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日本社会创新实践引发的思考:自我认知与集合影响力


摘要:

社会创新领域的方法论不仅得到了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的关注,也汇集了来自商业部门的瞩目。对解决社会问题途径的探索不仅可以使企业尽到其社会责任,同时也能帮助企业在成熟市场发掘到新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本文在整理社会创新理论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探讨集合影响力这一新途径的实践方法,如何才能使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以及公共部门等一起设定共同目标,携手并进来解决社会问题?

为什么要谈社会创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运用商业手法,解决社会问题”的潮流在全球兴起,在日本也从2000年代初期受到瞩目,被称为“社会创业家”或者“社会企业”,近年来则主要被称为“社会创新”。社会创新一般指“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将前所未有的思路和想法结合起来从而引发变革,催生新的社会形态”,有时也用于表述与社会创新相关的动向,项目和手法。

社会创新对于企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参与社会创新,绝非仅限于企业履行其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范畴,可以说已经成为企业战略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在成熟市场中面临发展瓶颈的企业来说,发掘社会需求,摸索自身如何参与解决社会需求的过程,有助于企业重新理解市场,突破瓶颈。

今天,通过与包括企业在内的多方行动者合作来实现社会创新,突破单打独斗局限的新途径正在形成。这就是被称为“集合影响力”的新潮流。本文将回顾社会创新领域发展至今的历史以及对现阶段的思考,阐明社会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组织发展,人才培育甚至对于企业进化本身来讲必不可少的途径。

何谓“集合影响力”?

集合影响力具体被定义为:“由来自不同领域的关键人物所组成的群体,为了解决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设定共同活动纲领的参与方式”。集合影响力在五个层面上与以往合作方式完全不同。

  • 第一,为应对一个社会问题,所有有可能参与的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

  • 第二,所有参与方对如何测量和评估成果达成共识。

  • 第三,各参与方的行动相辅相成。

  • 第四,各参与方始终保持沟通。

  • 第五,有专业机构和旗下的专职工作人员来协调管理整个过程。

通过这五个层面,所有参与方都能放下各自的目标,发挥自己的强项,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集合影响力处在社会创新理论两大脉络的汇集之处。一条是运用商业手法来提高社会影响力的理论脉络;另一条理论脉络认为只有建立起个人-组织-社会的连接,改变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意识,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

理论脉络1 :商业精英挑战社会问题的时代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引入商业手段及管理、思维方式的动向开始受到注目。90年代后期,随着IT创业热潮的到来,社会创业热潮也接踵而至。与此同时,社会领域的投资和财务管理也导入了商业思维。在这个潮流中,如何规模化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大问题。

要共享更多的实践经验,解决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需要扩大的不是某一家机构的规模,而是影响力本身。要达到社会创新的规模化,原有的思维和方法已经力不从心,于是出现了与另一个理论脉络的重合。

理论脉络2 :个人价值和思维模式的变化

社会创新理论的另一个主要潮流认为,世界是个体有意无意的行为和习惯的累积,反映着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现状的趋向是如何生成的,理解其构造,才能更深层次地引起社会变革。这是一种追求系统性变革的理论脉络。这一脉络具体体现在经营学领域的组织发展理论以及对系统学的应用,包括系统性思维,冲突的解决,社区开发等领域专家们的对话等方式。我们对人和组织,区域和社会如何才能真正得到改变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实践,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变化也被称为社会创新。

主张运用商业手法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种理论脉络,其前提依然是“问题存在于我们身外,需要我们去解决”的既有思维方式;而第二种理论脉络则认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呈现为复杂系统的分形结构,社会问题同样存在于我们自身。通过对话和观察,我们可以认识到包括自己和他人在内的系统力学,探索新的可能性。

“自我”-“事业”-“社会”的关联性

1.“事业”与“社会”:变革理论

社会创新理论的另一个主要潮流认为,世界是个体有意无意的行为和习惯的累积,反映着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现状的趋向是如何生成的,理解其构造,才能更深层次地引起社会变革。这是一种追求系统性变革的理论脉络。这一脉络具体体现在经营学领域的组织发展理论以及对系统学的应用,包括系统性思维,冲突的解决,社区开发等领域专家们的对话等方式。我们对人和组织,区域和社会如何才能真正得到改变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实践,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变化也被称为社会创新。

主张运用商业手法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种理论脉络,其前提依然是“问题存在于我们身外,需要我们去解决”的既有思维方式;而第二种理论脉络则认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呈现为复杂系统的分形结构,社会问题同样存在于我们自身。通过对话和观察,我们可以认识到包括自己和他人在内的系统力学,探索新的可能性。

2.“自我”与“事业”

与揭示事业与社会之间关联性的“变革理论”同样重要的,是自我与事业之间的关联性。如果你的“事业”与其目的之间的关联性足够清晰,那么就比较容易和参与者深层次的动机之间建立起联系。当我们用心去思考为什么自己在做这件事,不自欺欺人,诚实地面对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时,自信和勇气就会油然而生,体现出更高的韧性和抗压力。我们能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吸收,下功夫积累创意,朝着理想目标执着努力下去。相反,如果只是为了他人,为了社会去拼命,而把自己放在一边,那么自我与事业之间就会产生断裂,创意会枯竭,最终精疲力尽。

3.“自我”-“事业”-“社会”

“自我”,通过从事某一项“事业”,来实现某一种特定状态的“社会”,而这个“社会”也会以各种形式在“自我”的日常生活得以体现。圣吉等人将之称为“对体系的感知(System Sensing)”。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对“自我”在体系中的代表性有所认知。

关于“自我”“事业”“社会”的关联性,1975年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在《创造的勇气》中的以下表述很精辟:“如果你没有表达自身的思考,不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就是对自己的背叛。而且,从不能够对整体做出贡献的意义上说,也是对共同体的背叛。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存在中有一个核心,没有这种勇气我们会感到心灵的空荡。空荡荡的心灵带来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懦弱。因此,我们必须永远把信念建立在自己存在的核心基础上。除此之外的任何信念最终都是不真实的。”

如何实现真正的集合影响力?

很多投身于社会创新领域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乎“自我”的感受,并同时拥有超越自我的动机。奥托·夏莫的U型理论称之为“源泉”,他们的动力来自于深处,所以才能持续下去。在持续的过程中,他们中每个人都能深层次地,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促发整体性的变革。在自我的独立性得到维护的同时,推进社会整体的变化。

圣吉等人将这种状态表现为“社会性场景的呈现(Generative Social Field)”。这也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都有的,通过身体感知所获得的“集合影响力”。关于个体与集体关联性的这种理解深受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方思想的影响。圣吉和夏莫等社会创新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很多都与东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念”也是以佛教为根基的。

巨大的社会变革需要的是个体,是“自我”。为此,企业需要能让“个体”成长,接纳多种多样的“自我”,时而与反对立场的人合作。为实现这一点,企业需要通过促进对自我的理解和接纳来构建能够发挥自我的企业文化。我们确信,通过加深对他人的理解,进而深入对世界的理解,一定能够开创新的市场,引导创新的实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深耕经典思想 提升理论现实阐释力
读《实践论》有感
生活与哲学》考点二十三创新的意义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61)
德鲁克黄金20条,中高层的必修课
学习毛主席《实践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