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尿病——全人类的挑战(中)

2)伏格列波糖

另外一种糖苷酶抑制剂伏格列波糖的市场情况与阿卡波糖相比则逊色很多。该品种最早由日本武田制药开发,1994年在日本上市,目前在国内主要有武田在天津的工厂生产销售,在国内上市数年来销售一直未能打开局面,年均销售额始终在人民币2000万元规模上下。



国内现在有上海三维(未上市)和浙江海翔(002099 SH)进行了原料药的生产,制剂则由浙江震元(000705 SH)和号称没有一个自己销售人员、专业进行大包的江苏晨牌药业(未上市)于2007年下半年分别投入市场。从终端数据来看还处于刚开始铺货的阶段,销售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以上α-糖苷酶抑制剂的终端格局来看,由于该类药物适应中国市场需求,阿卡波糖的整体市场份额从2003年上半年占口服降糖药物30%扩大到2008年上半年时的35%,未来仍将有较大发展空间。拜唐平的领袖地位无人可以撼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拜耳公司在糖苷酶抑制剂市场上所做的学术推广和教育工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2006年拜唐平在全国媒体的广告投放情况上看到其市场推广力度



如此力度的投放,有效地将2006年拜唐平的增速从14%提高到2007年的 22%。有拜唐平在前面开路,我们对价格便宜30%的卡博平的销售前景更为看好。

2.噻唑烷二酮类

作为2000年初刚刚上市的新一类口服降糖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比二甲双胍和磺脲类等老一代降糖药更新的药品,目前也是欧美主流的口服降糖药。该品类的代表药物是葛兰素史克公司于1999年推出的并于2001年在中国正式上市的 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商品名:文迪雅(Avandia)),其次是日本武田于1999年根据该类药物机理开发的另外一个产品吡格列酮 (Pioglitazone)(商品名为Actos)。简单来说该类药物的药理是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改善糖尿病症状,因为II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并不是没有胰岛素分泌,而是机体自身对胰岛素不敏感使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2007年上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两种药物合计在中国大陆的样本医院销售额为2.79亿元,占中国口服糖尿病药物市场份额的11.6%,其增速相对其它类降糖药物来说较快,近5年平均增长率为39.6%。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其在 2008年的销售增速大幅放缓,这与FDA20082月发布了关于文迪雅有可能导致心血管副作用的风险警示有关,葛兰素史可于同年5月也在中国市场宣布了文迪雅存在的心血管副作用。致使其2008年的销售增速由2007年的40%急跌为-40%,此后中国市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销售情况一直不理想。



1)罗格列酮

葛兰素史克的文迪雅是罗格列酮市场的领军品种,紧随其后的是太极集团(600129 SH)的太罗(2005年上市),以及恒瑞医药(600276 SH)与四川圣奥医药(未上市)的合资子公司成都恒瑞也于同年上市的爱能(4mg规格)和科能(1mg规格)。其余的国内厂家还有浙江万马(未上市)、上海三维(未上市)和贵州圣济堂(未上市),但销售规模都在百万级别,市场影响力很小。



太极集团的太罗在文迪雅的销售出现下滑时仍能保持向上,20077月至 20087月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26%,而成都恒瑞的爱能则小幅下滑,且销售规模仅相当于太罗的25%,因此未来在罗格列酮药物市场上,太极集团的太罗值得关注。不过从成都恒瑞的产品线来看,尤其在2004年葛兰素史克公司的文迪雅因专利与国内企业发生纠纷以后,葛兰素主动放弃了98805686专利,因此未来国内以太罗为代表的企业应能对文迪雅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2)吡格列酮

吡格列酮国内主要的厂家有北京太洋药业(未上市)(有意思的是其股东之一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在武田的产品刚推出不久也率先在国内抢仿成功,于2001年上市,恒瑞医药的吡格列酮片剂瑞彤也于同年上市。基本上吡格列酮市场以国内企业为主导,竞争的激烈程度远大于罗格列酮,目前市场上有14家的产品在竞争,销售规模在千万级别的则只有四家,分别是太洋、恒瑞医药、华东医药和四川宝光,其余的包括天津武田在内的都是百万元的销售规模。

截至2008年上半年,吡格列酮在全国医院的年销售额为人民币1.03亿元,近 五年平均增速为56.2%,其中2008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42%,与罗格列酮形成此消彼涨的关系。



