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直击考场真卷,破译命题密码

张国光,湖南雅礼浏阳二中正高级语文教师,浏阳市高中语文工作坊坊主,邓志刚语文工作室核心成员。

直击考场真卷,破译命题密码

湖南雅礼浏阳二中  张国光

浏阳田家炳实验中学  赖端梓

【高考导航】

近年高考作文,从写作文体上来看,2020年的全国卷和新高考卷偏重实用文体的写作,例如读书会的发言稿、发展论坛的演讲稿、给高一学生的书信、电视台节目的主持词等,而2021年、2022年则不再设文体局限,但从题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以写议论文为主,这更容易展现学生的理性思考的能力。而北京卷则坚持“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双文体自选形式,上海卷、浙江卷都不限文体,但也以议论文为佳。

从写作话题来看,高考作文的材料多来源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现实生活与社会等,话题一方面围绕青少年的自主成长,强调自我价值的确认、自我的规划与选择等,另一方面则是围绕“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强调“青春的价值”“抱负与使命”“责任与担当”“创新与发展”“理想与奋斗”等内容。十六校联考作文试题从足球比赛,类比引申出人生赛场,引导广大青年在人生的赛道上不断奋进,以昂扬之姿,书写人生华章。

一、2023届湖南十六校联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跑动是足球比赛中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在比赛进行中,随着攻与守的不断变化,要求每个队员全面掌握快跑与慢跑、直线跑与曲线跑、推进跑与折返跑、有球跑与无球跑等。而不管运用哪一种跑动技术,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以球的动向而动”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拿(到)球,为队员创造机会,组织起有效进攻,乃至取得比赛的胜利。

足球比赛如此,人生的赛场如此……

读了上述材料,你受到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1.准确审题

本题为由一则材料引出的类比类任务驱动作文。首先要求考生要审好“此一类”材料指令,再嫁接迁移到“另一类”材料指令上面去。根据考题信息,此一类材料关键词有“足球比赛”“跑动”“技术”“遵循”“原则”“拿到球”“组织进攻”“取得胜利”,由此可筛选重组以下信息:足球比赛需要运用跑动技术,同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跑动原则,为组织攻防创造机会,直至取得胜利。“人生的赛场”中“人生”应侧重于个人,也可指置于社会、集体、国家的大背景下的人,题中应重点指“我”或“我们”;“赛场”泛指人生活动;“如此”指由材料所及足球赛的相关内容。省略号的内容应比较丰富宽泛。

其次要审好写作任务,“启发”“感悟与思考”即指要将足球赛的喻意类化为人生的某一元素。如:在人生的赛场上,要取得成功或有所建树,就需要不断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去追求,不断奔跑,去控制好“理想或目标”这个球,实现目标的路上,不可能孤军奋战,既要重视个人技术(奋斗),也要注重协作、融入团队、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而这些,可能恰好又构成人生赛场不同的“跑动”技术。同时,在奔赴目标的途中,也可能会遇到各种主、客观上的障碍,怎样灵活变通,怎样化解难题,走出困境,也构成“跑动”技术的内涵。

2.多维立意

①学会奔跑,添彩人生;

②跑动青春,合作共赢;

③与时代同行,跑出人生加速度;

④让青春在人生赛道上闪闪发光;

⑤有的放矢,创造成功;

⑥行动是筑构成功的基石。等等。

3.佳作展示


学会奔跑,添彩人生

雅礼浏阳市第二中学2105班  陈小蕙  谢宏玲

胜利岂是易事,从古至今,常胜将军又有几何?“卧薪尝胆”的悲壮,“出师未捷”的遗憾,无不告诉我们,成功确非轻而易举,唾手可得。足球赛场是这样,要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奔跑,人生赛场也一样,需要学会奔跑,方能蟾宫折桂,赢取人生。

跑动是足球赛中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快跑、慢跑,曲线跑、直线跑,有球跑、无球跑等,一场球赛的胜利需要不断奔跑,只有奔跑,想着球动的方向,才能拿到球,才有希望取得最后的成功。人生也一样,需要不停地奔跑,把准奔跑的方向,牢记奔跑的原则,调整奔跑的姿态,只有学会奔跑,才能添彩人生。

