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试脑科学2》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考试脑科学2》。这本书出版于2023年2月,是2019年热门书籍《考试脑科学》的续作。这两本书的主题,都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教我们怎么提升记忆力。只不过,第一册主要就是集中在怎么提高记忆力这一个话题上,而第二册的讨论范围更广,除了记忆本身以外,还讲到了压力、动机、睡眠等很多会对记忆产生影响的因素,也补充了很多上本书里没讲过的脑科学小妙招。

这本书的作者是位日本人,叫池谷裕二。他先是在日本东京大学拿到药学博士学位,然后进入东京大学药学研究所任教,主攻脑科学研究,也是日本的脑信息通信融合研究中心主任。

池谷很擅长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来讲解知识,他写过很多本脑科学方面的书,比如《海马记忆法》《进化过头的脑》《脑的辩解》《育儿脑科学》,还有我们今天介绍的,《考试脑科学》系列。这些书的市场反响都很不错。

这本《考试脑科学2》,拿在手里并不厚,但是,内容非常丰富。书里包含24章,每一章都讨论了一个独立的脑科学话题。比如“突然忘记怎么办”“怎么提高积极性”“怎么缓解压力”“复习的正确方法是什么”,等等。另外,这本书在设计上,也用到了一些脑科学小技巧。比如,我们把《考试脑科学》第一册,跟这本第二册放在一起,会发现,它们一本是蓝色的底、黄色的图案,一本是黄色的底、蓝色的图案。这是因为,蓝色、黄色,这两种颜色,都是能辅助我们记忆的。另外,打开书,我们能在里面看到很多漫画插图,也是因为,图文结合的方式,能辅助记忆。

在解读《考试脑科学》第一册的时候,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怎么记得更多,记得更准,也讲到了很多提升记忆效率的方法。但是,在记忆这条路上,很多时候不是你想跑得快,就能跑起来的,因为你可能会遇到一些“拦路虎”,它们会拉低你的记忆效率。我们今天,就主要来讲讲,怎么击败这些“拦路虎”。在这本书里,作者花比较多篇幅来讲的,主要有这么三头“拦路虎”,分别是压力、动机和困意。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部分

好,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说一说记忆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压力。

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你本来是个怯场的人,但是突然被安排下个月公开演讲;或者,马上要业绩考核了,但是离目标还差不少;刚到一个新环境,一切都要重新适应;又或者,跟同事关系不和,跟家里人闹了矛盾,等等。这些都是客观上的“压力源”,会给我们带来主观上的精神负担——也就是压力。

过重的压力对大脑有害,这个我们都知道。因为人在感受到压力的时候,体内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会增加,而如果这种激素随着血液大量流入脑中,就会抑制神经元发挥作用,造成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所以我们叫它“记忆路上的拦路虎”。

那么,怎么缓解压力呢?很多人可能喜欢去小酌两杯,想着“一醉解千愁”。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酒精是不能解压的。脑科学家们发现,虽然,酒精能暂时麻痹我们的大脑皮质,造成一种压力缓解的表象,但是,在我们的“下丘脑”这个部位——也就是调节压力感的核心部位,在它的里面,脑科学家们检测到的,标志着大脑压力水平的物质,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酒精只能暂时“麻醉”,不能真的“解压”。

不仅是这样。脑科学家们还发现,酒精会强化负面记忆。比如,一边喝酒,一边抱怨领导,或者吐槽同事,那么这些记忆反而会被加强。这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压力。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有效对抗压力吗?我在这本书里看见了很有意思的一个研究发现,就是:压力,跟记忆力,像是一对在我们大脑里掰手腕的兄弟,一边变强,另一边就会变弱。

我看到这一块的时候,确实有种“认知颠覆”的感觉:咱们总说,压力是记忆力的天敌,但是原来,记忆力也是压力的天敌!这背后的脑科学机理说来比较绕,咱们今天就先不展开了。关键是要记住一个结论:提高记忆力的过程,其实也是减轻压力的过程。

