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去的农村生活

许芳玉

2018-10-15

过去的农村生活之——剃头 
      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是一句源自于过去农村百姓真实生活的俗语。在北方的乡村,除了一些少数集镇,几乎没有固定
的理发店,剃头的师傅们都是担着剃头的挑子游走于村落之间,在大街上露天为人们刮胡子、理发。通常,剃头的挑子一
头是一个柜式的小工具箱,里面盛放着各种理发用的工具;另一头是一个烧劈柴或木炭的简易火炉,用来加热剃头时用的
水。 
    过去的人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尤其是在乡村,人们对理发的要求没有那么高,理得头型都比较简单,也比较固定。基本
上也就是平头、分头、光头这样的一些样式。一般中、青年人理平头的居多,平头既可以拉长每次理发之间的间隔,又显
得精神利落。年龄稍微再大一点的则有不少人喜欢剃成光头,这样省事也便宜。只有一些上学的半大孩子和具有浪漫情调
的年轻人才象模象样地留着一个小分头,多出几分与众不同。一般到街上理发的都是男人,女人们则都是在家里请左邻右
居的姐妹或妯娌帮着用剪刀剪发。那时,年轻女性青睐的剪发头的头型叫法也许就是由此而来。 
    剃头的地点一般就在大街的路边上,夏天选一个阴凉大的树荫,冬天则找一个背风向阳的旮旯。剃头的人坐在一只不高
不矮的方凳上,脖子上围着一条已经有些失去原来面目的围布,剃头的师傅则微微低头站在边上忙活着。剃头的现场往往
围着许多人,他们在剃头挑子四周随意或蹲或站,有的是等着剃头的,有的则纯粹是来凑热闹说闲话的。剃头的师傅因为
天长日久在外面跑,见得人多,自然知道的事情也多,因此常常是手不停,嘴也不停,一边剃着头一边谈笑风生,一股脑
地把一段时间以来耳闻目睹的各种希奇和新鲜事讲给大家听。 
    当时,剃头的价格似乎也不怎么贵,剃个头大约就是1毛钱左右,单刮胡子好象是五分钱。但是,即使如此,对于没有
什么现钱来源的乡亲们来讲还是有些囊中羞涩。虽然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是剃完头就给钱,但也有采取记帐的方式到
年底或有钱的时候一起结清的,个别的还有用粮食或其他实物来抵钱的。有时,有人剃完了头,或是由于一时疏忽忘了带
钱,或由于手头吃紧暂时兜里没钱,剃头的师傅通常也都不会很计较,只是随口说下次一起给吧。不过,过去人与人之间
的诚信度还是很高的,很少听说有因为理发而赖帐的现象发生。 
    剃头的师傅通常都和村里的人很熟,一是因为经常来,许多人都打过交道;二是因为三里五乡,没有亲戚,也有朋友;
因此互相之间大多都很好说话,偶尔谁家有病人或走不动路的老人需要理发,他们也会拿着工具到家里去,服务到炕头。
另外,还有的人家在初生的小孩满一百天的时候需要剃一次头,不少也都是去家里理得。有的剃头师傅还和一些村子达成
口头协议,定期来村里为人们理发,俗称为包庄。 
    在自力更生的精神鼓舞下,但主要还是缺钱的原因,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乡村还流行集资买理发工具自己剃头。
七八家街坊邻居或三五个亲朋好友大家凑上几块钱,买上一把手工推子、一把长柄的剪子和一把前窄后宽的梳子就算齐了
。刚开始,会理发的人并不多,只有少数在部队当兵时学过理发的青年人会理,但慢慢地也有一些个人有所爱好的人跟着
学。由于仅仅是为了理发而理发,头型并不复杂,所以后来不少人都学会了简单地理一下头发的手艺,甚至有些心灵手巧
的人练就得技艺还很高,能理出专业的水平来。自己理发除了经济以外,还很方便,随时抽点空,隔着墙头招呼一声,一
会就理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尽管如今在城镇理发已经更多地具有享受的意义和演绎
出许多浪漫的色彩,但在许多地方的乡村,依然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街头巷尾仍旧活跃着剃头师傅的身影。 
 
