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风云* 06】浅谈古代取名的禁忌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春秋三百年,风云际会,尽在其中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了解的春秋史
这是【中国大通史】【春秋风云*】第 06 篇文章
今天这篇来谈谈古代的避讳,尤其是名字的避讳。
避讳在今天来讲很奇葩,甚至有点没必要,但在讲究尊卑的古代,却是一门不得不了解的学问。简单来讲,避讳避的对象是君主或尊者,但凡遇到君主或尊者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就要刻意回避一下,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这虽然在当时来讲表示了尊重,但给后人阅读文献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避讳起源于先秦,在孔子所作《春秋》中就能看到很多例子,在汉代较为宽松,但之后却越来越严格。比如,汉高祖刘邦名邦,但这个“邦”字除了是他的名,还有其他意思,有“国”的意思,为了避讳刘邦,便将“邦”改为“国”,《论语·微子》中的“何必去父母之邦”在汉代碑文上就成了“何必去父母之国”。
再比如,汉文帝刘恒,为了避“恒”,就将其改为“常”,恒山便成了常山,赵云也就成了常山赵子龙,若是没有刘恒,他便是恒山赵子龙。再如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避他的名,“世”就改为“代”或“系”,“民”就改为“人”。同时代的人要避讳当时的皇帝,甚至就连古代的人都要被拉出来强行改名。比如汉文帝刘恒名恒,春秋时期的田恒就被改为田常;汉景帝刘启名启,微子启就被改为微子开;汉武帝刘彻名彻,蒯彻就被改为蒯通。这给后人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为若是对古代避讳不了解,很可能就将他们当成了两个人。为了避君主讳,文人还要避家中长辈的讳。比如林黛玉在读诗时,但凡看到“敏”字,都要读成“密”,为的是避讳母亲的名。书写文章时,也要避讳,比如司马迁不用“谈”或者“僖”,班固不用“泰”。
唐朝之后,这类避讳更为严重,唐朝诗人杜甫写了很多诗,但独独不写海棠,并不是因为他不想写,而是海棠正是他母亲的名。杜甫的父亲名闲,因此在他的诗词中也看不到闲字。苏轼苏洵的父亲名“序”,苏洵在写文章要用“序”时,就用“引”来代替,苏轼则将“序”改为“叙”。在小说《世说新语》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话说当时有一个人叫王忱,有一次在服用了五石散后去拜访桓温的儿子桓玄,桓玄拿出了酒招待。因为服用了五石散,王忱不能喝冷酒,就一再让别人去温酒。而一旁的桓玄一听到“温酒”两字就哭了。王忱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桓玄的家讳,酒也醒了一些,准备要走。桓玄一边哭一边说:“只是触犯了我的家讳,和你有什么关系?”
有些避讳就像生活中的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有了也行,没有也无所谓,大不了就换一个词用。但有些避讳却可能直接影响子女的命运。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唐朝的李贺,韩愈曾经劝他考取功名,考个进士,但有好事者就出来说,李贺根本就不能考进士,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中的“进”同音,因此李贺若是考取进士则是犯了家讳。李贺听到有人这么说,便放弃了考进士的想法,韩愈虽然惋惜,写了一篇《讳辩》质疑,但也无法改变现状。李贺一生没有进入仕途,穷困潦倒,在今天的人看来,甚为荒谬。就相当于,一个人因为父亲名“景”,就无法当警察,若是父亲名“高”,是不是连高考都不能参加了?因避讳而放弃美好前程的事,绝非李贺一例。五代时有个读书人叫刘熙古,因为祖父名“实进”,也无法参加进士考试。甚至在科举考试中,若是有学生看到试题中有犯家中长辈名讳的字,也要退出考试。这就好比,一个人参加高考,在考数学,看到题目中讲到“已知函数…”,若是他家中长辈名“函”或“数”,他不仅不能作答此题,还要马上退出考场。在唐朝,有部法律叫《唐律疏议》,按照其规定,如果职官名称与父祖名讳相犯,那么子孙也无法担任此官职。比如父亲或爷爷名“军”,他就不能参军,父亲或爷爷名“律”,他就不能当律师。这些材料都需要自己申报,若是被发现犯忌讳了,将会受到惩罚。北宋有个人叫徐积,因为他的父亲名“石”,因此他说话写字都要避开“石”字,甚至一生都不用石器,看到石头也要刻意避开走,若是碰到无法绕开的石桥,自己不走过去,让人背过去。
还有一个更绝的,一个人叫韦翼,因为他的父亲名“乐”,这个“乐”又是一个多音字,即表示音乐的“乐”,也可表示快乐的“乐”。韦翼的一生是悲惨的,是黯淡无光的,因为他不能听音乐,甚至都不能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估计连快乐的时候都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对父亲大不敬。这种避讳就显得很没有必要,但韦翼是一个较真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贯彻对父亲的避讳。在今天的人看来,实为可悲。当然,古代的避讳仅限于名,对于姓则没有要求,比如一个姓张的,开店可以叫开张,不必避讳。朱元璋因为当过和尚,所以对“僧”与“生”也很忌讳,早年当过红巾军,因此也见不得别人说“贼”或“则”,这就更加加剧了当时的避讳字,弄不好是头没了。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发展成了血腥的文字狱。文字狱在其他朝代也有,但没有明清时期那么夸张与频繁。
除了因避讳而“改字”之外,还有缺笔的,这在唐朝以后才有的。有些字写了会犯避讳,因此就少写那么一笔,当然少写哪一笔也是有讲究的,甚至空着,旁边写一个注释。避讳的形式还有拆字或者造新字,比如孔子名丘,于是后人在用到“丘”字的时候就用“邱”。
好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避讳就已经基本消失不见了。否则,我写的文章就足以判我一个无期徒刑了,毕竟我不仅爱学习,性格还如此平易近人,给我来个凌迟都算宽容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的避讳制度
古人避讳趣闻,尴尬又好笑。
唐朝诗人李贺一辈子不考进士,这是为何?-三讲避讳
父名引起的风波
《讳辨》译文
看完父母给娃起的生僻字,古人都笑惨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