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家“姓氏名号”可谓“金字招牌”--老骥伏枥

*老北京杂谈

商家“姓氏名号”可谓“金字招牌”

人们在影视剧或小说中看到或读到的“江湖好汉”,不少敢于自报家门地说“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后报出自己的名姓,可谓光明磊落;就是剧中或书中提到的一些土匪,也有自报家门的,倒也显示自己敢做敢当的气魄。究其根源,大概都是源于自己艺高人胆大的自信心和豪爽气概,也就是自信自己的“真本事”。这倒使我想起昔日一些商家,其规模虽大小不同,但是敢于以自己的姓氏作为所开店铺的名号或字号,既体现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诚挚态度;也使客人花钱放心,起码觉得“冤有头,债有主”,所买之物坏了包换。而这些“姓氏名号”,不仅使人们容易记住,而且先有几分亲切感;若是把这名号看作所经营商品的“商标”,那更是觉得买了放心。实际上,据说早年间不少商家就是把自己的姓氏看作所经营商品的“商标”,而昔日不少这样的“商标”信誉度非常高,可是把“商标”、“字号”这么来回搅和,倒容易把人绕迷糊了。干脆,本文统一称作“姓氏名号”吧。我曾经发表过文章《“魁子”和他的酱猪蹄儿》;也在一篇文章中介绍过著名的“茶汤李”,本文就不重复这两家店铺了。

我认为要不是社会变迁等因素,说不定现在的所谓著名老字号商家的牌匾中,会增加更多的昔日一些“姓氏名号”。说起来,这些以姓氏作为名号的商家,就以饭馆和经营老北京小吃的个体店铺来说吧,一般都是已经历经几代人经营的店铺,已经给几代客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好感。而且这些店铺,似乎手艺都传给自家人,特别是被人们视为“绝活儿”的手艺,别人似乎还真琢磨不透。这大概也就是这些店铺能历经几代人,生意依然红火的原因吧!也是有些商家在经营上能“独霸一方”的原因吧!

姓氏名号,直观看就是一些商家在自己经营或自己制做的商品后面或前面冠以自己的姓氏,这种特定的“名号”或称谓,不仅凸显商家的经营气派,也给自己创了“牌子”,也成为昔日老北京商市的一大特色!

先不说那些经营有一定规模、延续时间较长的商家,连昔日一些推车摆摊儿和走街串巷的小贩,有不少都用自己的姓氏创出“牌子”或“名号”。就拿我居住的胡同东口那块“巴掌”大的地面儿说吧,每天上午有5个推车摆摊儿卖早点的小贩,其中一个是卖炸油饼儿的驼背中年男人,人们都称呼他“罗锅儿刘”,称呼他的炸油饼儿为“罗锅子油饼”。这个罗锅子炸的油饼口感特别好,金黄色的油饼儿不仅皮儿焦而且入口特别松软。每天早晨,在他的油饼儿车子前都要排队买。罗锅子为人和气、货真价实,这“罗锅子油饼”如果不是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停止“罗锅儿刘”的个体形式经营,估计用不了几年,罗锅儿刘就许开一家店铺经营。

我家附近在上世纪50年代初,还有一家专门卖粥的粥铺,人称“半碗儿粥(周)”,这是因为掌柜的经营各种粥,而且他本人也姓周,所以大家就给了他这么一个名号,其实确切讲,是他自己用“技巧”引导人们给了他这个名号。他每天早晨卖各种粥,有红豆粥、粳米粥、小米粥等,中午、晚上卖的也是粥。同时根据季节的变化适当增加粥的品种,如夏季增加绿豆粥,冬季增加八宝粥等。他熬粥不知有什么“诀窍”,那各种粥总是那么粘糊糊、稠乎乎的,而且那各种米、豆儿等原料,入口的口感堪称最佳。客人喝粥的感觉几乎天天如此,可见这周掌柜的熬粥技巧之精。“半碗儿粥”名称的由来,是据说周掌柜从他父亲开粥铺开始,每个客人来喝粥时,掌柜的总是先给客人盛半碗儿粥,理由就是如果有客人喜欢喝稀粥,掌柜的在桌案上放一个大盆,里面是滚热的米汤,客人可以免费随便舀汤放进那空余的半碗儿里,将稠粥稀释。如果客人喜欢喝稠粥,掌柜的再把那空余的半碗儿容积盛满粥。如果有客人用汤稀释,那么喝完稀粥后,掌柜的再给你盛半碗儿粥,以凑齐一碗粥。如果客人喝了半碗儿稀粥后,不想再喝,那么掌柜的则收你半碗儿粥的钱。这种灵活、人性的经营方式,深受客人欢迎。于是这“半碗儿粥”,就成了这个粥铺的字号;就连那掌柜的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半碗儿周”。如果不是取消个体经营的政策原因,也许“半碗儿粥”会继续经营下去,说不定会扩大经营规模。

这种以姓氏为名号或招牌儿的商家,既对于自己经营的食品起到“广告效应”,也把自己介绍给更多的客人,可谓一举两得。但关键是,你商家在经营上要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如果商家坑蒙拐骗、弄虚作假等,那你也给自己“留名”,但留的是“骂名”、“臭名儿”!所以这以姓氏为名号,可不是闹着玩儿或耍骨头!

目前,也有延续至今的以姓氏为名号的商家,如“爆肚冯”、“馄饨侯”、“小肠陈”等。但是昔日众多的以姓氏为名号的商家,恐怕如今的年轻人中,知晓者不多了。如昔日还有“爆肚满”、“爆肚王”、“年糕孟”、“年糕杨”、“豆汁何”、“豆汁张”、“扒糕张”、“扒糕李”、“馅饼周”、“素菜刘”、“窝头刘”、“豆腐脑白”、“豆腐脑杨”、“王致和臭豆腐”、“李记白水羊头”,等等。至于特色饭馆延续至今的有“烤肉宛”、“烤肉季”等。

要说昔日以姓氏为名号的商家,不止限于饮食业,那手工工艺及现在所说的服务行业等,也有不少以姓氏加经营商品为名号的。如“泥人张”、“葡萄常”、“王麻子刀剪”、“张小泉刀剪”、“风筝哈”、“玉器王”、“面人郎”、“棚匠刘”、“象牙杨”等。上世纪50年代初,我家附近还有一家专门给人家搭席棚的铺子,记得人们称其“殷家棚铺”。

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昔日这些以姓氏为名号的商家,都是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确立起来的;决不是靠商家自己吹嘘或找一些按现在讲就是善于“炒作”的那些人吹捧。而是多少年来以诚实守信赢得“衣食父母”的认可,才约定俗成地延续下来。老北京一些商家如此,其他省份的一些商家也如此。就外地商家看,什么“陈麻婆豆腐”、“赖汤圆”、“潘鱼”等,由于本文主要谈老北京商家,所以就不过多涉及外地商家了。

就是著名的经营规模大的一些商家,也有不少以姓氏为名号,至今仍在经营的,如著名的“谭家菜”。多少年来,以姓氏为名号的商家,其名号作为“名号”也好,“字号”也好,“商标”也好,“品牌”也好,不管怎么认定或称呼,这些都是“金字招牌”、“无形资产”!已经消逝的,不应被人遗忘;仍在经营的,千万对得起“祖宗”创业的艰辛和这“名号”的来之不易!换句通俗话说,就是要诚实守信,千万别砸了“牌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午餐只花了12块根本吃不完,商家连早餐都送了是不是傻
做一个卖水人
“姓、氏、名、字、号”的简单辨别
美容师究竟应该怎么称呼客户?
碗儿糕
老北京传统小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