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藿香是夏天的一种常用药
藿香是夏天的一种常用药
 

藿香是夏天的一种常用药,特别的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常说夏季炎热可能有一些可能是感受不到,一年四季躲在空调房里,空调那个吹,也没有出汗,人体表面的抵御外界的屏障也不工作了,也就没有感受那一种热浪。就种现象也就是人不煅练一样的,出现特殊状况人的机表就出现开合无度的一种状况,要么外出感受那一种热度出现一种中暑现象,要么呆在办公室内感受空调的寒气,再加上人们平时太汗后喜欢冰凉的饮料再加上凉菜,这样就容易导致寒居中焦,外热内寒假或内外俱寒,这样就要发热透表的药来驱散这一种外邪之气,这就是藿香。

从以上可见,藿香具有这些特效,主要是因为它味辛,性微温,能发散风寒,最善于治疗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湿滞而导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夏季虽当暑令,但因天热,人体腠理空疏,人们常贪凉饮冷,脱衣掀被,以致反受风寒。特别是现在,办公室内“四季无寒冬,暑夏内外温差大”的特点,有的同事们上班路上热,有时工作和体息时,空调吹得更容易在夏季感寒。藿香辛而解表,微温又能散寒,又能化湿止呕,对夏季感受风寒、发热、恶寒、头痛、呕吐的症候效如桴鼓,故其善治暑天外感,如其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藿香叶偏于发表,藿香梗偏于和中,鲜藿香解暑之力效强,夏季以沸水冲浸代茶,可作清暑饮料。

为什么鲜藿香的解暑之力效强,主要是由于鲜藿香所含的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有防腐和抗菌作用,此外,尚有收敛止泻、扩张微血管而略有发汗等作用。

鲜而味美,鲜而药足,因其组织构未破坏,挥发油含量多。中医认为藿香能治病的原因是由于它气味芳香。按照中医理论,病疫以气染人,从口鼻吸入,先到了胃,而芳香能助清气、去恶气,所以气味芳香的广藿香善行胃气、醒脾,能治霍乱呕吐。

藿香大家都熟悉,如著名的藿香正气丸就以藿香为主药。藿香含有很多挥发成分,一般是晒干了入药的,但过去也有鲜藿香这味药,民国前一些中医,会在开方子的时候写明“鲜藿香”,因为鲜藿香祛暑的力量比较强,所以夏天会常常用到,这种带有挥发性物质的药材,是鲜药的效果好一些。

我国使用广藿香的历史相当悠久。对广藿香的药用历代本草多有记载。藿香在《名医别录》中已入药用,东汉杨孚《异物志》中载“藿香交趾有之”。宋《嘉佑本草》云:“和中止呕,芳香化湿,解暑辟浊”。(作者认为本草、汤液(经方)为医家正学,故以“汤液本草”名书中的序中写道:先《本草》,次《汤液》,次《伤寒论》……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知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殷伊芳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从中而述,藿香是从张仲景出生以有就是使用和记载了)南北朝《名医列录》说“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病”。宋·苏颂撰《图经本草》云:“助胃吐逆为要药”。而《珍珠囊》则云:“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汤液本草》记述:“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

在《本草正义》中,对藿香的药用和不宜,作了精辟的论述:“藿香芳香而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又云:“藿香虽不燥热,然究是以气用事,惟舌有浊垢面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到了清代黄宫绣撰著《本草求真》也对藿香的效用作了简要综述:“藿香专入脾、胃、肺。辛香微温,香甜不峻。但馨香气正能助醒胃以辟诸邪。故凡外来恶风内侵,而见霍乱呕吐不止者,须用此投服。如藿香正气散,用此以理肺、脾之气,俾正气通而邪气除。俾其胸开气宽,饮食克进。故同乌药顺气散则可以利肺;同四君子汤可健脾以除口臭,但因热作呕,勿服”。

另值注意的是暑虽属火热之邪,但因炎夏之季,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暑热既盛,而湿气亦重。所以暑热为病往往夹有湿邪,暑热与湿邪结合而成暑湿、湿温。暑与湿狼狈相依,治疗时往往“徒清热则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故治疗暑湿常清暑与祛湿并行。藿香辛而微温,善能芳香化湿,治疗暑湿、湿温每用其与清暑热之药配伍,意在使湿去则热孤而易消解,从而提高疗效,如藿朴夏苓汤等。《本草述》云:“藿香,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本草正义》也说:“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所以藿香在治疗暑湿、湿温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同时亦说明,在宋代藿香已成为治疗脾胃吐逆的临床常用药物。宋金元以后,除孙思邈藿香汤、《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外,广泛应用的还有:《三因方》、《痧胀玉衡》的藿香汤,《小儿药证直诀》的藿香散,《重订通俗伤寒论》的藿香正气汤,《脾胃论》中之藿香安胃散,《退思庐感证辑要》中之藿香朴夏苓汤,《幼幼集成》中之藿连汤,《世医得效方》中之藿香养胃汤,《证治准绳》中之藿香饮等,大都以藿香作为主要药物。

