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经的逻辑》1.盲人做梦时会看见什么?——论知觉、梦和外部世界的创生

01

视觉通路+前额叶=视觉












“视觉通路”(visual pathway)的神经回路,它始于眼球后部的视网膜,光线在这里转化成电信号,然后沿着视神经快速穿过脑部,到达脑的感觉交换机——丘脑。之后视觉信息再直接输送到脑后方的枕叶,传送给那里的视皮层。为了产生图像,视皮层将处理信号的工作分成了几个部分,让它们分别计算距离、形状、色彩、尺寸和速度。任何一个部分只要稍微出些差错,就会造成明显的视觉扭曲

除了视觉通路外,当我们观察世界,脑中的两套系统也在塑造我们的知觉

  • 无意识系统,它负责识别模式、根据这些模式预测将来,并决定如何将知觉的碎片拼接到一起

  • 有意识系统,它接受无意识系统的运算结果,在必要时加以审查,并根据由此获得的大量背景知识来制定决策。这两套系统各有自己的用途。


研表究明,文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结合神经影像的结果所显示,要想辨明这些句子中的歪曲成分,唯一的办法就是运用前额叶赋予的高级认知功能来抑制阅读中的惰性,并由此注意到句子的真正意思。意识的反省功能可以盖过无意识的自动过程,阻止它们习惯性地填补空缺

无论是阅读、运动还是其他活动,无意识系统都会急于得出结论,还可能因此上当,前额叶的鉴别力则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一点。通过有意识的分析,我们得以将典型模式与经过操纵或歪曲的模式区分开来。

所以前额叶的损伤会产生一种情况,伤者的大部分脑区仍在工作,唯有前额叶的反省功能出现了故障。缺少了这层监督,无意识的填充过程就失去了控制,它将我们的体验随意拼接、强行归纳,或许就是这造成了那些牵强的解释和奇怪的故事。

不过脑部损伤并不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唯一原因。完全健康的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而且可能常犯。例如做梦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与外界完全隔绝。有些刺激(比如一只嗡嗡的昆虫)还是能够潜入梦的画面。外界的感觉随时渗透着我们的梦境。只要向一个睡着的人洒水,这个现象就能得到有力的展示。超过四成的情况,这个刺激会直接融入睡眠者的梦。他们醒来后形容自己梦见了天上下雨、被人喷水,或是正在维修漏雨的屋顶。

【这解释了当你尿急的时候会在梦中一直找厕所,大脑将外界的干扰融入梦境故事中,因为前额叶在休息,那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实现就有了理论解释】

参考阅读《梦的解析

02

人脑是如何创造梦境的?













当你双眼紧闭,进入快速眼动睡眠(REM),梦境系统就开始接管你的丘脑和视皮层(脑中的感觉交换机以及图像加工中枢),所以需要从其他地方获得图像素材。

参考阅读:

神经病学家发现,当我们做梦时,丘脑也开始有不同的表现:它不再对来自眼睛的信号做出反应(这时候的眼睛也没有信号),而是接受了脑干的控制。脑干是脑和脊椎连接的部分,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维持快速眼动睡眠,而快速眼动睡眠正是大多数梦境出现的阶段。许多神经病学家认为,正是因为丘脑和脑干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形成了这个联系,我们才在梦中见到了图像。

视皮层并不知道这一点,它还以为从丘脑收到的信号全都来自眼球。所以和我们觉醒的时候一样,它会尝试从这些信号中理出头绪。利用我们储备的知识和记忆,它将离散的信号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段统一的视觉影像。而在我们的体验中,那就是梦了。

每当视皮层收到破碎的信号,这个无意识系统就会用一切手段拼接出一幅夜间的视觉图像这幅图像交织了人的想法、记忆、恐惧和愿望,它会演变成一个引人入胜、偶尔还带点象征意味的故事。不过一般来说,我们的梦境没有多少象征,还是奇怪的居多。

