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成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2)---透彻解析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实际案例分享

前面小编讲了,如何成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这一篇详细的解析透彻解析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实际案例分享

一:消费者心态的转化

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就好像当路人开始有意识停下来听你“推销”,如果不能在两句话之内让他理解要卖的产品是什么,那么缺乏耐心的路人就会走掉,之前获得的瞬间注意力也将灰飞烟灭。因而,我们需要在帮助用户理解认知这件事上下一些功夫:

1)建立基模

首先,什么是基模?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很多知识都是以基模的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系统里。在“可得性偏差”理论中,因为人们受到记忆力或知识等限制,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总是习惯利用自己熟悉或容易想象到的信息。

因而,对于创新型(未为大众熟知)产品服务,我们需要借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构建描述,让受众短时间内更好地理解你将推出的产品或服务。

比如,iPhone问世的时候,乔布斯在介绍iPhone时并没有直接说“智能手机”,而是这样介绍“iPhone=1个大屏iPod+1个手机+1个浏览器”,因为当时还完全“智能手机”没有这个概念,大众也对此很难有具象的认知。而乔布斯正是利用了人们所熟悉的几个概念(也即是基模),让人们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iPhone。

在产品特征或核心功能的介绍上,同样可以寻找用户广泛已知的对象进行关联,因为对于用户来说,越是贴近自己经验或已有认知,就越容易接受与记忆。

当年苹果公司推出MacBook Air的时候,号称是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那到底有多薄呢?一般厂商可能会在产品宣传中罗列一堆数据,但乔布斯直接在发布会上从信封里面拿出了MacBook Air,一切尽在不言中。

2)认知对比

如果我们向顾客推销的产品属于一个成熟品类,没有颠覆性的新功能,那么卖点通常是“某些方面更好”!《影响力》中提到:“人类认知原理里有一条对比原理,如果两件东西很不一样,我们往往会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比实际的更大。”也即是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先指出竞品的差,再描述自家产品的好,就会显得格外好。相反,如果只是描述自家产品优点,听起来更像是自夸。例如农夫山泉的饮用水,相信很多人都喝过,他的广告词就特别的厉害,大自然的搬运工,在当时的各大品牌都在说自己是经过多少冲过滤,我们水里面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又是干净卫生做广告语,而农夫山泉反其道行之。消费者会联想,你们是过滤的,肯定也有好的矿物质也被过滤掉了,所以就很少人买过滤的饮用水了。

3)调动感官

很多感受型的产品卖点,如果能在顾客构建认知的时候,调动他们的感官,将可能事半功倍。比如舌尖上的味道,形容一碗刀削面,

H2o煮土豆,再加把Nacl”。每每上街,闻着街边饭店里飘出的香味,总想犒劳一下委屈的皮囊,打点牙祭,但看看囊中羞涩,足足在店门外徘徊好久,不时自我慰藉:“再穷也不能穷肚子。”就这样鬼使神差的走了进去,但底气不足的喊道:“老板,来碗刀削面!

消费者对“刀削面”这个卖点的认知可能更加立体清晰。

同样,当我们希望通过品牌温度去传递人文关怀时,也可借用某个特定场景激发消费者对“温暖”这个抽象感受有更深刻的感官共鸣,从而高效建立具象认知。

4)场景植入

“产品何时何地如何使用”其实是个思考题,但消费者在看广告时又能有多少愿意费脑深入去思考呢?因而,解题的人应该是卖方,你需要通过洞察潜在客户的生活习惯,然后把产品的卖点植入到他们的生活场景中去,并描述出来产品将带来的价值,以此打动消费者。

比如经典的脑白金广告,就直接植入了一个过节送礼的场景,一次次地对消费者进行洗脑,塑造了一个“送礼佳品”的产品定位。毕竟,它无论从功能还是体验上去打广告——比如“一款口味新奇的补脑保健品”,都很难像“送礼佳品”这样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更别说打动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青年送礼群体。

