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道东柯好:与众不同可终老

——读《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十六

十三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相近报,但恐失桃花。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

野人矜绝险,水竹会平分。

《秦州杂诗二十首》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举家前往秦州之后。其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又刚刚发生了邺城之败,战局转向被动,加上襄州与西南等地的叛乱,吐蕃夺取陇右(西)后,位于陇东的秦州便成为边塞之地,时刻受到吐蕃的威胁。杜甫一路前来,所见的皆是“胡笳戍鼓、烽火襚烟,使臣过往、军旅回防”等戎马倥偬的景象,因而胆战心惊、忧虑不已。2019美洲杯冠军竞猜

杂诗第十三、十六两首写东柯谷景色,表现出欲卜居东柯的意愿。杜甫此行本有避乱之意,但战局如此紧张,秦州也不太平,他为何还欲在此卜居?他想要选择东柯谷作为暂居之地的原因是什么?同作于秦州时期的《示侄佐》题下“原注”说:“佐草堂在东柯谷”,可知,杜甫之侄杜佐居住于此,杜甫之卜居东柯仅是因为此处有亲属可依么?东柯谷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能够吸引诗人,使他生出在此终老的欲望?

杂诗其十三开篇即言“传道”,说明“下七句所写景物,皆是未至谷中,先述所闻”(赵汸语),诗人此时尚未到过东柯谷,诗中所写皆为他人传说,是在传闻基础上想象加工的产物。“深藏”二字,“言东柯之幽邃”(汪瑗语),不仅说明了东柯谷的地形特点,更给人一种幽深静谧之感,甚至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而且“深藏则兵马不能觅到”(汪灏语),兵马不易到的幽静深谷,在兵荒马乱的时期,不正是人们理想的居住之地吗?首联所述东柯之地形位置似乎已足以对饱经战火的诗人产生吸引力,但不知谷内的景象和生活又当如何?进得谷中,闯入眼帘的首先将是令人赏心悦目的重重绿意:藤蔓顺势而生,爬满屋顶,家家户户都笼盖在层层叠叠的绿叶之下;水边生长着丛丛翠竹,竹林掩映之中又不时可见淙淙溪水,水竹交叠,景色宜人。谷中不仅有“绿影阴森可居”,更有“清泉掩映可灌”(汪灏语),如此幽美惬意的环境,着实令人向往。但东柯谷的优点还不止于此,颈联给出了更具诱惑力的信息。“瘦地”本说明土壤贫瘠不够肥沃,如此似乎不适宜农业生产,这对于刚刚经历了“关辅大饥”无衣无食生活的诗人来讲应该足以构成“一票否决”,彻底放弃在此暂居的打算,任你景色再美,没有食物来源又该如何生活下去。

然而不必着急,紧接着一个“翻”字,便形成了转折与翻转,“地虽瘦,种粟则宜”,因为“粟性本宜于瘦地”(朝鲜李植语),更何况还有日照充足的向阳坡地可以种瓜。瓜属藤蔓植物,这不禁令人联想到颔联之“藤盖瓦”,这些缠绕在房前屋后甚至直达屋顶的藤蔓之中便应有瓜蔓,而藤蔓茂密重叠,可见长势良好,收成亦当不差。范廷谋释此句说“地瘦则他无所宜,故着一‘翻’字,向阳之坡,随物可种,故用一‘可’字”,由此不仅能够见出老杜的炼字之功,更关键的在于说明了阳坡的“随物可种”,如此则食物来源与今后生活自然都有了保障,确乎称得上是一处理想居所。可以说,中间两联具体写出了传闻中东柯的美景与生活,不仅“极形其地之胜:老藤绕屋,水竹相穿”,同时也表明其“不乏娱老治生之资,信可居矣”(顾宸《辟疆园杜诗注解》五律卷三)。因而老杜不禁想要即刻前往,“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意以东柯谷为桃源”(赵次公语),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迫切的心情,“嘱船人将近即报,如恐失之者,意此中果可避世,非止急于一游也”(《读杜心解》卷三之二),因而此句不必一定要看作实写,诗人并非真的在乘舟前往东柯的路上,只是以此来表达、抒发对东柯谷的向往之情。

传闻中的东柯谷地势幽深、景色优美、适宜生产,是避世隐居的极佳之选,现实中的东柯谷果真如传说中这般美好吗,诗人眼中的东柯究竟如何,真的宜于隐居吗?