3.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由美国施贵宝公司发明的一个糖尿病治疗的经典老药,迄今上市已经有 50多年,经过数十年的临床考验展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药理仅是针对升高的血糖发挥作用,对正常水平的血糖无影响,而且还具备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在全球各主要的糖尿病指南中明确列为超重和肥胖II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尤其是对初诊患者来说进行生活方式的调节和使用二甲双胍是一个很好的治疗开端。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来说使用二甲双胍还可以延缓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的进展。

由于这是一个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老药,因此二甲双胍的国内生产企业众多,截至 2008年中在市场上有销售的企业多达70多家,是所有口服降糖药物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品类,整个二甲双胍药物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大陆 的样本医院销售额为人民币2.9亿元,占中国口服糖尿病药物市场份额的12%,小于1H03时的16%,这源于近5年的缓慢增长,平均增长率为13%,落 后于口服糖尿病药物的整体增速。

与前两类药物相同的是,二甲双胍类药仍是以外资原研厂家领军,国内企业随后。美国百时美施贵宝的格华止(Glucophage08年中销售额为人民币1.76亿元,占了整个二甲双胍市场份额的60%,余下的40%份额则由70家左右的国内企业争夺,而这其中只有北京利龄恒泰药业有限公司(未上市)和贵州圣济堂(未上市)的二甲双胍市场规模在千万元级别,其余都是百万或更少,几无市场影响力。上市公司中仅华北制药(600812 CH)、中西药业(600842 CH)、万辉双鹤(双鹤药业(600062 CH)子公司)、恒瑞医药(成都恒瑞)及天方药业(未上市)五家有二甲双胍品种,但是规模都很小。



总体上来看二甲双胍市场还是以施贵宝的产品最具竞争力,其外资的销售体系和学术推广能够稳定的将市场做起来,而国内企业销售不稳定,或者纯粹交给代理商操作,没有完整和长远的市场规划和维护,很难形成对施贵宝的威胁。我们认为,基本上国内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在这一类口服降糖药物上不会有大的作为。

胰岛素促泌剂

该类药物同双胍类一样是比较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临床使用的范围很广,其药理主要是针对II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根据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的不同还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磺酰脲类(Sulfonylurea)和格列奈类(Nateglinide),总计有7种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其总的份额占口服降糖药物的39.6%,近五年(2003-2008)的平均增速为 16.8%,但其中较新颖的格列奈类的市场增速远高于相对较成熟的磺酰脲类药物的增速。具体情况详述如下:



1)磺酰脲类

磺酰脲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使用的有5种药物,分别是:(1)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2)格列齐特(Gliclazide);(3)格列美脲(Glimepiride);(4)格列吡嗪(Glipizide);(5)格列喹酮(Gliquidone)。前4种都是属于第二代的磺酰脲类药物,而格列美脲则是更新一代的长效降糖药物。

(1)格列苯脲

格列苯脲是较老的二代磺酰脲药物,国内生产企业众多,在医院渠道有销售的企业约 30家,总体上销售额和份额都在逐年下降,在临床终端规模最大的是天津太平洋药业(未上市),但也仅是不到百万的规模,基本上格列苯脲是将会逐渐从医院终端慢慢退出的低价药。

近期卫生部查处的“糖脂宁”胶囊就是因为大剂量非法添加格列苯脲后引发患者低血糖造成死亡事件,由于中国医疗体制的深层次原因,除非未来药品定价制度、医院采购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否则类似格列苯脲这类非常廉价的药品未来的趋势就是让位于有更高价格空间的品种。广州药业(600332 CH)的消渴丸里面也是添加了格列苯脲,其未来的发展只能是靠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后获得一个平稳的增长,成为一个成熟稳定的品种,很难预期再有快速增长。



(2)格列奇特

格列齐特占据整个胰岛素促泌剂份额的20%,仅次于瑞格列奈的34%。该品类的领导品牌是法国施唯雅(未上市)的达美康(Diamicron),其也是格列齐特的原研厂家,施唯雅于1985年将达美康引进中国,迄今为止仍占居该品类 89%的份额,余下11%的份额由40多家国内企业瓜分,上市公司中华北制药(600812 CH)、鲁抗医药(600789)和恒瑞子公司成都恒瑞有该品种,但销售额与达美康有数量级上的差距。达美康除了原研的80mg/片的规格外还推出了 30mg的缓释剂型,每日仅服用一次,极大地方便患者,这也是外资药企的策略,通过产品升级持续的占领市场。

