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西人文:历史最悠久的文庙——桂林灌阳文庙的一千四百余年变迁

现在在广西最有名的文庙,就是桂林恭城文庙和来宾武宣文庙,这两处文庙都号称是广西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文庙,当然,按实际情况,这两处文庙都有资格这么“号称”,因为两庙的确是完整,的确是大,至于谁是老大,谁是老二,那就另说了。

但是,讲到广西境内文庙的历史人文厚度,恭城,武宣的就不敢称第一了。那第一是谁?凭什么把两处有名的文庙挤下这个排行呢?

这就是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文庙!

文庙,也可以称之为孔庙。在古代社会中,是一个地方官制重要的标准建筑。常规来说,凡是称得上是县城,州城的地方,一般都会有这么一座庙宇。里面主要是供奉孔子,以及各代被称为先圣,先贤,先儒的人,另外还供奉当地历史上比较杰出的,对当地有过贡献的人。

总之,文庙是地方最重要的传统儒学教育场所,所以也叫学宫,后来也简称县学,州学,府学等等,总之细分还是很多说法的,简单来说,也是属于官府的公署部门之一,是官制部门之一,地方官方教育重要场所,一般情况下,每个地方建设城池时,都会建有这么一处建筑。

在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从当时的零陵郡湘源县分置出一个观阳县(古语“观”通“灌”),搬到今天灌阳镇重新建设一个新的城池——灌阳城,而作为官府公署标配之一的学宫文庙就在这一年开始建设了,这也是今日广西历史上最早办县学的地方。

当然,关于这个说法,后世有所疑问(宋代碑记),但是,明清地方志都采用了,并在记载下来,于是灌阳文庙始于隋,广西最早办县学也就成为后人的认知了。

灌阳城内文庙址

历经四百余年后,到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其中新法内容之一有三舍法,即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这是涉及到朝廷取士方面的改革措施内容,简单说就是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办学校教育,把学校变成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三舍中每舍人数不一,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

熙宁四年(1071年),正式颁布科举制度法令,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设置了负责教育的官职:舍法丞。类似于县级教育局长的说法,这个舍法丞平时工作就是在县学里面教导学生,并且主管文庙的祭祀。

但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多,处于灌阳内城的文庙就显得窄隘了,挤不下那么多学生,于是,在崇宁年间,当时的灌阳县舍法丞就建议,把文庙迁出城外,重建一座更大的学宫文庙,以满足扩招生源的需要。

于是,官府在灌阳县城以西一里的地方(现灌阳二中),新建了一座更大,更阔的文庙。而原来城中的文庙,则改为他用。

这就是灌阳文庙一迁的故事了!

灌阳内城文庙(东)

可是,历史发展结果现在也知道了,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加上后来北宋,南宋的历史演变,王安石推行的那一套东西也没了继续的必要了,什么三舍法,舍法丞都取消了。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一个叫范昂的进士来到灌阳县当教谕(教谕主管教育的,也差不多是地方教育局长),他来到灌阳的时候,城中的文庙虽然已经改为他用,但孔子像还立在原来的殿堂里,范昂认为,孔夫子是教书育人的圣人,他这样立在这个没有读书声的地方,很是不谐调,很冷清,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这显然是不尊重孔夫子的表现。

这样来对待文圣人,得不到护佑,那地方的士子又怎么会有好的表现与出路呢?所以,他又把学宫文庙迁回内城来,重新开始在县城内的教学活动。新的文庙再次建起,学子们的朗朗书声,又再次响起。

这就是灌阳文庙二迁的故事了。

灌阳城外西文庙址

到宋淳熙九年(1182年),汴阳人赵永来到灌阳县当知县,他来的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到县衙边上的文庙“躬谒”先圣。

转了一圈文庙后,他认为,尊重孔圣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文风氛围要兴,风水一定要好,现在文庙在县衙边上,虽说不错,但是闹市之中,对教学还是有所影响的。

县城周边,有更适合建文庙的地方,像县城西边的那个熙宁年间选的地址“厥土爽垲”,“襟抱环密”,通俗讲,就是那个地方高爽干燥,环境更加不错,更适合建设文庙,对孔夫子更显得尊敬。

于是,又把学宫文庙搬到城西一里,这就是灌阳文庙三迁的故事了。

城外灌阳文庙(西)

从这以后几百年,灌阳城西处的文庙可就经历数代大建设了。

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灌阳已经发展成为区域内比较大的一个县,但是前后几年,正如时人陈德一《重修学门记》中所说,灌阳县的科考成绩一般,才出了几个有出息的学子,这有点对不起灌阳县城所在地的风水格局,或者说是有所不对称,冲突,于是,郡守萧一致拔款给时任灌阳县令洪若水,要他重新整整灌阳文庙,其中棂星门改了个方向。