学会奔跑,需要用坚韧成就传奇。足球比赛的攻防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跑动也需不断变化,这里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跑动,需要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因此它不但是智慧的比拼,更是耐力的较量。徐梦桃4岁开始学习体操,12岁开始雪上项目训练,参加了4届冬奥,28年运动生涯,双腿2次重伤,并经历过四次大手术,切除了70%的半月板,基本上是两块骨头在摩擦,伤痛缠身,饱受挫折,她曾欲隐赛场。在热爱和父亲“不差这一步”的鼓励下,他顽强地选择了“奔跑”,最终圆梦北京,夺冠冬奥,书写了冰雪传奇。

学会奔跑,需要用改变丰盈人生。奔赴罗马的大道上,有人出生即罗马,有人驰骋于去罗马的赛道,是因为总有人不甘平凡,总有人为之拼搏。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陆鸿,儿时因病脑瘫,但他不愿成为家人的累赘,先后尝试摆过修车摊、开过网店、办过影楼,后来做电子相册,如今拓展到实体相册生产,其工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面对不可改变的现实,他从不抱怨,更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调整自己奔跑的姿态,在伤痛中拼搏,在绝境中突围,最终拼搏奋斗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让生命丰盈而精彩。

青年向上,国家向前。学会奔跑,还需从伟大的时代潮流里汲取动能。鲁迅先生曾寄语青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世间无物抵春愁”时代,在严峻的民族危机面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以青春之我、奋进之姿,为保家国,骸遗沙场,展望当今,民族复兴重任在肩,青年英杰理应为强国筑梦,辟平地,种树木、掘井泉,不但会奔跑,还能善奔跑,开拓奋进,为时代添彩。

让我们提笔谱写未来的华章,把青春铺满秀丽山河,用奋斗书写精彩人生。

4.构思图解

5.阅卷现场

1)基础等级

①内容:一等,文章紧承写作任务“感悟与思考”,紧扣材料“跑动”“胜利”,提出中心论点“学会奔跑,添彩人生”,解决议论文“是什么”的问题,接着用三个分论点“需要用坚韧成就传奇”“需要用改变丰盈人生”“需从伟大的时代潮流里汲取动能”,解决“为什么要奔跑”和“怎样奔跑”的问题,分别从“坚持跑”“改变跑”“围绕目标跑”三个层面论证,中心突出,在选材安排上,除使用材料进行论证外,还运用徐梦桃和陆鸿事例、鲁迅名言、诗词名句进行论证,是为内容充实,“奔跑成就人生”主题积极向上。

②表达:一等,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后,三个分论点分别置于段首,结尾结合“启发”,触及自身,发出倡议,深化主题,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在阐述“用坚韧成就传奇”的观点时,语言警策流畅而富文采,有叙有议,特别注重议,叙的简洁,议的精当。在阐述在“时代潮流里汲取动能”时,多用短句,富有气势,语言表现力强。

(2)发展等级

③特征:一等,文章在材料中提炼主题,在论证中深化主题,结尾处阐述当代青年要融入时代大潮,奔跑不息,又要善于奔跑,创新奋进,使文章更具时代意义,是为升华主题。内容充实,材料丰富,“传奇”“丰盈”“动能”等词语使用恰切,使文章丰盈而富文采。

二、2023届湖南八校联盟模拟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惠特曼)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逢盛世,肩负重任,青年一代要继续保持自信自强、向阳而生的劲头,努力在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怎样认识生命的意义?怎样看待生死的问题?这是年轻人难以廓清而又难以回避的话题,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准确审题

这是一篇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从写作要求看,文章需要关涉以下2个任务指令:

一是材料指令。从材料任务看,要注重厘清材料内在的逻辑关系,具体有以下指令:①惠特曼名言的指向是,就“我”个人而言,“活着”就要自我主宰,而不能听由命运的安排,即可视为是“生”的意义追问,②第二句名言从个人拓展开来,指出“生命”“永垂不朽”的意义,可以看做是“死”的价值判断,即“死”的价值要体现时代的崇高责任,③第三段是引导语,是对“活着”意义的当代诠释,引导作者对“生死”进行正向意义思考。

