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步人生》:回家过年

漫步人生》:

回家过年

在《儿时的记忆——过年》一文中,回忆了小时候过年的一些情景和故事,其中所说的基本是自己上大学之前的事情。1981年我考入南开大学,之后大姐、二姐相继结婚出嫁,198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春节文艺晚会,过年从多个方面发生着变化。

从1981年上大学开始,离开了家乡,但几乎每年都要赶回老家过年,本文讲几个回家过年的故事。

一、漫漫回家路

1982年春节,是自己上大学之后的第一个春节。放寒假前学校提前联系售票处到校园里卖火车票,我也早早地购买了从天津西到益都县的直快火车票,遗憾的是没有从天津始发到益都县的火车,只能买了沈阳到青岛经停天津西和益都县的车票。恰巧问题就出在火车是经停天津西站的了。放假了,收拾好行李,拿好车票,提前坐公交车赶到天津西站候车,检票进站,一切还算顺利。火车缓缓进站停车,人们涌向车门,顿时傻眼了。车上满满的人,车下也满满的人,想从车门口上车根本不可能,有人试图从车窗爬进去,但是车厢内实在太挤了,绝大多数等车的人都没有能上车。我拿着车票,眼睁睁地看着火车开走了。

记得那是晚上十点多,买了票的火车开走了,只能跟随着没能上车的人流在火车站寻求改签其它车次。最终挤上了一列到济南的慢车,由直达快车换成了到济南的慢车,车上依旧挤满了人。不管怎么样,总算是踏上了回家的征程,到济南也是离家近了许多。在拥挤的火车上站了一夜,终于来到了济南站。在济南改签车票,快车还是签不上,也不想在济南多耽搁,只能是有什么车坐什么车了。又是一趟慢车,几乎每个车站都停,一百五十公里用了近七个小时,火车到达了普通车站,益都县前面的一个小站。匆忙从普通站下车,直奔大姐上班的普通邮电局,找到大姐也就算是顺利地回到了家。至于从普通到泮村七八公里的路程是怎么走的,已经记不清了。

这是第一次自己一个人从天津回家,也是最艰难的一次回家历程。有了这次的经历,以后放寒假回家,再也不敢买路过天津的火车票了。不得已改为购买天津始发到济南的车票,再从济南转车到益都站或普通站。虽然多了一些周折,却也顺利。有一年,同学们组织活动,在天津到济南的火车上还当了一次志愿者,帮着列车员照顾卧铺车厢的乘客,不知不觉中就到了济南。

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眼就过去了,198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工业大学工作,1987年考取山东大学研究生,之后在工行山东分行工作,都在济南市生活,每年从济南回家也方便了许多。虽然需要提前到购票处排队买票,但总能购买到从济南始发的火车票,虽然有几年也是乘坐的慢车,路上坐车要六七个小时,但是始发车、对号入座,应该很满足了。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的几年与皇台站、普通站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皇台站乘济南到青岛的慢车,到普通站下车,然后去大姐工作单位或大姐家,顺利回家。印象比较深地是有一年春节从普通站下车,地上有三四十公分深的雪,踩着厚厚的积雪到了大姐单位,怎么回家的记不清楚了,反正见到大姐就算到家了。从益都(青州)站下车,多数时候是父亲或二哥李春刚去接站,从家里走的时候都是父亲安排送到车站。时过境迁,已经不能想象当年没有电话是如何联系接站了,大约是提前买票了用书信告知的。