这里说的“提高记忆力”,主要途径就是,去锻炼你的“海马体”,让它更强健、更发达。

在《考试脑科学》第一册的听书解读里,我们重点讲过“海马体”这个大脑部位。它主要掌管的就是我们的记忆力。每一次,我们在试图记住一条信息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用这条信息刺激我们的海马体,刺激的次数越多,强度越大,我们就能把这条信息记得越牢。而且,这种更高频的、更强的刺激,也能把我们的海马体锻炼得更发达。

好,关于这个逻辑链条,咱们再整个捋一下:想要减轻压力,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提升记忆力。怎么提升记忆力?我们要去锻炼自己的海马体。怎么锻炼海马体?我们要用更高的频率、更大的强度去刺激它。

更高频地去刺激它,很简单,就是多背、多记。比如,临近考试了,你感觉压力很大,这个时候,相比于停下来,专门去疏解情绪,可能更划算的做法是,抓紧时间多背几遍知识点,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增加底气。

好,像这样,更高频地去刺激海马体,属于体力活儿,比较好办。但是,怎么更大强度地刺激它,就是个技术活儿了。

在《考试脑科学》第一册的听书解读里,我们提到了不少这方面的方法。比如,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你会对课文内容记得更牢,这是因为,当我们对一些事情好奇、感兴趣的时候,大脑里会出现一种叫“θ波”的脑电波。在θ波出现的时候去刺激海马体,强度会更大。还有,带着情绪去背诵历史知识点,会更容易记住。比如,“1815年,拿破仑被流放”这个知识点,我们想象着拿破仑当时在凄风苦雨里行走,去感受他的悲愤,他的万念俱灰,然后告诉自己,那是在1815年,就会记得更牢。这是因为,强烈的情感会激活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而杏仁核活跃的时候,我们去刺激海马体,强度也会变得更大。再有,不光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输入大脑,是在刺激海马体;当我们把刚背过的知识输出大脑的时候,也是在刺激海马体,而且刺激强度相比于输入是大很多的。所以很多时候,相比于反复去看教科书,可能更高效的做法是,自己多在纸上推导默写几遍,多做一些知识应用题,或者多向别人转述、给别人讲自己的收获。

除了这些以外,今天我们再补充一个有意思的方法,叫“生存危机记忆法”。就是还原动物在遇到生存危机时候的情境,来辅助记忆。因为在感受到生存危机的时候,海马体的活跃程度是更高的;这个时候它受到的外部刺激也会被放大。

还原动物的生存危机情境,听起来有点极端,其实分解来说非常简单。比如,动物在饥饿的时候,会产生危机感;还有,动物在跑动的时候,往往不是在捕猎,就是在逃跑,涉及生死存亡,所以也会产生危机感;另外,动物在入冬之后,可能会被冻死,所以,气温低的时候,它们也会产生危机感。

而我们人类的祖先,也是在山野中奔跑的动物;那个时候,他们这些适应野外生活的天性,到现在也都还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大脑里。所以,前面说的那些,能激发动物危机感的情境,对人来说也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处在饥饿状态、凉爽状态,或者移动状态的时候,大脑会产生危机感。所以,作者建议说,饭前,在凉爽的房间里,边走动边记忆,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记得更牢,还能更好地锻炼海马体。

再多说一句,不是必须你自己用双腿走动,才算“移动”,你坐在公交、地铁、火车等等交通工具上的时候,也是处于移动状态的。所以,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正是在通勤路上收听这本听书,那么你对内容的记忆效率,反而可能比端坐着听要更高。

好,刚才我们说的都是,怎么给海马体更强的刺激,把它锻炼得更发达,用这种方式来减轻压力对我们的影响。这样做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在长期承受压力的时候,我们海马体的神经元会减少,这就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力,但是,如果我们在平时就有意识地在锻炼海马体,那么在压力大的时期,记忆力受到的负面影响也会更小。

总之,还是那句话,压力,跟记忆力,就像是一对在我们大脑里掰手腕的兄弟,一边变强,另一边就会变弱。那么如果,你被压力“欺负”了,就去坐到记忆力的一头,帮它变得更强吧!

