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墙忆旧

*老北京杂谈兼“回首往事”

城墙忆旧二三事

我家原来的住处,距建国门城墙的距离约500多米。童年时这些城墙还在,倒也留下不少至今难忘的往事。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鬼子来打我,我就爬城墙”》,文章中回忆了在城墙边儿发生的二三事儿。

城墙围起来的空间才叫“城”,所以老北京人习惯称北京为“北京城”。小时候看过一本书,上面画着一队人敲锣打鼓唱小调儿,其实就是歌谣。那画儿是漫画儿,记得小调儿的词儿有“什么城,北京城,红墙绿瓦放光明”等。这“北京城”使我喜欢上那些城门和城墙,何况我住的胡同离“东便门”那至今仍保留的雄伟的北京城东南角楼也很近,小时候还从那里乘船游览老北京的天然景点儿——二闸。离崇文门,即“哈德门”的城墙和城门也很近,经常和奶奶一起去那城门边儿看火车,等等。回忆这些往事,总是心潮难平。就在我所住的胡同拆迁前,即上世纪80年代,我还和城墙缘分未尽。经常带我女儿和外甥女去那“古观象台”上玩儿,花2角钱买张票,可以在台上观赏那古观象仪,和两个孩子远眺北京周围的景色。拆迁后,一下子被发到五环外居住,按过去讲,就是到了郊区居住。于是只是偶尔路过那古观象台和东南角楼时瞥上一眼。

既然生活在城墙边儿一段儿时间,自然会留下诸多往事,记忆中多了不少内容。有的所历之事太普通、太平常了,但毕竟也是“事儿”,说不完就少说,回忆二三事儿也算趣事儿。

                                                         卖吃食的大棚

依靠着那高大宽阔雄伟的城墙,那几个卖吃食的大棚显得那么小却又那么扎眼。在进出城门的行人看来,那大棚就显得亲切。因为那都是卖普通吃食的大棚,几根粗壮的竹竿儿树立地面,上面支撑一个用竹席和油布做成的长方形棚面儿,遮阳挡雨,也算一间“屋子”。特别是夏季的早晨,这里的几个大棚分别卖炸油饼儿、豆腐脑和烧饼、炸丸子汤和烧饼、粳米粥和烧饼果子等吃食。寒冷的冬季,大概围着火炉有热气儿吧,有的大棚依然开业,主要卖的是炸丸子汤和羊杂碎汤、烤白薯等。这些食品价格便宜,味美口感好,重要的是吃着实惠。如那些蹬三轮车的工人花5分钱买一碗羊杂碎汤,里面放进调料,尤其是辣椒,就着烧饼大口地吃着喝着,吃完后浑身出汗,蹬起三轮车似乎全无寒意。有的蹬三轮车工人买两块烤白薯后,就塞进胸前棉袄里面,大概借那热乎劲儿取暖吧,或待那烤白薯凉一些再吃。我看到他们那满足、自得的样子,觉得第一次体会了“知足常乐”这个词儿。

                                                  城门前的马戏团演出

其实我家附近这所谓的“城门”没有门,但是你必须叫“城门”。门前有一大片开阔的空地面儿。平时谁也不注意那地面儿靠边儿处开设的茶摊儿、钉马掌的铺子等。直到我四岁那年,这地面儿上搭起一个又高又大的帐篷,附近居民才感到这地面儿的可贵。那是一个马戏团在这里演出,记得好像是演了三天,有儿时伙伴儿回忆说演了一个星期,具体时间我真记不清了。因为我只观看过一次。

马戏团售票每张1角钱,小孩子个儿小的免费。那宽大的帐篷里,周围是一圈圈儿的长板凳,足可以容下近200人。小孩子就是看热闹,我不知道每个节目的特色和名称,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那些羊、熊、猴子等动物,盯着那小丑儿调侃,而对于演员那精湛的演技,我却没有认真欣赏,但是我可以说,那虽然是民间马戏团,但演出的艺术水平很高,至今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马戏开始演出前,马戏团还有个乐队,无非是几个吹喇叭的人,但吹出不少乐曲,其中记得有我从小就喜欢的那首乐曲,即“嗒嗒滴,嗒嗒滴,嗒嗒滴嗒,嗒嗒滴,嗒嗒滴,嗒嗒嗒”。乐队旁边还站着一个打扮成小丑模样的演员,他手拿喇叭高喊“看马戏喽”。那时候的我和人们,似乎都不感到这乐声和喊声有扰民之嫌,而是感到难得我们住处附近这么热闹!

