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欢喜》:觉醒的父母,才能帮孩子拥有最佳的命运轨迹

《小欢喜》热播,有两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场景一:刘静妈妈租房内,清华学霸满墙写下“我恨”。见此,刘妈妈若有所思。

刘妈妈在思什么?对她来说,内心是一种警醒,意识到:孩子教养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所以季杨杨在她的教养下,从冷漠不知规矩,逐渐变得乖巧体恤,主动改掉坏毛病。

场景二:乔英子在妈妈的期望与自己的理想夹缝中窒息,被逼跳河,怒吼:我就是想要逃离你!宋倩开始醒悟。

在跳河之前,宋倩从没意识到,对英子的教养问题,用自以为“爱的方式”强加在英子身上,最终一步一步把英子逼到崩溃。幸好,宋倩及时醒悟,最终与自己,与英子达成和解

可见,在孩子的教养过程里,父母的觉醒意识多么重要

为人父母,我们为什么会缺少觉醒的意识?

1.父母不觉醒的原因,首先是与真实的自己失去了联系。

父母也非圣人,对于真实的自己并未主动觉察,一旦与真实的自己失联,便感受不到自己的心灵,自然也就很难发现孩子的本真。

比如,一对功成名就的父母,往往期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功成名就,如果孩子只是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他们会非常的失望。

一个追求完美的妈妈,很难接受孩子身上的小缺点,往往不允许孩子犯错。

一个果敢勇猛的父亲,往往受不了一个行事唯唯诺诺、性格懦弱的儿子。

一个从小在情绪压抑的家庭中长大的父母,往往也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表达情绪。

凡此种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基于自己的“自负感”

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指出:

自负感就像一幅你戴在头顶的自画像,它从幼年开始形成,每个人都伴随着这个自画像成长起来。久而久之,你就混淆了这幅自画像与真实自我的关系,误将自画像等同于真实的自我,渐渐远离了真实的自己。

这幅自画像里,包含着每个人的性格、人生理念、行事风格、思维模式、情感烙印等等,它是你过往经历与人生道路的一种映照。

这幅“自画像”,充实着我们的人生,也对我们形成了限制

在“自画像”里,有我们想成为的那个“理想的自己”,它像一个模具一样套住了自己,带着这个“模具”成长的同时,也会将它套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它常常用“应该如何”来指引我们应对自己的生活,进而将“应该如何”的期望加之于孩子身上。

然而,这幅自画像并不是真实的自我,实际上,真实的自我是无限的,有更多的可能性。

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唯有倾听自己的心灵,抛开自负感的羁绊,你才能找到真实的自己,让自己的心灵与孩子的心灵相遇,感受孩子的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保有真实的自我。

2.父母不觉醒的另一个原因,将孩子当成自我的延伸。

大多数父母都很难将自己与孩子区分开来,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期望延续到孩子身上,而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人格是独立于自己的。这其实也是自负感的一种体现。

正如《小欢喜》里,宋倩妈妈对小英子的控制,就是典型的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

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与子女,一生都将牵牵绊绊。

我们会关心孩子所有的问题。从吃喝拉撒到交友、情感再到事业家庭,甚至人生信仰与价值体现,事无俱细,无微不至。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关心是很盲目的,常常无意识地将自己的个人主张、情感缺失、人生期望加注在孩子身上,主观地设计孩子的人生轨道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书中,曾经提到: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把孩子养成另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却忽略了孩子具有独立的灵魂。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横加对孩子的控制与干涉,让孩子与真实的自我日渐偏离。

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将自己与孩子区分开来。只有从灵魂深处认识到,孩子不是自我的延伸,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我们才能开始觉醒,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父母应该如何走向觉醒?

