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超越思维的局限,方可摆脱是非执念

世界是一个大的“混沌体”,而人的认知只是一个小的“圆圈”。

人生所有的爱恨情仇、痛苦、执念都是产生于这个小的“圆圈”之内,当你突破这个“圆圈”之后,你认知到的才是大的世界。

而在大的世界里面,不存在事物的好坏和褒贬,任何事情都是万物混同其中一个展现面。

《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古时的悟道者,他们的智慧是有极限的,极限的终端在什么地方?宇宙在形成的初期,万物尚未成型之时,便是智慧极限的终端,到了这个终端就无法再延长,无法再增加了。

《易经》之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起源为“一”,“一”是什么?

“一”就是庄子所说极限的终端,在万物形成的初期,尚未成型之时,便是智慧极限的终端。

而在《道德经》思想中,老子说:一为始祖。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山谷得道而盈满,万物得道而生存,王侯得道才能称作天下的君主。

《道德经》中,老子列举了天、地、神、谷、万物、王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符合“一”的状态,便是一种合理自然。

道家反复使用的“一”,就是万物的起始,万物的初始形象。

《道德经》并没有直接的论述一的状态,但是我们由此可以判断,一就是所谓的大道。

它不是一个实体的物,而是万物生成的根源,如同我们所说“一”就是圆圈之外的混沌体,他是超越了主观情感的意识。

一的界限中没有美丑,没有荣辱,没有主观情绪的掺杂,它是事物本质的一个起源,在一的界限和状态之中,不存在内心妄为,一切都是无欲无求的境界。

能够真正的认识到了一,感受到了圆圈之外的那一个混沌体,就能摆脱自己对于生活的一些无端执念。

《庄子》就说:各种迷乱人心的辩术,都只是圣贤之人摒弃的东西,圣贤之人将这些迷人心性的说法抛之脑后,而追求事物的清明状态。

庄子认为就是因为认知有局限性,自己给思想加上了一个圆圈,所以在思维才产生了爱恨,是非、执念等等。

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不局限于自己的恶性思维之中,不拿自己主观的意识轻易的对事物进行评价,才能逃脱思维。

想要真正的感悟道,就必须抛弃自己内心的那个小的圆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让万物与我没有分别,这个时候内心便少了一些得失宠辱的心思。

《菜根谭》之中所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是很多人都向往的状态,所有人都希望淡看人世间的宠辱得失。但是所有的期望其实都抵不过内心的执念,自己仍然局限于愚昧的思维之中,有痛苦,有执念,得失之心太重。

要摆脱这一些执念的根源,其实都需要从本质出发,脱离自己思维的小圆圈,正确的认知自己“圆圈”之外的那一个混沌体,就是《道德经》之中所说的一,也是《庄子》之中所说的混沌体,那一个极限的终端。

文|国学书舍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齐物论》(十)事物的两面性
庄子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庄子·齐物论】齐物的四个境界
强光中∣庄子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智慧?
倪培民:要“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破偏极思维
庄子与庄子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