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广州恩宁路历史街区的延续与保护发展

欢迎订阅大地文化遗产

活化遗产丨融合文旅丨服务生活



恩宁路历史街区的更新项目作为广州市旧城更新的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基于恩宁路的区位、历史条件和文化特质探究当下恩宁路街区保护与更新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通过对以恩宁路街区现状和作为试点进行的永庆片区微改造的观察,试着探索恩宁路街区的保护中的得与失,以及未来的保护方向,从而对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的发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1

恩宁路历史街区的改造背景

恩宁路

蜿蜒的恩宁路骑楼街是广州古老街区肌体上的一条大动脉,涵盖古西关的十一甫、十二甫一带。作为广州现存最古老、各时期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之一,恩宁路历史街区基本保持着以骑楼、竹筒屋为主的清末民初广州西关风土民居聚集区的典型风貌,其延续与再生问题十分引人瞩目。

该地块从2006 年的“大迁大拆大建”,逆转为2011年“开旧城改造先河,保护历史文化优先”,再到2012 年建议全地段纳入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又在数年停滞之后加快了保护进程。2014 年被正式划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在市域范围内的26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2016 年1 月恩宁路地块内粤剧艺术博物馆落成揭牌;同年10 月恩宁路永庆坊社区改造由万科集团建设完成;2018 年4 月确定由完成上海“新天地”改造的设计师本·伍德担纲恩宁路地块的后续改造;2019 年1 月《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获广州市政府批准。恩宁路历史街区遗产身份的逐步认定与保护规划的形成伴随着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从一个局部民生旧改项目逐渐发展成为旧城改造示范工程,从当地行政部门一元决策式规划转变为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市场力量、使得多元主体介入的综合规划决策,加之十余年间发生了保护实践中利益相关者诸如当地行政部门、开发商、原住民、学者、民间保护组织等多方的“牵制”与“平衡”,以及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媒体报道,使得恩宁路成了中外闻名的历史文化保护地标,复杂而深刻地承载着广州人对老城历史环境保护、西关文化延续和再生的期望,也成了检验业内历史环境保护与发展理念成熟度的又一块“试金石”。


2

恩宁路历史街区的保护历程


广州城市布局历史信息图:红色区域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图片来源:2018 年编制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

恩宁路地块以高密度、并联式的竹筒屋、骑楼构成历史街区传统肌理,其实存多为民国时期建造,但有形的肌理形态和无形的文化习俗是在长时段中一代代“此地人”日常生活的层累下形成,包含着人们在文化适应和地理制约下的秉性和智慧,也包含着关于“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所有珍贵记忆和答案。于此,像恩宁路地块这样的风土建筑群的重要价值更在于其无法复制地赋予居者对所居之处的归属感。相对于拥有保护身份记录在案的文物建筑单体,成片的恩宁路风土建筑群在2014 年之前并无保护“身份”认定,故也无保护制度护航,价值认知过程受到历史性的局限。最先出现的“恩宁路连片危破房改造项目”是作为2006 年广州“中调”城市战略的首个旧城改造项目,其规划决策必然与保护无关。在之后的十余年中,涉及恩宁路的旧城改造断断续续,关于历史街区的存废之争逐渐激烈。从 2006 年这一标志性的年份开始,恩宁路街区逐渐纳入保护规划体系和获得合法的遗产保护身份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转折:

(1)2006—2007 年:广州危改房试点与旧城改造规划

2006 年,广州市政府提出“中调”战略,城市发展策略从“增量”发展转为“存量”再开发。2006 年11 月“恩宁路连片危破房改造项目”作为广州危破房试点项目正式启动,提出以控规为依据将规划范围内的建筑“全部拆除”,再进行“原地回迁式改造”,此轮改造和拆除对恩宁路地块的肌理造成了不可逆的改变。2007 年3 月,恩宁路成为重新引进开发商进行旧城改造的试点项目。同年9 月《恩宁路地段旧城改造规划》完成,发布拆迁公告。同年11 月,恩宁路改造规划区内正式开始拆迁。项目涉及拆迁户1 950 户,动迁面积14.14 万m2,到2012 年完成拆迁。

