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从唐至宋宫市制度的发展

文:历史保温杯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的后半段,在诗的结尾,卖炭翁的炭尽数为宦官所强占,而他得到的报酬却只是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显示出宦官的苛刻残忍。

一、唐代中期荼毒黎民的宫市制度,宦官成为操控商业的主导者,百姓苦不堪言满怀愤懑,惨遭无情镇压

我们首先来看看唐代中期的采购制度。这种采购制度叫做“宫市”,是政府与民间的交易方式之一。《唐书》里是这样描述宫市的,“时宦者主宫中市卖,谓之宫市。”皇宫与官府所需要的日常用品等,都可以在民间采购。但是通常情况下,皇宫里需要什么,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商贩一点钱。就造成这百姓的劳动成果无法得到相应的报酬,辛勤与汗水尽付流水,这其实就是一种野蛮的掠夺,是对民众的极大的剥削与不公。

从长远看,也为社会的稳定与安宁埋下了许多的隐患。唐代的宫市制度成为一大弊政是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在《顺宗实录二》中写道:

“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买物,但称‘宫市’”。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德宗时期,宫市已经十分盛行,而宦官也逐渐成为商业事务的主导者,他们就像一个个细胞,深入其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密不可分,紧密相连。宫市的利益就是宦官们的利益,二者如同鱼水相依,花叶相谐。亦如一张巨网,所纠缠的是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得失。

宫市

从原来的“官吏主之”到现在的“宦者为使”。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的趋势,如果说之前的由官吏主导,还有一定的规则可循,那么在宦官掌控下的宫市,就完全沦为了他们弄权的舞台。宦官们设立白望,在民间留下耳目,方便他们巧取豪夺,牟取暴利。

他们借采买之名,行抢占之实。他们让“白望”们在民间低价收购那些价格较为昂贵的商品,有时候甚至是直接抢夺与敲诈,索要“门户钱”和“叫脚价钱”。从中,我们亦可窥见唐代宦官的跋扈与贪婪的作风。“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秦韬玉的《贫女》

试想,当市场的平衡被这外力所打破,社会矛盾如何不被激化呢?唐人秦韬玉在《贫女》中写道:“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表达了贫女未嫁的身世之悲与寒门子弟怀才不遇的伤感。用于此处,亦可聊表这些被剥削被奴役的百姓们的心声。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久之人人愤懑,不敢言而敢怒。后果就是贸易市场的混乱无序与萧条。百姓的反抗被无情地镇压,陷入生灵涂炭之中。

二、鱼水相依,采购制度的时代延续,宋朝宦官弄权下的黑暗交易缓和,“和买”及“买扑”制度深入人心,利弊并存

伴随着采购制度由宦官全盘操控的局面,朝廷的态度反复无常。“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禁之。至大赦,又明禁。”顺宗即位后,禁止过宫市,目的在于使得百姓们不再受到宫市制度的侵害。但是却没有明令取消它,宫市仍然存在,只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宫市的禁止始终无法真正实现。

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究其原因,还是利益问题。朝廷并非不知取消宫市的好处,只是不能取消。这就要说到为什么要设立宫市了,宫市的存在是为了宫廷服务的,宫中没有可供生产日常所需用品的地方,因此需要在民间采买。

无论在什么时代,这都是必要的,只不过它在演变的过程中慢慢变质了,从官民两利到损民利官。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尽管宫市制度存在着许多害处,但它仍为朝廷所用,满足宫廷的需要。废了它,朝廷无法继续正常运转。由此可见,政府不会主动废止宫市制度。

现在我们再来看宋代的采购制度。宋代的采购叫做“和买”,是说国家向老百姓出钱去购买物品,这些物品包括丝绸布帛之类的纺织品。宋仁宗时期就开始实行和买了,政府提供资金,而农户则上交丝织品。这个和买的政策一开始是惠民利民的,类似于王安石变法时的一项重要举措,那就是颁布了《青苗法》,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庄稼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官府借贷给百姓,利息较低,从而抑制在民间泛滥成灾的高利贷。