同时,为了管理好文庙的一切事宜,地方官府还专门置了学田,等于了有了专门的,稳定收入来维持维护学宫文庙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百年后,元至治三年(1323年),县尹董贞来灌阳上任,他下车的第一件事,也是“首谒”先圣,他看到的灌阳文庙,可是一副破败之象了,殿堂崩塌,木摧虫驻。作为一地县尹,他上任第一把火,就是重建文庙。

他建议,并和达鲁花赤秃怀(人名)一起,发起重建学宫文庙,并“输财献粟”,带动了灌阳官民,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于泰定二年(1325年),建成了新的一座文庙。

这次重建,除了全新建造,重要的是,改变了原来文庙的中轴线,棂星门,戟门,讲课之堂,课习之斋等等,朝向都变了。

灌阳文庙网图

到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天下有点乱,当时湖广农民起义军进攻全州路,山水相连的灌阳县受到波及,城内很多建筑受到毁灭性破坏,文庙也没有逃过这劫,学习讲学的地方没有了,地方的教学也就中止了。

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时任达鲁花赤久住(人名)决心重建文庙,重兴地方文风,他不接受民众集资与捐款,就捐出自己的俸银,没日没夜的跟紧重建工程进度,当年三月,大成殿,明伦堂,两庑,戟门,棂星门陆续的建成。到五月时,先圣四公的塑像成型。

一座新的灌阳文庙,再现昔日之盛景。

到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正统二年(1437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灌阳文庙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修与扩建,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灌阳文庙的建设故事估计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但是,到了明嘉靖二年(1523年),时任广西按察副使杨必进行部到灌阳,顺便拜谒孔庙,于是,灌阳文庙四迁的故事开始了。

广西按察副使杨必进到灌阳县行部,“行部”是什么意思呢?直白点讲,就是省级官员到省内各县巡查各地的工作,考察,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总之地方官府管理事务的方方面面都是他要检查的内容。

古时代高官到地方巡查或是官员到地方上任,一般都有一些必定的官方活动的,其中,到文庙拜谒孔子就是内容之一。杨副使到了灌阳县,刚到文庙门口,他就有点不满意了,但还是进庙完成了谒孔子礼。

他为什么不满意呢?地方史籍中以“孔庙在城外”, “偏僻卑隘”,来概括了他的意见,最后委灌阳知县周应禄等人,又将孔庙迁回县城内原址。

那问题来了,自宋淳熙九年(1182年)到杨副使谒孔子的明嘉靖二年(1523年),经过三百四十年间数次重建扩建的发展,位于灌阳城西的文庙,可以说建筑规模已经建设得非常大了,不说是当时广西最高大上,那也数一数二的文庙了,放眼全国,那也没几地的文庙能出其左右。

好好的这么大一座文庙为什么又要搬呢?杨副使是受到灌阳地方怠慢了吗?还是灌阳文庙犯了他的什么忌讳了吗?

灌阳文庙网图

都不是!明代大学士全州人蒋冕嘉靖二年写的《重修庙学记》给出了答案,明代时期,广西境内还是不太平的,影响比较大的如什么浔州大藤峡,府江八寨等农民起义就不说了,就说其他各县,可多多少少都有类似的乱局,只是规格大小区别而已。

灌阳地处山区,又交界地带,所以周边也发生了一些起事的武装,这些武装时不时来骚扰一下灌阳县城。为了防范或是对抗这些武装,灌阳县的官府遇到事了,可以回到城内,关起城门,不说保一世平安,那一时半会那些起事武装还是攻不下县城的。

两省

但是,县城外周边的建筑,人家就受难了,常被武装一劫了之。像灌阳文庙,就在城西一里外,因为没有什么保护,或是没能力保护,也就成为洗劫的目标了。

起事

那些武装可没有那么高的文化素养,也不和你讲究那些传统。不管你什么庙不庙,供的是谁,只要拿点值钱的东西,不把你拆了都算好的了,你刚重新布置好,隔个几天那些人又来来劫一下,反反复复,不得安宁。

起事

所以,杨副使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被破坏,不完整,少人气,缺气质的文庙状态。最后,灌阳文庙第四次搬迁,又回到了城内原来的那个位置,再次重新兴建。

再次回到城内的灌阳文庙,在此后百余年间自然又是得到了多次的修整。

从嘉靖二年建成,到雍正四年,中间有明万历二十七年,天启二年,清康熙,二十三,二十四,四十七年,雍正四年(1726年)七次重修,扩建,这也说明历代都很注重文庙的建设,每个时代发生的事情都不一样,所以每次的建设项目内容大小不一,各有说法。

二十一

康熙二十一年开始的重建重修,主要是因为朝代更替,兵火之间,人心不稳,缺少日常管理,所以文庙一时荒废,时局稳定了,经过几年的专心修整,可以说,文庙再次“壮伟不替”的立于灌阳城中,成为城中十分耀眼的建筑。