杜甫眼中的东柯谷:超群独逸可终老

听说东柯谷如此幽美宜居,杜甫便决定亲自前往此地考察。东柯位于秦州东南五十里处,诗人来到这里,见到了东柯谷的山水之美与晴昏之景,体会到了它的与众不同。诗歌首联即开宗明义,点明东柯“好”,并指出好就好在其“不与众峰群”,这就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接下来诗人便对其中的具体景物展开描写,集中地表现其“不群”。傍晚时分,夕阳西沉,昏黄的光影中,一双鸟儿正匆忙地返巢而归;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惟此山间,仰头即可见一片白云自在舒卷。“邀”字与“卷”字,写出了落日与双鸟、晴天与白云彼此往来的动态关系,将极具光影色彩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落日与晴天作为大的背景,映衬着飞鸟与白云,暗红或昏黄的夕阳与飞鸟两点黑色的身影,碧青湛蓝的天空中一朵洁白的云,色彩对比鲜明,极具视觉效果,同时又构成幽静优美的画面与意境,给人静谧舒适的感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同样是以白云与归鸟作为表现对象,表面写的是田园生活之景,其实还暗含着作者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后的感悟与自在心情。相信此刻面对东柯之景的杜甫,心中也会不由升起类似的感觉,因而此二句似亦暗含着诗人想要归隐此间的心理感受。“归皆双鸟,晴带片云”不仅凸显出东柯景物的奇妙和与众不同,亦可从中体会到杜甫对东柯的喜爱,以及身处此间给他带来的安闲心境。更何况这里还有地势的险绝与水竹之佳胜:“野人矜绝险”,照应着其十三中的“深藏数十家”,正因地势之险,才可深藏,而深藏又见出地势的险要;同样的,“水竹会平分”即前之“映竹水穿沙”,正所谓“半水半竹为平分”(《杜臆》),再一次写出了东柯谷中水竹相映成趣的美景。东柯谷与传闻中的一样好,因而诗人决意要在此终老:“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有决计隐东柯,不谋诸妻子之意”(吴瞻泰语),心意已决甚至连自家儿女也不必预先知会,可见诗人要在此隐居的意愿与决心。

全诗上四句言东柯之景,下四句表卜居之意,景色的描写始终围绕扣紧“不与众峰群”一句展开,无论是崖谷、落日、飞鸟、晴天、白云、水竹,都是在突出东柯谷的与众不同,并由此自然过渡到寓居之意,显得顺理成章,又浑然一体。

诗中所写的东柯谷确实景色优美、环境宜居,无论是否有亲属在此,似乎都是理想的隐居之地。但现实中的东柯谷是否真如诗中描绘的这般美好,诗人真的到过东柯谷吗?对此问题,前人普遍认为前一是“未到东柯,就传闻语预写其胜”,但却“有运实于虚之妙”(《读杜心解》卷三之二),后一首则“实状之”(《读书堂杜诗注解》卷五),是杜甫亲到东柯后所作。当然对于杜甫是否真的到过或在东柯谷居住过,前人还是有着不同看法的,大多数学者认同他曾前往东柯卜居但未曾在此居住,王嗣奭等则认为其十六作于杜甫迁居东柯以后,还有学者表示杜甫写这几首诗的时候并未到过东柯,诗中所写的都是他的想象之词,是他将对此地生活的向往通过艺术的形式加以展现(参陈贻焮《杜甫评传》)。但无论真实境况如何,老杜两次三番地写到东柯,可见真的曾有过隐居此地的念头,东柯在其心中确是一处理想之选,然而事实上,他最终并未在此久留,十月便应同谷县令之邀离开秦州往同谷去了,并于是年十二月入蜀,开启了日后寓居成都的生活。对于诗人未定居秦州的原因,现已无从考察,但应是多方面的,却也正因其没有久居此地,才会有其后草堂与夔州时期新的创作高峰的到来。

飘零陇蜀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诗史”之称的出现即与此有关:“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於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本事诗·高逸第三》)。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颠沛流离的生活丰富了杜甫的见闻和感受,使他有机会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与心路历程行诸笔端,让后人看到正史之外诗人的个人史与心灵史。

作者

周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古代文学博士生,师从马东瑶教授。

栏目主持

特别鸣谢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图识唐诗(612)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六
第四十三讲 杜甫诗(十)
180 唐诗解读——杜甫之《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其一)
杜甫《佳人》
杜甫和秦州29
唐诗赏析  秦州杂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