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襄子学院》01:清明,向死而生!

这是《襄子学院》第 01 篇文章

很高兴《襄子学院》成立啦,这是由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创办的。刚开始也只是为了大家几个学习交流,后来慢慢的,也邀请了一些朋友进来,每周都会有一些作业,而且,大家的作业都很精彩,因此,在鸟校长的建议下,我每周都将一些同学们的作业放上来,以供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男人和女人有什么区别?

同学A

@当我们讨论男人和女人的时候,是在讨论性,还是讨论性别,还是社会文化习俗?

当我们说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时,我们会说,男人体力更强壮,男人的身体性特征和女人不一样。男人更有责任感,男人在失恋的时候儿说什么就是什么,而女人反复说分手,最后也不会行动。男人更加的理性,大脑更偏向于技术。运算和逻辑,女人更偏向于文化,沟通和情感……

当我们在描述这些男人女人遇到什么情况,做了什么的时候,实际上都是用侧面的,在描述男人女人与周边事物的关系。都是属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的染色体、身体结构和社会环境都指向同一个性别方向(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那么他(她)就会在无意识中形成自己的性别意识。

大部分国家(甚至动物)主流区分两性:男性具有XY 染色体、雄性激素、输精管和身体外边不可描述的特征;

女性具有XX 染色体、子宫、雌性激素、输卵管、身体外边不可描述的特征。但这实际上并不绝对正确。

来个直观公式:

男人=男性身体+性取向+男性社会角色定位

前一种是是由XY染色体的硬件儿决定。性取向是由硬件儿和以往的性经历决定,我要强调的区分重点,就是社会对TA的预期。就是说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和社会认同,才取分了男人和女人

一个人从小到大,其他人把它当成一个男人对待,它将来就会成长为男人的样子。来符合别人对自己的预期,来用自己逐步的发展和为人处世填满社会对他的预习的这个男人的空壳。(为了显示不含糊,特意说的很绕)

我们说男人更有责任感,更坚强,女人更顾家,更温柔。但是在“女强人配一个上海男人”的家庭组合里,也是可以,男人更顾家,更温柔,女人更有责任感,更坚强的。

人处在社会网络的什么节点上,就会成长为这个角节点需要的那个样子。这是正面滴回答,从侧面来看,

我们什么时候去分一个男人女人呢?当找一个程序员编程,找一个律师打场官司。没有哪个二货强调:我必须找一个男律师。因为我要处理的这件事情需要构建一个“有法物层面知识的关系网”,所以性别并不重要。

公司饮水机没有水了,找个男生来搬桶水。难道女生搬不动吗?只不过在关系中,男生搬水更体面。女生搬水会让看到的任何一个男生难堪。

补充,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价值观解放,更加允许女性单独抚养家庭,更容忍同性婚姻,也就更加淡化男女区别。因为观念之墙已然崩塌。

最后,男人和女人有什么区别?当你问出这句话的时候,TA们是有区别的。当你不用男人和女人这个名词标榜一个人的时候,TA们就是没区别的。

同学B

@我觉得男人和女人的区别除了器官不同以外,更大的不同是他们来自不同的星球,男人其实是来自火星,女人是来自金星的。男人代表的是阳性,拥有阳刚之气;女人代表的是阴性,拥有柔弱之气。两者一柔一刚,互相依托,互相信任,彼此相爱。

同学C

1、男女的思维模式不同

用脑偏向左脑,或偏右脑

2、女性虚伪的少,男性虚伪的多。

3、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4、价值观上男性重视成就,

女性重视温馨。

5、在男人女人的社会映像上不同,特人接物上区别较大

6、生理不同,社会及家庭角色不同,各顶半边天角色。

同学D

@哈哈!这个话题有趣!

好巧的是昨儿看到一句话,用在这里蛮合适,“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嗯!鸣人的话饮用完毕,开始梳毛。

自个以为,不管男人和女人一生都在简单和复杂中穿梭。从小仙女和小天使开始,没区别,都是小宝贝儿,都有颗天真好奇的心。只是,长大的经历中,被各式各样的男男女女所定义,不变的是,都是独一无二的唯一……后来,当玫瑰遇到小王子,每片花瓣上都会憩着爱的滋养,但是,玫瑰会矫情也仅仅只是在在意的人面前矫情小王子们则大不同,有笑着、乐着浇灌玫瑰的,有用屏风保护玫瑰的,有沉默陪伴玫瑰的……简单与复杂交替上场……但,也有离开玫瑰的……当小狐狸教会了小王子用心感受时,一切都回不去了。

就如同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逐而雌雄同体,各自独立。可到底是简单了呐?还是复杂了呐?还是梳毛第一吧!

