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中医?- 如何学习传统中医 连载03
userphoto

2022.09.11 江苏

关注

辨清大方向的重点在虚实
今天我看到一个病人,觉得他流量不够,是细微脉流量不够,外部也是封闭的,也就是说这个人体的气球其实是被压缩的。如果你给他送一个很强的力量进去,就会难受,这时候要用柔软的药去调补。这个在古代的药性里叫“刚柔”。这两个字非常重要。
理解“伤寒”和“温病”的核心就在刚柔,不在具体的药的选择,六经、三焦或卫气营血等理论的表述,这些只是一个分类的方法,背后是八纲,再背后其实是人体当下的状态,决定了它需要的药势是刚还是柔。
怎么理解这个问题?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有刚的方法和柔的方法。有像少林拳这样直来直往的,也有像太极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取它的势来带动它。这就是伤寒和温病在遣方用药上的主要不同。但《伤寒论》里也有柔方,比如太阳篇的麻桂各半汤,厥阴篇的麻黄升麻汤;《温病条辨》里柔和的方子居多,比如我们熟悉的桑杏汤、桑菊饮、沙参麦门冬汤,但也有刚的方子,比如九痛丸、大黄附子汤,它也沿用了《伤寒论》里的大承气汤、四逆汤等刚药,用在需要的证候。
如果你不留意这个最关键的差异,只从文字、概念,从已有的注释去学伤寒和温病,会觉得很痛苦,觉得没法对位。
学员:老师,我们正在学“寒热”和“虚实”,在学校里面学的,比如说寒有哪些症状,热有哪些症状,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又是哪些症状,还有很多细分。我很想知道,在临床上,当回归到“寒热”这两个字的时候,怎么来辨证?
李辛:初学者如果一开始就从很多细分的概念上去理解,容易把自己搞晕。需要先学习辨清大方向。对于看病来说,虚实比寒热更重要。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辨证的重心是在虚实,而不是在寒热。人体的虚实是产生开阖、表里、寒热、进退和出入等变化的基础。
关于这部分,我推荐你看郑钦安的《医法圆通》。寒热是随时在变化的,但是这些变化的背后的推动力量,其实是人体的本气。进一步讲,寒热既是当下病机的邪正斗争反应强度的体现,也是这个人本身的体质、病理基础的累积。不能只是跟着教材罗列的症状来按图索骥,因为在急性的实证阶段,寒与热的变化很快,而在虚证的慢性阶段,寒热的变化可能会是一时的假象。
病只有两种,一种是本气自病,或是本气不足导致的纯虚无邪之证,或者气机失调,升降开阖乱掉了;第二是邪气致病为主,本气虽不足,但不是主要因素,属于标,邪正之间的斗争结果是寒是热,决定性的还是正气的虚实。 
学中医临床,如果是针推系的话,还有机会摸到人,敏感些的,给人扎扎针,做做艾灸、推拿,就能逐渐感受到寒热虚实了。有动手的机会不容易走得太偏,光开方子,不熟悉人体的医学生很容易和实际脱钩。
当你的感觉比较细微的时候,学中医就很简单了,你会有一个很清晰的鉴别力,知道哪些医生的书是停留在理论,哪些医生的书是实实在在的实践经验,而且不容易掉到思维和概念的陷阱中去。
我们回到原题。第一,学中医要看古书;第二,要静坐、站桩,然后抽空给人做按摩,没力气就给人做艾灸,以便熟悉人体。
我大学四年级就在给人做艾灸了,艾灸给我很大的帮助,针还得扎进去,艾灸是悬空的,更需要感受。那会儿我给人做艾灸,用站桩的姿势,一次一个小时,有时候觉得一根力量不足,那会儿没有很粗的艾条,我就这只手夹三根艾条,那只手夹两根,手指熏得黄黄的,有段时间人家当我老烟鬼。
灸到后来,我有一次突然发现,有的穴位有吸力,灸满了就没有了,你们有感觉到吗?学中医就是从这些感觉入手,有了这些感觉之后,自己就会知道怎么学,不一定需要一开始就到处拜师。

从感觉入手,然后去体会人,体会药,用一段时间,等到真正有深入的问题的时候,再去找老师。不是一开始就去找老师问很多很多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先有体会,再用,然后再看书,再思考,再体会……这个才是良性循环。
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之前,自己要下很多功夫,从你能提出真正深入的问题的时候,就上了一大截,而且前些年积攒的问题也会一起解决。这就是学在根本上,不是学在枝节上,当你学在枝节上的时候,永远都有很多问题。
接着讲艾灸,后来我发现,往下吸的就是虚嘛,虚的地方我就多灸一会儿,灸到一定的时候穴位就会有力量往上顶,哦,实了。
《黄帝内经》的《灵枢·九针十二原》写了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我们都以为这是古人文学性的语言,只是一种文学性的表述,但其实这是实实在在的:“实与虚”在感受上就是“若有若无”;“补与泻”在感受上就是“若得若失”,原来有一些东西在那里,做完之后就没了;以平为期,平常了,感觉不到突兀了。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这个东西是自己心中有数,不是用言语能形容的,是自己的内证的真实感受。还有“众脉弗见,众凶弗闻”,扎针的时候要忘掉所有的症状,忘掉所有的脉像,处在相对虚灵放松的状态。 
有的书建议“胃痛,扎足三里、中脘,一点五寸,留针二十分钟,补就是低频率捻转,泻就是高频率。”针灸这么简单的吗?
为什么《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第一》里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得很清楚,365个穴位,不是皮肉筋骨,是神气出入游行的场所。看不到摸不到,但需要你感觉到。这不像西医所学的,神经在这儿,血管在那儿,很清楚。作为中医,如果你不能感觉到气,那赶紧改学西医去。要走中医这条路,刚才我说的那几个基本点是绕不开的。
我在大学开始看这些古书,大四开始站桩,挺认真的,毕业之后也站过两年,还打太极,站桩后来停了,静坐一直没丢,从二十三岁开始,每天都坐。
我现在讲的这些东西,在我静坐的第一个月之后,大部分就自然知道了,所以如果你认真静坐,其实不需要那么费劲地背书,气脉相对通畅后,理解力,和古人感通的能力,自然就加强了。再看古人的书,就好理解了。静坐要坚持,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需要真正投入地去做。
我们有没有能力去投入地做一件事情?诸位都很年轻,我经常开玩笑,我们有没有能力投入地去爱一个人,去追一个人。这个能力也是一样的,你如果有能力去投入地去追一个人,就有能力投入地去吃一顿饭,看一本书,或者打一个坐。这个能力是完成所有东西的基础。 
经常有人在问,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中医?能学好中医?
这个标准并不是很高,但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澄清的习惯,不人云亦云,学习自己观察、思考、实践,然后得到答案……
想要寻找一个答案,不是随便接受别人给你的答案就满足了。你有一个疑问留在那里,然后一直去探索,不随便扔掉它,然后你自然会逐渐靠近这个答案,有这样一个能力和习惯,肯定就能学好中医。即使你不喜欢中医,喜欢西医或喜欢种地,都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人才。
我们休息一下。
 (未完待续)

作者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

京东购书  正版有保证
阅读2017年前的文章请移步腾讯QQ空间“李辛的空间”

友情小广告
关注福旺 关心流浪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医学的源头在哪里?重点是什么?
辨证求本(兼谈八纲)~节选自《蒲辅周医疗经验》
太极医道|阴阳是指导中医的根本哲理
伤寒温病的初步破执②
胡希恕 六经解—中医奥妙
艾灸功法3之阴虚寒热虚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