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老宅我的家
(2016-11-13 13:25:16)
标签: 柳寻风
老宅
土炕
灶台
回忆
分类: 感悟生活
老家有一处老宅,我在那儿出生,在那儿成长,在那儿生活了二十几年。她的每一面土墙,她的所有陈设,她的角角落落都留着我的记忆。
老宅的正房是三间土房,一明两暗,中间的外间屋(堂屋)主要是做饭、吃饭的地方,东西屋主要就是住人。最早的院墙只是矮矮的土墙,一个篱笆门朝南开着,门前是一条从东向西穿村而过的土路,小小的我可以脚下垫些东西爬上土墙,骑在墙头上玩,好奇地看着来往经过的陌生人。后来起了更高的院墙,大门改朝东,盖了大门洞和一间东偏房,东屋和门洞间留着塞口,在塞口靠南侧的院墙下留着走水的阳沟,夏天院子里的雨水流出院子,向南流经大门,绕过院墙,从土路上向西流去。老宅所有的土墙都是用泥土掺麦秸和的硬泥一截一截掇起来的,很结实。每年雨季来临前,外墙和屋顶都得用掺麦秸的稀泥再泥一遍,来抵御一季雨水的冲刷。
外间屋朝南开门,门是木板门,门后有门插关儿,每天晚上睡觉前插上,能很好地防盗。从外面走三阶红砖砌的宽宽的台阶上去,迈过十几厘米高的门限子(门槛儿)进屋。因为门限子较高,小孩子玩耍时疯跑着进出外间屋,大人们每每会紧张地提醒:“瞅着门限子点儿,别摔着!”自己就曾经因为玩耍时进门脚没抬利索跌倒了而摔折了胳膊。进屋后左右顶着断山各有一个锅台,装七、八印锅,做饭时柴烟通过东西屋的火炕经房山墙上的烟道冒出屋外,偶尔无风或风向不好,柴烟会从灶火门倒戗出来,三间屋里很快浓烟弥漫,呛得人睁不开眼睛,眼泪直流。靠北墙正中间摆着一个两开门的小橱子,橱子上部是并排三个抽屉,放些零碎的小物件,橱子里放碗碟、油坛子(装着熬好的猪油或羊油)等大件的东西。东北角放一口大水缸,水缸上贴着一层层“福水满缸”的对联,每一两天父母总要把水缸挑的满满的。我长到十六七岁便接过父母肩上的扁担去村北的水井里挑水了。西北角放一口小面缸,却很少满过,平时只有来了亲戚母亲才会(kuǎi)出两碗白面来烙死面饼吃。小面缸上方的房梁上垂下一截绳子拴着的木钩子,钩子上挂着饼子筐子。筐子里装着棒子面饼子。因为屋里面墙是土的,地也是土的,老鼠在犄角旮旯钻了很多洞,白天住在地下,和人毗邻而居,到了夜间就到人住的地方来找吃的,如果不把饼子挂起来,就都让老鼠糟蹋了。每天我和弟弟、妹妹放学回家、或者在外面玩饿了,都会爬上凳子,到筐子里抓一块凉饼子,再抹上一些母亲自己做的豆瓣酱(如果偶尔抹了麻汁,就会遭到小伙伴的羡慕),一边啃着,又跑出去玩了。
东西屋开朝南的窗户。窗户框体是木质的,分上下两部分,由横木隔开。上部约占三分之二弱些,为木格子窗棂(间隔半乍宽的竖木条,由几根横木条穿起来,加上框子),用合页安装在窗外框的上端,可以向屋内敞开,挂在房梁上垂下的铁钩子上。每年深秋都要在窗棂里面糊一层棉纸来御寒。冬天多风,我们经常会在窗户纸“咕嗒咕嗒”的声响里入眠。夏天里如果下南风雨,雨水会打破窗户纸,潲(shào)到屋里来,我们都会赶紧着把里屋门挂的布帘子摘下来,打开窗户,拽紧布帘子两头,从外面把窗户遮上,再关紧窗户夹上布帘子来挡雨。有的人家会在窗户外边挂塑料布的雨帘子,但塑料布最怕夏天阳光的曝晒,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老化变脆碎掉,倒不如布帘子来的实在,反正夏天也不是天天下雨。窗户下部占三分之一强些,并排三个长方形木框,里面镶玻璃。冬季天气寒冷,每天早晨玻璃上都会结出各种形状的窗花,非常好看。我们看够了,会向玻璃上不停地哈着热气,窗花化掉,看到院子里放着的物什上都挂满白白的霜花。