“觉醒”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认为,“觉醒”的意思就是保持真正的清醒,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都保持清醒。其中包括能够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

具体到教养孩子上,就是要依从孩子的本性,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服从我们的愿望。

  • 父母要走向觉醒,首先要觉察并面对自己的不觉醒。

不觉醒与觉醒不能完全割裂,觉醒也是从不觉醒中萌生出来的,觉醒的大门对每一个人都是敞开的。

像开篇提到的,刘妈妈一直具备觉醒意识,觉醒的大门对她一直是敞开的,她能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去觉知孩子的教养方式,从面付诸行动。

宋倩与英子的和解,是从她的不觉醒中萌生出来的。

乔英子一步一步的崩溃,反复映照出宋倩的不觉醒。

从宋倩开始觉醒,亲密的亲子关系其实才开始。所以说,父母任何时候开始觉醒都不算晚。只是,我们需要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觉醒。

不觉醒分两种情况。一是未觉察,二是有觉察但抵触。

未觉察是指,我们从未检视过自己的信念、想法、价值观、情感烙印等。

比如宋倩对乔英子的控制,她认为这就是爱。但深挖原因就明白:她是通过控制的手段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

从饮食的控制,学习时间的控制,兴趣爱好的控制,学习名次的控制,志愿选择的控制等等,她都没有觉察自己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

第二种是有觉察但抵触。

当我们被告知不觉醒,我们的教养方式被否定,意味着自己必须要改变了。

但这改变,是痛苦的,也是充满恐惧的,那意味着过去建立起来的大厦轰然坍塌,一切重新开始,去面对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去面对全然未知的将来

所以,我们会本能地抵触。认为问题就出在孩子身上,很少能反思自己的责任,更无法接受我们自己比孩子更需要改变思想。

父母有觉醒意识,就要对自己的控制欲、虚荣心、自负感保持警觉,认清自己的成长经历给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可能带给孩子哪些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勇敢做出改变,迈向觉醒之旅。

  • 父母要走向觉醒,要学会容纳和面对真实的情感和情绪。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与孩子发生各种小摩擦,孩子的一些举动常常会激怒我们,唤起我们强烈的情绪。

比如:一个穷人家庭出生,受尽冷眼长大的父母,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受冷眼,被冷遇,因此会将矛头对向孩子或实施对象,发生过激行为。是因为这些冷眼与冷遇,触碰到的是自己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

一个小时候受欺负长大的父母,受不了孩子受一点欺负,于是抱怨孩子软弱,或抱怨学校老师或其他同学。这是因为孩子受欺负时,激活了父母的伤痛和无助感。

面对一些教养矛盾,我们感到失控、挫败、不安、焦虑。这时,我们常常因无法忍受痛苦和焦虑的感受而情绪失控,这种一触即发的状态,孩子的行为其实只是一个表层的原因,深层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内心有未解决的冲突。

父母的觉醒,就是要检视一下,是孩子行为本身存在的问题,还是自己内心的冲突导致的。

痛苦、焦虑、不安固然让人难受,但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无需恐惧,只是需要我们在内心开放一个空间,安放这些痛苦,而不是将痛苦转嫁给他人。

要成为觉醒的父母,就要学会容纳和面对真实的情感和情绪,冷静地面对各种不和谐的体验,接纳生活的本来面目,不回避、不忽视、不评判、不抗拒,同更深层次的自我建立联系,把自己和孩子区分开来,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问题,有智慧和有创造性地回应孩子。

只有这样,你才能彻底地信任自己的孩子,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真实的状态,恰当地对待孩子。

如何建立觉醒的教养方法?

《觉醒的父母》一书中提到:

觉醒的教养方法,首先是无条件地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本真。每个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权利以独特的方式表达最真实的自我,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权利。无论孩子的外在表现如何,父母都要一以贯之、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的最核心权利。

1.无条件地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本真。

通常,我们对孩子是有条件的接纳。

孩子考了好成绩,你夸赞他。

孩子乐观开朗,活泼可爱,你赞扬他。

孩子能歌善舞,才艺双修,给你挣足了面子,你夸奖他。

而孩子考试成绩糟糕,内向不合群,你埋怨他。

孩子没有什么才艺,不会给你脸上增光,你就在内心里不看好他。

这些情况,都不是无条件地接纳,而是附条件地认同。父母往往只认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认可他本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非常强调咨询中尊重来访者本身的意义。用在亲子关系里,尊重意味着即便孩子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去证明,没有实现什么目标,甚至孩子的外在表现不尽人意,我们也能仅仅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欣喜。