值得国内企业学习的是施维雅公司从2005年起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下属的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CGIS)联合设立“施维雅-胰岛素分泌研究成就奖” ,旨在奖励中国在胰岛素分泌研究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最新的08年第四届获奖者是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主任杨文英教授,前面三届也都是国内糖尿病领域的学术权威。并且施维雅公司于日前宣布2009年新增设“施维雅——CGIS胰岛素分泌研究新星奖”,此奖项将授予40岁以下的中青年研究者,目前评选活动正式启动。跨国公司就是采用这样的学术推广方式将自己的利益和国内相关领域学术权威们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构成牢不可破的市场地位,国内竞争者只能望其项背。



(3)格列美脲

在现有的6种格列类药物中,格列美脲是最新一代长效的降糖药,同时也是6种当中我们最为看好的品种,该品类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因为其本身的药理作用中具备诸多优点,不但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而且可以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并且可以和胰岛素配合使用,适用于II型糖尿病的各阶段。截至2008年上半年格列美脲总的份额占据胰岛素促泌剂份额的15.8%,近5年平均增速高达52%,从2003年的不足2千万元的销售额快速增长到2008年上半年的人民币1.5亿元。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约有15家左右的企业参与该品类的竞争,领导品牌仍是外企,安 万特公司(SNY US)的亚莫利(Amaryl)1996年在美国上市,2000年引入中国市场,从1H03的1千万销售规模增长到2008年上半年的人民币7700万元,近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4.2%,紧随其后的是复星医药(600196 CH)旗下的江苏万邦的万苏平,销售规模约为亚莫利的一半,为人民币3600万元,因为基数小所以增速高于亚莫利,排在第三、四位的分别是山东达因海洋药业(未上市)和四川普渡药业(未上市),这两家的产品投放市场都早于万邦,但是现在的销售规模都只在百万级别,我们认为其很有可能不是自己做市场,而是选择了不合适的经销商做坏了市场。未来很有可能就是亚莫利和万苏平构成一品双规占据这个品类的市场。

(4)格列吡嗪

与美脲形成有趣对比的是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这两个品种在06年之后增速下降,甚至倒退,与格列美脲的高增长形成此消彼涨之势。格列吡嗪由辉瑞(PFE US)原研,1994年FDA批准上市,2001年引入中国,但迄今为止销售未过亿,始终徘徊在6、7千万的规模。排在第二位的是山东迪沙药业(未上市)的格列吡嗪片,该企业的品种是规格最全的,但是2008上半年的销售额却从2007年同期的人民币2600万元掉到了2000万元,第三位的是扬子江药业(未上市)的秦苏,规模更小,仅在1000万左右。格列吡嗪占整个中国胰岛素促泌剂市场13%的份额。



(5)格列喹酮(Gliquidone)

格列喹酮由德国知名药企勃林格殷格翰(未上市)开发,在中国其通过双鹤药业旗下的万辉双鹤合作生产,商品名糖适平。该药在安全性方面的特点使其比较适合老年人使用,因此市场份额相对不大但比较稳定,占整个胰岛素促泌剂市场份额的 12%,低于格列吡嗪的13.5%。领导品牌就是万辉双鹤的糖适平,其在2006年销售规模过亿后就稳定在1个亿的水平上,处于第2、3位的是天津药物研究院和吉林恒和制药(未上市),规模比糖适平都小一个数量级。



以上5种磺酰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一直是数十年来的最主要口服降糖药,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和格列齐特为中长效制剂,降糖作用较强;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普通剂型为短效制剂,作用时间较短,这5种磺酰脲类药物未来仍将处于一线用药地位,但市场份额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中的占整个口服降糖药物的38%,下降到2008年中的24%,预计未来三年整体上仍能保持15%左右的增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甘李药业
学投资读书会: 牛股?甘李药业 从上文的分析初识甘李药业中,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1.胰岛素市场在未...
2017年中国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图】
超级牛股即将上市:如何寻找皇冠上的明珠案例解析!
胰岛素集采背后的一场豪赌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