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启蒙时期 74】席勒:人为什么要接受审美教育?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每一个历史的转身

都在风中徘徊了很久、很久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394 篇文章

启蒙时期】第 74 篇文章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1110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巴赫的贫民家庭。很小的时候,席勒就表现出了对诗歌的热爱,孩童时期,他学习了拉丁语,后来又进入了军事学校,接受最严格的军事教育。

幸运的是,席勒在学校期间认识了阿尔贝,接触了莎士比亚等人的著作,这更是坚定了他对于走上文学之路的决心。

席勒作为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创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专制暴政的愤怒以及对自由的追求,他是仅次于歌德的第二个德国文学巨匠。他有一部作品叫《欢乐颂》,后来被贝多芬从中摘取了部分诗句作为第九交响曲的歌词,因此,当后人提起欢乐颂的时候,都会先想到贝多芬。

我认为,他和歌德算是日后德国浪漫主义的启发者。很多人一看到浪漫主义就会联想到浪漫,其实,这里的浪漫非传统意义上的浪漫,并不是小资情调的男女爱情。浪漫主义是与理性主义相对的,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也在某一程度上等同于英雄主义,主张人的个人情感,不局限于爱情。想想,你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总不可能会有一种恋爱的感觉吧,而贝多芬的音乐,就属于浪漫主义。(有关什么是浪漫主义,实际上就连西方人都很难定义清楚,这里也仅仅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去讲,以后有机会会具体分析一下西方17-20世纪的文学概要)

历史的发展很多时候就像人的双腿,一左一右这样交替行走。在启蒙时期,主流思潮是推崇人的理性,甚至有的时候太过度,当人们在这条路上走累了之后,便又开始推动它的对立面,主张人的情感,所谓浪漫主义也就此孕育而生。不要以为只有理性主义主张理性,经验主义也从来没说理性不重要。

席勒与歌德进行了长期的密切合作,这两人也在相互影响着,但他俩有一点显著的不同,歌德不喜欢抽象的哲学性思考,他的创作几乎都从感性出发,从情感出发,而席勒则显得有些阴沉,他的思想多半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在诗与哲学中徘徊。

除了歌德之外,席勒也受到了当时很多思想家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康德,尤其是在美学方面,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席勒是康德的门徒。康德物自体与现象,理想与感性的对立划分成了席勒思想的出发点。

《审美教育书简》可以说是席勒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出版这部分著作的时候刚好恰逢法国革命时期。当时的很多生活在德意志地区的人一开始为法国的这次变革感到欢欣鼓舞,可不久之后雅各宾的暴政让他们失望透顶,反而对革命产生了愤怒与厌恶之情。

席勒渴望自由,但绝不是法国大革命所宣扬的自由,在他看来,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利的自由行使和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德意志人从法国革命中试图寻找到自身未来的归宿,在失望之后变得郁郁寡欢,席勒曾在一首讽刺诗中大声发问:“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个地方。”

席勒认为,人有两种自然要求与冲动,一个是“感性冲动”,侧重于实质,另一个是“形式冲动”,亦或是“理性冲动”,侧重于形式。通俗来讲,前者就是人的本能欲望,比如吃喝拉撒睡,后者则是一种抽象的,来自人的理性天性,比如过马路要看红绿灯,排队时不要插队等,这两种冲动都要借着文化教养而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及和谐的统一。

那么如何让这两种冲动达成和谐呢?席勒在这里又提出了另一种冲动,即“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是美,而美就是活的形象。他统合了经验派与唯理派,认为“人不只是物质,也不只是精神。所以美,作为他的人性的完满实现来看,既不能只是生活,也不能只是形象。”

席勒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起初,人在其物质状态里,只服从自然的力量,而后,人在其审美状态里,又摆脱自然的力量,最终,人在其道德状态里,即理性状态里,又控制着自然的力量。

感性的冲动很多时候都是任性的,这不是自由,而要把一个感性的人变成一个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将其先变成一个审美的人。这也就是说,将一个自私自利的原始人带向一个知礼仪懂廉耻的文明人,审美的教育必不可少。甚至,审美的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先决条件。

审美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来获得,在他看来,游戏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也是席勒所说的“与美游戏”,这个游戏冲动不是要链接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而是不断化解两者之间的边界,让它们自动产生调和的作用。

人通过审美教育可以获得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在席勒看来,是一种终极自由,类似于化身上帝的状态,无所欲,无所求,也没有什么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的自由论对他的影响,在康德看来,美没有任何目的,但又合乎目的性,美本身就是其目的所在。

当然,席勒过于拔高艺术的重要性,这点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他的思想更多还停留于形而上学,因为他避开社会实践,将人的精神世界看作孤立和独立的世界。不过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康德的影响,席勒之所以会走向唯心主义的阵营也就不难理解了。后世的马克思可能也受到了席勒的启发,提出了“劳动的异化”。

熟悉席勒的人曾众口一词地说,他几乎总是集中注意力、神经紧绷、忙个不停,好奇而警醒,近乎多疑。妻子夏洛蒂说:“现实的一切总叫他惴惴不安。”与歌德不同,席勒对这世界并没有宁静而淡然的信任。

最后讲一个关于席勒的有趣八卦。有一次歌德拜访席勒,但他不在家,于是就在家里等他。突然,歌德闻到了一股怪味道,顺着味道,歌德找到了席勒书桌抽屉里的烂苹果。这些味道有些刺鼻,歌德感觉有些头晕,赶紧走到窗户前呼吸新鲜空气。

夏洛蒂解释,席勒有意将这些苹果放烂,这种烂掉的味道可以刺激他的灵感,从而使得他更好地创作。妻子说:“没有它,他就没法生活或写作”。

《希腊那些神》已上线,精美装帧,值得收藏:


西方大通史系列

▲ 【希腊神话】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 【文艺复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席勒,巨人式的时代之子
2019年第19篇:【读书有思】之读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
刘渊︱德意志的古典人文主义与早期浪漫主义
抒情植物学:从卢梭、歌德到浪漫主义
为什么很多人爱玩游戏?
美在主客观统一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