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答】河蟹的生态习性

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隶属于方蟹科、绒螯蟹属,分布很广,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诸省均有分布。其生态习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穴居:

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是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生活在湖泊中的幼蟹,常以水草为隐蔽物,在成长过程中也开始凿穴,其穴分布在水面之下,不易被发现;在潮差明显的通海河川,蟹穴常位于高低潮位之间。穴道呈管状,常与地平面呈10- 15 度的倾斜,洞口扁圆形,最大口径视蟹大小常在2- 12cm 之间,穴深可达数十厘米,穴道弯曲,方向不一,深处常有积水,密集之处,蟹穴每平方米可达10个以上。

刚入河湖的幼蟹,穴道较浅,随着生长,穴道渐深。

河蟹掘穴以螯足为主, 步足为辅在土质较为松软情况下,河蟹用螯钳插入土中,靠收缩力量将土块掘起,合抱于额前,爬出原地之外松钳弃土,再返回原处继续造穴,如此往返,九小时或半天之内即可将穴掘成;如果土质较硬,河蟹先用步足扒土,造成穹窿,再用鳌足试着掘土,直至螯钳能够插入土中将土块掘起,步足才停止扒土,由螯足继续造穴。

在一般情况下,一穴深居大蟹一只,偶有数只小蟹聚居一穴的,也有河蟹为了抢穴而发生厮斗。

食性:

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亦食螺、蚌、蚬子、蠕虫和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 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分,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寻觅食物,主要借助第一触角上的感觉毛,它为河蟹的嗅觉器,取食则依靠一对螯足,用蟹钳夹住食物递送入口,由大颚切碎和咀嚼后,经食道输送至胃,再由“胃磨”进一步研磨,养料由肠壁吸收,废物则由肛门排出体外。

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蛰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源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进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

感觉和运动:

河蟹感觉器官发达, 主要有眼、平衡囊及刚毛。河蟹的复眼表皮呈半球面,由许多单眼组成,每一单眼又由晶体、光受细胞、色素细胞和视网细胞等组成,外界刺激通过晶体细胞等传入中枢而作出反应。河蟹复眼之下有眼柄,故眼既可直立,又能横卧于眼眶之中,直立时可视各方,横卧时可借眼眶外侧之毛清除复眼表面不洁之物。

平衡囊埋藏于第一触角第一节膨大的基部之中,内有不定形的平衡石,它在平衡囊中保持定的位相,可感受、调节重力场位置的任何变化。

刚毛则是河蟹最简单的机械感受器,广泛分布于身体表面,较为集中在附肢上,因而对于外力如空气运动、水流方向及压力变化均能感受。总之,河蟹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刺激反应是灵敏的。

河蟹运动敏捷,昼伏夜出,白天多蛰居水底,夜间显得非常活跃,善于攀爬,在水中也能作暂短的游泳。由于它的头胸甲宽度略大于其长度、步足长短不一、关节只能向下弯曲等特点。决定了河蟹以斜向横行方式爬行,它将一侧步足的指节抓住地面,另侧的步足直伸,推送身体向对方斜向前进。

泡沫由来:

河蟹依靠鳃呼吸,把氧气从外界输送到血色素中,并把二氧化碳从组织和血液中排出体外。在水中,河蟹第二小颚的颚舟片在鳃腔中不断划动,造成水流,水从螯足基部下方的入水孔进入鳃腔,然后由第二触角基部的出水孔流出,水流经过鳃腔时进行气体交换。通常,颚足的内脏可用来关闭入水孔,使河蟹离水后不易失水,起着防止干燥的作用。

泡沫是河蟹暂时离水之后形成的,河蟹离水上陆后,仍借助鳃腔中残留的水分进行呼吸,此时由于空气混人鳃腔,与残留水分混在一起喷出时就产生泡沫。

生长: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蟹蜕壳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发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此后每蜕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幼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重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河蟹的生长速度受到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温和饵料的制约。通常,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为频繁,刚入湖泊的大眼幼体,一般4-5天即可蜕皮成为第一期仔蟹,以后每隔5-7天、7-10天相继蜕壳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随着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时间渐次延长,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型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的生长,除表现于形体的增大外,还反映在形态的变化上。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两者的形态差异很大;由大眼幼体蜕变为仔蟹,腹部开始于折贴于头胸部之下,其形态显然不同于前者;幼蟹虽和大蟹相似,但要长成大蟹,形态上还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刚由大眼幼体蜕变的仔蟹,其体长大于体宽,这与大蟹在形态上是个很大差别,随着仔、幼蟹生长,体宽的增长幅度比体长的增加要大,体长达1cm以上的个体,其宽度就大于体长了。

(2)仔蟹头胸甲的前缘,原先中央有1凹陷,以后此凹陷逐渐加深并在该凹陷两侧各生一个凹陷,这样3个凹陷就形成了4个额齿。

(3)仔蟹的腹部,原都是狭长三角形,外形上难以识别雌雄,以后雌蟹腹部逐渐加宽变圆,而雄蟹仍然保持着长三角形的腹部。

(4)仔蟹鳌足的内外面均无绒毛,当长到体长1cm时,螯足外侧生了绒毛,随后雄蟹长到2cm、雌蟹3cm时,内侧也生出绒毛。

(5)仔蟹头胸甲略呈方形,比较平坦,后来渐成六边形,头胸甲表面出现了凹陷和隆起,壳色也由浅渐深,感觉毛却由多渐少。

当河蟹长到体长5cm左右,体重约50-70g的“黄蟹”和体长6-7cm,体重约135-200g的“绿蟹”时,此时的形态变化更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鄙视那些不懂装懂的螃蟹科普文章,我搜集大量资料写下这一篇
哪些蟹苗不能购买?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技术
扣蟹
河蟹成长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