第二部分

好,接下来,我们说说,记忆路上的第二只“拦路虎”——动机。或者更准确来说,是“动机不足”,也就是“提不起干劲儿”。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学什么都觉得没意思,也记不进去了。

对于这类问题,心理学家们通常关注的是,怎么去刺激“内在动机”,也就是,先帮我们从心理层面燃起热情,再带动大脑去干活儿。但是脑科学家们关注的是另一种更直接、快速的路径,就是去刺激我们大脑中的一个叫“苍白球”的部位。平时我们产生想主动做事的内在动机的时候,这个苍白球就会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但是,在我们内在动机不足的时候,也可以主动去刺激苍白球,这就是从生理层面,手动给自己“注入干劲”。

那怎么能比较有效地刺激苍白球呢?书里给了几种方法。

有些是你可能比较熟悉的。比如,学一个科目时间长了,会觉得无聊,提不起劲儿了,这个时候,换一个科目,或者换一个学习环境,就能提起一些精神;这其实就是在用“制造新鲜感”的方式,刺激苍白球。还有,想象自己完成目标后的情况,把自己的榜样、理想学校的照片贴在墙上,这其实就是在用“营造场景”的方式,刺激苍白球。

除了这些以外,我在书里还看到了一些更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可能没那么多人知道。

比如,虽然我们都知道,“胡萝卜加大棒”这种奖惩机制,能增强人们的行为动机。但是,对于怎么给自己设计奖励,可能就没专门琢磨过了。很多人可能会在准备一场大考,或者干一个大项目、大工程的时候,想着,等完成了,我要给自己一个大奖励。比如,我要出去吃那家一直想去的、特别贵的餐厅,我要去旅游一趟,我要好好休息个一星期、天天睡到自然醒,等等。

像这样,“事成之后来个大奖励”,当然是能帮我们增加干劲儿的。但是,脑科学家发现,如果我们的备考期、项目期比较长,过程比较复杂的话,这种激励方法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比如,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是一群猴子。他们让猴子在红灯亮的时候按下一个手柄,绿灯亮的时候松开手柄。在一轮实验里,他们会亮好几次灯,颜色随机,如果猴子每一次都操作对了,就奖励它一杯果汁。这种情况下,猴子一次通关的成功率很高,超过了97%。

但是,如果把规则改一下,变成,猴子连续成功通关四轮,才会奖励一杯果汁。事情就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变化。在这四轮实验里面,第一轮的成功率会一下子降低很多,从97%降低到了75%,然后,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成功率逐渐升高,在第四轮的时候,成功率又回到了之前的97%。

也就是说,当猴子感觉,自己离奖励还很远的时候,这个奖励对它的激励效果是比较小的,越靠近获得奖励的时候,激励效果才会越明显。对于我们人来说,也是类似的道理。所以,如果你想在一个比较长的备考期,或者项目期里,一直保持比较高的干劲,那么,与其跟自己说,“事成之后有大奖励”,倒不如,把整个项目期切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之后,都给自己一点奖励。比如,允许自己睡个懒觉,跟朋友出去逛个街、打个球,或者犒劳自己一顿好吃的,等等。

当然,我们说的“奖励”,也不仅仅指这些物质奖励,精神层面的也可以。其实,我们在完成一个阶段性任务,把它从进度表上划掉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喜悦感”,本身对大脑来说就是一种奖励。如果这个时候,再加上一点赞美,那激励效果就更大了。所以,从脑科学的角度看,我们在瞄着一个终极目标努力的同时,也要不断设定一些阶段性的小目标,让自己不断获得成就感,这样更容易始终保持一个干劲饱满的状态。

好,下面我们再来说另一种能刺激大脑中的苍白球,激发干劲的方法,叫“让身体先动起来”。比如,准备看一本书,即使暂时提不起劲儿,也先把书打开,在自己面前放着;准备写一篇文章,即使暂时没有热情,也先把电子文档打开,写下第一行字,或者把一些不用动脑的辅助文字写下来。像这样,先让身体动起来,也能给大脑发出激活信号,让干劲生发出来,不知不觉就“学进去了”“干进去了”。