(2)2009—2011 年:恩宁路旧城更新规划

2010 年2 月,为迎接2010 年亚运会,针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镇”改造工作的广州市“三旧”改造办公室成立,荔枝湾沿岸历史建筑如陈廉伯公馆、陈廉仲公馆、文塔、龙津仓等历史建筑被修复。2011 年6 月,《恩宁路旧城更新规划》经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批通过。同年11 月,《恩宁路旧城改造更新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更改》获批,提出街区整治和修复“整旧如旧,新旧建筑风貌相融”、“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等原则。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思路,依然由开发商负责投资和运营,实施修复改造工程的方案设计、房屋修缮、立面整饬、街巷整理、引入新的产业等工作。

(3)2012—2016 年: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12 年《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草案》公示时期,78 位居民向规划局递交《关于将恩宁路以北地区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育的建议》,此轮公众参与对政府决策产生了实质性影响。2014 年《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始实施,恩宁路地块成为在市域范围内的26 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2016 年1 月粤剧艺术博物馆落成揭牌。2016 年10 月恩宁路永庆坊社区改造由万科集团建设完成。关于恩宁路历史街区的存废与延续路径之问,在经历了危改房试点改革、异地安置、亚运前拆迁、荔枝湾河涌掀盖复涌、制定旧城更新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更改、制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选入历史文化街区等探索后,迷雾缭绕的事态逐渐明朗化——保护恩宁路历史街区,在此基础上延续和再生已经是不容置疑的理性抉择。至今,恩宁路以北片区的建筑因为既往的不当拆除,原有肌理在客观上已被改变,亟待挽救和修补。恩宁路南部肌理保存依然较为完好,原住民的生活还未被完全侵扰,在被纳入法定体系下的保护框架之后,静待下一步举措。

3

恩宁路历史街区延续与保护中的难点

2019 年1 月《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获广州市政府批准,实际上恩宁路一期改造先于《恩宁路保护规划》的编制已经完成了。《恩宁路保护规划》第十三条“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结构”指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结构为“一轴、两片、多点”。“一轴”:恩宁路骑楼轴线,控制骑楼街风貌,严格控制沿线新建建筑体量、高度、骑楼尺度、色彩,与传统骑楼街风貌充分融合。“两片”:逢庆片与永庆街片,保留并强化传统格局。“多点”:指分布在街区范围内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线索等。2007年至2016年,恩宁路历史街区的肌理变化以北部为甚。在《恩宁路保护规划》中规定的“两片”区域中的逢庆片位于肌理尚未被破坏的恩宁路南部,原住民生活状态的保留也相对较为完整;而恩宁路北部的永庆街片,则经历了一系列未经保护管控和干预的变化,其传统肌理的变动较难逆转。从保留和强化传统格局的规划理念出发,实施难点在于建筑与原住民生活能否在市场力量的冲击下得以保留,同时也将成为考验当地诸多利益相关者的重大议题。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保护对象分级图(图片来源:2018 年编制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分布图(图片来源:2018 年编制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
《恩宁路保护规划》明确了“禁止大拆大建活动,采用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模式,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在建筑高度、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保护规划相关规定一致”的规划原则,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象构成表中有明确的保护类别划定。值得注意的是,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线索一项下对于传统风貌建筑线索的划定,对应的处置对策涵盖了适度介入与保护性干预角度下的改建、改动、更新对策。现状建筑综合评价被明确分为:一类,不可移动文物;二类,历史建筑线索;三类,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四类,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建筑;五类,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六类,与传统风貌冲突的建筑。在现状建筑风貌评价图中,对作为构成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居建筑的处置方式被归入上述第五类,这一“不足”在公示意见中被提出,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被规划机制及时“吸收”和有效“反弹”,与追求更为严格的肌理变化管控的保护目标尚不能完全呼应。在《恩宁路保护规划》的《建筑与环境整治控制条文》一节中,就管控具体措施分为针对修缮类建筑、改善类建筑、整修类建筑、整治类建筑、改造类建筑等。其中,对“整修类建筑”和“整治类建筑”的翻新设计的规划管控,应对了历史保护中大范围的风土建筑群单体是否真正成为保护管控的对象,以及如何实现管控的急迫问题。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地块中被改造为万科“云”的民居建筑位置(图片来源:2018 年编制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

