时出现的机会球。
3)反撕:适用于近台控制及反击上旋来球。常用于拧斜线的后续衔接以及正手直线后的反手衔接。

快撕与前冲的发力机制的差别:击球时间不同,快撕应在上升后期至高点期,前冲应在高点期至下降前期;触球点也有不同,前冲是稍前倾拍形,触球中上部向上中部摩擦,快撕则是前倾拍形,触球顶部直接向前摩擦。

快撕、反撕的引拍过程与拧球的引拍过程基本差不多,都是左斜身、以腰(肩)带臂、重心在右(前)脚上,过程中手指发力控拍使手腕内屈并以肘为轴带小臂内旋的基本机制。

由于快撕与反撕击球的时机不同,发力的内容不同而引拍幅度有不同,快撕是主动进攻,应突出快字,应对的主要是旋转不强的台内球,所以手腕内屈,小臂内旋的幅度相对稍小,反撕是上旋球相持,力量与旋转强度是重点,所以引拍动作的整体幅度相对快撕要适度放大。

快带是以借力为主,小臂带大臂的向前随送是控制出球方向及必要时压弧线,所以基本无摩擦,快带应用于快速或上旋来球,快拨适用于旋转不强的上或下旋及基本无旋转但速度稍快的来球,借力与自发力相结合,基本无旋转或旋转不强。

4直拍横打如何迎前?

答:王皓模式的直板横打系列技术是以台内或近台技术为主,但由于发力机制的革新,使得中远台或以远的横打相持对横板反手也毫不逊色,这样就划分出了台内及近台与中远台的两大类技术。由于两大类技术的大、小臂的运用有不同,所以重心利用的方式也有差异,例如台内拧及近台起下旋时下肢只是支撑,以收、展腹的重心上、下转换协助小臂发力,所以引拍时需收腹、发力时应展腹,因此迎前是依托展腹带臂来完成的,中远台时需要大臂为主发力,所以引拍应至身体中线左侧,甚至到左体侧,这时就应有左斜身,沉右肩,重心压右脚的转腰(体)动作过程了,这时的迎前过程就与正手一样需回转身体带手臂来完成了。

   建议多做徒手练习,尤其是慢动作的反复练习,就更能细致地体会每一个环节的动作过程了。

5如何克服迎前不足的毛病?

答:迎前意识不足会伴有发力过早的现象,即启动时就发全力,等到拍触球时,速度、力量都会降,拍形前倾角度也会自然变化,这种情况下的摩擦效果就会不理想。我们平时强调迎前,在概念上也知道是大重心(身体)带着小重心(手臂)迎前,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是引拍完成后在那里等着球来,然后感觉差不多的时候就展腕发力,这种凭感觉打球的结果会出现二种现象:一是急于发力使展腕过早造成击打过多、一是展腕过迟造成摩擦不足,其中以第一种现象居多,从而导致拧球下网或击球出界。

   从视频中王皓的慢动作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球逐渐前行地过程中,王皓是在用不断右前移地身体带着逐渐升高的小臂迎向来球的,这就是大重心带小重心迎前地过程,注意:迎前的过程中手腕并没有任何动作,直至触球前地瞬间,手腕才开始外展带动小臂外旋、完成拍绕球转过程的,这是重点!

   我们在练习挡、带、拧、撕等技术时,都必须要做足这个大重心带小重心的迎前过程,为使发力充分作用于球上把握住最佳时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1111411114516624.gif

6直拍横打怎么练习?

答:训练的步骤建议以右脚在前的站位为前提,第一步先从平挡开始练起,注意肘部适当架出的位置,熟练后是减力挡,然后是加力挡,在加、减力挡练习中注意熟悉以肘为支点的小臂前迎及后移的发力和减力的感觉和体会。这第一步是基础,一定要巩固熟练,否则后面练习的技术不会扎实。其中还要注意“收腹含胸、双膝稍屈”的重心体验,不可或缺。第二步是在挡球基础上的拨上旋来球,主要体会在上升后期至高点期的小臂发力、腰髋为支撑的感觉。第三步是第二步基础上的快带,主要体会在上升初期至上升中期时借力与自发力结合,其中的自发力是以转体带手臂为主,手腕顺势向前为辅,注意:初期手腕要固定、后期再加手腕的外展,但不要有内收。第四步要在前三步熟练的基础上进行,这就是横打技术的中心技术--台内拧,先熟悉上右脚的同时右肩迎向来球的过程,同时架肘屈腕引拍,先从不转来球的高点期开始体验手腕匀速外展过程的迎球,同时横向摩擦吃住球,再带小臂外旋爆发(并以肘为支点)发力的“甩球”感觉,注意:手腕迎球,触球的“点”是球的后中部,随着手腕外展会从球的稍偏左向右前上摩擦,这个过程就是手展的内屈转外展使拍面从球的后中部绕左侧向右前上的过程。摩擦感觉找到了,球也基本上都能甩到对方反手位并带明显左侧旋了,再开始“拧”下旋来球。练习“拧”的过程中除注意“肘部的下压”外,一定要注意还原,“拧”球发力球离板后要立即还原到予备站位时的右脚稍后的状态,这一定要养成习惯!如对方回球仍向反手位时,可以或侧身用正手,也可以继续上右脚重复横打的过程。

    拧球技术的关键点是手指的控拍能力,手指先于手臂发力,这个关键点不突出,横打的质量就无从谈起。训练方法:架肘后,用左手握住小臂(靠近手腕的位置为好)使手臂不能发力,并且只能用手指带手腕屈腕引拍;来球时,用右肩带手前迎、在身体前倾的基础上使击球点在胸前略偏左,左手固定小臂、用手指带手腕发力拧球。

 

原帖:http://www.bokett.com/tt/dispbbs.asp?boardid=135&Id=121254

7练习横打时正确的站位是怎样的?

答:横打技术系列中的台内拧的站位是右脚在前,以手腕外展与小臂外旋为主发力的,横打的其它近台技术也多是以这个模式为主体的,原因是利于横打的其它技术后续衔接的顺畅。王皓的赛前练习以加力挡、拨球为多,因为不需腰的发力,所以应是双脚平行站位,而不会是左脚在前。

8、如何用横打应对急下旋长球?

答:由于站位的距台距离不同,对急下旋长球的处理也会不同,我们以“凡急长旋转来球都是以侧旋为主旋转的”概念为基础,对付侧旋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当做不转,用发力方向去克制侧旋就可以,这样在近台应对急下旋长球时可以直接横打,而不用加摩擦,只是增加一定比例的向上发力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快撕技术过硬,用快撕则更好。

如果你是在中台站位或是有机会退到中台,这时可以用反拉:拧球似的引拍,拍型应稍立,击球高点后期至下降初期,以先上后前的发力顺序拉低弧线的加转弧圈。

9、横打时脚步是如何还原的?

答:王皓与马琳在预备站位时都是偏反手位,因为他们都是力争用正手接发球。马琳接发还原后仍偏反手站位以突出正手,王皓接发后却是中路略偏反手站位,两种战术的选位不同体现了二人的技术特长的不同,但又都是同样地选择了中近台即距台80cm左右的站位,这样取位的好处是可用右脚前进,可用左脚侧身,同时横向移动也有空间可调整。

   如果直板快攻的“越打越前”的习惯没有克服,遇到对方来球稍长稍快即被追身顶住。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下王皓台内拧的球离拍瞬间的重心变化,我们都知道拧球时的引拍有收腹降重心,发力是展腹提重心的过程,在展腹提重心发力后即可顺势后移并还原,这正是我们在学习横打技术的同时应该重点注意的战术取位问题。在顺势后移位时一定不要盲目的向后,应根据你的击球情况来决定,例如你拧斜线至对方反手位大角度时,对方回你反手位的可能性大,拧直线至对方正手位时,对方回你正手位的可能性大,这样就可以在中路偏反手位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取位,但一定要退至中近台80cm的站位,不可原地不动。

 

原帖:http://www.bokett.com/tt/dispbbs.asp?boardid=135&Id=198859

10如何增强反手弧圈的摩擦效果?

答:增强摩擦的方法是“拍头先行”:反手屈腕引拍到位时,有意识地将手腕向小指方向用力使手腕适度外展,触球前瞬间用食指突然拨一下板使拍头突然加速,这时的拍头速度应明显地快于拍柄的向前速度,这就是“拍头先行”,也就是手腕外展转内收使小臂收缩并二次加速的内容。“拍头先行”利于摩擦,是合理用腕的高级体现。

11如何改善横拉台内或近台球时的摩擦感觉?

答:我觉得除肘部的“下压”与以“手腕带小臂”这两个特点外,同等重要或者可以说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心与站位的特殊性,直板横打与横板反手在近台技术的最大不同点还有站位方式上的明显差别,横板反手技术在近台时的重心依然是传统的左脚,但横打的重心是在右脚上的,产生这个差异的原因是发力机制上的不同,所以在引拍时,横板的引拍位置根据来球的性质不同会在身体中线轴线上或偏左,而横打发力时由于是以手腕带小臂的“旋外”的发力机制,所以腰部并不扭转发力,而是通过收腹屈膝的“弯腰”降重心,挺膝挺腹的“展腰”转换重心来配合“小臂旋外”来发力,这时的髋部名副其实地只是起一个上体支撑作用,并不随腰动,因此,横打在引拍时并不是面对来球方向、而是向左侧身并以右肩部去确定并迎向击球点,同时大幅度屈腕加小臂内旋后的引拍位置基本是在右腋下区域,因此必须要有“架肘”的这个明显外观动作,这样的引拍位置是利于以肘部为支点的手腕带小臂的发力机制的。如果在上述这些细节方面引起重视并加以运用,相信摩擦能力会大幅提高。

12、直拍横打和直拍横拉的动作要领是什么?
答:横打是撞击,所以发力时手腕要稳定,大臂配合小臂,以小臂发力为主,动作幅度相对较小;横拉是摩擦,以手腕内收转外展与小臂内旋转外旋的组合成“小臂旋外”,以肘部的适度外架为支点发力摩擦,所以动作幅度相对较大。横打或横拉时均右脚在前,重心偏前掌。

   横打横拉各有应用范围,横拉的稳定性相对较高,再加上强旋转的威胁,所以利用率相对较高,但近台或台内的机会球,横打的过程相对简单直接,所以击球速度上会占优势,在此两项技术都可以应用自如的情况下,多半会由站位情况所决定,但也不是绝对的,要看哪项更擅长。

13怎样对付搓球转、控制很好的高手?

答:1、正手起下旋时将习惯的击球时间延后2秒钟,用这2秒的时间使引拍更完整的同时控制落点,尽量用高弧线、长落点压住对方反手后再突袭其正手或中路追身。

2、搓球时尽量搓长,可先用正面过渡,再用反面搓或劈长,以不同的旋转强度克制对方的传统搓球并制造先上手的机会。

3、发球以斜线急长的侧下为主,配合侧身抢攻,兼发正手位或中路短上旋或转不转的变化,准备横打。

4、挂一板后多打长球,注意稳定性和落点的及时变化。

14、顺转/逆转回球对横打接发球的变化和拉球适应性的意义?

答:这里所讲的顺、逆转应指来球中的侧上、下旋的旋转方向与自发力方向的相对比。例如双方均为右手持拍,我方在反手位用拧斜线回球,对方在反手位用正手发的侧旋球应是左侧旋,相对自己的发力方向应是顺转;对方用反手发的侧旋球应是右侧旋,相对自己的发力方向就应是逆转,这是由手指先发力使拍头先行的岁发力机制使球拍的运行轨迹呈半园弧形状的基本原理所决定的。对这个原理的熟知和掌握,是合理运用横打技术的基础条件,绝不能含糊不清。

  在此基础上还要严格区分来球中的主、辅旋转的强弱。如来球为侧下但速度相对较快,那么此来球是以侧旋为主、下旋为辅,在应对不转来球的基础上适度地加一点向上的摩擦发力,只要你的回击过程的动作够快、够简洁,就会给对方造成速度上的威胁,这是“以快制转”的模式;或者用反面横切一板并力争摩擦的效果使落点近网,这样不仅改变了对方击球的节奏,给对方造成回击困难,还会为自己下一板的跟进创造了有利条件,甚至直接得分,这是“以转制转”的模式。

  由于每个人的特长技术、发力机制等有不同,所以回击的方法及效果也会有不同,但只要真正地掌握了顺、逆转的回击原理,就会发挥和不断提高自己的横打技术。

15、横打怎样像横拍一样自如的(变线)打直线?