这类方法,你可能之前也听过。它不光能用在激发干劲上,还能用在很多情境里。比如,在难过的时候,主动让自己笑一笑,心情会轻松一些;还有,早上很困的时候,不要放任自己躺着、坐着,而是先让身体活动起来,去拉开窗帘、洗漱、准备早饭,大脑也会跟着清醒起来。总之就是,让身体先行,反向去影响大脑。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很推荐这类“身体先行”的方法的。而且他想通过介绍这类方法,帮读者们矫正一个认知偏误。就是,他发现,近些年随着“脑科学热潮”的出现,人们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想靠研究大脑来解决,身体的作用反而有些被轻视了。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大脑处在颅骨这个完全封闭的“暗盒”里,它对于外部世界的所有感知,都要通过身体这个载体。“如果没有来自身体的信号,大脑将对世界一无所知。”所以身体对于大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比如,拿手举例。不是先有大脑向手发送指令,手才能活动、发育,而是因为我们有手,所以大脑才出现了“指挥手的区域”。一个反面的例子是,如果一个人被截肢了,那么他截肢部位所对应的大脑区域,就会萎缩,会被其他大脑区域占领。

再举个例子。脑神经受损的病人里面,年轻人总会比老年人恢复得快。以前大家都觉得,这是因为年轻人“神经再生”的速度更快。但是近些年科学家们发现,单就脑神经的恢复能力来说。年轻人和老年人其实是差不多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实际上恢复速度的不同呢?正是身体的活力。年轻人经常活动身体,那身体就会源源不断地给大脑发送信息,而老年人活动身体比较少,所以大脑恢复得也比较慢。

作者作为脑科学专家,为了让我们重视“身体先行”的作用,还特意强调说:如果一定要选的话,他认为身体比大脑重要;因为大脑是在身体的带动下,才能被激活的。像在很多科幻作品里,未来人类的形象,是大脑异常发达,身体已经退化。这在他看来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如果身体退化了,大脑也是要跟着萎缩的。

第三部分

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记忆路上的第三只“拦路虎”——困意。这个很显然了——在我们感觉很困的时候,当然是什么都记不进去了。

关于困意、睡意、睡眠这类话题,大家往往都有很多想知道的。所以下面,我们就换一种讲述方式,直接快问快答。你可以在这里面,重点听自己关心的。

第一个问题,如果学习的时候感觉很困倦,该睡觉还是再坚持一会儿呢?

脑科学家的回答是,如果不是时间很紧迫,就先睡觉。这不仅是因为困的时候影响效率,也是因为,等第二天早晨醒来,我们再看这些知识,会更有新鲜感、兴趣感,这个时候去记忆,对海马体的刺激是更强的,会记得更牢。

好,第二个问题,每晚睡多长时间,第二天起来会比较精神,不容易犯困呢?

你可能听过一个原则,叫睡“90分钟的倍数”。这个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为我们入睡之后,会先进入浅睡眠,之后逐渐进入深睡眠,然后又进入浅睡眠。这个周期大概是90分钟。如果我们在深睡眠阶段被闹钟吵醒,就容易感觉脑袋昏昏沉沉,一整天都很困。而在浅睡眠阶段快结束的时候醒来,就会感觉精神比较饱满。所以不管你今晚能睡的时间是长是短,都尽量控制在90分钟的倍数,比如,短一点是4个半小时、6小时;长一点是7个半小时、9小时,以此类推。

好,第三个问题,当天好不容易记住的知识,会不会睡一觉醒来就忘了?