同学E

在两性关系上,标准版进化心理学大体上是这套看法:

第一,男人在性上更放纵;

第二,女性在性上对稳定关系更感兴趣;

第三,女性天然被地位高、有资源的男性吸引;

第四,男性天然被年轻美丽的女性吸引;

第五,这些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写入了人类的基因,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改变。

而如果一定要问男性女性谁是第一性,那答案不是男性。

说谁造谁不科学,但如果一定要说谁造谁的话,不是亚当造夏娃,而是夏娃造亚当。有些物种没有男角,但没有哪个物种没有女角。就人来说,胎儿到第九周始分男女,此前默认都按女性身体来造,要到第九周前后,看有没有收到雄激素带来的信息再决定接下来怎么造。

如果没收到,那就继续按女性身体造下去;只有收到雄激素信息,才在这具身体上刻划出男性的器官。也就是说,默认是制造女性身体,而制造男性身体则需要被激活。

第二,标准版进化心理学刻划的那种男女关系学,说到底也就是一种男性中心看法而已。如果男性天生更放荡,为什么社会严防死守视为大敌的永远首先是女性放荡?

答案摆在眼前,因为男权社会。在男权固化的社会中,即使聪明能干完全可以独立自强的女性也倾向于往上嫁,正因为她们预见到男人脆弱的自尊心不能接受挣得比女方少,为了家庭和睦,她们也只好往上嫁。现实中的两性关系不必是进化注定的,完全可以是来自社会安排。既然是社会安排的,那就是可以变革的。

女性并不天生回避竞争,只是被社会教养成了这样,对竞争的态度是个文化现象。如果女性拥有经济大权,不担心社会压力,能充分表达自我,她们能表现出同样甚至更强烈的竞争偏好。

所以要非常警惕环境对孩子根据性别的归类。在成长的关键阶段,让女孩处于鼓励竞争的环境中,极为重要,而最关键的阶段就是青春期。干预要在教育和社会化的早期阶段,等到社会化完成以后就晚了。

这道题的思考方向,也是不固定的,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生物学,社会关系,两性互动(我把性吸引称为两性互动),处事方式,成长区别等等方面,你们可以学习思考方向也可以看看逻辑措辞,进而反思自己的回答。

为什么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同学A

@首先,工作时间多久算合适,没有一个科学的结论,只是一个道德或说社会共识。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工作为了糊口(包括我自己也是),我们想象一下,远古时代,我们为了糊口,每天都要打猎,这算是那个时期的工作,只要打够猎物了,那么其他时间也就自由了(相对来说),如果外面的猎物很多,可能我们每天工作一个小时就够了,其余的23小时用来睡觉,游戏,扯淡,如果外面猎物稀少,那么我们可能一天工作十小时,也可能连个鸟都抓不到。

资源是稀缺的,不是无限的,而且,我们人口越来越多(事实),竞争也就愈加激烈,这是工作越来越长的无奈。

远古时期的人,工作相对来说是自己主动的,而到了现代社会,我们每天(一周五天)工作,相对固定化。

时代越早,商品越少,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就越少,温饱足矣,到了现代,商品越来越多,因此我们不仅满足于温饱,我们有那么多的东西要买,那么多的欲望被商家激起来,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多。

还有一点,社会发展速度变快,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这也是一种欲望的副产品,以前,我们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或家人的温饱工作,现在,很多是为了欲望,毋宁说,现代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也是企业家与普通从业者之间都达成的一种共识(可能很多人并不愿意)。

最早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时候,企业家处于强势(想想看历史上欧洲的童工,资本主义在出来的时候就带有血迹,现在好多了),而我们普通从业者处于弱势,初始条件就是如此,如果最早我们处于强势,资本家处于弱势,可能一开始我们就工作一小时,往后资本家慢慢有了力量后,工作时间慢慢加长….而现实情况,是刚好反过来的。