明代的《药品化义》:藿香,其气芳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以此快气,除秽恶痞闷。且香能和合五脏,若脾胃不和,用之肋胃而进饮食,有醒脾开胃之功。辛能通利九窍,若岚瘴时疫用之,不使外邪内侵,有主持正气之力。凡诸气药,独此体轻性温,大能卫气,专养肺胃。但叶属阳,为发生之物,其性锐而香散,不宜多服。

从中医理论来讲,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从所有大自然的生灵来说,都要接受大自然的洗礼,接受大自然无疑是预防各种病的好方法,尊重自然,利用空余时间接受大自然的洗礼,现在讲究的是低碳生活,所以我们在办公室不要对着空调吹,有时出点汗也是一件好事,常年不出汗,也会生病。从中医理论来说,肺合皮毛,让人出点汗,等于就是多排出一点废物。肺为妖脏,让皮毛参加运动,这样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

藿香其性温,辛而发散,并可以暖胃,行与肺经,故有发汗和中焦的作用。

藿香是一种香草,它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人们喜爱它的幽雅,有时用盆栽以供观赏。除了药用,藿香还可作为烹饪佐料,或者烹饪材料,最为普通的如酥脆可口的炸藿香叶,也有以之煮粥的。因其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故有一些比较生僻的菜肴和民间小吃利用它来丰富口味,增加营养价值,如下饭好菜火焙鱼、汉中美食罐罐茶等。中国人是会吃的,吃藿香也有将它的鲜叶凉拌后食用的,也正可以借它来发挥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的药物作用。

据现代研究表明:每100克藿香嫩叶中含有水分72克、蛋白质8.6克、脂肪 1.7克、糖类10克、胡萝卜素6.38毫克、维生素B1 0.1毫克、维生素B2 0.38毫克、维生素PP1.2毫克、维生素C23毫克。此外,霍香中含有大量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霍香醇、甲基胡椒粉、对甲氧基桂皮醛以及少量柠檬烯、倍半萜烯等。挥发油对胃肠道有解痉的作用并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所以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引起地恶心、呕吐有一定的疗效。此外,霍香解表化湿、发汗解暑,是夏季冲泡理想清凉饮料的佳品。春、夏两季,可采摘其嫩叶入馔,不仅芳香扑鼻,更具食疗保健功效。

藿香为餐桌美蔬,香精、香茶、香囊、香枕、香袋原料,特别是养颜、美容、制药、疗疾、健康、益寿领域也作用非凡。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们劳累、奔波一天后,置身藿香、各种清香花的氛围休闲,一切烦恼和疲劳很快会荡然无存,且记忆力、理解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所以会有这一奇效,是因为香气挥发物能够强有力地刺激人的呼吸中枢,从而促进人体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大脑因之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产生旺盛的精力,使思维清晰敏捷。与此同时,随之香气的扩散,空气中的阳离子增多,以可以进一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的免疫力和机体活力,进而有效的抑制或医治严重困扰社会的“亚健康状态”,抗衰、抗疲并治疗气喘、冠心博高血压、神经性官能症、精神病及流感等疾病,故备受欢迎。

1.利胃肠、助消化:藿香中含有的挥发油具有促进胃液分泌、解痉止痛的功效,并对小肠的蠕动功能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因此,人们常吃藿香可利胃肠、助消化。

2.解表抗菌消炎:藿香有扩张微血管、轻度发汗的功效,因此可用于治疗外感表征。此外,藿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及常见的致病真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使白细胞增多、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藿香中具有的甲基胡椒酚和茴香脑具有使白细胞增多、解痉的功效。因此,肿瘤患者、长期接触放射线的人或因药物所致的低白细胞血症患者长期服用藿香可起到增加白细胞、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藿香辛温香散,易耗伤阴液,因此有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耳聋耳鸣、口干咽燥等阴虚火旺症状的人应慎食。

下面给你产介绍几个鲜藿香的吃法。

砂仁藿香粥,配方是砂仁5克(用水泡好,包好),鲜藿香10克,不用切,大米50克,水1000毫升。先将大米与水煮成粥,大约500毫升,放入砂仁及鲜藿香5分钟即可,吃时去药,喝粥。可缓解妊娠呕吐。 《本草纲目》记载:藿香“治脾胃呕逆,为最要之粥”。

藿香姜枣茶

制作:先将藿香叶、姜片、红枣分别洗净,锅内放适量水,放入姜片、红枣煮 20分钟,再加入藿香叶继续煮 10 分钟,加适量糖搅匀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呕吐、食欲不佳等症状。

藿香白术粥:鲜藿香、鲜白术叶各10g,大米100g。将二药择净,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鲜藿香、鲜白术,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健脾化湿,适用于脾胃湿阻,胸脘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