二是写作指令。①直面生死问题,廓清生与死辩证关系,②结合自身的认识,谈生命的意义。

综合以上任务,考生既可侧重当前部分中学生生死观念不清,来谈“死”的严肃性,强调“死”要有价值意义,也可侧重生来谈“活着”的价值,自信自强、向阳而生,还可以结合二者谈辩证关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进而落到追求生命的价值这一终极目的上。

2.多维立意

①苟利家国,无问生死

②死与不死

③向阳而生(向死而生)

④“死”是什么

⑤追寻生命的价值

3.佳作展示

生与死

浏阳田家炳实验中学  邹灵鹿

死,是一个阴暗的字眼,往往与悲哀相伴;不死,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词语,明媚、美好。没有人不恐惧死亡,没有人不期待不死。死象征“无”,不死则意味着“有”。对于人类来说,想活下去是生物本能,因而人们闭口不谈及任何与死亡相关的事物,以此来稍稍减免长眠给他们带来的不安。

革命家邓中夏说“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惟其如此,我们才算领悟了生命的真谛,青年一代要珍爱生命,主宰自我,保持自信自强、向阳而生的劲头。

古人云“所欲有胜于生者,所恶有胜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也正因如此,对于那些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之人,那些为道义而献出生命之人,那些以己之躯换得他人新生之人,我们也格外地敬佩、崇拜他们。

溯古,荆轲刺秦;究今,秋瑾赴刑,死亡于他们而言,不是结束,而是新生,万千生命因他们死的唤醒而新生,“大丈夫”就是用来赞美那些明知会死却依然付诸一笑的从容淡定。

可见,生命如果与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永垂不朽,死去的是躯体,留下的是精神,当然,有人在生活的重重压力下,实在承受不住,选择赴死,作为痛苦人生的解脱,他们留下的只有亲人的哀嚎和长久的伤痛,此外一无所有。

如果死是无价值的,我们就要选择好好地生。

西方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伽利略,面对教廷对“日心说支持者”的杀伐迫害,他选择屈服,被学生怒斥“狗懦夫,现在你可以残喘”,而他却不为所动,两年后,将珍贵的学术资料“日心说”留存下来,“比起两手空空见上帝,我还是认为双手带点污渍却满载而归好”,伽利略说。

难道伽利略真是个苟且偷生的小人吗?难道伽利略面对他人的蔑视与侮辱毫不在乎吗?不,都不是。有时候死只需热血上头,但伽利略的不死却绝对是谨慎思考、权衡利弊的结果。死了,自己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人类的前行的脚步又将放缓,为什么不有所作为地“生”呢?

如若死得其所,虽死犹荣;如若活出生命的精彩,不死又怎可列入苟活?生逢盛世,只有努力在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才能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3、构思图解 

4、阅卷现场

1)基础等级

①内容:一等,“生死问题”是哲学的终极问题之一,作者直接从写作指令入笔,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在正面提出“死与不死”话题后,结合材料进一步提出“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这一中心论点,并表明作者价值取向,是为审题精准,中心突出,内容上,选取荆轲、秋瑾、伽利略等事例及名言警句,运用例证、引用论证,阐述观点,内容充实。综合得分:内容18+表达18+特征18=54分。

②表达:一等,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从“死”与“不死”两方面进行价值意义的探究,阐述“死”与“不死”的意义归途同一,“给他人带来新生,给社会带来进步”,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上多用短句,假设推理句和反问句,使论证思维更加严密,论述更具力量,简洁通畅而又富于文采。

(2)发展等级

③特征:一等,文章将生死问题与生命的价值联结起来,且从正反多角度探析,事理逻辑清晰严谨,语言表述精当,在“深刻”“有文采”两项特征上计分。

【名师专列】

聚焦问题:加强写作针对性

问题是起点,解决问题是目标。写作亦是如此,高考写作就是用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的形式来回答一个关于标题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标题上生发出来的,标题的问题又源于作文题目(作文材料)。因此在宏观探讨备考思路之前,得充分研究具体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具体的写作中,普遍性问题有两个:

一是不能准确地“认题”,即从作文材料中提炼出核心问题。有许多学生读过题目后,不知命题者要你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更不知道题目背后命题者的出题意图,“走题”“偏题”甚至“离题”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2023年适应性考试黑龙江卷的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此题的审题关键句是“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很多同学对“这”的指代的内容不甚清楚,行文中有局限写材料中列举的两组谚语的,也有脱离“谚语”单独谈“矛盾”的。

二是不能“立题”,即提炼出问题后,不能理性地分析问题,从而得出准确而鲜明的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文章“没有骨”“没逻辑”,或者说是“逻辑混乱或谬误”。首先表现在不能用一个(或者几个)思想深刻、生动而又简明的句子对问题做集中性回答。其次是不能用清晰的逻辑来剖析这句话。再就是不能用让人“心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来准确地表达思想。

当然,具体到每个学生,又都有个性化的问题,这也需要在备考之途,先做具体研究。聚焦问题,以此作为备考的起点,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明确要求:提高写作吻合度

在很多时候,方向比方法重要,在作文备考中亦是如此。所以在开始时就要明确作文备考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知道新课标怎么要求,新教材怎么教,高考作文怎么考,考场作文怎么评,才能找寻到“怎么备考”的策略。

1.明确新课标的写作要求。

《学业质量水平描述》中水平四对“表达”的质量描述是: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

这里,前面部分是能力框架,“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是结果呈现。

“讲求逻辑,注重情感”,就是要求我们的表达既要逻辑通畅严谨深刻,又要有悲天悯人、怀时济世人文情怀。也就是既要有科学的理性,又要有人文的温度。“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是强调表达的多样性。“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则强调思维的开放性和个体性。

2.通晓新教材的写作体系。

统编教材打破了阅读和写作分而治之的局面,遵循输入与输出的基本规律,把“人文主题”与情境写作结合起来,倡导读写的高度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素养。在当下强调教考衔接的背景下,梳理教材的人文主题和写作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在统编版教材的单元写作任务中,写作文体训练类型更加丰富,有语言札记、调查报告、人物(风物)志、文学评论、推荐书、建议书、演讲稿、书信、脚本创作、散文、诗歌、小说、议论文等。

但这些写作训练,都基本上与单元的人文主题阅读相融合,例如必修上,就是按“青春价值”“劳动光荣”“诗意人生”“我们的家园”“乡土的中国”“学习之道”“自然情怀”“语言家园”等人文主题进行编排的,写作的训练点则随文而变,随体而变,但从整个教材体系看,训练点又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议论文的训练点,从必修教材的“议论要有针对性”“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论证”到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尝试写驳论文”“学写申论”,体现了写作体系的层级性。

3.认识新高考的命题特点。

新高考作文总的命题方针是落实立德树人,强化以文化人。梳理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发现,新高考作文有几个较鲜明的特点:

一是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主题。例如2021年新高考1卷,表面上是1917年《体育之研究》上的一段话,但我们可以透过题目隐约看到“时代”的影子,正是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2022年全国甲卷、新高考2卷、浙江卷的作文题都出现了“独创”“创造”“创新”等一词,这是否可以看作是对国家把2022年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之年的一种呼应呢?

二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注重“我”的思考。梳理近几年高考的写作主题,我们可以发现,作文的材料多来源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现实生活与社会等,话题一方面围绕青少年的自主成长,强调自我价值的确认、自我的规划与选择等,另一方面则是围绕“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强调“青春的价值”“抱负与使命”“责任与担当”“创新与发展”“理想与奋斗”等内容。在写作提示中大多都强调“你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你的感悟与思考”“你的认识”等,特别注重写作者的在场性表达。

三是指向多元命题,重视关系思辨。纵观这两年的作文题,不难发现,命题已经逐渐从一元命题过渡到二元或三元命题,例如2021年新高考1卷,涉及的就是“强”与“弱”两个概念,探讨的是强与弱的转化关系;2022年新高考1卷,则涉及“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概念,需探讨三者的辩证关系。

