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衡》第三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的《学衡》(第三辑),同前两辑一样,有较浓的学术气息;站在学术门外看来,这一辑的文章,我觉得“主打”(专题)不如“散打”(新论、述忆)有看头。

“主打”有一篇《退向未来》,讲二十世纪中国旧诗的叙事与抒情,把20世纪旧诗(诗人追求吧)划分为三个阶段:诗史传统与诗社传统,退守一隅(自己的园地),革命诗学、个人叙事与隐微写作;这样划分应该比较符合实情,但是否属于创新则感觉未必。此外,行文风格读起来有点别扭(引第一段中一长句为例:与此相类似,但脱去了科幻色彩的设定是,有些当代人在高科技的裹挟之下,越来越缅怀自然、田野、“高贵的野蛮人”这些似乎逐渐远去或异化的东西,以至于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所祈求的未来图景实际上应该是往工业化的反面而走,即“退回自然和人本的生活方式”),似不够通俗化(别的文章里也有);大概是当代学术文气的体现吧,我们这种人已经落伍,跟不上时代了。看作者还是书的编者之一,水平应该是高的,不成问题。题目“退向未来”说法有点新奇,但什么意思,恕我孤陋寡闻和鲁钝,反复阅读才了解其大意。退向未来,意即正面(脸部)朝向过去、背面(屁股)对着未来“倒走”(通常“走向未来”,是正面向前,“退向”即正面朝后);大概认为作旧诗有想回到过去的意味,“进步”的飓风迎面刮来,只能“退向未来”。此说法虽有趣,但形容新时代作旧诗是否贴切,别人是否认同,还是值得怀疑。

“红学”专题,是对过去红学界“脂优程劣”的商榷。因近期看《胡适文存》,内中较多对《红楼梦》版本的讨论,孰优孰劣,我不想深入了解详情,只知道有这么回事;因而对这个栏目的文章,只当作看热闹一样观赏了一下,并没有去分辨何者之说更有理,而更相信谁谁谁等。道家专题有一篇辩论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读题初以为“天”有天分之意;及阅文,乃知讲的主要是荀子、庄子对“天”的理解不一样(荀子的“天”指自然界,“人”指自然人;庄子的“天”主要指天性,“人”指人为造作),亦即荀子批评庄子是误解。

“散打”中有几篇可读性较强。读《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札记一篇,类比资料较多,写得比较扎实,只是我于诗不够内行。这种“札记”方式,犹如钱钟书《管锥编》,需要相当的功力方可为之;我觉得书中这一篇已经有较高的水平了。另有一篇讲《周易》,其对六爻的一般性解读,于初学者有一定启蒙作用。初爻表示事物的初始、萌芽,表示地位的卑微;上爻作为卦之终,代表着事物已然完成某种发展,当适可而止。二爻与四爻同功,但其吉凶价值不同:二多誉,四多惧;三爻与五爻类似:三多凶,五多功。具体解说不引述,中间几爻主要从靠近初爻还是上爻分析,而三爻又是下卦的顶点,随时可能物极必反。