总而言之,为什么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1.竞争的激烈化

2.商品的多元化

3.企业家与从业者先天的差异

同学B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

看到问题的时候,脑中出现了这句话,有些矫情。我分析一下,想法有些片面:

1、因人而异。有些人把工作作为人生的主要部分,个人生活是附属品,这样的人又分为两种:

①喜欢工作,工作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工作就是生活,这是一种享受②、受各种途径的压力所致(金钱压力偏多),工作可以让自己更有安全感,更踏实。

2、社会竞争

社会大环境动荡,企业裁员、收购、破产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可以表现出自己对公司的忠诚(有些老板就喜欢看员工加班),在面临被淘汰的时候,让自己盲目相信老板是认同自己的(显然这是错误的);有晋升机会的时候,这可能作为一个优势(有些老板就是看工作时间,而不是能力)。

3、公司性质

不可否认,私营企业的加班比国企多太多了,尤其是创业公司,加班是没有底线的,工作量大到你不得不加班,当然最好是义务加班(赤裸裸的压榨)。

4、生活所迫

现在很多岗位的性质就是靠出卖(单一)自己的时间来赚取金钱,你拿出的时间越多,得到的金钱相对多一些。(廉价劳动力)

同学C

为什么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工作的时间延长,从2个方面来说,每天工作时间延长和工作年限延长。

一、为啥每天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说好的每天八小时工作制,为啥企业都在鼓励加班?


1、降低成本
制造业,除了一线生产人员,管理岗的人员,加班基本都是没工资,经常周六也得无偿贡献。但公司认识告诉你,这些时间调休,但是周末,领导都是各种夺命call,平时还会让你调休去哈皮?想太多。然后到年底,清零。


2、提高效率
互联网时代鼓励,小步快走,快速迭代。IT企业,华为、阿里和腾讯等,都出了名的高新,但加班多,经常是说干到晚上2点,然后第二天7点又到公司。对信息的敏感度、用户需求的快速抓取、新产品的推陈出新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都直接会影响他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即使花费大量加班费,也得干。


二、为啥年限越来越长?


1、寿命延长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现在都在说百岁老人,我们这代人很有可能都变成“老不死的”。如果活到100岁,60岁算中年呢,智力和精力都是旺盛的时候,用10000天才理论来说,技术人员来讲,到了60岁,算是行业老法师了,他们自己不舍得走,公司也不放。


2、生活成本高
我28岁结婚,30岁生孩子。等我到了60岁,我小孩也就刚结婚,我小孩得还房贷、车贷和养孩子,尤其小孩子教育投资,魔都这样的一线城市,没有上限,如果没有父辈帮衬,生活真的喘不过气。像我这种农村的情况,父母没有社保,养老和医疗都得依靠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等我到了60岁,得赡养父母40年,还得帮衬小孩,60岁之后退休好像不乐观,我已经做好了干到100岁的打算。


3、追求成就感
前段时间,褚橙创始人,褚时健老先生去世,享年90岁。他被万科创始人王石称为企业家中的企业家。他花了15年时间,让濒临破产的卷烟厂起死回生,让红塔山名冠中华。然而71岁时因为经济问题被判无期徒刑。3年后因为糖尿病,借助保外就医的时候,开始种植褚橙。最终减刑12年,2011年,被刑满释放,83岁,开始发力,让褚橙红遍中国。


71岁的褚老,名誉、财富和地位,一夜之间,皆为泡沫,女儿在狱中自杀,自己身患重病被判无期徒刑,人生跌入万丈深渊。但是他终能东山再起。人这一辈子,20岁没机会,40岁没机会,也许60岁机会来了,你却退休了,多么可惜。

不下牌桌,就永远有翻盘的机会,让我们一起终身学习,奋斗终生吧。

你如何看待死亡?