4.熟悉好作文的三个标准。

对于“好作文”的标准,近年多省市提出了“三文标准”: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文风端正”,一方面是人生价值取向,强调文章的主旨意趣符合正确的认知,符合正确的审美,即“三观端正”,文风看作风,文品看人品,考试作文不仅是对一个人文字基本功的考查,更是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胸怀境界的体现。此标准旨在引领青少年做一个思想健康、志趣高雅、有胸怀有境界的人;另一方面是写作价值观,倡导“说人话、抒真情、讲道理”的朴实文风。

“文脉清晰”,说得是行文思路的问题,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能体现一定的认知逻辑,也就是行文要有逻辑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来自准确鲜明的观点、准确清晰的概念界定、准确严谨的语言,也来自合理的结构。

“文气顺畅”,就是贯穿在文章里的气势、气韵,或作文的连续性。文气从文字中来,语言是思维的利器,是衡量写作者表达素养最重要的元素。它要求表达准确流畅,有内在的节奏,能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当然,语言是外壳,思维情感是内核,因此,文气与文风、文脉密不可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新课标的写作要求,通晓新教材的写作体系,认识新高考的命题特点,熟悉好作文的标准,就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精准施策:写出考场好作文

其实,回归到写作的本质,写作的核心是“人”,是一个人的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表达素养,三者里面,思维品质是基础。要从根本上提升写作水平,就要在“思维”训练上下功夫。要训练思维,无外乎从广域阅读和写作实践两个方面着手。

(一)用广域阅读夯实写作基础,拓宽写作路径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才是作文之源,作为学生,只有阅读,才能疏浚源头,把生活这活水源源不断地引来。

“广域阅读”,即在广泛的领域进行阅读,例如可以读时政观点、时政事件、时评等,读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文学等各领域的经典读物,从而夯实写作基础,拓宽写作路径。

1.用广域阅读来支撑三观,确保价值观正确。

论证之上是“三观”,逻辑的起点就是三观。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的作文中,很多同学的观点所体现出的三观是不正的,他对人、事、物的认知是偏颇的。例如当年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有人说:“巴黎圣母院这场火烧得真好,怎么不把法国烧了呢?”这样的观点背后的三观就是歪的,因为它缺少足够的善意。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吸收更加多元的知识,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图谱,让自己对更多概念或事物,比如核心价值的“文明”“自由”“公正”“爱国”等有更深入、更通透的了解,形成较稳定的价值观,从而做出符合常识、常情、常理的判断。

2.用广域阅读来增加知识增量,让思考更加深入。

在论述过程中,许多同学要么人云亦云,堆砌论据,缺少思维含量;要么逻辑在平面滑行,论证缺乏深度;要么逻辑不严谨,论证不充分缺少足够的说服力……而这些问题单靠方法或技巧是不能解决的,若对问题的分析有一些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知识加持,逻辑自然能自洽,也会更有深度。例如,2018年全国2卷的作文题目,若同学们积累了“幸存者偏差”这一思想工具,写这篇文章就易找到破题点,宁夏一考生的满分作为《幸存者偏差》就得益于他的广域阅读。

所以在备考过程中需进行专题式人文社科基础阅读,积累一定的基础性知识,从而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现象、历史事件,辨析观点等。

3.用广域阅读来积累素材和语言,让论证有支撑。

论证是需要论据来支撑的,但许多同学的作文除了没有令人信服的逻辑,还缺乏充分的论据,即使有,也是十分老套,如爱迪生、苏轼、屈原等已经用得俗滥的素材。若能讲出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并由此讲到别人没想到的角度,提供别人不知道的背景,你的论证就会比别人更胜一筹。而这些论据的获得,依旧要靠广域的积累来实现,若不知道选择哪些书来读,可以参考“罗辑思维”“樊登读书”中提到的书目。

“言之无文,行而未远。”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让人“心动”的语言,就难以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而“心动”的语言从哪里来?阅读积累是核心要义,这在众多的论述里都一再强调,自不待言。