三、促成决策,制造一个合适的理由

路人了解产品之后,是否进一步成为“客户”,这里会有短暂的决策过程,而制造一个合适的理由,可以避免类似公众场合中“自我介绍完就要加微信”的唐突。

1)心理账户

通常对于超预算的非刚需产品服务,消费者面临的决策障碍多为价格因素,这时他需要更多其他的“正当理由”来克服消费的负罪感。这里引入一个“心理账户”的概念,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实际上就是对各种选择的损失-获益进行估价,且并不是追求理性认知上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上的满意最大化。

比如,同等分量的巧克力可以卖20元,也可以卖200元,甚至更贵,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巧克力,有的能够卖这么贵呢?很简单,这就看所卖的巧克力放在消费者的哪个心理账户里,如果它只是一个食品,消费者这个月对于零食的预算只有200块钱,那么他最多也只能花20块钱买你的巧克力。

但如果消费者把你的巧克力放在情感维系账户里,他是节日送女朋友的,这个时候,巧克力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一个零食了,他占用的就是你情感维系账户里的预算,那情感维系账户里,预算自然更多。巧克力就能够卖得更贵了。同时情人节的玫瑰花卖到99元一只,平时5元一只,加入了浓浓的爱情的味道。

2)消除顾虑

消费者决策时,如果除了价格因素之外还犹豫不决,那么一定有其他的顾虑在阻碍着他。如果在获客阶段能提前洞察到这些阻碍消费者决策的“顾虑点”,主动将其消除,可一定程度上提升决策成功率。比如,网购情趣用品时,消费者除了担心质量问题之外,还担心隐私泄露,卖家如果能在商品详情页中着重强调“隐私保护”之类的做法,将可降低下单时的顾虑。

3)限时限量

多数消费者从决策到执行注册或购买之间,有时会存在一定的“拖延”时间差,这时需要一个“趁热打铁”的助推,限时限量是常见的做法,它在营造稀缺感的同时,也试图告诉消费者如果不及时行动,将会失去当下的“实惠”,让消费者的行动转化出一种“占便宜”的感觉,这也是在实际营销中被广泛使用的套路。

四、引导执行,铺设无障碍的最后一公里

品牌广告可以止于认知,但效果广告必须要有转化,而这个转化即是消费者决定成为你的客户之后的行为,这时他需要的是一个明确的行动路径,比如会员注册、体验试用、购买支付等。你需要做的是尽可能降低行动障碍,铺平获客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1)可见性

体现在数字视觉媒介中,通常是一个CTA按钮或者二维码;在实体沟通中,可能是一句明确的引导话术;总之在不同的场景中,执行路径的“可感知性”非常重要,你需要让消费者轻易地找到这个转化的入口。

2)唯一性

尽可能保证路径是唯一的,是纵深而非泛化的,因为如果同时给予消费者多个转化的入口,比如既能注册账户,又能免费体验,还能直接购买,这无疑给消费者增添了选择的障碍。

3)顺承性

转化入口的位置,应该是承接上文放在尾部,也即只有消费者完成了“感知-理解-决策”之后,才有可能触发转化行为。就好像相亲场合中,对方还没做自我介绍,一上来就直接“拉小手”,是很难被接受的。

4)预知性

消费者在执行每个转化操作时,通常需要被明确告知操作的预期,降低他对“下一步”的未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消费者在消费转化行为上的安全感。

在一整个获客的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都是在与消费者的认知心智博弈,本质上也是在迎合他的注意力,因为大千世界太精彩,如果门口的客户一旦“走神”,连接再难重建!文章有点长,谢谢你能看到最后,希望对您的成长有些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费者行为
《爆款文案》一篇卖了1000万业绩的文案,是如何打造的?
用户分类这么做,显著提升产品营销效果,减少推广成本
为什么用户常常不会做最合理的选择 | 对市场调研有何启示?
把用户这样分类,或许能减少你50%的推广成本-运营方法-OK网
学会一招营销心理学之损失规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