藿香性温,为了免及太过,我们时常多药合用,根据一些人的体质及症状,多选用薄荷一起来服用。薄荷是一种,辛凉性发汗解热药,两者相互通用,互为补充。现在各种的薄荷产品多,我们时常在超市可以见到各种薄荷的产品,如口香糖,薄荷糖等等,殊不知,这一些产品含有一些薄荷油,都是从鲜薄荷里面提取出来的,清清凉凉,也是夏天预防中暑一个不错的选择。

薄荷可能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在现在的文人墨客都有很好的印象,现在电视的广告有很多那一种意镜广告,吃了薄荷以后充满清凉,充满想象,味道沁人心脾,清爽从每一个毛孔渗进肌肤,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通透了的一种感觉。

薄荷有极强的杀菌抗菌作用,常喝它能预防病毒性感冒、口腔疾病,使口气清新。治疗口臭:鲜藿香,鲜薄荷洗净煎汤后,频频漱口,能香口去臭。还可以预防口臭。用薄荷茶雾蒸面,还有缩细毛孔的作用。拿泡过茶的叶片敷在眼睛上会感觉到清凉,能解除眼睛疲劳。据说薄荷也有“眼睛草”的别称,可用于治疗眼疾。

北京的夏天有时也热得过头,有时出汗也多,需要补充很多的水分才能维持平衡。有时发散太过也会使人精神不佳,出现虚脱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肯定会想到补了,但是如何补,我们肯定会想,是用那一种药,现在我们摆在这里你们不会认出来,这就是黄芪,说到黄芪,可能观众会想,我们买的黄芪都是根,这怎么会是叶子及树枝,其实我们不用这地上部分是很可惜的,一是地上部分含有一些地下部分没有的成份,地下部含有的成分全都有,它的补气作用更强,只是在地上部分枯萎的时候有的有效成分就不存在了。

黄芪的地上部分主含皂苷,如膜荚黄芪皂苷甲酰黄芪皂苷、乙酰黄芪皂苷、丙酰黄芪皂苷、乙酰黄芪皂苷、异黄芪皂苷、黄芪皂苷。黄芪总皂苷具有免疫调节、抗炎、降压、镇静镇痛、保肝护心、清除多种自由基作用。其中黄芪甲苷是黄芪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应激、抗生物氧化、抗肝损伤、抗缺血缺养、降压、抗炎、利尿、强心、提高肌体免疫等功能。传统中医使用黄芪的根入药,黄芪的地上部分则弃之。实验研究证明,果盛期黄芪地上部分产量最高,黄芪总苷含量最高,果盛期割去地上部分的黄芪根的产量及黄芪总苷的含量与枯萎期(成熟期)相近。

每一种药的名字的由来,都有讲究的,我们常见的黄芪,其实它是一个长寿药,黄即黄也,在中医五行中居中、为土,芪为老人,代表长寿。黄芪又名黄耆,黄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耆,,为会意,形声字,耆乃旨之合字,日乃旨字之,旨为甘美之法,盖以则无外欲,好甘美之食,因此以旨构成耆字,用以意味.黄耆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用补中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起,阳虚无热者宜之,故而被奉为补气药之最。

黄芪著於农本经草部上品,以后历代家本草有收载与增著,并沿用迄今重要药材,故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有很多中医大夫开黄芪开得很多,主要是补气之用,不管是活血还是宣透,都要气来推动,有一些有经验的医生开黄芪的方量还很大。

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文献报道较多,而对其地上部分(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很少,现代临床及药理研究资料表明,黄芪地上部分(茎、叶)具有一定生物活性,有宣通脉络,疏通气血之功效。临床上对冠心病、心绞痛等有较好疗效,而且其水煎液,对皮肤病、关节炎及疽疮有明显治疗作用。药理实验证明,其水煎剂,能够显著提高耐缺氧能力,在体外非常显著地抑制血浆的凝固等,而且不具有毒性。

《本草别录》中找到了北芪茎叶,亦有上行清滋补液之功的记载:黄芪为传统的重要益气中药,以根入药。黄芪茎叶古代医书《本草正义》早有记载其治“痈肿、疽疮、则茎叶有行气、补气之性,乃能疏通气血,而消肿化痈与根之偏于补益者固自有别耳”。

黄芪的茎叶和根进行了对比性实验后,结果表明,茎叶所含的化学成份与根相似,根、茎叶既能入药又能入茶。用茎叶制茶则能够提高人体的抗病功能和抗衰老能力,它可以使人的血压、血流、细胞、情绪等调整到最佳状态,从而对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患者起到恢复功能和特殊的保健作用。

芪花是一种纯绿色的天然饮品,可单独代茶饮用,根椐四时的天气特征可以加入一些药物。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花叶有补气、补肾、生津、安神、利尿排毒等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藿香又名排香草、野藿香、土藿香、杜藿香、广藿香、枝香、青茎薄荷、大叶薄荷、绿荷荷、川藿香、苏藿香、猫...
本草述钩元 卷八 芳草部薄荷
中药里的芳香法宝
[转载]中药升降的奥秘(三)
薄荷有哪些功效?你知道吗?
扶阳战新冠之五:预防新冠首推固表抗毒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