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心学”:控制好情绪就是修行,不畏惧困境就是境界

王阳明是明朝历史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所创立的心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我们都知道在封建历史时期,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但是当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一经问世之后,它甚至和儒家思想并存。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别名阳明,浙江余姚人。他的传奇人生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知识成就不亚于军事和政治才能,曾任刑部尚书、贵州隆昌县丞、庐陵县御史、赣南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到南京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在平定陈皓叛乱中战功卓著,被追封为新建伯,追封隆庆侯。

与大多数现代人的印象相反,古代的学者并不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相反,古代许多著名的英雄都是文武双全的英雄,既能写诗填词,又能仗剑杀人。

被称为 '青莲居士谪仙 '的李白,也是一位出色的剑客,这不是《王者荣耀》游戏中的无稽之谈。李白出自左金吾将军裴旻之手,剑术可谓 '少剑客,几人手一刃'

写下 '醉里看刀光,梦回角宿营'的大文豪辛弃疾,也是一位武艺高强的武将。年轻气盛的辛弃疾在五十骑的带领下,以五万兵马夜袭金营,千里奔袭叛军张安国,并已派人将张安国押送到临安,由朝廷处置。

表达了 '仰天长啸 '之情的岳飞,不仅 '臂能开八石',而且其文学造诣也很高。

他的文学造诣也是不浅的,在他的力度。不仅一首《满江红》广为传唱,而且岳飞的书法也是活泼有力,浑厚雄浑,有《书解折诗》、《前后师表》、《挂古战场文》等传世之书。

遗憾的是,当时武宗身边的大臣,平时与宁王关系密切,萧氏便难敌御耳阴风。武宗时,王阳明在平定叛乱中的贡献没有得到任何嘉奖,直到世宗即位。

逃脱追捕后,王阳明毅然前往贵州,在隆昌上任。当时,'薄、苗、辽混杂于万山之中 '的隆昌还没有开放文化,但王阳明并不气馁,他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教给当地人,深受他们的喜爱。

在这段被驱逐出北京的悲惨日子里,王阳明研读经典,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而求其理于物,则误矣。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教条显示龙场众生相》,被称为龙场悟道。

这时,王阳明对自己的事业心灰意冷,甚至自己的生命也面临着危险。但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王阳明以独特的视角来对待心学的经典思想。

理学和心学虽然都属于儒家思想,但在具体的思想形态上却完全不同。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以天道和神道的概念为诉求,从而提出维护神道、灭除人欲的思想口号。

但是,把客观唯心主义贯彻到极致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信奉教义的教条而忽视人性也是不合理的,这从根本上暴露了教义的弊端。

到了明代,心学对理学的固有体系产生了冲击。主观唯心主义的中心思想被简单概括为'我心即宇宙',对程朱理学'探天理'式的自我追求产生了质疑。

朱熹曾提出 '知人论世 '的思想,意在通过 '知人论世 '来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追求天地与个人境界的统一。但王阳明转向心身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能走科学的道路。

在宋朝和明朝,有无数的儒家学者研究理学,目的是为了攀登高峰,飞黄腾达。王阳明也投身于学说之路,从朱熹的签名 '格物致知 '开始,想走出自己的学说风格。

他曾在雪夜里看竹子,但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表现出天理,更没有表现出天理和个人境界的统一。

由于卧病在床,王阳明不讲道理,对程朱二人的既定体系产生了怀疑。这为他后来致力于心学研究并成为明代心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王阳明被贬到龙场驿馆后,已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多年的宦海沉浮。他又想起了当年'格主'的旧事,经过这段艰难的生活,王阳明突然悟出了自己苦苦究事的'理':'圣人之道,自足于我性也,而求理于物则非也。'

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转变,他把对 '天 '和 '天道 '的追求转向了 '本心 '和 '自足'。古代没有系统的思想阐述,但有我们今天知道的,那就是王阳明从客观唯心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的转变。

王阳明指出,程朱的所谓 '唯物主义 '已经误入歧途,因为世间万物复杂如海,道理无穷无尽,如果疲于求成而不能理解,就很可能陷入自甘堕落的尴尬境地。

王阳明由此提出,'理 '就是良知(即德性和正性),人人都有良知,但我们不能通过寻求外物来找到良知。

简单地说,王阳明的思想是由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转变为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当然,需要澄清的是,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王阳明完全反对 '以物求知 '的思想。如上所述,王阳明的思想从 '以物致知 '转变为 '以心致知',并强调 '致知 '必须是 '致用','致良知','知行合一'。因此,说王阳明完全排斥 '格物致知',只能说明对王阳明的思想缺乏了解。

明代心学的发展由陈献章发起,由詹若水完善,由王阳明综合而成。王阳明学说的直接来源是陈献章和詹若水的《陈展心学》,王阳明的学说与陈献章的学说是一致的。在王阳明去世54年后,孔庙的落成代表着王阳明的心学学说得到了官方认可。

没有人生的困境,王阳明就不可能设身处地地贯彻'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理念,也不可能成为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曾给王春芙写信说:'性情之变,常无所见,但遇利害,经变化,受屈辱,平时怒者至此不能怒,忧而惊者至此不能忧而惊者,是能有用武之地的。

这段话是说,人生难免会遇到巨大的挫折、困苦、不幸和屈辱,当精神状态不能被环境的起伏和个人的得失所影响时,就已经超越了个人力量的简单层面了。

王阳明的心学远不止于此,他的观念自创立至今,影响到了各代学者,包含张居正,曾国藩和康有为,她们是他的“徒弟”,健全和发展了王阳明哲学。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观看王明阳的知行合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
理学和心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朱熹与王守仁在“格物上”的区别,并因此产生了一个新学派
理学的分野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 守仁开视野 - 心学联合论坛 – 携手心学复兴,共创天下同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