梦境虽然奇怪,但是当我们置身其中,却又往往不以为怪,只有醒来后,才会意识到刚才的那番景象是多么荒诞。因为执行高级决策功能的前额叶皮层会在入睡之后完全静默。是它参与了人的反省式思维。【那我的“睡前梦”就有理论解释了,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你准备睡觉,一旦发现脑海中有些想法看似正常,细想却无厘头,那你就准备入睡了。大概是前额叶皮层逐渐放手了】

有研究对清醒梦的解释,除了通常在睡梦中活跃的区域之外,他们的前额叶也出现了明显的BOLD信号——也就是说,他们的前额叶是活跃的。不知什么原因,有些人的前额叶皮层在睡眠时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关闭。即使身在梦中,他们也还是能够调用前额叶的反省、自控和决策功能,使每一个梦都仿佛虚拟现实中的一场惊险训练。

03

盲人看见的景象













有些人因为老年性黄斑病变失去了视力,这是老年人失明的常见原因,但有看见幻觉的现象,这是“邦纳综合征”(Charles Bonnet syndrome)。视皮层在没有任何眼球信号输入的情况下就被激活了。有两种理论对这个现象做出了解释。

  1. 第一种认为,由于受损的眼球无法传来信号,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视皮层会无缘无故地开始发放信号。而当脑探测到这些自行发放的信号,就会错误地认为它们是视觉信号,因为它们毕竟是从视皮层发出的,也称为“释放性幻觉”(release hallucinations)【如果在极度安静的环境下也会有类似的幻听,原理一样】

  2. 第二种理牵涉到神经的可塑性,根据神经可塑性的原理,神经会在不活跃的区域萎缩,在活跃的区域增生。当一个人失去了视力,枕叶便不再从眼球接收视觉信号,视觉通路也随之退化。而当视觉的道路清空,来自非视觉系统的车辆就顺着上匝道源源驶来,交错的回路一旦接通,就可能会有一些视觉之外的信号进入枕叶皮层,并且被错误地当作来自眼球的视觉输入。要记住,脑是无法分辨不同信号的,它只能区分通路的不同【只要到达丘脑的信号是来自于视皮层,就大脑就判断这就是看到的景象】

第二种理论也解释了“联觉”。在有些人的脑中,不同感觉的交流太过频繁,只要使用一种感官,就会立刻激活另外一种。这就是“联觉”(synesthesia),当感觉通路之间的联系过于密切,就会产生联觉。比如有些人有视——听联觉,只要听见某些音符就会看见一些色彩【康定斯基】,而且这样的联系相当稳定:一种颜色总是与一种声音相关。还有人报告了嗅——视联觉,他们只要闻到新鲜的柠檬味就会看见多边形,而闻到树莓和香草则会看见圆形。联觉有许多形式,因为感觉之间有许多种组合;但是这些形式都透露出了相同的信息,那就是我们的感觉通路是连通的。

康定斯基关于色彩和音乐的联觉

所以盲人的视皮层也并非整天无所事事。假以时日,它会与所有其他感官整合起来,并保持它空间知觉与导航指挥中心的角色。

因此天生失明者做梦可能看到景象,并不代表他和健康者一样真的看见了图像。充其量,这只代表了这位失明者自己的视觉化版本:那是一个整合了其他感官的生动场景。盲人脑中的那些交会点要比普通人发达多少,才能利用不同感官的交流来补偿视觉的不足。他们的无意识系统重新塑造了视觉的公路体系,并融合其他感觉绘出了周围世界的一幅像素图,以此改造了自己的视皮层。他们能够增强一种感官的使用,并以此填补另一种感官的空缺。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们保住了想象和做梦的能力。

参考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些盲人,竟然不知道自己是盲人?
Curr Biol:李武课题组全面解析知觉学习机制
视觉信息加工及其脑机制
【CC讲坛】杨郑鸿:眼见为实?假如视觉欺骗了你
[首藏作品](7066)感官替代让先天盲人“见到”世界
盲视现象 |“看的见”的盲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