答:在“拧斜线”的基础上,只要将触球点适度右移,同时左斜身的幅度适度加大,再在发力方向上做适度调整,是不难拧出直线的。这问题说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需要自已多体验。另外,对方发左侧旋,微上旋及不转球时利于拧直线,对方用反手发右侧旋时利于拧斜线。

16、用反面防守弧圈球为什么老接飞?

答:原因多为引拍不到位或引拍过低。引拍不到位的原因是上一个动作结束后没能及时还原而导致衔接不畅,引拍过低是初练阶段的常见现象,这如正手拉球一样,拉下旋来球后对方的回球除削球外,均应是上旋的回球,如果引拍、迎球及发力等仍然重复拉下旋来球的动作过程,这个回拉的球必然出界。所以在回击上旋来球时的引拍高度一定要与来球同高或略高于来球,以前倾的拍型触球的上中部或顶部,直接向前发力才能“压”住球而不致于出界。另外,出界多还与击球时间有密切关系,来球速度快,击球时间应在上升前期并击球动作幅度要适当减小,如来球旋转较强,可在上升后期或高点前期回球,如若反拉,除及时后移位外,应在下降前期击球。

17、“拧”出的球为什么很多是侧旋球?

答:“拧”出侧旋的基本条件是侧下旋中下旋为主的近网或不出台的反手位来球,但为辅的左右侧旋的应对方式会有不同,其中左侧下旋球的发力方向由于是顺向,所以侧旋成分相对右侧下旋来球要更多些,因此,拧右侧下旋来球时相对于斜线回球时会容易得多。这与拍面的朝向、前倾角度和摩擦球时球拍拍面开始触球的位置及摩擦结束后球离板的位置,以及球拍的运行方向即发力摩擦的方向及过程都有密切地关系。当然,侧上旋近网短球也可以"拧",却并不是唯一的有效接发手段。

18、如何拧上旋?什么是食指导向?

答:拧上旋是指拧上旋来球,其原理与中近台正手反拉反剃弧圈球类同,在上升后期至高点前期、薄摩擦、直接向前发力即可。

很多初学横打的球友或借鉴横板反手发力机制的横打球友只重视姆指与中指的合力控拍,因为他们是用“以手臂带手腕”发力机制,是以手臂控制发力方向的,甚至出现了食指可以移放到背面也能横打的错误体会。王皓模式的横打是前端发力即手指先发力经手腕带小臂的发力机制,为了发力更有效地瞬间集中,食指必须在迎前完成时的瞬间发力以协助拇指、中指发力控制球拍运动的方向,这就是食指的导向作用,是正确运用手指先发力的发力机制地合理体现。

19拧球的重心转移是怎样的?
答:与正手一样,横打的引拍是否到位,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回球的质量。拧下旋来球的引拍时,将中指从中分线上稍上移至右拍肩附近的与正面的食指相对应的区域(需自己体会哪一点较适合),手指发力控拍使手腕屈、小臂内旋,右肩向左的同时向内顶,就会感觉到身体的自然左转,再适度地收腹含胸、右膝内屈使重心下降接近台面,这时的右肘会有自然地“外架”,将拍面平行并贴近台面引拍,会有效增加挥拍的发力空间及迎前的质量。不必担心平面引拍会来不及摩擦,因为在手指发力控拍向前,尤其是食指突然发力的同时需要展腹来协调发力,就会自然地使拍面前倾。
   以上
容是拧下旋来球引拍的基本过程,需要强调的重点是右肩的向左又向内的动作,初练横打技术的球友感到拧球时发力不足,于是就借用横板反手以大臂带小臂的发力方式,结果是突出了大臂的作用,忽视了肘关节的支点作用,使有效摩擦减少了很多而造成了击打过多的普遍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有球友不得不将拍面予先后仰去迎球,使拧球变成了挑球,由于发力的不集中造成的摩擦不足,致使出界、下网的现象增多、回球中也会无侧拐的弧线。如果在引拍过程中注意到右肩的左顶配合手腕内屈、小臂内旋,就会有自然地拧腰过程,这就是必须的重心转移过程,尽管这时重心仍在右脚上,但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重心己由脚内侧转移到前掌外侧前部、身体右前倾,使右脚的支点感觉更明显。

   有的球友对台内拧球时重心在右脚上为什么在发力时还能重心向前的过程感到疑惑,从这里就可找到答案。在再度收腹含胸、右膝内屈的配合下你的重心己在脚前掌的外侧使身体右前倾,那么手臂的前端发力,展腹拧腰,右前掌外侧为支点的顺序发力过程中,重心就必须要向前的。
注意:因为发力拧球后重心向前,下旋短来球已转为上旋长回球,所以必须马上进行重心还原,然后及时后移调整站位,以利后续。

   有的球友台内拧时重心老上不去,要注意上步时不要先动脚,而应重心先前移,足跟落地后,后脚要顺势跟上的同时将重心继续向前使足跟离地,重心轻压在脚前掌上,这样重心距来球近些,手臂就会很放松,展腹发力,球离板时重心会上提,顺势用足尖蹬地使重心后移并同时撤步还原后再适度后移位。

20拧球引拍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答:引拍幅度不足会导致摩擦不足,拧球下网或出界、击球时机不合理等问题就会随之而来。请多观摩王皓引拍过程的细节及引拍到位时的幅度,不要以为这个引拍幅度我们做不到,只要平时要多做徒手练习,使腕关节、小臂的肌键逐渐拉开,我们也是可能做得到的。

   使引拍的幅度尽力地达到极限的具体细节是:以中指抵在中分线后向内拨板的发力为主、无名指配合发力为辅、向内屈腕的同时小臂内屈、肩部同步向左并向内用力使肘关节架出,这个过程要反复地徒手练习。初练时,可以用左手扶持右手背、协助持拍手向内用力使腕关节及小臂肌腱循序渐进地逐步拉开、使整体地引拍过程达到幅度最大,但却轻松自如的状态,这个引拍过程可多观摩王皓的动作,其中:手指手腕小臂肩部肘关节等有关各部动作细节的内容与动作顺序不能搞错,这个过程一定要反复地练习,直至引拍过程中有关各部位有了韧性弹性感觉,再回到用球的练习中时,感觉就会有大不同。       

   在用球练习的发力时,要特别注意有关各部位发力顺序的明显变化是:徒手练习时肘部外架的动作是在最后,但发力时肘部的动作是在最先,即肘部先适度下压的同时展腹,向前方展腹的过程中,再回到徒手练习时自手指至肩部的顺序发力中。同时还要注意:引拍结束时肘部向前“外架”时的位置一定要超过击球点,将来球置于自已胸部前方的区域,因为这个位置最利于发力。

21横打怎样对付中路追身球?

答:以马琳与王皓为例:马琳横打的总体水平不如王皓,是以突出正手为主的风格;王皓的横打技术利用率显然要比马琳多得多,有时甚至多于正手。他们在予备站位准备接发时的选位位置及状态基本相同,但发、接发后的战术站位就因技术特点不同而不同了。马琳的战术站位偏反手、王皓的战术站位是中路略偏反手,其共同特点是都有意识地避开了中路的这个位置。马琳在来球追身时,大多是向左移动或摆动的同时用正手处理;王皓则基本是向右移动用横打技术去应对,这是特长技术突出的体现,也是我们借鉴的样板。

   如果在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我的选择是横打的快拨或反带。应该注意的是:横向发力是用于对付强旋转的来球,其幅度和力度是由引拍时手腕的内屈及小臂的内旋幅度及外展,外旋幅度与力度决定的。拨球多用于旋转不强的上、下旋或带有一定速度的不转球,所以腕部无大幅动作,横向发力应适度,以肘为支点的小臂发力为主,腰髋无发力,故整体动作幅度相时较小,击球时间基本为上升后期至高点初期;反带技术主要用于上旋来球,有小幅的用身体引拍动作,在上升前期借力吃住球,以自发力制造一定的旋转回球,所以手腕的动作幅度相对于拨球要大。

22横打横拉侧旋不足的原因?

答:王皓拧两条线的动作过程,虽然落点不一样,但发力时拍子都是围绕球的左半部分摩擦的,拧斜线时吃球即触球点是来球的后中部向上中部摩擦的;拧直线时的触球点是球的后中部向上中部摩擦的。这两个触球点一定要区分开。

侧旋不足的原因有二:一是触球点即吃球的位置不准确,造成了摩擦的发力方向不对,二是肘部的下压不足,支点作用不明显,致使发力不集中。

23、横打时漏球的原因以及克服的办法?

答:一是迎前不足、发力过早。不要急于发力。手腕由内屈转外展的过程中,首先是“吃住球”,然后是带小臂的外旋来发力,所以应有“拍贴住球再发力”的感觉。可以试试用“慢迎球、快发力”的方法改正。横打拉起回球后,来球己变上旋,这时的引拍应基本与来球同高,直接向前发力就可以了。

二是触球点不要过于偏左。来球为上旋或不转时,触球点应在球的后中部稍偏左,直接向右前展腕发力摩擦,这时最好是拧直线;来球为下旋时,触球点应在球的后中部、向左上中部摩擦,发力的方向是先左上再右前,有拍子围球转多半圈的感觉,以拧斜线为主。

三是击球时间过早。上旋或不转来球的击球时间为上升后期至高点期,自发力为主,击球后拍子要随送;下旋来球为上升期,借力吃球,自发力回球,自发力要集中即瞬间发力。

   另外有很多球友说横打对付长急奔球时对不上点,老是漏球,而推挡更实用,那是因为推挡在近台,因动作幅度小并且是直接向前迎球而动作速度快,用横打反拉奔球时,需要向下稍低的引拍,向上为主的发力摩擦来反拉,因此会因习惯的近站位而导致引拍和发力不足。所以,反手有横打以后,应将习惯站位的位置适度地后移,并同时养成用同侧脚向前或向后移动重心来处理台内球及还原的习惯,这样在处理台内或出台球、以及应对奔球时,就会从容很多。

24横打拉下旋的方法?

王皓在近台反手拉下旋来球的引拍及发力时手臂、手腕的动作过程与台内拧球是同一模式的,只是幅度有不同,从这一点上看,台内拧技术应是横打技术的中心技术。

1、站位:右脚略前。

2、引拍:在收腹含胸的基础上,左斜身的同时沉右肩并再收腹弯腰,下降重心至偏右脚,屈腕引拍至双腿间的身体中线上。引拍到位时的拍形仍然是基本平行于地面的。

3、发力:仍然是用腰来控制手腕、手臂的发力。来球至高点期时回转身体带手臂迎前,注意:此时手臂并无发力、但拍形己变至前倾,来球至下降初期时在保持含胸的基础上挺腰、同时手指发力使手腕外展“吃”住球并带小臂外旋、大臂领肘发力、触球后中部至中上部向上中部摩擦。注意:a、发力方向主要是向前上,故重心略有上提但变化不大。b、拉下旋来球与台内拧下旋来球的发力不同之处在于拉球时必须要有大臂的领肘过程,所以,虽然拉球也是手指先发力带腕外展同时带小臂外旋,但大臂在小臂外旋的同时也有适度地发力带肘同步向前,这一点与台内拧是不一样的,但仍是手指的发力在前,这是尤其要引起注意的!

4、还原:球离板后球己变成上旋,其回球也必定是上旋,所以在身体还原到予备站位状态的同时要迅速地适度向后移位,以利后续。

25、直板挑下旋球的方法?

答:反手用拧即可。简单地说就是:高肘低手、吊腕迎前、手指带手腕向上摩擦吃球、小臂向前发力的动作组合。

26、直拍横打是怎样传递力量的?传统发力模式和王皓横打发力模式的区别?

