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话的“儿化韵”

*老北京杂谈

老北京话的“儿化韵”

提起“老北京话”,就不能不提到其特点之一——“儿化韵”。老北京话的“儿化韵”,是多少年形成的特点,就是在一些词儿或话的后面,加后缀“儿”字,使人听起来既感到亲切自然,也感到鲜活生动。

上世纪50年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和郭启儒先生曾表演过一段儿相声,其中在谈及北京方言时,特意提到“儿化韵”。侯大师举例说,老北京人称赞小女孩儿长得好看时,都说:“你看这个小孩儿,长得跟花儿似的。”侯大师接着又谈到这句话如果没有“儿化韵”,就显得特别生硬,即“这个小孩长得和花似的”。这一对比,就凸显了“儿化韵”的亲切和生动。从我儿时开始接触的老北京儿童歌谣中,就初步领会了“儿化韵”的魅力。如那首“小小子儿,坐门墩儿……”等都有“儿化韵”特点。再如,我小时候,我家所住的胡同里有一家“豆腐房”,就是做豆腐及豆制品的个体作坊。每天上午在做好豆腐开始售卖时,也兼卖“麻豆腐”、“豆汁儿”等。我们院子里那些老奶奶总是相约一起去买“豆汁儿”。她们彼此招呼一起去时,都是说“走呀,打豆汁儿去”,管“买”叫“打”,再加上那“儿化韵”的“豆汁儿”,让人们听了感到亲切和舒服。

说老北京话的“儿化韵”亲切自然,就是表达时特别随意,即不牵强附会,也不矫揉造作;既不是每个字都后缀“儿”字,该用“儿”字也显得准确和自然。这一老北京话的“京味儿”,可不是他人能把握准确,或随便说三道四能说得清的。就拿同一个老北京地名儿或同一个名词儿来说,“儿化韵”把握不好,真正的老北京人几乎一下子就能听出来。而且你把握不好,使人听了感到生硬,更显不出“京味儿”来。如,我听一些老北京人提到“中山公园”时,都带有“儿化韵”,即“中山公园儿”。但是听人们谈到“颐和园”时,则很少带“儿化韵”。我认识一位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孙女,她家原住在北京南城的“前孙公园胡同”,她每次和我谈及这个地址时,都是称“前孙公园儿”,那清晰的口齿“咬”出那个“园儿”二字时,显得特有老北京话的韵味儿。

再拿带“庙”字的地名来说,我听见人们提到“马神庙”、“大土地庙”、“小土地庙”、“火神庙”、“娘娘庙”等胡同时,都不带“儿化韵”。可是提到北京朝阳区的“红庙”、西城区的“白庙”等地名时,则带“儿化韵”,一般都称“红庙儿”或“白庙儿”。您要问为什么,我不知道,就是已经习惯听这种叫法儿。

大家乘坐公交车途经“珠市口”、“菜市口”、“磁器口”等站时,至今那些售票员报这些站名,依然带“儿化韵”,这使人还能感受到那一丝京味儿。

总而言之,那流传多年的老北京话“儿化韵”,至今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是也消失得差不多了。因为走在北京的任何一条街道,很难听到操着纯粹的老北京话说话的北京人啦,当然也就很难感受到那亲切、自然、听着舒服的“儿化韵”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名中学生历时一年寻访老北京话
北京人的这几大个特征,有您身上的影子!
北京话“儿化韵”的来历问题--耿振生
罗楷经、李士敏:京腔京韵响京城 ——读《北京话儿化词典》(增订本)有感
正宗的京片子,说话全是这个味儿
【杂说趣谈】徐咏春:北京话的“味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