康熙四十七年的重建学门,主要是经历了康熙的太平盛世,当时的官府又进入了安享太平,吃饱没事做状态了,有些事情就讲究起来了。因为当时的文庙就建在路边,日常人来人往的,人们隔着棂星门就看到了庙里的一切,反过来,大成殿上了的孔夫子对门前经过的一切人和物,都一目了然。

不管是挑大粪的,还是婚丧嫁娶,路过的时候,那气味,那声音,都是隔着棂星门就对着文庙主殿,大成殿发散,有官员就认为,这种市井之气对孔夫子是大不敬之举。加上自嘉靖年修庙至今,也有一百八十余年了,所以,提出改建棂星门。主要就是把棂星门后移,在原门的位置筑起一堵照墙,起到阻档的作用,这也符合古代一些建筑文化。

而雍正四年(1726年),则是在棂星门左右增修了节孝祠和忠义祠,这也是与当时雍正皇帝推行的政策有关系,传扬一些孝义的传统理念。

没料到,又过了几十年,到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灌阳人,生活好了,对环境的要求,对生活的品质也高了,所以,又提出,把城内的文庙再次迁出城外去,地址还是原来城西的位置。

这就是灌阳文庙五迁的故事了。

这次迁建,重回城西故址,完全不按原来遗留的残址重建,建设规模更大,建筑超出更多,占地约20亩,设有亭、堂、殿、阁等,崇圣祠、大成殿、露台、东西庑、大成门、泮池、状元桥、棂星门等,文庙孔制一应俱全,建筑设施完备,可以说是灌阳县最为庞大的宫廷式建筑群。

建成的灌阳文庙,造型庄严,巍峨壮观,换算开来,比今日恭城文庙的三倍有余,是今日武宣文庙近三倍。

规模

灌阳文庙之所以有这样的规模,也许和清一代最高统治者重视有关,据说,从康熙到宣统,清九帝,都有匾额赐送到灌阳文庙。其中康,雍,乾,嘉四朝的匾额还是御笔亲。如果是真实的话,得到这种皇家待遇的文庙,可以说普天之下屈指可数。

清九帝题匾词

这么庞大的宫廷式建筑,当然引人注目了。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因为各种社会变革,广西地界上天地会,太平天国等纷纷兴起活动,湘桂边界的朱洪英,胡有禄为首的天地会军也举起大旗,最后打到灌阳,建立起升平天国!

政权建立,当然是建都立国了,朱,胡选中了灌阳,成为了升平天国国都。自然就进行国都建设了,灌阳地界上,最大的宫廷式建筑自然就引起了二人的注意,于是,文庙成为了升平天国的皇宫。

朱洪英做了老大,对文庙的改动并不大,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那座泮桥了。文庙孔制中的泮桥,泮池,是一种官式文庙定制,标配,而且文庙本身的文气很重,所以,后人一般给这桥,池都安一些比较传统,比较文气的名字,如就这桥叫泮桥,文桥,状元桥之类,对在此求学的士子们也是一种鼓励与薰陶。

但朱洪英立了升天天国后,大小算都是一方政权,虽然政权历史不长久,但好歹也算是有天子之命,行天子之实的一位人物,所以,他占了文庙做皇宫后,后人就把这泮桥改称为天子桥,并流传至今。

时代发展,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在民国与现代发展教育的前提下,这些旧传统的庙啊,寺啊之类的建筑,慢慢被时代抛弃,灌阳县在文庙原址上建起了新式学校,原来那些崇圣祠、大成殿等等文庙制式建筑一一被拆除,

随着后来学校的扩建,加上时代中的四清,四旧运动陆续发生,慢慢,有着一千四百余年历史的灌阳文庙也就被拆得所剩无几了,现在幸存下来的,也只有大成门、泮池、天子桥等依然立于校园当中。

广西最大,历史最久远的灌阳文庙,随着时代发展,格局改变了很多,残存的泮池与泮桥依然保留着文庙的深刻记忆。

一千余年来,灌阳文庙敬奉着孔子等历代先圣先贤,科举八股文化曾经在这里得到发扬传播,走出了一代代灌阳文人士子;如今,这里仍然是教育之所,也依然走出一代代灌阳学子,只不过,如今发扬传播的,则是更为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网上流传的早期升平天国皇宫图片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西灌阳县滨江路风光美如画,我赞了!
腾讯新闻
桂林古村---灌阳县新街乡江口村
灌阳县成功举办了“梨花飞雪—2012欢乐灌阳健康行”活动
83年前遭敌迫害的红军遗骸已找到!广西灌阳举行酒海井首批红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
广西特产 灌阳红枣 富含糖分,蛋白质、脂肪、钙、铁、磷和维生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