东西屋靠窗户盘着土炕,土炕炕沿下靠近屋门口的地方预留一个小灶门。一天三顿饭的烟火烘烤着土炕,足以让土炕不潮不凉,保持温暖,父母干一天农活,晚上保证能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特别是到了冬天,天寒地冻,虽然土墙很厚,但外间屋的板门各处都是缝隙,东西屋的窗户也不严密,即使三个屋门都挂了棉帘子,仍抵挡不住寒冷,外间屋的水缸里经常冻很厚的冰,每天早晨都会听到妈妈做饭时“咣咣”的砸冰声。所以每天做熟晚饭后,母亲都要再填满一灶膛碎柴禾,闷住明火,让柴禾一点点慢慢引燃来熰(ǒu)炕。如果睡觉时还觉得炕不暖和,就在炕沿下的小灶门再烧几把柴禾,烧烧炕洞子,来增加土炕的热度。
东屋炕下靠北墙、东墙摆着两组暗红色油漆木柜,一组柜子有两节柜仓。如果柜子里总是装满粮食,父母的心底绝对是踏实的,否则就会为吃饭发愁。西屋门正对的墙上挂着一套四面木框镜子,是父母新婚时置办的物品。正中间一面大镜子,玻璃后面镀了水银,可以照人;两边配竖条镜框,透明玻璃后镶着彩色纸张,左首儿镜框里写着“发扬革命传统”,右首儿镜框里写着“争取更大光荣”;上面横条的镜框不是直接挂在墙上,而是下面用两个钉子托着,镜框后面用绳子拽着,使镜框与墙保持四十度左右的角度,母亲习惯把香一类的小东西放在镜框的后面。西屋靠北墙摆着一个中间开着玻璃推拉门的橱子,玻璃门后的茶盘里很多年都放着一对外公给我们买的瓷苹果。瓷苹果实际上是一个水壶,苹果柄连带两片叶子是提手,其中一片叶子做成了壶嘴。水要从苹果底部的孔里倒进去,再把苹果放正,水也不会流出,但可以从苹果叶里倒出来。这两个瓷苹果是很好玩的玩具,我和弟弟、妹妹曾无数次把水倒进去再倒出来,很少厌烦。
开始,奶奶领着叔叔、姑姑们住东屋,父母结婚后就住西屋。后来盖了新房,奶奶和父母分了家,奶奶去住新房,老宅留给了父母。在我还小的时候,一家人始终在西屋里住着,东屋放些杂物。我想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会形成习惯。这就是很多人一旦换了地方,会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干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的原因。还有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冬天可以集中有限的柴禾把一个屋里的土炕烧暖。每天夜晚吃过晚饭,先把被窝铺好,慢慢地焐着。因为晚上经常停电,我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一不小心离灯太近,会被灯火燎了眉毛或者头发,弄得一屋子焦糊味。母亲在灯影里择莛子、掐辫子,要不就是“刺啦刺啦”不停地拉着麻绳纳鞋底子,给家里每个人都做一两双单鞋、棉鞋,让每个人不但有穿的,还有替换的。父亲很多时候会给母亲帮忙,打纳鞋底子的麻绳,也纳底子、择莛子。有两三个同生产队的爷们儿经常晚上来家里串门,父亲就和他们闲聊,但手上的活一点也不耽误。夜渐深,串门的走了,父母还要干一会儿活。弟弟、妹妹早已睡熟,我也睡觉,被窝里暖暖的。
一天三顿饭都是母亲做。虽然那时的饭菜简单,一年到头始终就是那几样,但要让一家人总是吃得舒舒服服的,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当时我们很知足,每天都吃的口口香甜。
早饭熬黏粥(棒子面粥)、熥(tēng)棒子面饼子,切自己家腌的咸菜做“就吃的”(佐餐)。我上学后,妈妈每天都提前给我盛出一碗黏粥,把凉饼子泡在粥里,再喊我起来,饼子泡热了,粥也晾得差不多了,正得吃。