对应这一保护性干预的制度化管控,位于恩宁路一期改造工程永庆坊的万科“云”六克拉民居改造因种种原因未进入《恩宁路保护规划》的管控,这一设计结果提示了对于建筑遗产中一般性风土建筑价值认知与设计管控的重要性。可以看出,由开发商负责投资和运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需充分预计到市场力量对于历史地区的设计判断和开发行为较难避免商业利益驱动下造成的文化短视,这也意味着保护目标与社会综合利益的最终达成需要不断争取长期的、持续的多方努力与合作。参照国外的实践经验,政府、学者(含建筑师)、原住民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和制度搭建往往可以充分利用、制衡好市场力量。一项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否成功、延续是否得当,与跨学科、跨领域的多方合作密不可分。社会亟待达成的共识或许应当是,保护历史街区的建筑遗产本体、保留原住民日常生活,以及其背后包含的对家园的归属感等。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各类产权建筑面积统计表  数据来源:《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

此外,《恩宁路保护规划》对恩宁路历史街区建筑的产权做了统计,其产权归属主体为私产。这一产权状况预示着,恩宁路历史街区或无可能照搬上海“新天地”改造模式。改变单一的商业开发思路,以文化带动商业,进而留取风土民居建筑和原住民生活状态或可被期待为一种更为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也是提升广州地域和文化身份的名片。《恩宁路保护规划》已经包含保护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内容,诸如粤剧、咏春拳、西关打铜工艺、西关正骨四项,但并无清晰的保护原住民日常生活形态的内容。这样的境况要与国际保护语境接轨尚有差距,其原因也在于原住民的生活场景还未被作为当下社会共识性的保护内容。无形的遗产与有形的遗产两者并未得到整体的、活态的保护,而是处于割裂的状态。


4

恩宁路街区的保护构想


 “历史街区”的概念最早出自1933年CIAM在雅典举办的国际会议,会议上通过的《雅典宪章》提到:历史街区,是指由历史建筑群、历史文化遗址所组成的区域。最初,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着眼于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景观风貌环境等静态特征的保护,直到1987年《华盛顿宪章》才开始关注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权利,并提出鼓励民众参与到历史街区保护中,更突出强调生活的真实性,此时,风貌景观、历史文化以及动态的社会生活都是其关注的对象。

原住民的生活相当于历史街区的灵魂,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中应该更加关注原住民的利益和需求,让原住民参与到保护和更新之中,取得他们的认可,与他们共同进行历史街区的复兴,而不是站在其对立面。尤其是恩宁路街区这样一个生活型街区,更应当把原住民放在首位。

在恩宁路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应当在基于对恩宁路街区中保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分类上进行。小编认为,应对恩宁路沿街骑楼进行修缮和保护,拆除乱搭乱建的临时建筑,对建筑立面进行清理和适当的修复,对商铺进行修整,并对商铺制定一些管理条例,把“中华老字号一条街”落到实处,鼓励原住民参与到商铺的经营中,保证商铺拥有更大的本土特征,同时也是对原住民生活、就业的支持和帮扶。对历史文物保护建筑进行修复,成为对恩宁路街区历史的静态展示节点。对其余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不进行大幅度改造,仍然以修缮、复原为主。街区内其余普通建筑,其中已经征收的公房可以像永庆片区一样进行商业利用,激发旧城活力,改造中保留街巷肌理、建筑形态,未被征收的私房鼓励原住民自主更新,更新过程需要政府有统一的监管和专业队伍的帮助。对于恩宁路街区中已经拆迁的地块,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为街区营造良好的景观和社区氛围,改善原住民生活的同时可以吸引游客,提升恩宁路的空间价值,将恩宁路与上下九商业街和荔枝湾景区连成一条完整旅游线。在接下来的保护与更新中,希望恩宁路街区能够留下其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文脉,重新焕发其“生活型”街区的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州人,该怎样走出“恩宁路”
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
现代广州的旧城改造:加速逝去的老广州
老城焕发新活力,详解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图
文旅 | 广东老街的新生
广州恩宁路在啜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