我对新诗一窍不通,但读了书中《新诗用韵问题再考察》一文后,觉得这是本书最值得看的两篇文章之一(对我个人而言)。这篇文章是以民国时期关于诗的用韵之争为讨论中心的,大而言之,当然分两派。章太炎不反对白话诗,但反对“无韵新诗”,说:“日本和尚有娶妻者,或告之曰:既娶矣,何必犹号曰和尚,直名凡俗可矣。今之好为无韵新诗,亦可以此语告之。”(不过,听说如今中国和尚也可以娶妻了。)曹聚仁则认为“韵者诗之表,犹妇人之衣裙”,男人穿了不会变女人。胡适为了给自由诗寻渊源,好不容易找到一首《耕田歌》(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认为是无韵诗(夏承焘指出,这是不知“疏”与“去”押韵,句末语气词“之”当略去);艾青认为《登幽州台歌》不押韵,殊不知“不见来者”的“者”与“怆然涕下”的“下”在平水韵中同属“马”韵。我觉得否定“诗必有韵”说最有力的是郑振铎,他说:“如果必以有韵的辞句始得为诗,则惠特曼、卡本脱、亨莱、屠格涅夫、王尔德、阿米·朗威尔诸诗人的作品不能算诗么?”这是从世界范围来讲了。从世界范围讲,最客观者可能还是朱光潜先生。他首先认为“诗与韵无必然关系”,日本诗、希腊诗等都不用韵;又说韵对于法诗比英诗重要,法诗“无韵诗极不易发现”。他说:“中国诗的节奏有赖于韵,与法文诗的节奏有赖于韵,理由是相同的。”文中说,“用韵本质上是一种重复”,起初有些疑惑;待讲出理由(自由诗重复使用某些短语或句子,与格律诗使用韵脚的理由本质上是相同的),觉得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放弃用韵相当于自废武功,将原本可以由韵脚来承担的一部分意义,全都交给语序、结构、用词来承担了。至于按哪本韵书、担心平仄通押之类的讨论,我觉得在今天没有必要了,完全可以照普通话押韵,平仄不论。(如寒韵与删韵,北方人不能分;细细体味,我们方言中确实大有分别,普通话里已无寒韵。)季羡林先生说,“诗歌是带着枷锁的舞蹈”,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虽然诗歌以意境为第一,但我个人觉得还是要适当用韵(不必句句韵),否则还不如写散文(散文诗),何必非要弄成分着行的句子?

《姓名制度》一篇,除论述常规的姓氏、名字外,还较系统地分析了字派谱系行辈等历史演变情况,值得关注。商周时期,无论男女,姓名都不连用。姓偏重于血缘,氏则与地缘关系密切。《国语》: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一宗教信仰者,名字中带有相同的字;著名的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据统计,王羲之辈中,人名含“之”字者有12人;其子辈中,七子名中全有“之”字;孙辈也有12个“之”字人名,曾孙辈、玄孙辈还有不少。王氏是天师道世家,一般认为“之”与北斗信仰有关。白莲教以“普觉妙道”四字为信徒定名之宗,但普、觉、妙、道并非辈份派号(只是归类)。外国,据说英法德等很多国家,男名、女名都是分别固定为若干个,名可以挑选,但不能创造;中国则可以给新生儿“发明”一个名字。古代起名有“六避”: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见《左传》)。僧人名多四字者,系两字为名,两字为字;名的第一个字,通常为派辈用字,可以省略。明朝僧人密云圆悟,“密云”是字,“圆悟”是名,可略称密云悟;宋代名在前、字在后,如僧人惠洪觉范,亦称洪觉范。谱辈有“横谱”“纵谱”之分,我们应注意不熟悉的一种情况。例如《西游记》中,须菩提对孙悟空说:“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颍、悟、圆、觉),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回看樵夫的说法“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可见须菩提现有“悟”字辈弟子三四十人(按每个字辈收三四十人,则须菩提已经收了三四百弟子)。这十二个字都是须菩提弟子用的,不能按照后世(如今)的派辈理解(孙悟空的师父须菩提为“颖”字辈)。据说这种排法,现在“德云社”中也有,学员依云、鹤、九、霄字号起艺名,同为郭德纲弟子,因入门有先后,须用不同的字号。

此外,写北大中文系周先慎、孙玉石、谢冕、乐黛云四位老师的文章也不错,写出了各位老师的特色以至风采。在中文系,学生一般称老师都为先生,不论男女;作者说,唯独对周先慎先生称周老师,怕一不留神把周先生叫成(听成)周先慎,直呼老师名讳大不敬。“古意书体”一篇,分析《曹植庙碑》里的字,虽然讲得头头是道,但我看来仿佛美术字,又如花体英文字母,字头像鸟,末笔捺如凤尾、竖若蚊脚等,不是书法正道。

书后的“论文摘要”栏目,也可算特色,我觉得有必要,便于回忆读过的文章有哪些要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诗
论【中国诗歌形式】的现代化
无韵新诗是否可称诗
门外谈诗|与友妄论新诗旧诗截屏
梅雷莱斯诗31首
你知道什么是新诗吗?新诗,现代诗,自由诗,古诗如何分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