过去的农村生活之——打铁 
 在过去的农村,每当临近麦收和秋收的时候,都会有一些铁匠艺人用平板车拉着火炉、风箱等用于打铁的家什流动在田野
相间的村落之中,他们不但为乡亲们打制一些家庭具备的大、小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极大地方便群众生产和生活,而且
也为平时淡寞的乡村街景带来了许多生气和趣味,使即将投入紧张劳动的人们在精神上感到些许的愉悦和振奋。 
 流动在街头的铁匠铺一般都是两至三个人,也有四个人的,他们分工很明确,一个人专门负责烧火,主要任务就是添煤、
拉风箱。打铁用的风箱个头很大,拉起来是很吃力的,拉风箱的人往往是坐在小板凳上光背躬腰,大幅度地伸缩着手臂,
一下一下地把鼓足了劲的风吹进炉底,让那炭火有足够的温度去融化坚硬的钢铁。掌砧的人一般都是师傅,也是打铁的关
键人物,他不但把握着每个物品打制的全部过程,而且掌控着成型和主要工艺细节,掌砧的师傅通常都扎着一个护到胸的
靛蓝色厚布围裙,以防锤打时飞溅的火花烧伤身体。另外就是在师傅边上抡大锤帮忙的伙计了,伙计通常都是学徒,年轻
且身强力壮,虽然抡锤主要靠得是劲,但不用心也还是不行的,尤其是跟师傅敲不到一个的锤点上那就干不成活了。也有
的流动铁匠铺是一家子人,有男有女,男主人自然是师傅,女主人则拉风箱烧火,儿子当伙计出力气。 
 那些街头上的铁匠艺人的手艺还是很高的,他们能够打制的东西几乎囊括那时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所有的铁制品,最常见
的生产用具有铁锹、粪叉、镢头、镰刀、犁铧、耙齿、麦叉、抓钩等等;生活用品也有不少,如菜刀、勺子、锅铲、剪刀
、门鼻、斧头,应有尽有;还有就是像纺锭、瓦刀、泥抹子一些用于其他劳动的工具。打制这些个铁家伙是需要一定技术
和工艺的,尤其是有轴度、平度要求的物件和带刃的一类利器,没有一定的学艺基础和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那是打造不出
来合格用品的,譬如剪刀、菜刀、镰刀都需要淬火,而淬火工艺运用的如何那就得看铁匠师傅的本事了。淬火处理的好,
刀口就锋利而柔韧;否则,不仅刀口不快而且还不耐用。许多铁匠艺人都有独特的技巧和绝招,并且轻易不会传授给他人
,只有他们信得过的晚辈或徒弟才会略教一二。 
 通常情况下,打制东西的原料都是各自从家中拿来的,铁匠艺人只负责加工,并且基本上是按照所加工物品的复杂情况和
用工时间来确定收费的多少,加工费不是很高,一般都是几毛钱到块把钱左右,要比去买一件同样的新用具便宜的多。加
工费都是收现钱,很少有赊帐的,但个别情况下,也有人用粮食等实物或多余的铁料顶加工费的。拿来加工铁制品的原料
多数都是一些已经不能继续使用的旧铁具,也有人拿来一些不知道从那里弄来的废钢废铁。有时主家拿来的原料在数量上
稍微差上一点,铁匠也会用自己收留的边角废料帮衬上,而且也不多收钱。由于是来属于料加工的性质,考虑到打制的用
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的铁匠在接活的时还要看带来的铁料能不能用,他们不想因此而坏了自己的名气。 
 打铁的地方一般都选在街头的空地,容易招徕生意的地方。打铁的场面很热烈,也很有意思。铁锤叮叮当当,风箱呼哧作
响,炉火中吞吐着红里透兰的烈焰,铁匠师傅赤膊上阵,将烧红的铁器搁在专用的铁砧上,一边有顺序有间隔地调整着锤
打面,一边有节奏有轻重地锤打下去,有时他们的嘴里还低声喊着嘿喻嘿喻用来鼓劲的号子。打铁的现场往往围着一圈子
的人,有的是来打制东西的,有的纯粹是来看热闹的。看打铁好象是看民俗表演,在场的人都很少说话,大家只是把眼睛
盯着看,看铁匠师傅粗壮的手臂和厚实的胸膊在一招一势中展示出的健美,看烧得火红的铁块如何在不断锤打之中变成需
要的工具或物品。不过,偶尔也有看得入神的人会向打铁的师傅提个看不明白的什么问题,但也就一问一答简单的两句对
话。有些不知深浅的孩子在边上看着看着就会朝前靠,打铁的师傅或在一旁看的大人们怕伤着他们,就会及时大声呵止。 
 如今,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许多变化和农村商业流通的繁荣,在乡村的街头巷尾,已经少见红彤彤的炉火和赤膊挥臂的
铁匠,那节奏感极强的叮叮当当锤打之声也逐渐湮灭在越来越多的各种加工机械的轰鸣之中,我们感叹今天的进步,期望
父老乡亲们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但是,打铁作为流传千百年的一种民族工艺,是不是也能在新的生活中焕发青春呢?  
 