答:前端发力是一种发力的基本模式,与“力从脚下生、逐级向上传”的传统概念在腰髋的运用及重心的控制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模式是腰髋同转,一致向前,重心随从于动作,此模式目前常用于近台快攻系列技术;前端发力模式是用重心引导发力,腰先于髋,髋再肋腰,有二次加速,此模式是随着大球的无机弧圈时代应运而生的。

  具体到反手系列技术中:横板反手的发力是腰髋同动带肩,肩带大小臂,手腕配合;横打的发力是先向前展腹带手臂迎前,此过程为重心先动,触球前瞬间控拍手指的发力经手腕放大而带动小臂,与挺腰同步向前。二种模式的最大不同点是前者在动作过程的启动时就发全力,而后者是重心先启动,集中的爆发,故前者的撞击大于摩擦,后者是以摩擦为中心。

  关于前端发力,并没有专题讨论过,只是在与球友们对拧、拉等技术发力机制的交流沟通中因多次强调和灌输而形成了一种意识,值得庆幸地是这种意识已被绝大多数同好们所认可并且取得了明显地实际效果,这也是我聊以自慰的一点点成果和对同好们的微薄贡献。我历来提倡两种模式可以并存,让球友们做适合自己的选择。

27、如何处理反手位小三角的右侧上下旋球?
答:发到反手小三角处的右侧上下旋相对于左侧上下旋来球应好接得多,因为发力方向是逆向,所以相对易“吃住球”。用推挡去处理右侧上旋易飞出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引拍高度不足。对上旋来球的引拍相对高度应等于或高于来球并以前倾拍形触球上中部或以上、向前发力即可;二是拍面朝向不对,右侧旋的旋转方向用平挡回球会从对方正手位即对方的右侧出界,所以拍面应适度朝向对方反手位才能克服右侧旋在拍面上的旋转反弹力。这与搓接对方的侧下旋来球一样,对方在反手位用正手发侧下旋球,你的拍面就应适度朝向对方正手位,如果对方在反手位用反手发侧下旋球,你的拍面朝向就应适度朝向对方反手位。

28、横打引拍时拍面为什么要接近平行于地面?

答:有必要维持这样一个基本拍形以便于随时调整以及展腹发力。拍子水平可以沿着球台台面引拍,并且肘部的“外架”更突出,这样不仅有利于迎前,在发力时还加大了拍子的运行距离,增加了发力的空间,同时还会使引拍的幅度做到最大,蓄力更足,使手指、手腕、小臂的发力达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化。

29“拧”之后的接发球站位该如何处理?

答:“拧”之后的接发球站位,建议还应偏反手位并以正手接发为主,毕竟正手的接发技术要多于及强于反手的。作为业余球友并且后学横打技术,在不精于横打技术体系即反手技术顺畅衔接的状态下,比赛中还应以突出正手为主。但练习中为了熟练掌握横打技术体系并有效融入原来的技术体系,有意识地将预备站位向中路偏一些来加强锻炼是无可厚非的,但一定要先熟悉横打是重心在右脚,而右脚是在前的这个根本转变。双脚平行的站位是横板拨球时的一种,并不是横打时的必需站位,而右脚在前的横打站位方式,也是由突出正手的站位通过步法来调整的,这一基本原则不能改变,主次要清楚,否则会乱套,搞成似是而非的状态,使练习横打不仅没能提高技术能力,反而成了负担。

30、如何解决台内上旋短球容易出界的问题?

答:在来球上升后期至高点期的与网同高或略高于网时,适度小引拍时的屈腕幅度,与来球同高并基本水平或微前倾拍形,用薄摩擦直接向前发力即可

31、“拧”下旋球出界较多的原因及改善办法?

答:先从摩擦上找原因,尤其是下旋来球出界多的现象多半是弧线过于平直的原因,要想办法提高弧线的弧度并将弧线的最高段控制在球网的自己这一边,这样就会有效的减少下网及出界的现象。对于较转的下旋来球,应使球拍绕球侧面做螺旋式摩擦,用增加横向摩擦来增加摩擦时间而提高摩擦效果。王皓起下旋到对方反手位时多半带侧拐,就是螺旋式摩擦的效果体现。当然拍走直线会有击打过多的可能,只要坚持手指的控拍发力先于手臂,就会有改善。

32横打的"推挡"怎样练

答:横打的推挡是横打“加力挡”的放大版,站位和正面推挡一样,自然引拍,高度等同或略高于来球(可适当调整),以肩关节为轴,仅用大臂带动整条手臂迎向来球(先练习斜线,熟练后可扩至反、中、直三条线),在触球瞬间腕关节外展(有顶的感觉),熟练后可逐渐加入引拍时的适当内收以增加发力。需要注意的是:引拍及挥拍的动作幅度要适中(宁小勿大),不要过大幅地转体及重心移动,没有小臂内、外旋,只要加深体会大臂带动整条手臂及腕关节外挺的作用,尤其是后者;直拍横打的推挡虽然没有反手位正面推挡的力量大,但其整体动作幅度小,速度快,有突然性和连续性,动作简单好掌握,特别是在对方突然回球至反手位时的作用明显好于正面推挡。“推”的动作基本不用腰腿的助力,但腰腿依然要发力做为支撑,只是助势不助力,旨在求速度与落点的控制,为跟进的下一板横“打”创造机会,这个发力的支点在左脚前掌内侧,方向仍是由左向右的。手腕的“展如果没有予先的“收,实际上是没有大动作的,只是起到固定手腕的作用。大臂只是起引导作用,并不参予“推球的发力,是在大臂牵引方向的同时小臂以肘关节为支撑发力的,没有大臂的牵引只用手腕与小臂的发力会使整条手臂发僵。

33、横打可以用多球训练吗?

答:多球练习是正规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对于动作定形和反应速度的练习有着极好的效果,适用于各种单项技术或技战术组合的练习,所以也适用于横打系列技术的单项或组合练习。多球练习的收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球者的陪练能力,这个能力主要是指球意识,其中包括对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技、战术的组合能力,基本技术中除单项技术的基本功外还包括其供球的能力,供球能力中要求科目训练目的明确和供球的质量如频率、落点、力度、旋转方向及强度等内容。这些是训练时要注意的内容,方法就是单项技术的巩固与技战术组合的套路球这二种。好的陪练一只手的五指会夹住四个球的同时掌心中还会有一个,这样发球的频率就会有保证,另外常规发下旋后接正手上旋时的发球应该用拉弧圈的手法来供球、即发下旋后立即将任意一个手中的余球用低抛后再用小幅动作拉过来,以保证练习者正、反手转换或衔接的节奏的需要。

34、横打的动作幅度较大怎么改正?

答:用徒手的方法:将迎前与发力分为二阶段,三分力迎前、五分力摩擦来体验发力集中作用于球的感觉。练习的初期应以慢速地分解动作的方法仔细体会由脚前掌内侧蹬地开始经膝腰髋左右肩大臂小臂指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和过程,要有耐心,可随时随地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环境、随着熟练程度提高速度。应坚持不懈!

35横打的步伐练习是怎样的?

答:第一步动左脚,即对方在拍触球时左脚先有一个预动使左脚与右脚形成相对丁字状态的小碎步(注意:只是相对垂直关系,两脚间的原距离基本不变),小碎步后随着重心的向前向上提起(展腹)的同时应将重心从双脚中间移到左脚前掌内侧上做为支撑,这时右脚在左脚的支撑下可向前或向右前预动一小步并用前掌的前部触地,确定移动方向后再上前(右)脚。

   先动左脚使其与右脚呈相对垂直状态的好处首先是右脚会处于放松状态,利于随时移动,其次是左脚的朝向利于右脚向前、向后与向右的各方向移动。

    强调一点:做好这个预动步的前提是含胸。只要球在回合中,身体随时都在(适度)含胸状态,这一点应切记!

    有的球友对上步拧球时右脚尖朝向问题存在疑惑,我们都知道正手发力时挺膝蹬地、转腰(髋)与挥臂的这三个关键“点”的方向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其目的就是为了使重心转移过程在发力过程中地合理、顺畅,如果重心转移过程不流畅,发力过程的合理性就无从谈起。反手的发力过程也是同样要求重心地转移过程要流畅,要求上步时双脚基本形成丁字步地目的就是为了重心转移的顺畅与合理。

   横打时的基本站位大多在反手位稍偏中路的地方,拧直线时发力的“三点”方向都要朝向对方的正手位,那么你在上右脚时脚尖不是基本朝向对方的正手位,而是朝向对方的反手位,发力时你就会感到很别扭、不顺畅,而如果你的右脚尖是基本朝向对方正手位的,左脚与右脚又基本呈丁字步状态,你的发力过程就会很顺畅。

原理:一、因为你的重心在转移过程完成以后必须要停留在你的前脚的前掌上,如果脚尖的朝向与发力方向不一致,你的重心转移过程一定不流畅。二、发力后要及时用前脚的前掌蹬地还原并选位,脚尖朝向如果不合理,你还原时蹬地的发力过程也会不顺畅。

方法:在确定发力方向(即预定落点)以后,先在左脚上有一个小碎步使左脚先有一个应有的基本状态,然后再上右脚。

注意:这个“丁字步”要求只是双脚在战术(即时)站位地基本状态,并不是要求百分百地那么精确,过分地精确反而会使身体进入紧张状态。  

36、扑正手后回反手位用横打时用什么步法比较好?

答:步法的运用确实是个难题,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另外,在乒乓球发展的不同阶段,步法的运用上也是不同的。常用基本步法有五种,也有将侧身步入列后为六种的,目前,顶级直板运动员中应用最多的为单步加并步或单步加跨步的组合步法,但扑正手时,交叉步的应用还是较常见的。

   扑正手后重心落到了右脚上,这为蹬地回位创造了条件,因为回反手位横打时需右脚稍前,所以我建议采用单步加并步的组合步法。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37直板持拍与控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直板持拍的一般原则是拇、食、中指三点所构成的三角形与拍柄在虎口处的支点相配合,正、反手转换的关键在于拍型的调整,拍形的调整内容基本是发力控拍时球拍重心的调整与倾斜角度及拍面朝向的调整。因此持拍与控拍的内容是有区别的,“持拍”是习惯,起基础作用,“控拍”是指发力时手指、小臂的调整作用体现出来的持拍形式。

   我们都知道拍形的前倾与后仰的角度主要是由小臂的内外旋为主,中指与虎口为支点的拇、食指压拍肩为辅的配合完成的;控拍时球拍的重心位置与深握或浅握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中指的位置及状态有关系。中指的前端接近拍面的中心点时球拍的重心会平稳易控,中指的前端接近拍柄时重心会偏下即俗称的"拍头重",发力时会加重手腕的负担;拍面朝向的控制与中指的位置和状态及拍柄在虎口的位置有关,中指端较接近拍面中心并且在拍面的左右平分线以上,拍柄应在虎口居中处,这时拍面的朝向、前倾角度及球拍重心都利于正手的发力和连续;中指端较接近拍面中心并且在拍面的左右平分线以下,拍柄会自然地靠近食指根部,这时拍面的朝向、前倾角度及球拍重心都利于反手横打;中指端靠近拍柄时会利于正手杀板的"一板过",但不利于及时地还原。

   至于无名指与小指的位置和状态,我建议无名指与小指应自然地随中指之势,以使反面三指均处于自然且放松的状态。

   综上,传统直板的持拍与控拍及正反手的转换重点应以中指为主,如果持拍时能做到松而不晃,控拍时就会紧而不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6323115029959.jpg

38、直拍横打的持拍要求是什么?

