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多甫拉托夫》观后感:创作者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多甫拉托夫》(Довлатов )是由俄罗斯小阿列克谢·日耳曼执导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二十世纪末著名俄国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的故事,内容多半聚焦在作家多甫拉托夫人生中短短六天的日常生活。

多甫拉托夫平时除了替船厂报社写一些符合当局的报道,为了出版自己的小说,每天还投稿至多家出版社,再加上与妻子分居,和女儿相处的时间也只能用分配的方式进行。万界仙踪

他的生活是如此的不如意,然而他唯一感到放松的事情就是参加作家的派对了,一群人聚在一起大谈诗词及艺术,争论哪个作家写的好,但这样的对立,是他们唯一感到“自由”的时刻。

而电影就是用这样的情景来反映出俄罗斯当局封闭思想的社会风气,但这只是作为辅助,本片借多甫拉托夫的故事引出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观点“创作者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是为了当一个作家才出走的

多甫拉托夫因讽刺的写作风格而遭当局打压,被苏联作家协会排除在外,导致他的散文与小说迟迟无法出版。最后只能通过地下管道,将著作引渡到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发表。

1976年多甫拉托夫被逐出苏联记者联盟,第一本书更直接被国家安全委员会下令摧毁。三年后,他带着妻女离开,定居纽约,终于在国外正式出版第一本小说。可是好景不长,1990年多甫拉托夫心脏病发逝世,享年48岁。

即使多甫拉托夫的一生皆被自己的国家排除在外,但他依然勇于做自己,正如他所说“活过、争论过、最后如烟消逝”。在那个年代,“语言是唯一幸存之物。”而总算他也在有生之年证明自己的存在意义,只是可惜的是,在他死后,他无法得知他的作品在俄国引起多大的反响,以及他为创作的执着影响了多少人。

“我是为了当一个作家才出走的”—— 多甫拉托夫

怀才不遇之人的悲歌

在当时,怀才不遇的人不单单是多甫拉托夫一个人。有些人用尽一生在绘画,却始终没卖出过一幅画;有人用尽一生在歌唱,却始终没在公开场合上表演过;也有许多的人跟多甫拉托夫一样,用尽一生在写作,却从没刊登过一篇文章,投稿至出版社的手稿,被小孩拿来画画、折纸,被当作废纸在地上乱扔。

对创作者而言,那是他们的一生、他们的一切,当那些纸被当作垃圾扔掉,他们也如那些纸一样,被这社会遗弃,就像不存在一样。

一群怀才不遇的人,唯独不停地创作他们才感到存在。

活过、争论过、最后如烟消逝

在许多地方,这部电影都让我想到《冬眠》的导演努里·比格·杰兰在去年的电影《野梨树》。该电影主角的身份同样是怀才不遇的作家,一样的借着作家的日常生活,反映出社会当局。

唯一不同的是两部电影的主题。《野梨树》讲的是人生,而《多甫拉托夫》则是探讨人的存在意义。两部片的调性也很相像,主角的特质也十分相似,一样的厌世、一样的愤世嫉俗。

在电影里头,他们看似都能大肆谈论创作,但回想当时的社会,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可能存在的吧,就像《多甫拉托夫》中的创作者只能私下聚会感受自由,《野梨树》的主角不断地说话达到存在的意义,以及在电影《夏》中的摇滚乐团他们只能靠音乐来找到出路。

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他们无法像电影里一样奔放、一样自由,但他们都为了一个意义而存在,那就是“创作”,就像多甫拉托夫说过的一句话:“活过、争论过、最后如烟消逝。”即使最终消逝,但那些活过的痕迹会提醒世人你曾经存在的事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廖伟棠 |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卡夫卡
青年作家远子、静岛:走出纯文学的迷思
镜头只负责记录,不负责渲染
文 ▎致敬、抄袭、恶搞、翻拍的区别
浙江省2019年高考满分“作文”!作者:锡兰
如何评价法国作家,“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阿兰·罗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