总之,胸中有丘壑,笔底方有波澜。鉴于高三的实际特点,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人文主题,或者结合六大核心素养,即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实践创新内含的十八个基本要点以群文阅读的形式整理备考阅读资料。组材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视频资料,也可以是纸质资料。视频资料可以是人物采访、演讲、活动的精彩瞬间等;纸质资料可以人物事迹、时评文章、名言格言、观点争锋等。并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建好素材库,例如人物案例素材、独特观点素材、金句素材、优质文段素材等。可以同时利用课前演讲、即兴点评、摘抄周记、热点扫描(视频)等活动形式,巩固提升光与阅读的效果。

(二)用写作实践锤炼写作品质,构建写作支架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广域阅读是写作的基石,但写作品质的锤炼得依靠写作的实践。

1.强化理性思辨,写出深度。

“(文章)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黄庭坚《与王观复书》),理得而辞顺,理盛而气盛,有着理性思辨的文章,自成高格。

理性思辨体现在审题立意、结构文章、精准表达等几个方面。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设计微专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训练审题立意,做到观点正确鲜明。从审读材料入手,学会提取核心概念和材料的内部逻辑,进而练习一句话的表达。也就是我在第一大点所提到的,以“认题”和“立题”作为训练的重点,并且要反复训练。

训练说理方法,构建说理支架。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他人充满矛盾的观点,我们要经常性地训练理性思辨的能力,掌握说理的方法,形成一些可操作的说理支架。例如,黄金三问,从现象看本质,从结果溯原因,一分为二的方法论等等,例如就因果分析,我们可以从“思维可视化”原理中得到启发,借助思维导图中的“鱼骨图”来学习如何合理归因,当然,还有许多可借助的说理支架,大家可以选择几种进行长期的训练,从而使理性思维得以培育。

训练精准表达,锤炼语言的准确、严谨。严谨的语言包括概念界定的准确清晰,推理表达的准确严密,特别是要借助限定词和关联词训练思维的严密,语言的严谨。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有意识地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观照、修改。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语言的不严谨,实际就是思维不严谨,多做这样的升格实践,是能切实提升理性思维品质的。

2.厚积人文底色,写出温度。

站在道德或法律制高点上去批判某个人或某件事是容易的,而回归“人”的视角去平等地看待一个人、一件事,却需要操守。例如我们在阅读《雷雨》时,很多学生直接用“渣男”简单粗暴地来评判周朴园。但回归到“人”的视角去感受去分析,我们会发现,周朴园除了是家长、是矿上的老板,他也曾是给过侍萍以爱情的幸福,自己也有对幸福情感渴望的男人,他的性格里有很多社会的因素。其实我们仔细看看周围,周朴园式的男人是不是也还有很多呢?

因此,在写作的实践中,我们要持平视视角,秉持同理心,去看待分析问题,不要站在上帝视角去要求,去评判,在分析事关公序良俗的社会现象时,应增强代入感和利益攸关感。例如2022年上海秋季高考卷: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欧阳华老师这样分析:若能用同情与鞭策的心态来评判这种现象,长大后之所以丧失追问而看重结论,在前提上是因为大多数时候社会环境造成的压力过大,而自我力量太小;在动机上,是为了艰难地维持自我;在结果上,总体而言是得不偿失,这仿佛就是古人谋生的艰难状态——竭尽全力而食不果腹。这样的生存状态,不是该值得悲悯吗?不过,在哀人不幸的同时,我们也应记住“人应有所争”的使命。有疑就得问,有惑必有解,哪能为保颜面而失真理?当问则必问,不平就应鸣,岂可役心而昧正道?(摘自公众号“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理性、细致的分析加上悲天悯人、怀时济世的情怀,作文就兼具了思维的深度和人文的温度。

作文备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在读写结合中去夯实写作的基本功,提升思维品质,培育人文情怀。

(通联:410312  湖南浏阳大瑶镇雅礼浏阳二中  张国光  1387492329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寒假作文提高篇——叙事与逻辑要点掌握
20221217教研反馈:关于作文复习的肤浅思考
材料作文审题的思路
命题作文讲座视频 | 如何用读过的文章写出高分作文?
作文审题三部曲——从整体到内含抓住关键
省基础教研室重点课题||基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