答:掌握了直板的持拍与控拍的内容后,横打的持拍要求就简单多了。参照上图,首先要确定拍柄的合理位置:放松手腕,使掌背的平面与小臂在一个平面上,中指指端偏左处轻抵在中线上,这时的拍柄应与手腕的横切面呈45度角,拍柄在虎口的这个位置就是最佳位置,要保持住这个位置并形成持拍习惯,因为正、反手均适用。注意:必须是手掌与小臂在一条直线上为前提的45度。其次,在前面45度的基础上调整中指的蜷屈程度,使拍子平面与小臂同在一个平面上。注意:中指的调整只是蜷屈的程度,以指端不离开中线及其它手指舒服自然为基础,这时可发现手掌心已远离球拍而形成了空掌心的状态,与前面的拍柄与手腕的45度的位置相配合,这时的姆、食指指端的距离不应大于1.2cm,这就是横打持拍的较合理方式。
   强调拇、食指端距离的目的是有的球友感觉在横打时食指可以放到拍肩上,甚至可以移到反面去,理由是这种控拍方法在拨球时能感到很放松,但却不知道食指在横打系列技术中的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以拨球为例:在肘部自然下垂离开身体后,用前面讲过的持拍方法持拍迎前,触球瞬间食、中、拇指发力控拍使手腕外挺带小臂发力击球,有了食指的导向作用,就会感到落点很容易控制,如果没有食指的配合发力,就必须用手臂来导向,这种拨球的发力机制很显然是错误的。再如台内拧球时,既使能象王皓一样将拍子引到右腋下,如果没有食指的配合发力,手腕也是不能正确发力的,如此等等。所以,食指的控拍作用绝不可以轻视或忽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9301247123849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93012472248995.jpg

 

39直拍横打持拍和控拍的注意要点是什么?

答:传统直板的持拍与控拍及正反手的转换重点应以中指为主,如果持拍时能做到松而不晃,控拍时就会紧而不僵。

   无论是发球、还是搓球、或者拉球,要想球有质量,因素很多,但对一部分初学球友来说,先弄明白两个关系尤显重要,其一:击球时球拍在球上的相对位置,即击球点,其二:击球时球在球拍上的相对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球在球拍上的接触点区。见图所示。9个小区域为什么单提出老九,首先从真、假弧圈说起,同一个大致动作,转与不转就与真假摩擦有直接关系了,如果用拍头的第一条横线中间段也就是1、2区中间分界线前后(把1、2区相邻部分各一半拿出来再组成一个特区,我们习惯称之为甜区)来拉球,(普遍认为这个甜区是个最利于发力的地方),发力动作对了,那么你拉过去的球质量应该最理想,如果同样挥拍动作,却以老九区域去摩擦球,会给对方以很转的假象,对方会高引拍、压低板形来回击,结果可想而知。

再说老九发球,当右手持拍站反手位发球时,当抛出的球下落到与网同高或略高于网时,同样是触球的后中部,如果是老九为起点向2摩擦为上旋(拍面前倾),如果(拍面后仰)是2为起点向6摩擦则为下旋(这里侧旋成分暂不考虑),如果老九向前平动,则基本为不转,如果掌握熟练之后,还可派生出其它多种发球的方式或方法。

再说老九搓球,搓球也可搓出转与不转,从而为自己制造机会,由于对方来球旋转内容不同,去搓接或对搓的控制手法也不同,要想转,没有老九的事,要想不吃下旋发球,老九就有用了,用老九接发球可很大程度减少吃转,用老九对搓,对方也很容易冒高。

另外,反手横打与正手攻球转换时,握拍手型按照发力原理的要求应该转换,其中最明显地就是中指的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由控拍过程还原到持拍的状态,以中指在中线上的位置为主,正常持拍时中指应在中线上,正手时中指上移,反手横打时中指略下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101191543317294.jpg


40、横打时中指上移的重要性?

答:横打时手指的适时调整是必要的,因为不但可以满足不同来球所需要的板形,使击球质量得以保证,而且可以保证因重心未完全到位时的发力方式的调整。有横打技术的球友必须要有一个基本适合正、反手的固定持拍方式,这是持拍,在发力中需要即时调整以利发力,这是控拍,所以持拍与控拍的内涵是不同的,应加以区别才能有效的提高横打能力。

   中指“上移”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引拍的幅度,这个技术环节必须掌握,但应灵活运用,例如上步时,在重心并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就可以在引拍的过程中将中指适度上移来加大引拍的幅度以增加摩擦的效果,如果移位准确,迎前及时,来球的下旋又不是很转,就没有必要每一板球都中指上移。但对方发急长侧下旋时,必须中指上移并用拍子的重心点处击球,同时增加向上发力的比例,以保证反拉的稳定性。除了养成以中指为绝对支点的习惯以外,还应注意培养在触球前的瞬间突然加力的发力习惯,这样的发力才会更集中、更有效,动作的过程也会更自然和更放松,同时动作的幅度也会明显地减小。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球都需要中指的调整,但应在需要的时候做必要的调整,才有可能应对各种变化,例如推挡转横打时,中指如仍保持原状就会对横打不利。或正手近网搓、挑后转横打,也应有适时、适机地调整。如果保持一个手型不动,就会不利于转换后的合理发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11631153935334.gif

41、直拍横打下旋球时,球接触球拍的哪个部位最理想?

答:用中指前节的指肚将球拍水平托起,保持拍子平衡的这个点就是拍子的重心点。用重心点击球会相对稳定,将重心点向拍头移动一个球的距离(40mm),此处即为“甜点”,是利于发力的区域。建议:起下旋的第一板球用重心点,以保证稳定;抢攻或强攻时用甜点,利于发力。正、反手皆如此。

42直拍反手搓球的运用?

答:这是一个由天然的生理结构决定的、非常自然而又行之有效的小技术。

1.控拍:传统钳式右手。拇指稍斜、弯,轻压拍柄侧,食指第一关节稍下处轻扶拍肩,中指稍弯以左指尖处轻压柏面,其余二指自然随中指放松轻压拍面。由拍柄至拍头部取中线,中指不可过线。另外,个人习惯用砂纸将反面反胶的三指处打磨一下,以避免因出汗打滑。拍柄左侧贴虎口的拇指根处,以拇指与中指的合力夹拍,拍面与小臂成直线后拍头稍下垂,拍面自然后仰。

2.发力:以腕关节为主引拍,带动小臂发力。

3.实施:接左半台或中路的近网下旋球时,将右脚伸入台下,上身进入台内,在高点期用拍面中线部分触来球后中部向台面用力,过去的球为对方左半台较短下旋球;用拍面上部分触来球中部为不转球;用拍面下半部分触球后中部沿拍面倾斜角度发力为较长较转下旋球,落点多为对方反手位。

   接近网不转球时,将拍面前倾,高于来球引拍,在来球即将触拍时将球拍向后上回移,借对方来球的力量回球,此为“吸短”。

接半出台下旋球时可根据来球旋转和落点进行适当调整以控制回球的落点和旋转进行摆短或劈长,同样能给对方制造麻烦。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远台时还可以突然转化为反手削球,借以调控比赛的节奏,实施用旋转克制速度的有效方法。

  强调一点:直拍反手搓球是食指和中指发力,正手是拇指和中指发力,这里所说的发力是指控制拍形前倾或后仰的配合发力,而控制拍形角度主要由小臂的内、外旋起主要作用,手指的发力只是起到辅助微调拍形角度的作用。搓球的摩擦发力是由拇、食、中三指的合力带动手腕、小臂共同完成的。

  有球友问,横打能否“劈长”?“劈长”是搓球新技术之一,当然可以运用到直拍横打中。 

    (1)站位及引拍。
    正常基本站位即可,反手位引拍时要首先右脚(右手持拍,下同)上前一步(重心轻压,以利还原),肘关节较前突,球拍引自左前胸前方,来球落点近左边线且角度较大时,可上左脚;直板利用小臂外旋使拍子正面朝向来球方向。这里要说的是会横打的球友最好用球拍背面,根据我的实践,这样可以同横板一样,小臂得以放松,更有利于发力和手腕的控制,即使正常搓球,来球落点若靠近边线,效果也要比正面好得多。
    (2)节奏。
    要学会放松,尤其是小臂与持拍手的放松,才有利于控制和发力,才利于发力时的缓冲加转以及制造低弧线,注意不要用拍子去捅或碰,要对上来球的节奏,步法和重心先到位。
    (3)击球时间与击球点。
    “劈长”的目的是控制,要以速度和落点为主,旋转为辅,要在时间和落点上下功夫,所以击球时间必须在上升期,在可能的情况下越早越好。

   以上仅是个人的体会,具体实施会因人而异,仅供参考。

43呼吸?

答:按照我们日常生活的生理习惯,在发力之前是应该憋住一口气的,在发力结束的同时会全部呼出去并因此放松,而这个吸、呼的过程通常都是由嘴来完成的。但在乒乓球运动中,尤其是在近台时,各动作之间衔接的过程很短,这种情况下要完成一个充分完整的呼吸过程是不可能的,为适应这种快节奏,常用的呼吸方法是“全吸半吐”,即引拍结束的同时有一个用鼻子完成地深吸气过程,在一个击球动作完成时会有一个不完整地呼气过程,注意:这个呼气过程是由嘴完成的,因此习惯上称其为吐气。这个吐气的量只是吸气量中的一部分,在动作衔接过程中仍由鼻子来补充吸气,然后仍然是半吐气,直至退远台或回合结束后才完整地换气。王皓发力时嘴里的发声,正是吐半气的表现。

44如何理解弧圈技术中的内弧和外弧?

答:关于内、外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挥拍迎前过程中的球拍运行轨迹,如果从原理上去认识,应该是正压力施加方式不同的体现,所以有必要正确的理解内、外弧之分。

   内弧,可以理解为薄摩擦,即沿球体的外圆摩擦;外弧,可以理解为厚摩擦,即摩擦发力方向与球体外圆弧线相反。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内、外弧摩擦只是球拍触球瞬间的一种相对状态、即持球(或吃住球)时的瞬间接触形式,随即就是收缩小臂的加速摩擦过程,收缩小臂后,就完全是内弧摩擦的形式和过程,因此,用“外弧迎前、持球,内弧摩擦”来描述弧圈球的发力过程是比较合理的。

    弧圈技术基础练习的初期阶段用内弧是对的,因为这段时间内的主要目标是体验摩擦的感觉,如何使球在拍面上持(吃)住并最大程度地延长球在拍面上的摩擦距离的感觉更清晰、更真实,是这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如果在台内、近台至中远台都有了“1/4 圆包球”的感觉,证明你小臂旋内的摩擦过程已基本掌握,就要向“外弧迎前、持球,内弧摩擦”的方式过渡,加深体验踝膝、腰髋、肘指“三点一线”集中向预定落点发力的协调衔接的感觉了。

    外弧迎前,是指“斜身、沉肩、拉手”引拍结束时小臂有小幅地外旋带手腕的展,我们把这个复合动作称为手腕外展。注意:手腕外展是引拍过程结尾时非常自然地顺势动作,不可刻意强求,以免造成肢体紧张和引拍动作幅度过大,这一点一定要特别注意!手腕外展后由于斜身、沉肩,会使拍面接近平行于地面,这是正常合理的,说明你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位;挥拍迎前时,拍面会随着展腹的过程逐渐自然立起,但“立起”的角度与速度需要我们去控制,“立起”的目的是使球拍拍面迎着来球方向向前、以类似于快攻时迎球正面撞击时拍、球接触的相对形式迎球并持住球,这就是力求正压力最大值的方法。这个控制的能力就是弧圈技术的水平体现,也是我们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持球后蹬地顶髋、小臂旋内同步进行,完成全部摩擦后随势收拍、还原、再衔接下一板。

   部分学习横打的球友很关心内弧、外弧的概念以及正手弧圈技术是否适用于反手横打,其实正手、反手的技术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反手引拍的空间没有正手那么大,所以横打引拍时的“架肘”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练习横打时首先要注意到的。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很多人横打发力过程中挥拍轨迹的弧度没有正手的那么明显,或甚至没有,这样会直接影响击球的质量,尤其是需要摩擦的技术,更要注意挥拍轨迹的合理性,如果横打的发力不理想,就和正手的动作过程对比一下,这样就会找到差距。

45、如何克服临赛紧张情绪,如何放松自己?

