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平人文: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一座社坛背后的科举义学教育往事

有事过厢东村,在城东街中段路边看到了一座翻新的社坛,边上的墙上还贴有几张记写着修缮捐款名录的大红纸,很是显眼。

这座社坛叫义学社,始设祀于何时,最初是不是在这个位置,这个不好考证,但现场有个石槽式的香炉,写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字样。

光绪十六年对这个社坛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也讲不清楚了,毕竟一百多年过去,知道的人都已经作古了,不过,按桂平地方传统的社坛文化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年,这义学社必定经历了一次很重要的祭礼。

在桂平城区范围内,这种社坛十分常见,本地一般叫做社公。城区的东,西,南,北,中,基本上每条街,每条巷都会有这么一座社公,大大小小分布有三四十座(只多不少)。

这些社公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被立起来常年被人上香祭祀呢?讲起来就是一些远去的传统文化记忆了。

讲起来这算是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简单说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在人间每一个区域的土地上,就类似于今天的社区,都有一位土地神,民间也习惯叫土地爷。

土地爷是谁呢?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孙猴子每到一个地方,想了解当地的事情,就会捶地三下招唤出来一位土地爷问问情况。他算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小神,是人间供奉的最小的神,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仙界工作在最基层,最接近基层民众的神,他负责管理着一定区域的土地上人间的一切事务,十分了解区域内的民情民风。

为示尊敬,人们一般找个地方专门的把土地神供奉起来,有条件的,起一座正式的土地庙,没条件的,则起一座神台或是像庙的小屋,这样的地方就叫做"社"。

由于每个地方的地名都不一样,所以,这些“社”都有各自的名字,起名的方式都有一些基本原则,有以地方地名为名的;有以位置环境为名的;还有以风水学起名的……等等。

城东街的这座社坛,叫义学社。这“义学”之名是怎么来的呢?这翻翻旧书,那可就是故事了。

义学,也称为义塾,是以前一种免收学费的书塾。 招生对象主要是六岁至十一岁之间,家庭贫穷而优秀聪慧的子弟。这种义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识文断字,是地方的基础教育,也算是蒙学教育,读《百家姓》《三字经》之类蒙学教材和《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有的还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

义学一般也分很多种,以官府为主导的叫官义学,如府义学,县义学;以地方公益金办的义学,如一些很多有文化传统的家族,“择族中之秀而贫者聚学焉”,为了扶持本家族的贫穷子弟有机会读书应考登仕途,宗族开设义塾,积极资助本族特别优异的考生,这甚至被看成是家族祠堂的责任和义务;或是以私人筹资办义学,这种就等于是行善积德一类的善举了。

以办学经费来分,其实这几种义学就两种,即是官款义学和地方公款或地租收款设立的义学。正因为办学资金来源不同,所以在义学中的教师的身份又有不同名称。如官资义学中,教书的老师一般称之为训士,即训教生员,士子;私资义学中,教书的老师则一般称之为塾师。不管是哪一类学校的老师,一般都是以通晓文义、行宜德厚者担任。

科举中的义学教育始于宋代,不过在桂平,直到清康熙年间才有义学出现。

康熙三十二年(1767年),镶蓝旗人阿琳来到桂平出任浔州知府,他本姓韩,祖籍陕西鄜州人(今陕西富县),他来桂平期间,做了很多事情,他属于比较文的一类官员,后人称之为贤太守。

他在浔州知府任上,为桂平城的建设做了很多的工作,如修路修桥修建筑;还注意收集资料,组织编写了一版《浔府府志》。

同时,他也很关心浔州四县的教育工作(科举),如在上任的当年,就组织捐修了浔州府义学,到康熙三十三年,又捐修了桂平县义学,为一些家境贫寒的学子提供了就学的机会,高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低的也可以懂文识字,可以在乡里成为新的基础教育者。

通俗讲,浔州知府阿林开创的义学制度,对于普及桂平民间教育和从社会下层培养人才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阿琳最初建起的浔州府义学,位置就在今天县委的位置周边,。而桂平义学则建于今天城东,桂平气象站一带。

在科举时代,地方的科举教育,都是有一定的公款下拨的,但每个地方每个历史时期的情况不一样,如一个地方有县学,府学,或是州学,还有各种书院,那花销比较大,这种情况,光是靠官府的拨款,很多是没办法进行下去的。

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比如教师的工资,办学的各种使用,等等,一般当地官府会在管治区域内公置山,田,房屋,店铺等,作为学产,再把这些学产出租出去,收取一定的租金,收益,就作为办公的经费。

同时,也有很多热心义学教育的官员,地方乡绅贤良等等,也会捐银购置一些学产,送给义学,增加义学的收入。

桂平市委大院一角,曾经浔州府书院遗迹

不过,桂平的两处义学,在乾隆初年,先后被改制,如浔州府义学,在乾隆七年(1742年),被改为浔阳书院,而桂平义学则停办。

桂平义学停办以后,这个地方就被闲置了下来,所以,在后面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里在地图上只有“义学地”三个字记载着这段历史。

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桂平知县何寿萱奉广西巡抚马丕瑶的命令,在县内城乡共开办义学十一间。

也许,正是这个事件,在义学地重新建设了一个义学,所以,为表示重视,人们按当时的习惯,在这里开置了一个“义学社”社坛,这就有了“光绪十六年”的字样出现在的这里。

可惜,科举制度已经走在了末途,没几年,科举制度被取消,重开没几年的义学,又被废止,科举时代走近尾声,1904年,新式的教育在桂平出现,而义学社则留存了下来。

只不过,当中很多的故事已经模糊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光浔州府志(桂平县志)-清道光6年(1826年)-孙世昌修、光昭纂
寻找明朝广西狼兵的下落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一
太平天国前期18位重要王侯一览表:一、东...
寻找明朝狼兵的下落(三)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一四三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