对于这个问题,脑科学家们的发现是,睡眠不但不会削弱记忆,反而能增强记忆。《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知名论文,里面展示了这么一项实验:在早上的时候,让一群人集中学习一波新知识,然后马上测试,得到了很高的正确率;到了晚上再测试,正确率就降低到了早上的三分之一。然后,有趣的来了,又隔了一个晚上,让这些人得到充足睡眠之后,再测试他们,正确率回升到了头一天早上的三分之二。除了这个实验以外,还有一些别的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发现,那就是:睡眠,能唤起被遗忘的信息,强化我们的记忆。

这是因为,在睡眠期间,我们的大脑要么是在做梦,要么就是在整理白天接收到的信息。我们的海马体会在深睡眠阶段,把它认为重要的那些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也就是把它们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不过要注意的是,只有充足的睡眠才能达到这样增强记忆的效果。2000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想要增强记忆,我们至少需要6小时的睡眠时间。所以,长期来看,每天“废寝忘食”地学习,可能并不算是个好策略。保持充足的休息,反而更有助于知识的记忆。

另外,再补充一点,研究发现,那些越是在临睡前被输入大脑的信息,就越是容易被海马体选中,转化为长期记忆。所以,作者建议,在睡前的这段时间,尽量不看综艺节目,不刷各种娱乐视频、八卦文章,而是让大脑获取对工作或学习有用的信息。比如读读书,看看科普文章,听听外语广播、音频课程,等等。

好,讲完刚才这第三个问题“睡眠能增强记忆”,可能有些平时容易失眠的朋友,就会有点担心:如果我晚上睡不着,是不是就没法利用睡眠时间增强记忆了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四个问题了。

脑科学家们的回答是,不用担心。闭上眼睛,静静躺着,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因为,只要能阻断外部环境向大脑的信息输入,大脑就能开始整理这些已有的信息,实现记忆增强。“睡着”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不过要注意,这里的关键在于,要“阻断外部环境向大脑的信息输入”。也就是说,如果你失眠的时候,还在一直听着电视、收音机,而且脑子跟着它们转的话,那大脑就没法开始整理白天的信息了。但是,如果你说,我只是开着音频,把它们当作一个背景音,或者我听着听着就能睡着了,那倒是问题不大。

结语

好,以上就是《考试脑科学2》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

天,我们重点讲了记忆路上的三只“拦路虎”:压力、动机,还有困意。

   这是这本书里花比较多篇幅讨论的三个话题。除了它们以外,书里还有一些发现也挺有意思,我也再跟你念叨念叨,比如:DHA、咖喱有预防阿尔兹海默症的功效。

    还有,人上了年纪,感觉记忆力衰退了,其实并不是因为海马体性能下降了,而更多是因为,我们看身边的很多事情,都习以为常了,失去了新鲜感、好奇感。还有,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比如英语单词、历史事件、法律条文,不要一次性背太多,最好是分散着,每天背一些,持之以恒;

    而像数学这类逻辑性强的科目,要多花时间归纳,而且一种解题思路最好一口气研究透,不要思考一半就搁置到明天去。还有,在大脑突然“宕机”,忘记事情的时候,最好能“制造与突然忘记前相似的情况”。比如你刚走到隔壁房间,突然想不起来自己来这里要干什么,这个时候,不要继续留在这个房间里,使劲回想,最好是回到原来的房间,环顾周围,这样才更有可能找回刚才的记忆。

当然,这本书里讲到的脑科学小知识,还不止这些。我也非常推荐你去读读原书。在开头我们也说了,这本书里面的24个章节,每一章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脑科学问题,所以你可以从中间任何一章开始读,都不会影响理解。而且阅读体验也会很轻松愉快。

在阅读这本书,还有它的前作《考试脑科学》第一册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比较深的感受,就是,大脑也像一个独立的人一样,有自己的脾气秉性,喜好习惯。在记忆这条路上,很多时候都是,“你有你的计划,大脑另有计划”。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让大脑按照我们的计划走,就必须学会怎么哄它、劝它,甚至在有必要的时候,骗骗它。而想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大脑的秉性、喜好,了解它的那一套“行事规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规则,提升记忆效率。而这也正是《考试脑科学》系列努力带我们去做的事情。

好,今天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个小习惯就能提升记忆力!简单、易学、还好吃!
谁在掌管你的记忆力?
犹太人说,学习就是好好睡觉
21种提高智商的方法
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人到中年话养生:早期预防痴呆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