答:参加正式比赛次数较少或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的球友在比赛时都会出现因临场经验不足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紧张。

1、一部分球友由于参加比赛较少,认为应该多加强一下赛前练习而造成身体过度疲劳"提前过热",导致临场时动作变形、大脑反应迟缓等,致使未能发挥出正常水平;

2、临场时总想一下子致对方于死地而导致动作过大变形或发僵变形,导致还原不畅或根本来不及还原;

3、丢一个球自责,丢第二分心慌,丢第三个球大脑一片空白;

4、比赛中环境嘈杂,加油、叫好、鼓掌、感叹、鼓励及安慰等等声音连绵不断;

5、还常常有一些场外指导的即时指导,甚至连每个球都怎么怎么,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凡此种种都是属于参赛者临场经验不足的表现。

    怎样在临场中少失误多主动?或从被动中转为主动呢?(水平差别除外)首先排除外围干扰,先干掉即时指导,有条件时赛前请一位正规教练,没条件时干脆将即时指导转正为场外指导,免得他干扰你的正常发挥;其次,尽量排除和降低场外的干扰或者干脆对那些噪音和手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尽管这做起来很难;

    再找一找自身紧张的问题,一定要学会放松自已。

1.得一分时不管球漂不漂亮都喊一声“上!”“好!”或“漂亮!”等,多振奋一下自已的情绪;

2.比赛开始阶段丢一分时别太在意,从零开始,然后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发球和接发球上;自己发球时控制一下节奏,想一想对方回球后的哪种可能性最大;

3.对方捡球时可小跑几步或跳几下让自己兴奋;

4.自己捡球时不要急于把球捡回来,可合法适当的放慢脚步以借机调整一下;

5.接发球失误后连续第二接发时可伸手向对方示意放慢节奏以便快速总结一下原因;

6.每次合理休息时间(如擦汗)都不要浪费,借以调整一下;

7.在丢分后力争打一个漂亮球以威慑对手和增加自巳的信心,如果没有效果就必须、一定争取多打回合球,在回合中找感觉、调整、恢复自己,这点很重要。实践中,在多回合时丢分者往往是对自已信心不足或体力不支。

8.连续丢分后一定要利用那仅一次的暂停机会调整一下,别给自已留遗憾!

   另外,给第一次参赛或参赛次数较少的球友一点建议:

1.比赛前抽时间、找机会尽量弄清这次比赛全局的排兵布阵细节,以搞清自己的位置;

2.尽量多了解一些可能对阵的那些对手的基本情况。比如年龄、技术特点、球龄等,做到知己知彼;

3.比赛前的那一天只简单做一下基本功练习或干脆早早上床躺进被窝里把各种情况都想到,制定至少一套或二套作战方案,做到临阵不慌,也能避免过早的“过热”。

4.业余选手的拍子所用的胶皮尽量提前一段时间更换以便适应,如果没换只要不影响摩擦效果就不必临场更新以免不适应;

5.提前备好毛巾、水、备用鞋带、创可贴等等必备品;

6.有条件时备一支备用球拍和另一套运动服装;

46、为什么说"稳重周密地防守,积极主动地控制.凶狠凌历的进攻"是最高境界? 

答:部分球友的防守.控制意识不是很清楚,说防守就是控制,控制也是防守,这种模糊认识会直接影响技战战术的正常发挥。防守是被动的,控制是主动的。在技战术发挥中争取主动是“球”意识的高级体现。比赛中多一分主动就多一分取胜的把握,战胜对手的概率就会更高一些,

   从接发球开始,根据对方的发球其旋转、落点及来球的速度你能采取有效的拉或打,说明你在进攻;如果用推.搓.拨来回球,你在控制;如果你心中没底,只是简单过渡一下(甚至连自已的旋转和落点都没信心),那你就是在防守。

   分析一下:如果你用有效的拉或打,对手也用拉或打来进行回合,至少你和对手优势均等或已占优势(对方有准备的发抢另当别论);如果你采用挡、推、搓、拨(由此四项衍生的技术内容很广泛)回球,为下一板出击创造了条件,有了回合球,说明你或多或少或至少占据了主动;如果你只是简单过渡,很明显你已经被动了,被动的后果大家都有体会(其中高手被动的体会可能更深,不然一定成不了高手)。

   总结:接发球时你采用了拉或打以后,(除了对方的"发抢"套路球得手外),对手的回球质量不会太高,因为任何人在比赛中的每一个球尤其是发球都想采用有效的手法控制住对方以达到得分的目的,既然这个发球已经被有效地拉或打了,主动性就会失去,除防守中出了一个怪球的情况下意外得分外,只能被动防守甚至失分了。这就是我们积极提倡的主动上手的结果。当然防守中转为控制,这也是积极的表现,也是我们积极提倡的;控制中转向防守,显然是消极的,是不提倡的,但回合球的增多无疑增加了主动的机会,未尝不是好事,这就是辩证法。比赛中力争积极主动才是最重要的,稳重周密地防守,积极主动地控制,凶狠凌历的进攻,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成为很多球友积极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我把多年的"经"和"历"加以总结的目的。

    打球的目的有二:一是锻炼身体.二是为了赢球得分,如果在锻练身体基础上能随着花费时间的增多而越来越多的得分,就会离高手的距离越来越近了。防守是为了得分、控制是为了得分、进攻更是得分的重要手段,但若能做到防守的稳重周密,控制的积极主动,进攻的凶狠凌历是非一般能力所能达到的,而三者之间地圆滑过渡则更要技高一筹,其实首先弄清三者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就会有明显提高。

47掌握弧圈技术要经历几个什么阶段?各阶段主要练什么?

答:业余球友由正手攻转入弧圈直至全部掌握并应用于实战中,会经历攻压等内容既相关联又层次递增地五个环节,分述如下:
    一、攻:由平挡、加减力挡打下基础以后会进入正手攻的技术训练,正手攻中包含快带、攻、快点等三部分基本内容,击球时间分别是上升前期、上升中期至高点前期,其中的攻又分为快攻与抽杀二个阶般,这些内容全部掌握以后正手攻技术己经入门。
    正手攻的中心内容是撞击,这个撞击是由腰髋同转来带动小臂快收的动作过程完成的,击球的最佳感觉是“透板”。打出了透板的感觉,说明你的正手攻己经基本掌握了,但完成透板动作过程中的腰髋同转、上升期至高点前期的击球时间与弧圈击球时间的下降前期及二次加速的发力机制地要求有很大反差,只有“小臂快收”的内容是弧圈技术中有所要求的,所以如何"收"小臂而不是"挥"小臂、改上升期至高点前期击球习惯为下降前期击球、克服腰髋同转的习惯而养成二次加速的发力习惯等内容就成为了由快攻转入弧圈时必须要充分注意的问题,因此,只有真正全面地掌握了正手攻技术,才能进入弧圈技术的训练。

 二、粘:是用拍子贴住球甩出去的感觉。是在体验迎前、借力、自发力的基础上加强体会与正手攻相反的"慢迎前"与正压力持(吃)住球感觉的必修课,用"用手迎住球再甩出去"的感觉去体会比较贴切,它是由正手攻向弧圈过渡的第一阶段。
    小孩子初上台不会迎前,你由慢渐快地甩球给他、先让他身体抵稳球台后用手接住,再让他远离球台后在向前走的过程中仍能伸手抓住来球,他就会自然迎前了。我们也不妨借用一下这个方法来体会迎前的感觉,但要以转体完成引拍后再回转身体带臂向前的方式去体验,大人的动作过程总不能象小朋友那样简单吧!关于正压力的初步体验,可用半横状并较立的拍型去迎前并贴住来球,请注意这时的手臂、尤其是小臂不能发力,只能在重心转移过程中去匀速迎球,否则球会被弹出去。拍面迎住球后,肘后部应该有一股力量突然顶着小臂向前甩球,这股力量是来自顶髋助腰再向前的腰部二次加速过程中,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蹬转",但请注意这个"蹬转"并不是刚起动就应该有的。这个用顶髋来顶肘的感觉一定要清晰,否则你甩出去的球会没有速度、也没有旋转!这也是由腰髋同转向二次加速过渡时重要而艰难的过程。

 三、挂:挂也称"提拉",是由正手攻转入弧圈时提高摩擦效果的入门技术,也是由正手攻向弧圈过渡的第二阶段。
    挂,主要用于半出台的下旋来球,技术重点是体验以重心带大臂迎前、小臂快收并薄摩擦的感觉,其中还包括侧身步伐的运用。这一环节中的难点首先是击球时间习惯的转换,很多球友在练习时还能注意到在下降初期击球,可是一旦打起比赛来就常常会忘了要等球出台以后的下降时,于是拉就又成了打,因此,这个涉及到节奏的问题是需要下大功夫的。其次是重心的控制,熟悉侧身步法以后,收腹含胸、稍转体拧腰沉右肩配合双膝再屈使重心下降至右脚并顺延来球的弧线拉手引拍,但手臂不能打直;转腰展腹带不发力的手臂迎球;蹬地挺膝加速展腹带小臂加速、较立拍型触球后中部或略上、用薄摩擦将球带起来。"挂"的最佳状态是"拍先球后",这是薄摩擦的最佳体现。最后的问题就是薄摩擦的感觉不好掌握,由撞击改为摩擦地过程很艰难,但办法也有很多,例如先练粘后练挂、"爬窗帘"、"爬隔板"等等,需要依据自己的条件去选择。

四、撞:挂是薄摩擦,但撞绝不是厚摩擦,如果将这个环节的撞理解为厚摩擦就错了!
    撞,主要是巩固和加强迎前、触球前瞬间的发力(即二次加速)的感觉,也是加强以腰带手、小臂摆速的训练内容,是由正手攻向弧圈过渡的第三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弧圈技术好的运动员,他的近台快带、中台拉攻的能力都很强,这是小臂摆速的体现,当然,腰部、髋部、双膝、双肩等有关部位的摆速和协调性也不能忽视,但重点是一定要突出的。我们也可以将撞理解为"撞摩擦",从技术规范的角度去要求,就是用小臂、腰髋等部位的摆速制造的旋转强度要远高于来球的旋转强度。这其中除了引拍时要用双膝再度内屈固定髋部、只拧转腰部的重点以外,还要重点体验二次加速的内容并加强二次加速的能力。掌握了"撞摩擦"的原理,你的弧圈技术己经具备了相当能力,但还不是最高层次。

五、压:正压力是这一环节的全部内容,是"厚摩擦"的根本所在,也是弧圈技术进入高级层次的关键。
    体验这个正压力最简单、最有效地方法就是在正常持拍的前提下、用拍面压住放在台面上的球、在保持这个压力的同时发力推球使其在球拍与台面之间向前滚动。这个压住球并使球动的发力就是合理施加正压力的有效方法。体验过程中要注意与弧圈的发力过程相吻合,例如压住球后发力推球走时,拍面前倾会比拍面水平的效果好,这就提示我们要注意引拍的高度、拍型及迎前触球的切入方向。经验证明,用肩部的高低来对比来球高低的方法会比正手攻时习惯地用持拍手去衡量来球高低的方法会使弧圈的引拍更到位;用基本平行于地面的外展拍型逆着来球下降弧线方向迎球的正压力施加效果要比基本垂直于地面的拍型去横向切入来球弧线的方法的正压力施加效果要好多得多。不必担心水平的拍面在触球时会有漏球、打拍边等现象出现,因为这个水平状态会随着展腹、转腰地重心逐渐提升转移过程地进行中而逐渐立起,如果你不信,可以在向前弯腰以后将拍面水平、在手臂完全不动的情况下直起腰以后你就会看到拍面已经变成前倾了,这是自然地现象也是必然地结果(见下图中赵霞的动作过程)。我们在引拍完成后至迎前、发力的自然过程中再加入有意识的控制地过程,就是我们要进行的技术训练的容。
    弧线技术的中心内容是摩擦,摩擦的效果取决于正压力及摩擦系数,摩擦系数来自于器材,而正压力则取决于器材操作者的能力。这个能力的高与低,绝大部分内容是我们自身能力的体现,一小部分则来自于器材,所以器材与能力相结合,才会充分完整地发挥。

以上的五个环节是弧圈技术晋阶的基本历程,实践证明,缺少了哪一个环节的训练,弧圈技术都不能算是真正地完全掌握。球友们可参考以上内容对照自己的弧圈晋阶之路,找出薄弱环节后给予加强和提高,从而全面提升自已的弧圈水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对攻.gi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马琳甩斜线.gi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郭跃的撞摩擦.gi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王大力挂的训练.gi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赵霞.gi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3 2:26:42编辑过]

48正手拉球的收臂要领是怎样的?

