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驾乘“读”之舟,驶向“悟”之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中心环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驾乘“读”之舟,引领学生驶向“悟”之港呢?对此,笔者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初读——悟“文”
 一般理解,阅读教学的感知阶段就是学生把文章读通读顺,初知文章大意的过程,其实不全然。充分感知阶段,是深入阅读所应该着力扶持,铺垫的过程,是训练语言的热身运动。现代意义的感知除了读通顺,初步知道文章之大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主要句段之所在,初步感受文章思想境界之内核。要达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读充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是这样让学生初读的: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地读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并想想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第二步,从“诚心诚意”入手,四人组自由地尝试合作朗读,找找认为能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第三步,师:“通过刚才的自己读和小组读,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学生的回答:感动至极,无限敬佩,难以相信,真伟大等)第四步,以“感动,敬佩”之情感因素为切入点,让学生抓住一两句话做深入地朗读,读出感动敬佩之情。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悟,小组演练等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去知其梗概,悟其出处,感其品行,对其后的言语分析训练就可真正起到“丰其粮草,而日行千里”的作用。
  二、细读——悟“意”
阅读教学应摈弃逐词,逐句,逐段,逐篇分析讲读的教学方法,而应找出支撑课文思想的关键词语、句子、段落,反复地细细地读,读出意韵,悟出情趣,把握文章的重点,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我就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先让学生自由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接着反复朗读这个句子,找出句中的关键词——“饱受饥寒”和“美好的品质”。然后请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找找能表现小珊迪“饱受饥寒”和“美好的品质”的句子;再四人一组,自由地尝试合作,朗读找出的这些句子;最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己读、小组读,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如此一来,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品读——悟“情”
文章本非无情物。刘勰说得好:著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见情。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一般都文质皆美。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应抓住每篇文章的情感点,采用多种朗读形式:。特别是配乐读,它是现今语文课改中涌现出来的新阅读方式。让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去领悟、品味,在品读中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与文本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课文中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内容,以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升华。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学生通过细读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之后,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等等,让学生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深深地地感悟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美景,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即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愈读愈能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在初读课文后,没有过多的引导而是让学生在哀乐的伴奏下反复去品读,以读促感悟,使学生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既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四,活读——悟“法”
俗话说:“会读的不是你的,会用的才是你的。”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把书读活。
例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一笔带过。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品读"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领悟其写作方法。之后,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像力,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写作方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进行迁移训练。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又如学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要求学生写一种家乡的果树。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总之,只有经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的过程中进行阐析,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表情达意能力等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有效的提升。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对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的感悟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于形成和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崧舟教学设计《荷花》(第一课时)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读写结合”的思考与实践
《花钟》评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