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生本课堂

(一)深入解读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处理可谓颇具匠心,在教材和音乐作品的解读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广泛的、深刻的理解和丰厚的文化支撑,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如小学组的《诗韵悠悠咏经典》一课,通过对歌曲《游子吟》的节奏、旋律、装饰音的解读与分析,揭示了词和旋律、节奏的关系,使得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感方面的作用跃然纸上,歌曲虽然简单,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理解了简单背后的不简单。《北京喜讯到边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中运用的彝族、苗族民歌素材这一_特色,而且还用模唱主题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第二主题极富表现力的调性对置特点,对作品的理解极为专业和到位。《小熊过桥》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叙事歌曲,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特点,认识歌曲独特的回旋曲式结构并学唱、表演歌曲,是对执教者的一大考验。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裁剪”和组合,以曲式结构为主线,以富有表现力、对比性的几个主题片段作为学生学唱的素材,在学唱中体验、感知音乐特点,比较主题之间的重复与变化,恰如古诗所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相比于小学组,中学组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解读更加深刻,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更为合理、巧妙。通过教师们的解读,让我们对教材中很多原本熟知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如高中音乐鉴赏《多彩的民歌》一课,从中州腔到齐鲁调,再到燕赵情、中原韵,授课教师围绕民歌的腔调情韵这一- 主线,将这三个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歌串联起来,对不同地域的民歌进行了对比,深人探究了民歌与地方方言、民间歌舞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它们产生的环境与人文背景等要素,揭揭示了民歌中的同体变异现象,还在欣赏中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起承转合、鱼咬尾顶针、村词等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显示出教师在民歌方面所具备的丰富知识。

除了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之外,教师们还能够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性的、有代表性的内容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例如,《非洲鼓乐》一课介绍了八格单位格系统的节奏谱;由日本民歌《樱花》延伸出了对日本国粹一歌舞伎 与中国京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认识;由一个“戲”字引发出对中国传统戏曲审美特征、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的精彩诠释,等等。这样的课例不胜枚举,正如小学组评委一南京师范大学邓林教授在点评中所言:“一个音乐教师的素质很重要的点就体现在对教材的分析能力上。 教材分析到位了,教学目标和方法、重点才能很好地展示出来,要分析音乐作品独到的表现手段,而不是一般的创作规律,抓住了这一点,你的课就好设计了。”

(二)聚焦核心素养,凸显教学价值

课程改革从三维目标时代步入核心素养阶段,各学品科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从教学中挖掘本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音乐学科也不例外,本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也反映出教师们在教学观念方面的转变,简而言之就是从“教学生学会欣赏或表现一部音乐作品”转变为“通过一部或多部音乐作品的欣赏、表现与创造,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课不仅仅停留在学习音乐作品本身上,而是挖据这些作品在背以及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内涵,升华育人主题,达到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如每一节课都能高度关注音乐本体,即便是一首简单的歌曲,教师也能从速度、力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结构、调式等音乐要素及其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进而理解其表现作用,感受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力。还有教师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对作品展开教学,如《多彩的民歌》这一课中,授课教师不仅从音乐本体上(旋律、节奏、腔调等)关注每一首歌曲的风格特点,还从歌曲的这些特征人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每一首民歌独特的产生方式、流传的地城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社会文化特征:在《非洲鼓乐》一课中,通过中国鼓与非洲鼓、东非鼓乐与西非鼓乐的“对话”,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音乐结构与诗文起8承转合上的异曲同工之妙;由学堂乐歌引发的对中国近现代歌曲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社会作用的思考等,,也都涉及音乐文化理解范畴。这样的音乐课已不仅仅停留在某首作品的音响特性本身上,而是通过这首作品开拓学生音乐文化方面的视野,增强学生的音乐文化理解力,引发学生对音乐与社会、音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深层次的思考,其价值和意义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