风默凉

@今天的话题,有关于死亡,这个话题,讲真的,如果不是因为清明,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它搬出来,曾几何时,我在家里说,我要开课,给大家讲点东西,然后他们觉得我学历高,就很好奇,我能给他们讲什么,然后我说,我要讲“死亡”,马上就说“你有病啊”..............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我一直很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死亡的话题,不是我非得去犯忌讳,是因为我确实觉得死亡教育太重要,而中国人一直是避讳这个话题。今日,有幸带领大家一起思考这个我们所有人的宿命,不管你是高矮胖瘦,美丑善恶,贫穷还是富有,死亡,才是你最终的宿命,对不起,很残酷,但是很真实。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还没搞懂呢,干嘛去在乎死的事情,但是西方国家的想法普遍是反过来,我想起来一个故事,说有个外国小孩,他爷爷去世了,然后他也知道,但是他会经常看到他爷爷,爷爷就一直陪着孩子玩,孩子有一天问爷爷说“爷爷你怎么还不去天堂”,爷爷当时回答说“我好像忘了什么东西,一时间想不起来了”.........过了几天,孩子看着爷爷升到了天空,回过头对孩子说道“好孩子,爷爷想起来是忘了什么东西了,爷爷忘了跟你说再见了,再见我的孩子...”...随即爷爷的身影就逐渐变的暗淡了, 最后消失不见......

余襄子

@非常巧合,罗胖的第一期优酷视频节目就是《向死而生》。

人固有一死,的确,每个生物最终都会走向死亡,就连这个宇宙也是如此,我是一个非常怕死的人,因为假设我死了,那这个世界的而一切都跟我无关了,我再也感受不到快乐,悲伤乃至痛苦,死亡是虚无,我真的畏惧死亡。

每个生命都惧怕死亡,这是刻在基因里面的原始代码,从自然界来讲,有进有出,有生有死乃是常态,生命体到了一定阶段,就得死亡,为后代留下空间,若是都不死,那么很快,整个宇宙的资源也会消亡殆尽,就算资源无穷,那么基因也就不会根据环境来改善,来突变,外界环境稍微一变,那么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中国人说:未知生,焉知死。

西方人说:未知死,焉知生。

死亡往往与宗教连在一起,是因为我们都惧怕死亡,宗教就成了一种慰藉,无论是基督教的天堂与地狱,亦或是佛教的轮回,甚至就连中国的祖宗在天之灵,都是在一个程度上美化了死亡,至少能够减弱死亡所带来的恐惧感的。

很早之前,我就想过死亡这个话题,我想,我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那么,我可以扩宽生命的宽度或厚度,保证自己的开放性,让自己的一生活得多姿多彩,这也可能是我目前,对于什么都想了解一点的底层心理吧。

罗素说:有的人二十多岁就已经死去,剩下的人生,无非就是复制粘贴。

与其说是惧怕死亡,不如说是惧怕这种无望与无奈吧,想到这个的时候,我甚至出现了更深的恐惧。

好好的想一想死亡,真的可以帮助我们面对眼下的生活,目前来讲,我很享受生命带给我的一切,就比如这个襄子学院,我想,趁着自己年轻,活着的时候,就尽量多折腾一下,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好让别人能够记得我,否则,我活着与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年轻人,活着,留下点什么吧。

再者,自己终有一死,基因却会一直传递下去,因此,好好提升自己,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个至少不差的基础,这也是我们活着所力所能及做的事吧。

活着,感受这个世界的精彩,所有的快乐与痛苦,都是体验,都是幸福,或说,认识了大家,真的是,么么哒~爱你爱不停啊~

生命,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我怎敢不小心翼翼,尽心地为她添衣打扮呢?

小甜甜

@问:你对死亡怎么看?

答:有一位患者说,前几年背着老婆在外面发了高利贷,三分的息,结果第一年利息回来了又投进去,收高利贷的朋友就因为收高利贷就被收进去了,这一下他的钱就像打了水漂,老婆天天催着说房价涨了,快点换大房子,刚开始还推脱买一个独门独院的,但时间长了这个事情又说不出口,钱又回不来,天天焦虑晚上谁觉都睡不着,一到睡觉的时候就是折磨他的时候,到了床头抽一根烟,抽一盒烟,睡不这觉,就觉得很异常,他老婆觉得他是不是在外面有问题了,结果调查情感没有什么异常的,就觉得肯定是身体有问题,就带着他四处看病,这朋友从包里面直接拿出十几个病历,我不知道多高级的大夫都看过了,但是他们都说我亚健康肾虚,开了一堆补药,也没有什么用,只有你这大夫看出我有事,我心里紧张的时候对夫妻生活都没有兴趣,想死的心都有,一个人安静的时候到一个殡仪馆旁边,火葬场旁边,坐在那看拉来一个人,几十分钟一缕青烟没了,又过来一个人一会又没了,但是自己死又不想,要为自己生活有一点勇气。

在这位患者看来,人死就等于什么都没有?

