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派百工| 梅兰芳、周信芳、荀慧生、尚小云……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离不开它!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

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杏生的“夫妻档”一生只做一件事
这项非遗技艺到底魅力何在?
点击下方视频寻找答案吧!

上海开埠后,全国众多剧种和名角均来演出,为其服务的戏剧服装业,又称行头店和戏衣庄,也获得较大发展。

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上海舞台上出现大量新编历史剧,并对戏服试行改革。民国4年(1915年)欧阳予倩演《黛玉葬花》,在京剧舞台上首创了旦行“古套”扮相。20~30年代,上海古装连台本戏盛行,又以机关布景和新奇行头招徕观众。许多演员争艳斗奇,需要创制各具特色的服饰来装点舞台。

为适应戏剧舞台的需要,上海戏剧服装业内部分工渐趋专业化,除戏衣庄外,还开设戏靴作、盔帽作、回须作(又称须结、排须作)和点翠作。各类戏剧服装专业店铺和作坊有20余家,其中以蒋顺兴戏衣庄和天昌戏衣号制作的戏服,南恒泰班靴店制作的戏靴和徐大个盔帽铺制作的盔帽最负盛名。40年代的上海剧装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南市四牌楼一带的戏衣、盔帽、戏靴、须结、制线、绒球、珠花、蜡珠、铜泡和水钻头面等作坊最为兴旺,广东路一带的戏衣、盔帽和戏靴作坊也十分红火,当时从事戏剧服装业店铺作坊有40多家,从业人员100多人。

传统戏曲服装构图繁复庄重,晕色自然和谐,绣工细腻入微,设色浓郁,运用平针、套针、平金、钉线、缠针、戗针、打籽、缉线、缉米珠等刺绣针法,图案繁简得体,疏密有致;色彩冷暖协调,艳而不俗,雅而有神,在全国同行中享有盛誉。30年代,上海戏剧服装为配合海派艺术,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既融合北京、苏州戏服制作技艺的精华,又把不同服饰的图案、色彩和戏剧情节结合起来,渲染上海舞台的气氛。

上海戏剧服装用品厂的谢杏生(1979年命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上海戏服的设计和制作有特殊的贡献。他能按照不同朝代、不同剧种、不同流派、不同角色的性格和特征,将中国绘画艺术与戏服工艺融为一体,设计出的服饰配色艳丽不俗,雅而有神。曾先后为梅兰芳、周信芳、荀慧生、尚小云和俞振飞等著名表演艺术家设计制作戏剧服装,各具特色。又为全国10多个剧种设计服饰纹样,受到国内同行赞誉。后来包畹蓉制作的戏曲服装在沪上也自成一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戏曲脸谱的色彩
后四大名旦论
世界戏剧日:那些离我远去的戏剧大师
京剧四大名旦的竞争与友谊
“四大名旦”的诞生
罕见!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 荀慧生“齐聚”珍贵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