中午饭贴饼子,夏天熬菜豆角、茄子,冬天熬白菜。把锅烧热,用铲子从油坛子里剜一块猪油或者羊油,放锅里化开,放葱花,放菜,倒适量的水,小火慢慢地炖着,妈妈往锅里贴饼子,然后盖上高粱杆做的锅盖。我左手“呼嗒呼嗒”拉着风箱,右手往灶膛里填柴禾,大火猛烧,一会儿,待锅盖上的热气圆了,饼子的香味钻出来,把灶台前拾掇干净,就可以停火了。
中午饭多在外间屋吃。外间屋门敞开着,阳光探进屋里两三步远,整个房间里特别明亮,一些灰尘飘浮在阳光里,给空气划出明显的界线。一家人一人一个小板凳,围坐在一张长方形的矮方桌旁吃饭。总会有一个家人背对了阳光,夏天阳光酷烈,烤得人热汗直流,是否会激发一个的坏脾气?冬天阳光温暖,晒得人浑身暖洋洋,是否会增长一个人的好心情?夏天,有时天气闷热,土房空间小,再加做中午饭烟火和热气的熏蒸,外间屋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吃饭就改到大门洞里。门洞里有过堂风,是家中最凉快的地方了,一家人坐定了,一会儿工夫就汗水全无,一顿舒适惬意的午饭很快就吃好了。
晚饭和早饭吃的东西差不多,但吃饭的时间非常充裕,不用再像早饭那样匆忙。如果不刮风下雨,夏天的晚饭一定在院子里吃。太阳早已落山,西边的天空还飘着一大片桔红的云彩,天空仍旧非常明亮,田野里的土路上,到处牛哞狗叫,一辆辆小拉车急急地往家走着。父亲干活回来,坐在小板凳上休息。弟弟、妹妹在院子里玩。我在灶台前帮母亲烧火做饭。潮润甜香的蒸气从锅盖缝隙中钻出来,向上升腾,很快充满了外间屋的上半部,又从门口鱼贯涌出,消失在屋檐上方。我把矮方桌搬到院子里,方桌一侧铺上稿荐,其它几面摆小板凳,等着母亲揭锅吃饭。养的几只山羊早早地开饭了,低头吃着父亲带回来的鲜草,时不时抬起头,嘴里咀嚼着,向外间屋这边探视两眼。它们是不是也闻到我们饭菜的香味了?
冬天的晚上外间屋里太冷,晚饭都在西屋里吃。矮方桌放在炕中间靠炕沿的地方,父亲、弟弟、妹妹上炕,母亲和我坐炕沿,我负责盛碗。一家人就着咸菜或者中午的剩菜吃饼子喝黏粥。黏粥要趁热喝才舒服,又怕被热粥烫了嘴,便端好碗,嘴溜着碗沿,一边转碗,一边小心地把碗边上凉一些的粥吸进嘴里。一时间,“吱吱”的喝粥声此起彼伏,好一曲喝粥交响曲啊!粥喝完了,锅底留下的嘎渣儿焦而不糊,比黏粥更香,我们哥三个总是抢着铲来吃。
那时,夏天的午后和晚间,都有一段空闲,我有自己打发时间的方式。午饭后我经常会把稿荐铺在门洞中央,趴在稿荐上向门外看。门外是一条南北贯通的村路,会看到一条狗哈耷着长长的舍头踮着细碎的步子跑过去。还有不怕热的母鸡慢慢踱着,不时摇着脑袋左瞅右看,在地上不停地啄着。为了多吃一点,她们真是勤谨。她们下的蛋一定比其他母鸡下的个大一些。还有卖晌儿的村民赶着牛车经过。干了半天的活,牛和人都是一身的疲惫,但牛走的一点都不慢,因为马上就要到家了,就可以好好地歇一会儿了。人的家同样也是牛的家。看着看着我便睡着了。太阳从正南的天空一点点向西南移动着,阳光悄悄地探进门洞,爬上我的脚丫、小腿。
晚饭后,大人们总要在黑灯影里闲聊到很晚。我就坐着或者躺在稿荐上听他们有一句没一句说那些乡间轶事,有时有些惊恐,有时有些神往。要不我就数天上的星星。星星密密麻麻的,还乱动,怎么也数不清。太晚了,母亲总是催我到屋里睡觉,我不愿意动,等着母亲再次催促时才恋恋不舍地起身回屋。有时候母亲忘记了叫我,我便睡在稿荐上,睡梦中听一院虫莹细语,枕一夜甘露清风。第二天早晨醒来时,身上搭着母亲给盖上的夹被,浑身潮潮的。