过去的农村生活之——大水坑
    在过去的北方农村,虽然不像江南那样到处布满了河流与池塘,但在每个村庄的村头或村旁都有一些自然形成的大水坑。夏天,孩子们喜欢在这里洗澡和嬉戏;不热不冷的季节和时间里,妇女们喜欢在这里刷洗衣物和家什。水坑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生活上的便利和精神上的快乐。
    乡村的水坑也有几种类型,有的是年代久远的老坑,谁也没有看见它干过,也不知道在坑底有没有可以补充水的水源,并且一些老坑就在村子中间,靠着坑不但住了不少人家,而且坑的四周还有着许多低垂的柳树,很成风景;还有的是低洼地长年累月积水而成的,多雨的时候涨满了一坑的水,而遇到旱情严重的年份就会剩下很少的水,这些水坑的边上往往长满了各种鲜嫩的青草,是放羊割草的好去处;再有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苇坑了,深的常年有水,浅的等到秋天收割芦苇的时候就干了。另外,有些人工挖土遗留下的土坑,一到雨季,里面灌满了雨水,而冬春季节却是干的。
        炎热的季节,许多青壮年人也喜欢到水坑里去泡一泡,除了休闲的意义外,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洗个澡或消暑避热。尤其是顶着烈日在地里干了一天的活,浑身都是臭汗,跳到水坑里哗哗啦啦一洗,那个舒坦劲简直就别提了。似乎是一种习惯吧,即使是青壮年人在下水的时候也是脱得精光。只不过他们在脱衣服和穿衣服的时候注意避开人。据说,也有少数泼辣的姑娘、媳妇趁着午间无人或在夜色的掩盖下,结伙偷偷跑到偏僻一点的水坑去洗澡,并且她们有时还会留一个人快嘴利牙的嫂子辈女人在岸上站岗放哨。
    过去农村的地表水资源还是很洁净的,大水坑里的水除了用力挨着坑底搅动时会泛起淡淡的泥沙,基本上没有其他杂物,通常情况下也很清澈。为了省去在井里一桶桶打水和挑水的麻烦,一些妇女常常抱着一大堆衣裳、拎着盆、掂着棒槌跑到坑边去涮洗,不光是家住得离坑近的人家是这样,有些甚至是大老远的跑过去的。女人们在坑边洗衣服多半在上午或下午大半晌的光景,也有为了不耽误上工,利用午饭后的时间去洗。三个女人一台戏,在天气好的时候,往往会不约而同有好些个女人都来洗衣服,大家在坑边稍微拉开点距离,边干活,边说笑,偶尔不知道谁讲了个有鼻子有眼的风流传说,更是让一伙人乐翻了天。
      如今,那村头地边的大水坑已经是越来越少了,有的被改造成了田地,有的被填平盖上了房子,还有的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而干涸,即使一些留存下来的水坑也有许多被严重污染,根本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和意义。大自然以博大的胸怀养育了人类,我们是不是应该懂得百倍地去珍惜和爱护它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也来说说慢慢失传的行当(打铁匠)
你不了解的铁匠——厉害,中国铁匠
盂县最后铁匠铺的铁艺人
为什么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看完才明白
羚羊|当涂东街上的铁匠铺子
专栏 | 朱友宏:铁匠秦老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