是这样的吗?

在古代人死了,他们相信还可以重生,也就是转世只说,佛教也有此论,人不只是看到的肉身,还有灵魂,这是眼睛是看不到但是感受得到的,生和死是相互转化的,肉体消失,只要灵魂还在,我还有生还的可能

中国人的生活哲理就是把死和生联系到一起的,有生必有死,这思路也应用在战争的阵法上,有活门也有死门,只要把敌人在活门溜出去,你是不能赶杀的,为什么呢?这是暗含天意不能让其死;那为什么还要有活门不只是死门呢?因为只有死门,这阵法就没有生气来支撑这阵法的威力,死气一团,很容易就被攻破。

生与死也阴阳有关,阳是生,阴是死,阴阳互跟,相生。

@

@我对死亡的看法:向死而生,反求诸己。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预料到的结果,对与自身来说,死亡不可避免也无法预料,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活在当下,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张爱玲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一生中会死三次,第一次是脑死亡,意味着身体死了,第二次是葬礼,意味着在社会中死了,第三次是遗忘,这世上再也没有人想起你了,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人类对于自身价值感到社会价值感的追寻与升华是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一种体现。我们迫切想要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使命感。但谁在百年后不是一捧黄土?那死亡于己而言,是个人意义的终结。活着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只是为了向自己证明,到我死的时候遗憾会少一点。我们这一生做了一份只有自己知道的答卷。从心路历程到社会经历到人际关系,死亡让我们拥有紧迫感和反思。对于父母来说,我们有生之年,他们将会先于我们而去,那个时候我们会意识到自己于世界而言,少了一个链接,父母尚在的时候,我们才没有直面死神。才敢挥霍青春,因为怎么造,都好像有人兜底。一旦父母不在,我们将直面死神。那个时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于世界是孤身一人。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家。很多人说孝顺父母,他们的行为往往停留在表象。比如,死后的灯光大葬,相对而言,父母生前相处的时光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sysyfkvi

@如何看待死亡?

这个话题比较严肃 如何看待死亡其实就是给自己打个预防针吧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 我们躲不掉只能去面对,在一个月之前我的邻居叔叔去世了得知之后我一直在追问 前几天我们还见过面说过话...

这件事是没办法改变的,一切挣扎在病魔面前都变得无比脆弱 我们认真生活锻炼身体都抵不过一场自然灾害和飞来横祸...

但更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好好生活尽量不留遗憾 我妈妈从小就说身体最重要吃饭一定要吃好 之后才能好好挣钱不能亏待自己 所以当自己面对之前好好的经营生活才是最最重要的

当发生了一切就空白了 什么顾虑思考想法一切都不再重要了。

ycbb

@什么是死亡:要回答什么是死亡这个问题,其实要先从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生,什么是活着这些角度出发。从自然主义科学的角度来看,死亡就是生理机能的崩溃和停止。我们作为人,看待动物的死亡,看待植物的死亡,并没太多的感慨和共情。似乎他们的死亡就是死亡而已,但是对于人类的死亡却始终不愿意相信只是简单的动物性死亡。无论愿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自己或者是亲人的死亡,死亡本身就是一种客观事实,就是生物的必然指向。如果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死亡,那么死亡的定义取决于每个人的视角。人生是一场自我的修行,从欲望本能,无知无畏到发现自我,发现世界,自我约束和建立。如果把人生看成这样的过程,那么死亡就是完成本身,是人生而为人的一个过程。不是消极的离逝,不是悲痛的缺憾,而是人的另一个境界。死亡既是重生。每个人出生以前其实也就是死亡,“我”并不存在,而不存在的“我”感知不到世界的存在,就是虚无。这种死亡的感觉和睡眠类似,没有感知,时间的长短就没了意义,所谓一觉一瞬。如果人突遭死亡,心怀遗憾,那么其死亡是中断而非圆满,悲痛恐惧大于满足从容。死亡即成了灾难。

rong

@你对死亡怎么看?