1990年7月研究生毕业到工行山东省分行工作,报到后到历城办事处放下行李之后就和徐向东一起赴佳木斯参加总行组织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去佳木斯的火车票是徐向东一起购买的卧铺票,从济南到佳木斯要24个多小时。开发工作到1991年春节前夕还在进行,临近春节的春运季,返乡的火车票异常紧张。总行领导作了特别安排,特许大家乘飞机返回工作地,佳木斯分行派车将开发组人员送到哈尔滨,大家从哈尔滨乘飞机返程。在等飞机期间,大家到太阳岛看冰灯,还参加了一些冰雪活动,玩玩雪橇之类的。我和徐向东跟随总行领导乘飞机到北京,到中关村买了部分SCO XENIX操作系统的资料,然后转乘火车回济南。这是我第一次乘坐飞机,也是第一次进京。那时候买火车票不需要实名和身份证,总行提前帮我们订好了北京到济南的直快车票。即便是直快列车,从北京到济南也要八个多小时,火车整整跑一天,与现在高铁一个半小时从北京到济南相比就是天壤之别。

之后,火车速度越来越快,高速公路越建越好,车上人挤人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春节回家也越来越方便了。1998年春节回家是王申强开车送的,此后便很少去赶火车了。偶尔乘坐火车也是动车、高铁了。2003年,有了第一辆自己的车,是一辆宝来1.8的,车不大,但性能还不错。从此回老家不用赶火车了,也不用接、送了。自己开车,回家更快、更方便了,从家门到家门也只需两个多小时。

二、电视机、网络和春晚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文艺晚会,那时候电视机还没有普及,在农村电视机就更少了,整个村里也没有三、五台。那年春节,为了让我们看上春晚,二姐把她们家的新电视机搬了过来,好像是一台十八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是村里最好的电视机了。那时农村没有有线电视信号,需要架设电视天线接收电视信号。我和父亲、大哥贾世朋、二哥李春刚一起在院里竖起了高高的电视天线,屋里屋外密切配合,转动天线、调台,反复调试,直到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能收看的频道只有几个,如:中央一台、山东台、潍坊台等,看不同的频道还要转动天线,找到合适的方向。整个春节期间,每天都有邻居们来看电视,屋里通常都坐满了看电视的人。我回学校之后,父亲才将电视机给二姐送回去。记忆中,二姐家的电视机陪我们过了两三个春节,之后父亲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应该谢谢二姐,谢谢二姐家的电视机。


1991年我结婚后,在济南经五纬一的小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视机。一室一厅的小房子,电视机也不需要太大,二十一英寸彩色电视机也很满足了。这台电视跟随我们1995年从经五纬一到经四路106号三室的家,1998年再度搬到旧军门巷三室一厅的新家,后来搬回青州老家给父亲看了。后来我们先后买了25英寸平面直角、34英寸液晶电视机。2007年南山苑的新房装修后,购买了海信50英寸液晶彩色电视机,直到今年春节前,这台电视机光荣退休,更新为75英寸的电视机。

电视机越变越好,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视信号通过有线电视和网络传输,电视不再需要天线。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看节目也不一定通过电视,在手机、电脑上都可以收看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春晚的胃口也不断变化,要求越来越高。1983年春晚,每个节目都感到新鲜、精彩十足。之后每年的春晚各有千秋,有精彩,涌现出一大批好歌和优秀的相声、小品等节目。当然,春晚节目也有不足,包括一些红极一时的节目,回过头来看,不过是博人一笑而已。从卖拐、卖车到卖担架,还有各种坑蒙拐骗的故事,离婚后重谈恋爱的故事,类似的抄袭,不一而足。

人们每年期盼春晚,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但失望之后,还是期盼下一年的春晚,每年必看春晚。除夕晚上看春晚,初一之后讨论、评价春晚,年复一年,在这样的轮回中,春晚似乎成了过年的必需。春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画面越来越漂亮,但节目内容却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求。

春晚加上各地禁放鞭炮,极大地改变了过年的习俗。除夕夜看春晚,睡得晚了,第二天起得也晚了。没有了鞭炮助兴,少了早起,春节也索然无味,没有了传统年的味道。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旅游、走亲访友等也大受影响,春节宅在家里,只能享受一个清静无为的假期,一个假期而已。