王安石变法

国家向百姓们购买丝织品,为他们提供了经济来源,弥补收成不好的损失,解决了他们在经济上的燃眉之急。这样,百姓们就无需再去向富户地主们借高利贷了,他们不再会被高额利息所困扰,不会因此而倾家荡产、流离失所。对于一辈子与土地为依的农民来说,这当然是一个惠民政策。百姓生活有了保障,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才有积极性,宋代商业的繁荣可想而知。

这种和买政策在一开始所取得的积极作用是唐朝中期的宫市制度无法相提并论的。宫市是满足宫廷的需要,是为私,而和买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利民之举,是为民。自然不同。

宋代除了和买,还有一种采购政策,叫做买扑制度,所谓的买扑就是竞价购买,广泛应用于特许经营权拍卖、官田出让、商税承包、政府采购等诸多范围。政府如果要采购什么东西,就可以在民间进行招标竞价。对于市场的活跃与商业的发展有利,也可以为今天政府的采购等提供借鉴。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明状添钱”的买扑方式,就相当于今天的拍卖。政府就是主持者,将想要购买的人聚集在一起,公开的叫价竞价,最后出价最高的人获得该物品。这恰如平静的湖泊中注入了一流活水。

宋朝买扑

当然,事无绝对,和买制度不是一直有利的,它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如政府出资购买丝帛,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官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市场规则去决定交易的价格,政府还可以要求百姓们直接交现钱,并且远远高于税钱。这样的话,官府就可以赚差价以牟利,那么百姓利益就要受损了。交的钱与借高利贷后的高额欠款并无多少区别,吃亏的还是百姓。

更有甚者,和买完全变成了百姓必须上交的赋税,称为“白著之赋”,大大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本是惠民之政,民却深受其苦,可谓憾矣。理学大师朱熹就说过:“白著之科反为一州之害”,可见荼毒之深。可是大部分的百姓们是抗拒不了的,甚至被迷惑。在官府的花言巧语的愚弄之下,百姓们依然选择了向政府借贷。

三、宋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是采购制度不断发展与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

宋代这种采购政策取得成效的前提与基础就是宋代工商业的高度繁荣。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以来就有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朝廷也将此定为国策。宋代不同,朝廷的政策是鼓励商业发展,明确提出不抑制商业的发展。

宋朝繁荣的商业

随着商业环境的自由,工商业经济重心南移,取得长足发展,坊市分离,瓦舍勾栏兴起,海外贸易繁荣等。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宋代实行和买,买扑等采购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繁荣,才有官民贸易相通的可能。再有就是宋代的赋税制度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宋代沿用并发展了唐代的两税法,向百姓征收两税,其中的夏税就有丝绸等丝织品。提高了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这样才谈得上政府向民间采购。

两税法下 宋朝经济结构与西欧社会经济结构对比图

和买制度在前期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让百姓获得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生产环境,青黄不接的时候不用去担心没有收入,无法养家糊口,政府的采购给他们吃了一粒定心丸。这是唐代中期的宫市制度无可比拟的。

但是,步入后期,和买不可避免的走上了宫市制度的老路,官吏弄权,最终使它变成了害民之大弊,有始无终。不可否认的是,宋代的政府采购制度比起唐代的宫市,是发展了的,它的类型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几种不同的采购方式。在经济上的作用、影响也是有利的。而不是只给民间经济带来压力和打击。

唐代的采购制度是充满剥削与压迫的,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与发展,我们要看到它的进步,认识它的不足与缺陷。这样才能推陈出新,实现飞跃。这也是以史为鉴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了唐宋两代的采购制度的差异与共同存在的缺陷,就可以联系现如今的政府采购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将这些经验与教训运用到实际中去。古有一年辛苦尽成空的卖炭翁,今当不逢矣。

参考文献:

《唐书》

《顺宗实录》

《唐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唐明两朝宦官和奸臣的不公平采购
施小惠忘大义:唐德宗将一手好牌打烂
《卖炭翁》中的老人最终迎来了什么样的结局?史料中记载得很清楚
从白居易的《卖炭翁》我们看到了唐朝的历史沉浮
比《卖炭翁》更有价值的《卖柴翁》,为何很少有人知道?
从卖炭翁看唐朝的灭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