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插柳枝

清人杨韫华在《插柳枝》一诗中写道:“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

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古代清明节民间插柳条的习俗。民谚中还有这样的话:“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梦华录》载:“晴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塾,用面造枣鲴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可见柳条既插于门楣上,亦装饰在轿顶。而以柳条插戴于头上,却是唐代李治所创。据说他在谓水岸边祓禊,把柳条挽成圆环分赠群臣以作驱邪之用,以后此风便延续下来。

为什么偏要插戴柳条呢?

一方面三月柳枝新绿,是一种很美丽的装饰品。但更重要的是柳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避邪的作用,佛经中称柳为鬼怖木了。据灌顶经所称,;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观音又以柳枝沾水普渡众生。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卷五中说:术曰:正月旦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亦是鬼节,古人借柳枝辟邪驱睐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民间还有另外一种传说。

宋词人柳永,主安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善为歌词,踊晓音律,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他填词,而且很快就传唱开来,凡唱柳词的歌妓无不红极一肘。柳永死后,每至清明,歌妓们率往墓前致祭,祭罢则在路边折柳作为悼念。以后这种插柳枝的习俗便传承下来。

但因李治倡导据柳在前,此说恐是后人的附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节插柳的风俗
古人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什么讲究?端午将至不妨一看
节令丨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行走丨手中的春天
原来自制生根水这么简单,再也不用花钱买生根粉了!
清明节的古老习俗——插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