春晚有瑕疵,但不可否认的是每年春晚都给亿万人带来了欢乐和喜庆。不能想象没有鞭炮,再没有春晚,春节会变成什么样子。

三、春节与美食

春节历来与美食紧密结合。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为温饱而忙碌。平时舍不得吃好吃的,好东西都要留到春节吃。一个白面馒头,一碗水饺,都是在重要节日里才能吃到。那时候过年的记忆就是放鞭炮、穿新衣、吃好吃的。

记得小时候平常吃饭以煎饼为主,这在村里已经是非常好的了,当时村里许多人家是以吃窝头为主,还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吃不饱饭。我家有姥姥和父母辛勤劳动,带着我和姐妹们四个孩子,总是想方设法把粮食做得好吃一些,在她们的统筹调剂安排下,基本没有出现缺粮少柴的情况。在上小学和初中时,冬天最经典的早餐是“油热水泡煎饼”。锅里放猪油和葱花炝锅后,加水和适量盐烧开,每人盛一碗,再将煎饼泡到碗里,干燥难咬的煎饼顿时变得软糯,吃起来快捷,而且有油盐的香味。中午和晚上我更喜欢吃煮地瓜和地瓜粥,地瓜的香甜软糯比起煎饼的干硬更好吃。地瓜粥是将洗净的地瓜切块,煮到玉米面粥里面,我经常是捞一碗粥里的地瓜当饭吃了。所以,小时候对地瓜情有独钟,每年家里的地瓜都被我霸占着,不让父母送人,为此也闹了不少笑话。因此,每年秋天都尽可能多地存放地瓜,有伤不适合保存的地瓜则被切片晒干。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泮村人口还比较少,村庄也不大,全村一百多户。在距离我家几十米的地方曾经是我家的菜园子,里面有一地瓜井,井深十米左右,可能是井底的土壤好,温度、湿度适宜,地瓜在里面久存不坏,是村里比较好的地瓜井,每年早春会拿一些地瓜给生产队作种子。记得有一年存的地瓜多,一直保存到第二年六月还都是好的。保存时间长的地瓜,淀粉都转化成了糖,吃起来特别脆甜。后来菜园子没有了,但地瓜井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平时家里没有客人也很少炒菜,炒菜也就是做一两个当季的蔬菜,如春天的菠菜、韭菜、芹菜等,夏天的黄瓜、西红柿、茄子等,秋天的南瓜、豆角等,冬天的白菜、萝卜等,菜里很少放肉。吃水饺大多是家里有人过生日或其它节日的时候。但是,家里一年四季咸菜总是有的。每年春天腌一盆香椿,秋天腌满满一大缸咸菜,里面以辣疙瘩(一种根用芥菜)为主,还有胡萝卜、鬼子姜(又名洋姜、菊芋等)、地环子等。鬼子姜、地环子等是自家菜园里种的,辣疙瘩和萝卜是生产队集体种、分到各家各户的。父母腌咸菜的水平很高,总是将咸菜腌得恰到好处,而且经年不坏。父亲炒的咸菜也非常好吃,我上高中时每周都要带一大瓶辣疙瘩咸菜,那是父亲专门为我炒的。咸菜切丝,清洗除去部分盐分,放入葱和猪油炒制,顿时香气四溢。猪油是父亲想方设法买来的,家里人舍不得吃,多数便宜了我。给我炒的咸菜,每条都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猪油,天冷的时候看上去白白的一层,那是满满的爱。我的视力一直比较好,也许与小时候吃猪油比较多有关。

平时吃得简朴,但是每年春节却都要准备许多美食用于节后招待客人。那时候过年家里来的客人多,而且大多是要在家里吃饭的,所以年前总是要准备许多菜。回想起来,小时候过年准备的蔬菜也不外是白菜、萝卜、山药、藕、菠菜、芹菜等,偶尔有韭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很少有反季节蔬菜。白菜和萝卜都是秋天收藏的,收获的白菜经过晾晒除去过多的水分存放在阴凉处,萝卜则存在地窖里。家里有一个两米多深的地窖,主要用于保存青萝卜、胡萝卜等,那时候生产队里会种白菜、萝卜,秋后收获了需要长时间保存,是冬天的主要蔬菜。其他菜基本是年前买来的,很快就吃了,临时在地窖里保存几天。

