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

文学是一种多维的、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关于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剧本等体裁。并且和非文学有很多的区别点例如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让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再者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的特征。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最后,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义。总而言之,文学是复杂的,内容丰富的,它来自于生活,表现生活,并且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我将以文学的主体中的作者和作品为点表达我的观点。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是作品的书写着——作家。

作家的一声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写下文字,流传于世。但作家也不是天生的,也是在经历了人类自然成长的过程,通过学习知识,积累人生经验之后写作出来的。在作家写作之前会经历人生百态,在这其中人难免会有七情六欲,会对人生有所思考,有所困惑,这都暗示人去写作去抒发感情,表达人生的困惑,所以文学是作者表达自己各种情感的一种手段,抒发自己情怀的方式。正如司马迁所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往事

在古人眼中的成功人生有三种,也就是三不朽,分别是立德、立言、立功。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在后人对“三不朽”的解读中,“立德”系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可见古人对文学给予了巨大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其中。司马迁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曹丕在《典论》里说:盖文章经国认业,不朽之盛世。那这是古人的看法,今人更多是精神慰藉,像卡夫卡、王小波。当然也有生存动力,像大多数网络小说作家,当然更不方有另类的想法。比如记录生活的点滴或希望等到他人的认可。

所以当作家无论什么起因写作的,当他的原始想法成功获得时那文学对于他而言就是有价值的,文学的存在的价值也就存在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的创造需要被阅读——读者

读者是文学的坚定拥护者两者是相互存在证明的,离开文学那么就不会有读者,离开读者文学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文学和读者是相互相存的。作者站在一种第三者的状态看万物万态,始终保持旁观者的冷静。而读者很大程度要进入故事里面享受的。例如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我相信他是游离于文本外的,不会因为喜欢谁而将其按照自己喜欢的设定写的,如果是这样那《红楼梦》只能是曹雪芹自己梦了。但是读者尝尝需要深入进去读书,感受作品里面的蕴藉。

感受到自身存在的独特。

人的一生在世,或长或短,总有和他人相同或不同之处,通过文学我们可以窥视各种各样的,生活在各个阶层的,不同的人,并以此为标准寻找到自己存在的独特性。

文学捍卫着个体的独特,它将一个人不厌其烦的探索自己的喜好,悲欢,探述生命深层次的意义。

人类最坚实的防线。

中国古人骂那些无耻之徒,什么杀父弑母,偷鸡摸狗常用无知小儿,有辱斯文这样的文明话语。可见古人对不读圣贤书的人是定位到无耻之徒的,即使没有那么夸张也是以鄙夷的态度看待的。《红楼梦》里的贾政一直希望自家可以通过科举入仕而不是骄傲于自己是皇上特封的官职,这或许能看待成古人对‘文化人’的看重。在现在学生的犯罪率是远远低于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的青年人的教育的,手持圣贤书一定种程度上是起很大的教育作用的。例如我们从小读三字经,千字文。当然也会有手持圣贤之书,口出粗暴之言的情况,但文学的教化作用一直是人类安全文明生存的坚实防线。

图片来自网络
能免于庸俗,激发一个人去思考拼搏。

一个人和一根芦苇最大的区别是我们会思考。我们活在当下、及时行乐,不被无谓的苦恼纠缠,可长久这样地活着,毕竟有些虚无,但凡人活着——只要还没麻木到阿Q那个程度——就免不了要追问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短暂一声,恍惚如梦。我们总要需要一个可以使自己满意的人生意义来答复自己。评论家李敬泽的 《为文学申辩》 有一个论断:文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是会死的。这话乍听没有逻辑,其实却很接近本质。人类生来赴死的命运,会一直产生对文学的需求。因为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是像文学这样,对“意义”有着偏执般的追求。《红楼梦》中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终归一梦,然而它却仍旧能流传于世,这对曹雪芹短暂的生命而言,是虚无和现实的碰撞。

文学是始终反抗虚无的,它固执地抽离于当下,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在那里构筑着意义。曹雪芹写 《红楼梦》 时自述:“我之罪虽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一并使其泯灭……”他相信只要故事完成,就能保存下一些个体的丰富,从而使过去的一切不至于消失。我们终究要寻找人生的意义,可这是一个悖论,人生的意义只能通过死亡才能完成,而一旦死亡来临,它对你而言也就不复存在了。文学消除了这个悖论,让我们得以在虚无的同时反抗虚无,在高于生活的同时介入生活。我们阅读文学,也就是阅读着生命。一场旅行告终,一段因缘了却,一个故事接近尾声,一本小说翻到了末页。每个生命都只是经过,文学让我们看到了完成。

图片来自网络
防止语言的退化,萎缩。

人类产生了语言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进步。并在此基础上逐渐进化,繁衍出了文字,文学。假若没有了文学存在那语言的严谨性将大大退化。例如演讲稿是为了更好的组织语言的文本,没有了文学语言的逻辑性将会大打折扣,所以文学对防止语言的退化,萎缩有很大意义。

骨子里的优雅要靠文学的陶冶。

孔子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或者整个社会想要一团和气,建设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社会不能没有文学的熏陶。

让世界不再陌生。

婴儿从小便接收到母亲对他的爱意和母亲的教导“我是妈妈,他是爸爸……”因此我们开始认知世界,但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需要上学,接触教育,通过文学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例如从《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读取哲理故事。当再次成长后我们也需要更上一城楼的了解这个世界,我们读《红楼梦》可以了解那个时代富贵人家的繁华生活。

弥补感性的缺失。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与人物情节产生共鸣弥补一个人感性的缺乏。例如《红楼梦》中尤二姐吞金逝去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女子存活的不易,王熙凤对尤二姐怀男孩的极度,贾琏的动情等等。

固化转瞬即逝的过往。

时光如炮弹,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在享受生命时光中的快乐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着时光流逝,身体衰老的心酸。在这心酸的时光流逝之中如果我们的记忆会衰老,对往事的人事越来越模糊。加入记下几笔闲字一做回忆,也是人生大幸。 所以文学是一种挽留,是对人们酸甜苦辣的经历的挽留,是对青春岁月、一切美好的一种挽留。

文学的题材多样,终有一种适合记录自己的过往。


文学是种陪伴,让人类不在恐惧。

我曾看一部动漫,名字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里面的主人公春树是一个格外内向的孩子,不喜欢交朋友,似乎是因为受过伤害,认为书中的故事比真实世界更有乐趣。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不乏存在安静的孤独旅行者,以书为城堡,盾牌保护自己。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便面临着自己是谁,为什么要来,来的价值是什么的的终极拷问。我们会感到无辜,迷茫,害怕,但通过文学阅读感受他人对人生的领悟,或许会使我们顿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红楼梦》中第一曲,何为缘起何为灭?
曹雪芹写《红楼梦》,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诉世人什么?
拼命生活是为了什么?
怎样才能真正读通、读懂《红楼梦》?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清代初中期文学之六:曹雪芹2
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