 答:1、体臂夹角(身体与大臂的夹角)保持70度或以上。

2、提供一个方法试一试,身体直立、双脚分开略宽于肩并呈左前右后状态:

第一步、将右臂向右水平抬起、五指自然伸直、掌心朝上,这时肘关节的折叠处会有一个与手掌平面同一朝向并且很明显的"平面";

第二步、将小臂内旋使手掌心翻转朝下,这时这个"平面"在小臂内旋完成后会有45度角左右的变化;

第三步、将小臂继续内旋至这个"平面"与地面呈垂直状态时,手掌心是朝向后下方的;

第四步、将仍然保持水平的手臂下垂35度、手掌握成空心拳并向小指方向外展;

第五步、在保持肘关节继续朝前的状态下收腹含胸、双膝稍屈,手臂同时自然放松至大、小臂之间呈170~150度左右,但手腕仍要有外展的意识。

   这就是引拍完成时的整体状态,此过程中的重点是使肘关节处的"平面"朝向始终处于朝前的状态,这时大臂与身体之间的相对距离应该是基本合理的。

3、转腰引拍,要利用肩来引导腰,引拍时左肩向右、向内。

4肘尖顶着小臂收。

5、左耳位置收拍,收臂结束,拍停在左耳上方位置。

6、挥拍结束,大臂要超过身体平面,也就是大臂要垂直于球台端线。如果没有,说明收小臂发力过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1111411233264045.gi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111141126797718.gif

49如何用推挡、横打接正侧旋球?

答:从理论上分析,实战中的正侧旋是不存在的,它与正手快攻击出的球性质一样,正手快攻也带有一定程度的上旋,只是旋转强度低于25转/秒,所以可忽略不计。正侧旋的旋转轴是垂直于台面的,所以没有向前的动力,因此是不会过网的。若想侧旋球过网,就必须与上或下旋相结合,但其上或下旋的强度也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用拉或打时,可以视其为不转球来处理即可。顺便说一下:纯逆、顺转的球也是不存在的,同样需要与上或下旋及侧旋三者结合才能显现逆或顺旋的效果,顺、逆旋球为什么会不适应,就是这种发球中有三种旋转的成分。

   侧旋的旋转轴是垂直轴,与下或上旋结合时会因上、下旋的旋转强度而发生倾斜,上、下旋的旋转轴是水平的左右轴,也会因与侧旋结合而倾斜,这二个倾斜角的一个边是重合的,侧下旋时必然在0~90度之间,侧上旋时必在90~180度之间,这个重合的斜角边就是这个复合旋转的旋转轴,也是旋转最弱处。对方发球时只要盯准拍子与球接触时及球离拍时的角度,是不难判断出这个复合旋转的旋转轴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俗称的侧旋球中都会含有上或下旋的成分,那么侧旋成分和上或下旋成分在球落台后继续旋转的过程中总会有一处两种旋转的交点,这个交点就是来球旋转的最弱处,只要判断准确,找到这个点是不难的。所以我们在推侧上或搓侧下来球时,先将拍面的朝向与对方引拍的方向相一致来克制侧旋成分,再调整拍面的前倾角度推或调整拍面的后仰角度搓,是很容易发力的。其它如拉、打侧上、下旋来球时,类同。

   例如推接左侧上来球时,对方的发力方向一定是由后右向左前,那么对方引拍位置应是右,我们在引拍时的拍面朝向就应对应向右以克服来球的侧旋成分,同时再相应调整拍面的前倾角度,那么我们拍面朝向与前倾角度所构成的交点与来球的两种旋转的交点相对应,只要引拍高度合理,在拍触球的瞬间你向哪里发力,出球的落点就会在你的预定之中。

50、如何判断下蹲砍式发球的旋转?如何应对?

答:下蹲砍式发球的主要旋转轴是矢状轴(前后轴),所以侧旋强并带有逆或顺旋成分、球落台后“不向前走”是其主要特点。由于球拍的运行轨迹是半圆弧形,可以用弧线中的任何位置接触并摩擦球的不同部位,使各旋转轴上的旋转内容不同来制造组合旋转的不同变化,因此给正确地判断增加了很大地难度。根据下蹲砍式发球基本原理的分析,判断下蹲砍式发球的旋转内容的基本方法是:

一、首先根据对方用球拍的正反面来判断来球的侧旋方向:对方是右手持拍用正面摩擦球是右侧旋,用反面则是左侧旋,因此在接发球时:对方用正面摩擦,我方拍面应偏向对方反手位,对方用反面摩擦,我方拍面应偏向对方正手位。

二、再以球的侧中部为基本点:对方用前倾拍形从侧中上部向中部摩擦为上旋,用后仰拍形从侧中部向中下部摩擦为下旋球,用正或反面从正后中上部向后中部摩擦为弱下旋,从后中部向中下部摩擦为较强下旋。应根据不同地旋转方向调整拍面迎前时的前倾或后仰角度。

三、复合旋转:

1、对方用正面并前倾的拍形由后上向前下发力为右侧上旋球并含有顺旋的成分,对方用正面并后仰的拍形由后上向前下发力为右侧下旋球并含有顺旋的成分,对方用正面并垂直的拍形由后向前直发力为弱右侧上旋球无顺逆旋的成分。

2、对方用反面并前倾的拍形由后上向前下发力为左侧上旋球,对方用反面并后仰的拍形由后上向前下发力为左侧下旋球,对方用反面并垂直的拍形由后向前直发力为弱左侧上旋球。

3、逆顺旋的比例:接逆旋发球时应以矢状轴为主旋转轴进行判断,在矢状轴与额状轴上的动作幅度大于垂直轴上的动作幅度、即围绕矢状轴上的横向发力大于垂直轴上的向前发力,逆、顺旋的旋转强度相对较高,反之则应以侧旋为主。

四、综合:
1、对复合的旋转应区分主次来具体应对:在以侧旋配合上或下旋的传统发球中,我们习惯先调整拍面的朝向去应对侧旋、再以前倾或后仰的拍形去应对上或下旋。在应对逆旋发球中,由于逆或顺旋的比例较大而横向跳动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先以拍面略偏向来球跳动的反方向,这样可从利用向前发力产生的横向摩擦来克制顺或逆旋转,实战中就是引拍时一定要顺延来球方向引到位、甚至可以略偏来球的外侧以克制顺或逆旋成分,这次马琳搓接日本年轻选手的逆旋发球就非常成功。用拉或打的强接时,由于逆旋发球中的逆顺旋需要与侧旋和上下旋比例相互协调,所以逆顺旋的强度不会很大,强接时由于是相对的横向摩擦,在拍形和发力方向上稍加调整即可,可当不转球来处理但动作要快、要干净利素不犹豫;弱接时由于发力的力度小及落点短等原因,上步时重心一定要先移动以使身体及时到位,由于逆上短球易于挑打且不易发短,所以逆旋发球多以逆下短球及逆上长球为多。这应是逆旋发球或砍式发球的普遍规律,只要在拍形及发力方向上多注意,经过几次有效体验后找出规律,再接发时就会心中有数了。
2、确定逆顺旋:对方用拍子正面接触球是顺旋加右侧旋,过网弧线会向左偏,到我方台面上会向右跳,因此接发逆旋发球时的站位应适度后移,再根据顺逆旋方向予动重心后上步移位,如距台过近,会不易调整。
3、还要提醒的是:克制强旋转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横向摩擦,它与以快制转(击打)、顺逆方向摩擦等方法相比同样有效,是我们接逆旋发球技术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忽视和偏废。

 

为了初步了解下蹲砍式发球的基本原理,利于我们在接发时的正确判断。用食指与中指夹板,在下蹲的过程中完成击球,身体不要正对球台,双足跟离地以保证重心仍在体前从而避免重心后坐,发力时手臂不要远离身体,在身体及重心还原的过程中完或手指的调整。要注意的是在下蹲的过程中,并在台面以上发力击球,如果蹲好了再发球,就会弧线高和落点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72423225220479.gif

51、弧圈技术的基本摩擦形式有哪几种?

 

答:我曾说过触球前瞬间以手腕内收及小臂内旋组成“旋内”动作来带动小臂的二次加速,有些人对此不是很理解,其实,弄明白了“包球”的原理,疑问就会不解自消。在给球友纠正动作时我常会请他们做一个徒手实验:引拍结束后将拍面垂直于地面,然后慢动作转腰挥拍并收小臂使拍收至双眉间的额前,结果是拍面自然会变成为前倾状态。这个实验结果证明:收缩小臂时自然会出现小臂的内旋现象,而这个现象就是我们在快攻击球时实际上存在着的一点点旋转的原因,同时也证明,收缩小臂拉球会有自然包球动作,因此有利于制造旋转。
    张晓篷老师说过的“基本垂直于地面,半横状的拍形触球后中部,向前上方发力”的方法就是包球的方法,如何使“包”更合理更有效,就应是弧圈技术的关键了。而这个关键,就在于收小臂时小臂内旋的掌控上,而若想加快小臂这个内旋速度,使小臂的收缩速度更利于与拧腰、顶髋、摆肩即“小臂二次加速”的密切配合,则又必须是在手腕内收(外展)的合理配合下,所以,弧圈的基本发力技术在手臂上的体现就在于手腕与小臂的配合上。
   我们把基本垂直于地面的拍形看做是 "1" 字型,然后再加上代表向前发力方向的 "一" 字就会形成 " ┓" 型(球在内直角位置中),这个形状就是球拍包球摩擦运行过程的基本型式,也是从快攻技术向弧圈技术过渡阶段的入门砖,其内容包括有效的掌控手腕由外展转内收并与小臂内旋配合的过程,同时还包括如何根据来球的旋转方向、旋转强度、来球的速度及力量等即时情况来调整 “1"”(代表拍面前倾角度)与 “一” (代表发力方向)所构成的夹角角度及直角变成圆弧(代表小臂内旋角度)的弧度等。例如:来球为半出台下旋球,转腰斜身,右膝内屈沉肩,后下拉手引拍结束时,球拍高度一定要明显低于来球,以及以 “1” 的拍形迎球并触来球后中部以保证摩擦的充分,但在收缩小臂发力时,则要依据来球的速度与旋转强度来决定 “一"”与 “1” 夹角的角度,如果来球速度一般,说明旋转也一般,那么 “1”(拍形)就应适度前倾,“一” (发力的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就不宜过大,直角变成圆弧的弧度(小臂内旋的角度)就应相对较大而基本形成了曲率较小的一段如稍前倾的 “)”型的圆滑弧线,这段弧线就是球拍的运行轨迹。这段弧线表明在发力摩擦过程中,小臂的内旋幅度并不大,所以收小臂的速度也相对不快,其过程中大臂的发力也较明显,这就是(相对球速不快、旋转稍强、弧线较高的)初级高吊(加转)弧圈球的基本摩擦型式(图1);如果来球速度较慢,则表明其下旋转较强,那么 “1”(拍形)就应垂直或微前倾,“一” (发力的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就不宜过小,以保证有足够地向上摩擦。由快攻初转弧圈技术的球友,应在练习过程中切实体验手腕由外展到内收带动内旋收小臂的发力方法,彻底消除手臂在运动中不可能做到“先上后前”的改变发力方向的观念,正确的理解并熟练的掌握弧圈技术的基本摩擦形式。
   在比较熟练的掌握了高吊(加转)弧圈摩擦方式后,可进入前冲弧圈技术的练习阶段,有了基本摩擦基础,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中心是以肘为轴(支点),加速手腕由外展转内收速度来加强小臂内旋的速度,使  ) 型弧线的曲率加大,以增加向前的发力比例并且提高球的运行速度(图7)。
   加转与前冲两种弧圈技术对腰腿及手臂功能的运用形式上是有区别的,同时,重心转移的方向上也会有差异。通过两幅动画中动作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拉加转时,引拍过程中右肩的沉幅相对较大,重心右后移明显,小臂打得很开,手腕外展,大臂距身体较近,但腰幅转得相对较小;迎前阶段手臂随腰肩向前,小臂无收缩,重心上提较明显,这个阶段即为一速阶段;发力时,手腕内收、小臂内旋组合的旋内动作很清晰但幅度相对不大,大臂随重心向上的发力动作相对明显,重心左上移明显,此为二速阶段;前冲时,转腰幅度明显加大,引拍过程中沉肩幅度相对较小,但向后幅度有加大,所以引拍高度相对稍高但后拉手明显,手腕外展,大小臂之间留有适度夹角(利于小臂快速收缩);迎前阶段即一速相对(加转)稍快,大小臂间夹角无变化,重心向前明显;发力时,旋内动作幅度减小但速度明显加快,肘部下压并向前,左肩左臂向后摆幅明显加大以助右肩的摆幅,右膝内屈及重心左移均非常明显。这阶段小臂二次加速动作尤为明显,其作用也清晰可见。
   曾有球友说张晓蓬老师的示范动作抬肘过高,技术过时,我却认为这个示范非常到位,而且入门基本功的内容永远也不会过时。至于抬肘的疑问,我们可以做个类比来解释,王皓的标志性动作发力过程(图6)是由引拍时小臂内旋,手腕内收转为手腕外展,小臂外旋的过程,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肘部下压动作,这个下压正是以肘为轴的小臂与手腕旋外的发力动作,(从上传的视频中看,很多练习直板横打技术的球友并没有注意到这个肘部下压的动作,岂不知这个动作是与手腕的大幅旋内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业余横打来说,甚至比大幅的旋内更重要,如果缺少了这个发力支点的合理控制,那么小臂的发力就只能是用打开与大臂之间夹角的发力去撞击来球的花架子,因为会缺少绝大部分的摩擦力。)这个肘部的“下压”与张晓蓬老师的“抬肘”动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都是收缩小臂发力的支点,只不过一个是旋外、一个是旋内,同一作用、两个方向而己。我们俗称的"抬肘",是指用肘部上抬来压弧线而造成耸肩的同时,持拍手明显低于肘部的非常规动作。抬肘虽然弧度可压,但明显妨碍充分向前发力,故不提倡其为习惯动作。