这才是无条件地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本真。

在五大心理营养中,第一个就是“无条件的爱”。如果幼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会在其后的一生去寻找。

无条件的接纳与爱,将直接决定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长和发展。一个孩子如果伴随着无条件的、与生俱来的“正当感”长大,会在内心建立起价值感和安全感,与自己建立真实的联结,能够坚定自己的主张,拓展自己的能力,同他人与世界建立联系。

2.重视纪律与约束。

无条件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本真,并非等同于放任自流,同时也要重视纪律与约束。

纪律是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一课,它让孩子学会判断,懂得行为的界限,对孩子是一种保护。坚韧、自立、责任感等品格的力量,主要来自于纪律。

首先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和孩子商量制定可执行的契约,然后履行契约精神。

一些重大问题的规则,一旦确立就不容商量,要坚定执行,比如睡觉、功课、尊重自己和他人等。因为这些是对孩子健康成长影响重大的事情。

一些灵活性规则,对孩子健康成长没有重大影响的,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商量确定规则,比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零食、报什么兴趣班、假期去哪里玩等事情。

其次是要培养孩子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这个时候需要家长教他如何做。

比如,明白对待学习的一些规则,但仍然学习吃力,拖延,学不好。并不是孩子不想努力,而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就需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再次,要为行为提供自然的后果

纪律意识的形成,有时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孩子从他律到自律,让自然后果发生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因果关系和建立自我责任感。

富有觉悟的纪律约束既要求孩子严格执行,也允许孩子自由地探索,设立行为的界限与真实自我的实现相互依存,纪律约束与接纳孩子相辅相成。

三是与孩子建立互动的回环式关系。

在传统意义上,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平等关系。

父母处于居高临下的压倒性地位,孩子处于弱势的地位;父母是权威,孩子是从属的角色。

父母只是单方面对孩子产生影响,亲子之间是一种单向的线性关系。

心理学家萨巴瑞博士认为,在觉醒的教养方法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父母对孩子不是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同孩子一起“共舞”。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影响,甚至孩子对父母的影响更大,更能促进父母的觉醒,亲子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回环式关系。在人生的旅途中,父母与孩子可以成为精神伙伴,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为人父母的核心使命是,放下“应该如何”的期望,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成为孩子的精神伙伴。

放下“应该如何”的期望,就要不断觉察:

自己的认知是否来自我们过去的经历?

孩子的问题,是否是自己言传身教遗留下来的印迹?

对于孩子,最真实的期待动机是什么?

每一个觉醒的父母,就要不断去尝试:

对自己过去的童年经历有一个正面的重新了解,从过去经历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意识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而不是将想要的“我们”投射到他们身上,强加种种愿望,变成“迷你版的我们”;

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自己的空间,满足自己的需求,活出自己的生命轨迹;

当孩子经历迷茫与痛苦时,我们的任务是陪伴他们,帮助他们缓解苦闷、坚定希望

如此,才能与孩子产生“回环式”的亲密互动。

觉醒的教养方法,不可能让一个家庭在一夜之间发生巨变,

就像《小欢喜》所宣扬的主题一样,波澜有时,牵绊有时,哭笑有时,最终,父母与孩子都会在其中觉醒,得以成长,这就是小欢喜的结局了。

孩子是明珠,来时空手;我们是蚌壳,去时赤脚。生命交迭,一去一来。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有“觉醒”意识的父母,帮孩子拥有最佳的命运轨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的觉醒》你让孩子走自己的道路?还是把孩子变成下一个你?
书籍详情
《父母的觉醒2:如何培养自觉的孩子》
《父母的觉醒》:5000字遗书,字字泣血,惊醒每一位父母
这年味,我欢喜
父母教养杰出孩子要做的50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