过年时家里自己做豆腐,有时杀只家里养的鸡,再买些鱼、肉等。其他就是买一些粉条、粉丝、花生米、蘑菇等。父亲就在这些简单的食材中变幻出一桌桌美味,我们也跟着客人们享受一些美食。姥姥和母亲是日常做饭做饭的主力军,但来客人时大多要父亲亲自动手做菜。

为了节后招待客人,父亲从年前就开始忙活,早早地做好计划,采购好食材。每年除夕下午,父亲要煮一锅肉,里面有猪头、猪蹄、猪肉等,有时也会有猪心、猪肝、猪肺、猪肚等。请奶奶和家人们美美地吃一顿之后,父亲便将各种煮好肉类分别处理、存放备用。再将猪蹄、猪头骨和猪皮等继续熬煮,等肉汤煮到一定浓度时倒入几个盆中,肉汤冷却后变成了晶莹剔透的肉冻。肉冻中也会加入少量的肉或肉皮,但我当时却只喜欢吃纯肉汤部分的冻。到处做肉冻的汤后,将剩下的猪蹄等加入花生米继续煮,直至将花生米煮熟,放到盆中冷却。花生米中融入了肉的香味,又一道美食做成了。年后来客人时,切一盘肉冻,盛一盘花生米就是两个最方便的菜。

初一下午,最后一拨拜年的客人走后,父亲开始加工招待客人的菜品。通常是炸一些带鱼、丸子、肉、山药、藕合等。炸好的鱼和藕合,来客人时简单加热摆盘就是两个菜。炸好的丸子、肉和山药一般用于做汤,烧开的水中加入炸好的食材煮沸,再放入葱丝、香菜、适量盐、香油、醋等,美味的汤也做好了。有时候,年前买一些松莪、蘑菇等,放入少量五花肉提前炖好,食用时加热再加入葱丝、香菜、盐和香油等,也是快捷方便而且美味的汤。鸡也是要提前炖好的。有了上面几个提前准备好的菜和汤打底,来客人时再配上几个蔬菜,如:凉拌白菜芯、炒藕片、炒芹菜、菠菜拌粉丝、豆腐等,一桌丰盛的美食很快就成型了。

小时候,父亲做菜时,我和姐妹们通常是帮助择菜。长大以后,过年做菜我也给父亲打下手,切磋一下厨艺。我从他那里学了不少技术,后来我自己做肉冻的水平也基本赶上了父亲。在济南跟岳父学会了做酥锅,回青州时偶尔也显露一手。大姐、二姐结婚后,大哥、二哥也是家里做菜的能手和主力,每次相聚他们都一起动手做菜。父亲去世后,每年春节回青州老家,也是他们张罗一桌桌美食。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蔬菜大棚的普及,春节时新鲜蔬菜种类越来越多,各家各户存储的白菜、萝卜也少了。生活好了,春节时,会买些做好的牛肉、扒蹄、扒鸡、火腿、香肠等,济南鲁味斋的猪蹄和鸡也成了过年必买的美食。黄瓜、西红柿、辣椒、芸豆、蒜苔等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则随时都能买到,过年的餐桌上美食种类越来越多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平时在家里吃的与过年时也没有多大区别了。去酒店吃饭也越来越多,过年的美食对我们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随着年龄增长,更关注健康和养生,对美味的追求越来越弱了,在家里做菜已经多年不用味精、鸡精之类的调料了。简单的加工、最少的调味品,更凸显了蔬菜的原香,自己做的清谈的饭菜更加可口。

这两年因疫情在自己家里过年,每顿饭也就是做几个简单的菜,基本与平时没有差别了。

回想过年的美食,首选小时候父亲做的肉冻最好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年来年往——煮肉
最美地瓜妹妹·台州晚报
带娃看火车
百变肉冻
[流金岁月]母亲的菜园
【远方】军人《老家》 作者•刘桂平 主播•山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