    当然,不用包球也可以制造出旋转,弧圈技术的摩擦发力也还有其它形式,所谓“包球”动作只不过是弧圈技术入门的基础技术。我们业余球友中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较长时期的正规指导及专业训练,那些周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或专业退役人员可借鉴的初学球友们的动作更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这其中入门阶段从快攻练习打基础的与直接进行弧圈练习的两类发力型式也会有很大差别,没有或基本没有经过台内快攻练习的球友,收缩小臂发力的感觉很差,所以他们发力时会多以大臂为主,靠身体惯性来“荡小臂”,在技术没达到十分熟练之前,不仅发力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大,更会对预定线路及落点的控制感到很困难,就更谈不上落点精确的掌控以及发力动作简洁和动作连续性的能力了,所以,这部分球友喜欢中远台的站位,但一旦遇到高手被控制在近台,就只能一筹莫展了。我们提倡乒乓技术入门初期,应从台内快攻技术始起。
   与收缩小臂的发力一样,包球形式是依据人体功能固有的、不用更深加工且较自然的发力形式,更利于制造旋转且适用于初学者,其中以肘为轴(或支点)的手腕、小臂旋内的内容是中心。我们都知道,乒乓技术入门的基本功是正手台内攻、反手推挡(或拨)、正、反手的搓等三项基础技术,那么包球技术就应属弧圈技术的基本功,包球感觉基础夯牢后,所谓什么甩拉、直臂拉等自会挥洒自如!

训练:
一.初期阶段:徒手练习

第1步.身体自然直立,手臂自然伸直同时将大臂与身体打开40度角左右并保持自然状态,置于体侧,将手掌平面自然展开代替球拍,手指斜指地面,掌心朝前,目光视掌心;

第2步.大臂带小臂向前至与身体平面形成35度角左右,小臂开始匀速内旋,过程中注意观察小臂内旋过程中自然向大臂靠拢的感觉,手掌收至双眉间距额前一个球拍宽的位置后停止:a.观察手掌平面,朝向地面微向前为正常。 b.观察肘部与手掌的相对位置,以基本类似少先队员敬队礼的动作做参照,以肘关节自然无阻滞感觉为正常,目光随手走。注意:全部动作停止后身体应稍左前倾,左脚前掌有清晰承重感;

第3步.在反复重复第二步动作并感觉固定后,从实战的预备站位开始,转腰斜身、膝内屈沉肩、后拉手引拍并自然外展,三个动作要同步并一气呵成完成引拍动作,然后依然匀速的重复第二步的动作内容,并注意手腕自然内收的配合。注意:加入手腕内收后会有小臂内旋加速的感觉为正常,收拍位置及手型基本同前;

第4步.在第3步较熟练的基础上,手臂迎前至35角位置时,手腕稍加速带动小臂内旋,同时转腰、蹬地向前。注意:手腕小臂的加速速度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并注意与转腰、蹬地向前动作的配合,注意同步同向的原则。  建议:以上四步的训练时间不应低于10 小时。

二.持拍练习:重复徒手练习内容,注意体会持拍后手腕与小臂发力的变化不应明显;持拍时要松而不晃、紧而不僵,收腕发力同时持拍手要有突然紧握一下及中(食)手指顶板的感觉。建议:持拍训练时间不应低于20 小时。

三.上台练习:

第1步.先从中远台正手站位、上旋或不转来球开始转入正手相持,预备站位距台约100~120cm,训练时间不应低于30小时,相持期间注意引拍完整到位及弧线高低的自如调控的熟练程度,最好从多球训练开始;

第2步.转至中近台正手站位、出台下旋转上转后转中远台正手相持,予备站位距台约80~100cm,训练时间不应低于40 小时,正手相持期间适度加入直线练习并注意引拍到位及弧线调控;

第3步.转至近台反手站位,反手位半出台下旋转上旋后转中台全台相持,预备站位距台约60~70cm,训练时间不应低于50小时,全过程中注意弧线调控,应先高后低及击球时间不同的精确掌控。

四.实战演练:近台反手站位,搓接台内下旋球至反、正、中手位半出台下旋转上旋后转中台全台相持,预备站位距台约60~70cm,训练时间自定;注意击球时间不同的掌控及 N 型线路的熟练以加强步法的训练。

以上内容与小臂二次加速内容同样是我观摩学习长春、沈阳、正定、保定等地俱乐部教练们的专业训练后在实践中体验的心得,不一定十分准确,仅希望能对初入门或弧圈技术尚处在初级阶段的球友们有一点点参考价值或提供些许帮助,故只供参考。

52、为什么乒乓球运动员打球要保持收腹含胸的姿势? 

答:收腹含胸,看似两个部位,实际上两个部位的动作是相互制约的,但收腹是基础。我说的收腹,并不只是弯腰了事,而是必须把腹部肌群适度绷紧,这时你会感觉到在腹部中间位置有“一块”比较集中的地方,利用脊椎将这“一块”再向后移,就会有屁股微翘的感觉,同时也应会感觉到臀部肌肉在收紧;胸肌自然的配合腹肌的收紧和脊椎的“牵引”即自然的形成正确的含胸动作了。收腹是基础动作,而含胸则是随脊椎牵引之势同时而动的,所以,收腹含胸是一个整体动作,密不可分的。这时,只要真正同时做到了两脚分开同肩宽或略比肩宽,左脚稍前,双膝微屈,双足跟同时微虚等动作,就有了正确地“身体前倾”动作,并且这个前倾会很自然。

    在斜身、沉肩、拉手引拍时,要有收紧的那“一块”向右髋部靠紧的感觉,这即是身体重心的转移,这时你会感到右脚前掌有了压力,只有你正确的做到了收腹含胸,沉肩时的肩部动作方向应是向右后下随球拍运行方向下沉,而不是压向右膝盖。在引拍到位后,右脚前掌的压力感觉会较明显。发力时,右脚前掌姆指后的骨尖处随足跟的外移,碾烟头式的突然蹬地的同时突挺膝关节,"五分之二"向前同动带手臂向前,即会有肩部带整条手臂不由自主向前的感觉,同时,肩部动作的幅度会明显大于髋部前移幅度,却没有明显转腰的感觉。

   在发力击球后的随势挥拍阶段,腹、胸肌会有暂时的放松时期,这时身体重心应有适当的提升,在收拍引拍阶段,视下一板的连续情况一定要保证正确的收腹含胸动作的适度回复。因为正确的收腹含胸即身体适度前倾的动作是无处不在的,它是保证正确的身体重心位置的关键。

53、“五分之二”发力方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说起发力,很多球友都知道是从脚蹬地开始,挺膝、顶髋、转腰、肩带大臂、大臂带小臂、手腕带手指等一系列动作,并且能较熟练的逐一做出来,但其中仍有球友对自己的发力不满意。甚至每次打球时都十分注意自已的动作,或请人点评纠错,或摹仿偶像,结果仍是未能尽意。      

    所谓“五分之二”,是指(右持拍)身体的上躯(包括髋部及以上的整体)从右肩锁骨中部向丹田穴划一直线,直线右侧部分即是上体的“五分之二”部分。在自然的蹬地、挺膝等下肢发力时,“五分之二”整体(髋、腰、肩)向左前发力,这里必须要有髋支撑“五分之二”并同“五分之二”有同时“骤动”的感觉,以便体验暴发力。这即是我的“五分之二”发力方法。

   这里的重点是:发力的顺序依然从脚开始,蹬地、挺膝等下肢发力细节不必重述,重点在髋、腰、肩三个部位。前面说到的“五分之二”向左前发力,实际上就是身体的右侧同时向前突然发力,即“暴发”之意。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还有球友的问题出在含胸收腹这一环节上,有球友只是收腹而并没有真正地含胸,屁股是向后了,但却是向下而不是略向上,所以有上身下坐并双膝过屈的现象,这会非常有害。我感觉,含胸比收腹更重要,只有真正的含胸了,重心的位置才会正确。有球友根本没注意到含胸这一细节,真的没体会到含胸会这么重要,但这却是正确的“五分之二”发力方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控制身体重心的重要环节。注意到收腹含胸这一环节后,你的身体自然就会前倾,我们要求身体的前倾是无处不在的,那么当你拉球之后,重心上移了,腹会自然挺起,这时只有仍然在正确含胸,身体才会继续保持前倾的状态。很多球友克服不了发力时后仰的毛病,这是主要原因。有了正确的身体前倾,再加上“五分之二”的向前上方的突然移动,你会感觉到身体的右半部在同时向前,但腰和腿的作用并不明显,却感到是肩部带髋在向前,而且肩部移动幅度明显比以前大多了,并有肩在主动发力,髋部虽然同步在动,但远没有肩部的惯性大。有了这个感觉,恭喜你,你的发力肯定比以前“暴”多了。但这只是你刚刚理解后的感觉,待你在球台前真正地将“五分之二”运用自如时,你会更惊喜!你会切实体验到以前过份强调蹬地、转腰却依然发力不足的关键症结所在......嗯,原来发力时使劲蹬地、拼命转腰都是不对的!我说,不是不必要,而是要恰到好处!