死亡的主体可以是万事万物。包括:植物如花朵枯萎,动物如小白兔变成肯德基,非生物如心爱的骨瓷杯掉在水泥地板碎成一片一片,一家公司破产……,最后是人的死亡。

花朵、小白兔、骨瓷杯、如果与自己无关,它们的死大部分人是无感的。只有曾寄托过自己某种情感后,才会有伤心、不舍、叹息、遗憾或恐惧等等复杂情绪,如黛玉葬花、康熙打猎从来不打兔子因为蓝琪儿属兔、如我捧着瓷杯眼里溢出几颗水珠。如果这些不足挂齿,那么我们来谈谈人的死亡。

亲身经历过把一位亲人从死神口里夺回,另一位亲人离去,最深的感受是不恐惧死亡,而恐惧死亡的过程。疾病或意外让身体细胞陷入疼痛,人的情感和意志受到极大挑战。如果死亡如出生一样美好,我们将不再恐惧。

既然死亡和我们的情绪息息相关,面对死亡,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坦然地面对是最经济最妥善的方式。

人死后去了哪里?肉身被自然分解,那么意识呢?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意识是物质的吗?能否称重?或许是电磁波?电磁波有质量吗?如果没有,那意识是什么?人去世后,意识消失了吗?万古至今,无数人逝去,化为泥土,考古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亡者的毛发、骨骼牙齿或陪葬品,但无法知道他们意识去了哪里?至今观测不到意识,是因为技术手段达不到,还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意识?或许这是量子范畴,是薛定谔的猫……

火龙帝国

@你对死亡怎么看?

1、死亡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是生物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的正常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2、对于死亡,只有活着的人,才会讨论,想象。从正面来考虑其意义: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死亡促进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自己的选择,对于这个不可逾越的界限,促进人们可以抓紧时间,成就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一个生命体虽然结束了,但整个生命体在不断的进步前行。

4、真实情况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死亡就是最后的告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任何东西。

5、面对死亡,人类产生的各种宗教、传说、神话。我虽然喜欢这些神话,希望可以有灵魂,或者可以六世轮回,但我实际是只能面对这个惨淡的人生,真面真实的情况,对于自然规律这个不可抗拒的现象,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Zoe.Li

@你对死亡怎么看?

生老病死,人生常态。但,我怕死,却不畏惧死。

在死亡方面,未来是不可知,真好。死亡倒计时,是一个可怕的预言,尤其是对人类。

古代死和亡是两个意思,死就是死,亡是逃,现在亡的含义已经慢慢失去了。

死亡,是指人的一切生命体征的丧失,并且是永久性。这是肉体的死亡。但,我们还有精神

“名垂青史”、“万古留存”等等的词说的不就是精神永存嘛。

之前看了一部动漫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说的是喜欢音乐的小孩在万圣节的时候突然灵魂离体,来到了灵魂世界。灵魂世界里活着的时候是一家人,死后依旧是一家人,他们也过着自己的生活,并且无痛无苦,极乐世界,但是如果活着的人都不记得他们了,或者记得他们的人都逝世了,他们便会消失,永生永世,化为尘埃。有点残酷,又很现实。

这就是我们的精神死亡,一般人的精神只是他的亲人、朋友,而像李白、毛泽东、爱因斯坦......他们的精神一直在延续,文学等方面的继承,让他们的精神一直活着的。所以你说他们死了吗,不,他们还活在我们的脑子里.

前段时间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得了绝症,醒来后,心里堵得慌,有些害怕,时刻注意身体是否有异常情况,跟家人、朋友的联系也变得频繁了。虽然只是梦,但是如同真实经历了那一小段路,惊噩、无措交织在一起,这时候我才知道,我这么怕死。我们都是常人,真正经历死亡的时候,都会恐惧,但我不畏惧死亡,因为该来的总会来,该经历的总会经历,最好这个过程不会太痛苦,最好我的愿望已完成,最好时机刚刚好,若不行,我也只有坦然接受。

angle

@姥姥,今年90岁,在45岁开始守寡,一生养育六个孩子,尤其在姥爷离世后,家庭有种种不幸,但她始终给我感觉的就是活着的力量,她不会用言语表达不识字,但她为人待事恰当,总是小心翼翼。老太太生病时常说活着那么久干嘛,但每次好了,就像孩子爱吃爱穿。呵,对死无所畏惧,活着就是要经历尝试不同的过程,经历别人没经历的,尝试所不敢尝试的。活着死去不都是在我们自己手中啊!完毕

张志伟

@你对死亡怎么看?