同时,一些欣赏课还 关注到对学生音乐创作思维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表现特征和风格特点。我们认为,-个人理解音乐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从音乐创作(或发展)的角度去剖析、理解作品。这样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局限于理解现有的音乐音响特征和相关音乐理论,而是通过欣赏,理解音乐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思维,帮助学生逐步建立音乐创作(或发展)思维,并通过模仿和自主创作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从而达到深度理解音乐的目的。“过程/行动的音乐思维和认识是实践哲学为学生音乐学习奠定的根本立场和核心导向”,也就是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体验音乐、创造音乐,进而达到理解音乐的目的。以《鸭子拌嘴》这-课为例:面对一首纯粹的中国打击乐合奏曲,如何让-年级的学生感受并体验音乐所塑造的形象、感受中国打击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呢?教师没有遵循从音乐作品本身人手逐段赏析的常规模式,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讨论,让学生先在音乐中听辨出代表大鸭子和小鸭子的两种形象的音响,然后尝试用云锣、木鱼来表现它们的音乐形象。接下来,通过学生易易掌握的语言言节奏来熟悉音乐的节奏,在掌握了这些节奏后加态乐器钹,采用师生、生生对奏的方式理解音乐是如何表现“对话一吵架”的,然后逐步完成音乐的完整结构。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不仅认识了各种打击乐器,学习了其演奏方法,同时也了解到演奏家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节奏、演奏方式及特殊音响效果进行艺术表现的。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刚才创作演奏的音乐来源于民族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说明:学生的创作是对原曲主要特征和表现内容的模仿与简化),再让学生去完整欣赏该乐曲。学生有了前面实践的经验,等于经历了和作曲家相同的创作经历,初步形成了对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思维,当他们再去聆听这首乐曲时就不陌生了,对于其中的乐器、演奏方式、声音特点及对音乐表现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不得不说是对传统欣赏教学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歌唱教学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公开课上消失了多年的识谱教学、发声与歌唱气息的练习、歌唱方法和技能的指导等已形成了一种常态化。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歌曲的感知与体验,理解歌曲特点、领会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素养;另方面,教师对歌唱方法的指导、对歌曲演唱的创造性处理以及对歌曲表演的重视,都体现出了对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高度关注,在促进学生艺术表现素养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实践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的聆听体验、理解感悟、表现与创造,可以说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课上得精彩的教师都是非常有经验的,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符合学生音乐学习规律的有效方法。他们会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哪怕是欣赏音乐也不是被动地听,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当中,通过一些有效的活动,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音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例如,高中音乐鉴费课涉及的《五首管弦乐曲》是一组非常有难度的乐曲。如何让学生理解表现主义的音乐特征、创作特点及背后深刻的人文内涵,对于教师是- 个很大的挑战。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巧妙的设计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感受与实践的过程中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先从作曲家勋伯格的生活环境和遭遇人手,让学生了解音乐家为什么要创新音乐形式?因为在无调性音乐中所有的音都是平等的,作曲家要用无调性音乐打破传统主调音乐中的不平等现象,由此展开了对《五首管弦乐曲》中第一首《预兆》的欣赏。在欣赏过程中,教师抓住音乐动机的特征,从力度、配器及情绪方面人手,聆听、体验乐曲四次变化的特点,初步了解了表现主义音乐的特征。在音乐主题部分,让学生聆听、感受速度的忽快忽慢、旋律错位、音色变化、力度的突强突弱、不和谐的和声、紧张不安的情绪等有别于传统的音乐的主要表现特征。然后让学生把对表现主义音乐的想法通过橡皮泥、纸片、绸缎等材料及绘画等方式进行创意表现,直观地呈现出来。最后是让学生了解无调性音乐主要的创作方法,即“十二音作曲体系”  。对于如此专业的知识,教师首先通过对乐谱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十二音作曲体系中的原形、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这四种方式,接下来巧妙地利用"Cubase’编曲软件,让学生根据十二音作曲体系的原理任意在图谱上选择音高,然后加人不同的音色,利用旋律错位的织体加以表现,生成新的音乐作品并播放,让学生体验了一把现代音乐创作的乐趣。相信这样的课在学生脑海中会终生难忘。这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只要对作品研究透彻,抓住重点,方法得当,一首原本很难学的作品同样可以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并且印象深刻。

再比如《陀螺》《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牧民新歌》《非洲鼓乐》《多彩的民歌》等课例,也都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听、唱、奏、创、动来达到对音乐风格特点的感知和理解。正如戴维”埃里奥特所说:“传统的西方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个缺失, 是学生的身体参与不足,或者根本就没有参与,只是被动地冷漠静听。这个弊端,归咎于教师对个体的身体的认识不够深刻,忽视了人的身体是‘文化的身体’和‘社会的身体’。”22017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提示”中同样指出:“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听赏环节中唱、奏音乐主题或随乐律动,并适当穿插相同题材歌曲演唱或综合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听赏参与感,体验作品的音乐情感,加深音乐理解。”③这些课可以说给我们打破传统音乐课的单-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有这样一句话:“听到了,我会忘记,看见了,我会记住,只有我真正参与去做了,才能真正地理解。”这也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因为在音乐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音乐实践,而音乐实践这一概念不仅是音乐的表现与创造,也包含了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参与的一些活动。通过这几天的展示活动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确实都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形式。而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明显感觉到教师给学生听音乐的时间多起来了,当然,在强调其他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依然坚持聆听是音乐学习的首要原则,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且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音乐欣赏中的有效运用大大提高了聆听的有效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音乐教案
课题三的专题讲座(中小学唱歌教学研究 )
音乐《茉莉花》 教 案
新课程音乐教学怎样更节省时间丁桂英
2.1
关于初中音乐教学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