                                                   城墙脚下的乞丐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起我童年时代真是大幅度提高。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几乎到处能看见“乞丐”,不管男女老少,不少人把乞讨当成一个“光荣”又“露脸”的创收行业,当成致富的捷径!说不要脸也好,讨人嫌也好,那些乞丐就围着你转!下跪、纠缠、说瞎话、自残,简直让你无可奈何!相比之下,我儿时很少看见乞丐,所以偶尔看见乞丐才感到新鲜。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寒冷,我和家长走近城门口时,看见距城门不远处坐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人,那身上的破棉袄可谓千疮百孔,头上戴着一个破旧的棉帽子,可怜兮兮的。我们走过去往他面前放了1角钱,那是当时1斤玉米面儿的钱呀。这个人不住地道谢。大概是有人去派出所报告了,我正好看见一个警察和两三个人来到乞丐面前。他们互相说了些什么话,我没听见,也不可能去听,只是好奇地听大家谈论什么“要饭的”如何可怜等,于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要饭的”,后来知道这应该叫“乞丐”。城墙边出现乞丐的现象,我记忆中大概有两三次,每次见到乞丐后,很快那乞丐就消失了。所以算是城墙脚下的偶然现象。对比之下,我就觉得现在的“乞丐”的“社会生命力”怎么这么旺盛,害得地铁车厢的广播里,每天必须有涉及乞丐的内容,即“共同抵制乞讨卖艺的行为”。这广播词句我听了好几年了,但是不少“乞丐”,据说是有组织的“乞丐队伍”仍源源不断地能通过那验票口进入车厢,出现在乘客面前!所以这昔日城墙脚下的乞丐,似乎都不值得一提!

                                                          打群架的孩子

一次经过某城门附近那条沿着城墙边儿延伸的南北走向街道时,遇见的打群架事件,可真把我吓坏喽。那是我6岁时,邻居一个上初中一年级的大哥带我去看电影。他说先去找他的一个同学一起去,于是我们取道城墙边儿这条街道前往那个同学家。走近一片开阔而有些荒凉的地面儿时,我看到有20几个男孩子聚集在一起,于是好奇地问那个大哥,他们玩什么呀。大哥说了声“不好”,便拉着我快速穿过那孩子群。就在我们走没有多远,听到后面响起了喊叫声,回头一看,那些孩子厮打起来!隐隐约约听见有孩子喊什么“城门南边儿的,上呀”。于是我们更加快了脚步远离那些打架的孩子。

离那些打架的孩子远了,大哥对我说他不应该带我走这条街,因为他自己平常都很少走这样的街道。因为在这些街道上,经常发生孩子们斗殴的问题。那些孩子不知为什么,自发地分成“两拨儿”,即“城门儿北”、“城门儿南”,就是住在这条街道所在的城门北边那些大杂院的孩子和城门南边那些大杂院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家庭的孩子那么好斗,如果这“南”、“北”两边的两个孩子打架,二人立刻回去各招呼来诸多的孩子,聚在一起打架斗殴!听大哥这么一说我吓得够呛!从此再不走这样的城根儿下的街道了。所以谈到这城根儿下的街道的情况,我知之甚少!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城记忆:1907年的河南商丘古城
2023春季自驾游 大理古城
宜昌的古城曾有多少城门,掀开历史面纱,去探寻东门记忆
海城旧影丨100年前,海城的古城墙、城门和街道
安康市石泉老街及城墙
【每天老照片】-2万-814- 老照片:民国时期保定徐水县的城门城墙及百姓的生活劳作场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