人是会慢慢变老,器官衰竭,最终死亡。中国传统教育里,大家忌讳谈死,人死了说成“走了”。从小父母就不让我死这个字。我们一生从孩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经历过开心激动的时刻,也有悲痛绝望放弃无助的时刻,起起落落,到最后走的时候应该高兴。向死而生,当死亡来临时,我觉得要坦然面对,对死亡保持敬畏而不是畏惧,活着的时候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分每一秒。

添添

清明节,谈谈死亡,这是“襄子学院”群今天的讨论话题,以下,我见……

当我们最早被教育什么是“死亡”时,可能还是几岁的孩子。

家长们说:你的XX走了,就是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以后不会再见到ta了

这本来激起了我惋惜的情绪,但是看到你们痛哭流涕,呼天抢地……

我在人大人们的行为中看到的是极度痛苦,我知道死亡并不是这么简单。

有的人把死亡当作终点;

有的人把死亡当作解脱;

有的人把死亡当作上帝赠予的最好的礼物;

有的人可以活成自己;有的可以活成本能和基因的奴隶。

人活着可能都是为了爱,只不过是爱别人,爱自己,爱美女,爱财,爱名声罢了。

生命被设置成有限的存在,而这个期限却让人无法琢磨。

问人生如何面对死亡,不如问:人生如何度过?

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一个人活的悲苦,还是平和快乐。

当我29岁那年(就是前年,其实我并不老),听到一位父亲告诉孩子关于什么是死亡的对话,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死亡教育。

孩儿爹说,来,咱们点一根蜡烛,蜡烛一直燃烧着,直到它烧没了。宝宝,你说这枝蜡烛存在吗?

孩子摇了摇头。

它现在不存在,但是它曾经就存在在你我的眼前,就在这里,也是始终存在于你和我的脑袋里……

死亡这个词,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自己吓自己而创造出来的。(白事上,可能很多孩子哭是被哇哇哭的大妈们吓哭了,大妈们扭头换了衣服就去广场“苍茫滴天涯是窝滴爱”,然而孩子们留下的“死亡是悲剧”的观念,却深植潜意识)

即使身体不在了,你存在过的痕迹,你的言语、思想,你的行动甚至名字就是光和热,它们依然存在于世界中,以一种不可见的能量形式的传播。

这让肉体的消亡并不等于真正的死亡!

什么能让这种传播继续呢?

是爱!

清明节,对已故者的怀念,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剂。因为怀念是惋惜汇聚成的爱。

我们在群里、在商学院、在得到APP上努力学习,去知道很多道理,归根结底都是要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

我们积极去学习科学,是为了解决未来更好地去【生】的问题。

我们学哲学和宗教,是为了解决未来更舒服地去【死】的问题。

死亡,对于“态度积极”的悲观者而言。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莉丝之剑(很多90后以为那挂着个镀银的装饰品),正因有这一个生命的终点,会让人更加珍惜,能去爱,去体验,去生活。

在熄灯之前,感受更多的光和热。

如果你相信:“全力而为之后”的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你应该相信【死亡是幸福之母】。

如果你听了万老师的课,知道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那么你应该相信【拥抱死亡,是为了让你真正的“不死”】

如果有想加入<襄子学院>的朋友,欢迎在底部留言哦!每周都会跟读得到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的一本书,其次,不定期还有作业要求,里面学员的质量嘛...如上所见咯,都是杠杠滴。

这不是一个营销,因为这是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弄的一个兴趣部落,不收任何费用,如果您实在想交钱的话嘛....襄子也不反对啦,哈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男对凸怕三十,好女对凹怕十八”,是何意?古人的讲究有理吗?
这3种男人最受中年女人的喜欢
渡边淳一:做一个幸福的达人
古人讲“男凹女凸,不寡就孤”,并非妄言,实为老祖宗经验之谈
一点点小暧昧
一个当代男人的自我修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