 

  “五分之二”发力最明显的身体特征是:身体的整体动作舒展、轻松,体现在肩部运动幅度较以前明显大了,而腰髋部是作为一个整体在运动,只拧腰、不动髋或少动髋的腰髋不同步的现象明显得到改善或根本消除,所以蹬地时的发力会直接传递到肩部。如再能与小臂二次加速中的“肩带肘、肘推小臂、小臂加速”的手臂动作有机融合,你的发力机制将会是与前大不同的感觉!请注意这里有两个变化,一是蹬地时腰髋与肩同步;一是大臂与肩同步。能注意到这两点变化,大功即告成。附带说一句:这些变化,在徒手挥拍的发力练习中即有明显的体会。

 

   另外,喜欢用大臂发力的球友,大多是只转腰而不动髋,或髋部只是被动的被腰带动,如果在发力蹬转时能做到:蹬转的不是腰而是直接蹬转到肩,而肩带动的不是大臂而是肘部,发力时是小臂,击球时是腕部,“2/5发力方法”加上“小臂的二次加速”,那么你的发力习惯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而击球的质量同时将会有很大的提升。54、横打的运用(五)拨球

这是一篇回帖的内容,整理出来单成一帖供直板球友们参考

 

 

   关于横打的拨球技术,视频资料极少,上图是目前唯一能找到的一条比较近似的动画了,动画中女孩的技术动作过于女性化。结合这条动画,谈谈我自已对拨球的认识:

1、站位:近台站位,双脚平行或右脚稍前,身体稍前倾,重心稍高,身体正对来球,横打的持拍状态。

2、引拍:手臂自然放松,大臂自然下垂,大小臂自然打开在90度左右,引拍至身体中心线略左侧,手腕保持自然状态。

3、发力:在来球落台起跳后的上升前期重心带手臂迎前,以前倾的板形,触球上中部或中上部,以肘为支点,手腕前挺带小臂发力。

    拨球技术要求动作幅度尽量要小,所以男性动作过程的幅度应比图中女孩的动作过程要简练、迅捷。这里要注意的重点是:重心带手臂迎前、拍触球前的瞬间手腕前挺带小臂发力,其中"前挺"二字很重要!

4、随挥:球离板后要立即放松并重心还原。

 

   以上内容是拨球练习的内容,要重点体会"重心带手臂迎前、手腕前挺带小臂发力"的内容,实战中不可能象基本功训练时那样按部就班地去完成整体动作过程,但只要熟练地掌握了"重心带手臂迎前、拍触球前的瞬间手腕前挺带小臂发力"这个技术重点,就可以完成拨球需要的。以上供参考。

 

以下是一个回帖的部分内容:

实战中,通常会习惯地将拔球分为二种,一种是来球为上旋或球速较快的不转球,发力的方法是抢在上升前期、以稍前倾的拍形触球左侧上中部、以借力为主吃(持)球、仅以自发力控制落点,此为快拨。快拨主要用于控制或调动对方,所以落点通常为对方的空档,因此,快拨一般是没有直线回球的(注:直线回球是指对方在哪里击球、我方仍回球到哪里,例如对方在反手位用正手抢攻,我方仍回球到对方的反手位即为直线回球)。快拨基本无摩擦,所以自发力时是大臂带小臂、手腕应保持稳定,但发力的瞬间要有"拍头先行"的意识。另一种拨球是来球通常为一般旋转强度的下旋且球速相对较慢,这种拨球虽然也要迎前借力,但因为需要用自发力制造摩擦,所以要以肘部为支点、用手指带动手腕、再带动小臂即前端先发力,击球时间为上升后期至高点前期、以前倾的拍形触球后中部或后中上部向前上方发力,落点以对方的空档或追身为主。由于这种拨球的击球时间迟于快拨,所以通常称其为慢拨。这里要注意的是快、慢拨都是台内球的控制技术,主要体现地应该是速度和落点,所以在注意迎前的同时,动作过程尽量要简洁明快,在保证拨球质量的前提下动作幅度越小越好,并在拨球后要及时还原并迅速予动取位,以抢先占位、取得主动。55、接发球

 

这是综合技术版的一个关于直板接发球的帖子,转到这里专供直板朋友们参考:

 

以下是引用pstzzb在2008-11-4 14:57:00的发言:
我是右手握拍直板单面左推用攻打法,不用横打,这段时间球打得多了些,感觉自己的相持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只要是形成相持,即使是对全市排名前几位的选手心里也不是很怵~~~~~可是在接发球环节,仍感觉差距很大,特别是接对手(正手握拍)用反手发到己方反手位的长球,总是感觉接不好,远不如接对方用正手发过来的球自如~~~~~当对方用正手发球过来时,自己可以搓\推\挑\侧身拉\撇等,可是一旦对方换用反手发球时,总感觉心里别扭,搓怕冒高被拍,推经常下网,侧身拉吧,要么来不急,要么对不上点,拉不出质量干脆直接失误,真是郁闷,不知是由于顺旋\逆旋的原因,还是完全心里因素所致?该如何回接这种球?恳请高手解答,不胜感激!

 

    以搓接为例。对方正手发球的旋转中的侧旋方向应是左侧旋,我们直板的习惯发力方向是略偏左,这样在搓接时就无意中形成了"顺转"接球。对方用反手发球,你仍用习惯地方式去接,就成了"逆转"接球,这时来球中的侧旋转及下(或上)旋转在你拍面上的反弹方向就会与你的习惯意识正好相反,如果你会用背面搓接,就会很自然了,因为用反面搓接时的自然发力方向与用正面时正好相反。你不习惯用反面,就必须提高单面相对"顺转、逆转"变化的适应能力。

   接发球时我们习惯采用的方式有相对强旋转与相对弱旋转两种方式,习惯简称为强接、弱接,其中的强接是指弧圈和击打,弱接就是常用的搓、推、拨等。在弱接传统地侧上、下旋时,通用法则是先考虑侧旋方向、再应对上或下旋;强接时正相反,来球中的侧旋转通常可以当做不转来处理。

    弱接时面对侧旋会出现顺转接或逆转接的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横向摩擦,对方用正手发球,你习惯略偏左发力,这是"借"转的横向摩擦,这种习惯改为触球点不变但向右方适当发力,就是逆转接的横向摩擦了,因此这个摩擦的发力方向是弱接手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个方法是用拍面的朝向来克服或利用侧旋转,对方用正手发球,我们将拍面适度朝向对方的正手位;对方用反手发球,将拍面适度朝向对方的反手位,用这个拍面的逆向和顺向的方法,就可以克服或利用来球中的侧旋成分控制落点了。如果能将拍面的逆向和顺向的方法与横向摩擦的顺转与逆转的发力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你的弱接发球水平就可登顶。同理,对方反手发球,强接时用直板横打会感觉很顺,你用侧身冲斜线也同样会是顺的感觉。

 

补上弱接图示如下:柳承敏正手发左侧下旋球后王皓的正手搓摆至对方反手位至,请注意王皓迎前时的拍面朝向、板型角度及发力过程和重心移动的方向。

 

 

马琳正手发左侧下旋球后王皓正手搓摆至对方的正手位,同样的方法同因发力方向不同而控制落点不同。

 

56、横打之台内拧

 

答:横打系列技术的发力,基本是以"台内拧"的动作过程为基本模式的,因此,掌握了"台内拧"的发力机制,就等于基本上掌握了直板横打系列技术的发力。
一、预备站位与战术站位:预备站位时的内容与正常站位相同。对方来球的落点入左半台时,右于持拍者须右脚向前,视来球落点距球网的距离与是否上、下旋来综合判定重心前迎即上步的方向及距离。落点距网近且又下旋或不转的来球,右脚须适度入台下。上右脚时,足跟先落地以后身体重心前移使足跟离地、重心偏右脚前掌的同时左足根微虚并微右转,使左脚承担的部分重心偏前掌内侧(注意:这时的双脚基本上应处于平行状,以使击球后的还原和移位过程更顺畅)。必要时左脚可适度跟上,以便掌握身体重心与来球落点的最佳距离、落实准确站位即战术站
位,以避免伸臂勉强击球致使出现漏球或发力不足等现象,同时确定直、斜线的出球方向。
二、持拍与控拍:横打的持拍与左推右攻的持拍方式有不同,左推右攻的持拍正面的姆、食指通常是大钳式,即姆、食指基本呈半环式、两指端应有1.2~1.5cm的距离,反面三指稍蜷起叠落并抵在在拍柄至拍尖的中分线上,拍柄在虎口中部。发力的控拍时,后三指配合拍柄做支点基本不动,以姆、食指的压拍肩力配合小臂的内外旋调控拍型的前倾与后仰的角度;横打的持拍,对于业余球友我推荐小环式,即姆、食指间距
为1.0~1.2cm,后中指微屈并指端偏左处轻触在中线上,无名指与小指随中指势自然靠拢,发力时的控拍细节在后续的发力过程中分开介绍。
另外,大家可能注意到马琳与王皓在持拍方式上略有差别,但正面的姆、食指的方式曾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相同,都是姆指沿拍柄直伸、食指同日直一样勾在拍柄端处。但王皓现在的持拍方式又恢复到原来的小钳式,发球及横打时转换为大钳式,因为横打的发力控拍是以姆、中指的合力为主,食指为辅,大钳式持拍会有利于食指在发球、横打及正反手转换的控拍时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应性调整。马琳式的特点应是稳定并有利
于推挡,王皓没有推挡,横打的适应性却很强。我推荐小钳式的理由是可以兼顾推挡,横打时可转换成大钳式。
三、引拍:1.在上步使重心迎前的同时,右肩迎向来球时身体顺势适度左转、同时将肘适度架出(注意:这个过程的精准度很重要,它也是重心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是战术站位的重心转移过程的衔接或继续)。引拍时右肩迎向来球并稍左斜身同时适度收腹,以肘关节为主要支点、肩关节辅助,手腕大
幅内收的同时小臂也适度内收,使肘部更加突出。
2.小臂只是内收并无内旋,持拍的食指相对适度放松并上移至略搭拍肩(注意:食指不可以完全放松,移至反面更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会使拍柄在手掌虎口处的支撑作用大幅削弱,使姆、食、中指三点的控拍力度平衡与手腕的协调配合以及包括大、小臂在内的整体发力平衡性受到严重
影响,所以,食指的相对放松要适度。),中指与无名指稍上移,以姆、中指的合力为主控拍,使拍型处于微前倾状态。
四、迎前与发力:1.来球为上旋或不转时,拍型不变,重心向前,在上升后期至高点期时、触球后上中部至顶部、展腕与小臂外展同步同速、以腰髋为支撑同时展腹、腕关节与肩关节领肘,直接向前顺势发力摩擦(注意:发力过程中的展腕应以姆、中、食指的合力控拍为主带手腕外展,而不是手腕为主的甩腕,其中的食指在控拍发力时应有略压拍肩的动作使小臂外展的过程中有稍许的旋外成分,以拍形的变化控制回球的弧线不至过
高)。击球过程中无重心由左脚至右脚地转移,只有重心提升的过程,球离板后重心迅速还原并迅捷地作予判移位,以利后续。
2.来球为下旋时,在迎前的过程中用小臂内旋的不同幅度来调控拍形的前倾角度,同时食指略内收使拍柄从虎口中部移至偏食指根部、使拍头适度下垂。来球从台面上弹起时,重心向前并适度提升,肘部外架,在上升后期至下降前期借来球上弹余力触球的后中部吃球(注意:这个迎球过程是重心带小臂迎前、手腕无动作),触球瞬间手指发力使手腕外展带小臂外旋向左上中部螺旋式沿球外园发力摩擦,此动作过程即为"拧"(注意:这个发力的动作过程是以手指、尤其是食指的发力带手腕外展与小臂旋外组合成的"小臂旋外"的发力为主,这个小臂旋外的发力是以肘关节为支点的,所以在"小臂旋外"发力时,肘部应
有一个瞬间下压动作以固定支点的作用配合,这很重要)。拧下旋球时,应有用拍将球甩起来再送出去的感觉,因此,手指的发力非常重要!如果你只有手臂的发力而没有手指发力的感觉,你的拧球必定会无威胁!
对方在反手位用正(右)手发左侧下旋球时,适宜顺转拧直线;用反手发右侧下旋时,适宜逆转拧斜线,但迎球及吃球的初始触球点,初练横打阶段均应以球的后中部为基准点,逐步熟练的过程中可做适度精控,以配合对发力方向准确控制的需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下图是王皓拧下旋来球的动作过程,大家可以观摩王皓的控拍手型、肘部下压、引拍及触球过程的拍型变化、重心迎前及转移等细节。感谢PPK球友的动画提供!

 

 

 

 

 

增加了拧直线、拧斜线的两条动画,便于观察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好乒乓球》学习笔记(横板篇)(上) - gcy6577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让对方吃发球的一些实用技巧!
直拍横打技术
弧圈球的文章和讨论大全11
[横板]横板反手思辨
详细分析王皓发下旋球技术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