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种花,向房后二爷爷要来喇叭花、鸡冠花、“死不了”等花种,在塞口里掘出一块地方,把花种都种上,用截短的秫秸加上篱笆,来拦阻院里的鸡和羊。我每天浇水、观察,盼着花种发芽。终于有嫩芽拱出了地面,我高兴的了不的,又盼着它们快快长高。但我高兴的太早。第二天再看时,嫩芽都不见了,而是看到了清晰的鸡爪子印,气得我追着家里的母鸡满院子跑。我接着种上花种,加高加密了篱笆,让鸡再也进不去。各种花一点点长起来了,我更精心地守护着它们。突然有一天篱笆被撞倒了,各种花被啃得一棵不剩,一看就是羊干的好事。我把家里的每只羊都狠狠地踢了几脚。母鸡下的蛋攒起来可以卖钱,羊养肥了也要卖掉补贴家用,我只能不再种花。
后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给农户,牲口、农具分到各家,农民自己想怎么耕作就怎么耕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粮食产量第一年就翻了翻,家家户户不再为吃喝发愁。父母种出的粮食除了人畜食用、交公粮以外,还有很多的余粮,都直接装在麻袋里码在东屋的炕上,等第二年新粮食下来,再把陈粮食卖掉。家里一年的很长时间都能吃上白面馒头了,放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渐渐长大,自已住在东屋,每天守着一堆粮食睡觉,每一觉醒来都感觉这是无比真实的。换做曾经挨过饿的父母,这种感觉应该更加强烈一些吧?
父亲把外间屋的板门换成了镶着玻璃的风门子,到了冬天,水缸再不会冻冰,东西屋再也不象以前那样冰冷。父亲又把正房的屋脊长高,屋顶挂上红瓦,把门洞和偏房铺上了石棉瓦,就不用每年泥房顶了。
再后来,家里盖了新房,但牲口还在老宅养了很多年,我、弟弟、妹妹都在外面上学,父母有一个人就在老宅里住着照看牲口。我休息时回家也都在老宅住着。
有几年我利用自己暑假期间在老宅里卖农药。那时各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棉花,农药用量非常大,乡亲们都到乡里的种子站里去买,来回四十里路,骑自行车走一趟小半天就过去了,很耽误农活。三叔从兴济农药厂给批回来几箱当时正畅销的农药,两天就卖完了。我看到这个小生意还行,就跑到市里批发来各种农药,自己在老宅里守着卖,到最后我卖的农药品种多达四五十种,基本上满足了本村和几个邻村的农药需求。我隔几天就往市里跑一趟,很辛苦,但能为家里作些贡献感觉非常快乐。
如今老宅已闲置很多年了。母亲每年在院子里种多种蔬菜,自己吃不了就送给邻里或让我捎回市里吃。父亲在西窗台旁种了一棵甜石榴树,一年能结百十个石榴,父母会都给儿孙们留着,一直到过年时还能吃上。很多年前塞口院墙下自己钻出来的两棵椿树芽,现在树干粗壮,树冠庞大,遮住了东屋和门洞一大片屋顶。
每周回老家我都会从老宅门前经过。从村西一进村就能看到老宅院里那两棵高大的椿树。她们是否也经常眺望着我回家的路,等着我回来呢?走近老宅,她虽然外墙皮有些脱落,但看上去依旧牢固挺拔。打开大门,门洞里还放着原先用的农具(现在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原先的农具大多用不上了),整个院子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走进外间屋,灶台还在,水缸还在,往里走,西屋的四面镜子还好好地挂着,东西屋的土炕还很结实,如果烧上几把火,很快就会热起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 | 老 屋 祭
【老屋(散文)】/ 季语秦 ​
连二炕
【同题诗】家乡老屋
【小说】 装小枣的口袋有个洞 河北 天蓝
《忆父亲》——清明有感 作者:薛群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