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是人性心理分析


往期回顾:哲学孕育了人的灵魂


推荐阅读:人性心理分析的文化视角

阎老师的理论很清晰,没有试图覆盖所有东西,而是从一些具体的角度切入问题。其中我比较欣赏的是从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从个体的角度去看世界,这样的角度对我很有用,有助于我达成内在和外在的统一。

阎老师讲到,咨询要用在理性的人身上才会有效果。对这一点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自己在学完形心理,对心理学有一些了解。咨询师要面对很多情绪化的、没有理性的人,咨询过程中需要充分经验对方的情绪和感性,达成共情,这之后理性才会出现。我觉得,咨询不一定非得对理性的人才能起作用,有些问题不是通过语言能解决的,只要表达足够的共情,充分经验他的感受,求助者内在会逐渐清明。

最近阎老师讲了很多与意向有关的话题,说意向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内在的和外在的内容。我很想贯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逻辑上、在意识层面也很认同这样的理论,但习惯上还是倾向于回到内在,与外部世界的科学性产生割裂。我的想法是通过有生命力的创造达到内在和外在的统一,靠创造激发更多的活力。在我的感觉中,阎老师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性比较好。我想问的是,意向是不是一个流,它上面有不同的点,我处在偏内的部分,阎老师呈现的是偏外的部分,是不是每个人所在的点会有差异?我爱人就比较喜欢对外沟通,和外在接触的时候很有激情,一个人待着就不行,会觉得很难受。我跟她完全不一样,我的能量好像偏内,内心比较平静,有时候会有种激情消退的感觉。如果意向是一段线的话,是不是说我的稳定点在偏内的一端,我爱人在偏外的那一端?

我很清楚投入创造或者内外统一的时候人会比较有激情,但我很少能有这样的时刻。大部分的时候,我的意向是向内的,不至于回落到原点,但至少在偏内的方向。是不是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个人意向的稳定点都只有个人自己知道?如果合一的中间点是最佳黄金点,是意向状态的最佳呈现,是不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点上,都有不一样的特质?我感觉每个人的点都不一样,虽然我觉得创造很有必要,追求人物合一的状态也很重要,但我就是很难达到那种状态,还是会习惯性地回到内在。

总的来讲,我目前正试图从头脑层面理解意向的运动。阎老师说,意向是在存在感推动下达成与文化的互动的。从逻辑上,我能够理解这个过程,但我内心其实并没有那么深刻的体验。追求这种体验可能会成为我成长的一个方向,但目前对存在感的推动作用和意向的方向性运动还不是理解得很清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每个人本身就有自己的那么一个点,我的点偏内在,有的人偏外在,如果各人都有自己所处的点,是不是变动就会很难?

@学员T

你说的是意向平衡点的问题。如果成长过程中很长时间意向都是向外的,小时候父母管控比较严,灌输了很多外在的价值标准,到一定的时候,意向就会反弹,转而向内在寻求。相反,原先一直比较自我的人有可能会成长为更加关注外在的人,乐于服务社会,寻求与他人的合作。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程度上,意向会反向发展,所谓盛极而衰、物极必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向的动力有多大,反向的动力也有多大。要具体讨论意向的平衡点,就不得不关注个人的经历经验,正是在过去的经历经验的正向、反向推动下,人才会表现出当前的意向平衡状态。

关于情感性和理性我想说的是,情感性的人固然能用情感性的方式解决一些问题,但有些问题是无法用情感性的方式解决的,所以很多情感性的人会活得很累。有些艺术家很自我、很有激情、很有情感,这些状态都很好,但是唯独很难去面对这个世界,对文明不是很适应。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理性的介入,对这种情感和理性严重失衡的状态做一些调整。

我一直强调意向性,强调逻辑的一致性,但也并不想否认多样性的存在。在判断中,情感的参与确实也很重要,可以说,情感判断是价值判断甚至理性判断的基础,比如,同情心就能让人产生道德感。情感和理性是互补的两个方面,情感的意义在于能在理性之外提供另一种与世界共通的桥梁。我重视理性不是为了打压情感,而是想从纠偏的角度讨论理性对当下环境的意义。现实的问题不仅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也在为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任何思想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不断进行阐述。人性心理分析的整体视角及其对理性对逻辑对一致性的强调恰恰是当前环境的需要,是纠偏情绪化氛围的需要。

对意向外向性运动的强调同样也是出于对现实偏颇的考虑。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道德修养往往要求人们放弃利益追求,把道德和利益放在了对立的位置。这就导致国人对现实价值的忽视,对现实创造不感兴趣。国人因此焦虑,也因此没有办法全心全意地投入社会工作。想扭转这一局面,首先要引导意向运动的外向寻求。在这方面,新教理论复兴带动的资本主义复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新教理论开宗明义,提出每个新教徒都可以通过工作的形式服务于上帝,由此肯定了工作和生活的现实价值、现实意义,在现实和天国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性心理分析的基本观点在西方人看来都是常识,没有必须再去特意强调。但东方的现实情况完全不同,人们还陷在意向的内在循环中找不到出路,对意向的外向性、对理性的强调因此很有必要。用汤因比的观点讲,真正的学者要能用对方的眼睛来看自己,要能从其他文明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文明。文化要保持自省与觉察,必须秉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在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中找到能弥补自身不足的文化因子。

我不讲精神分析,不讲格式塔,不讲家庭系统排列,不是说我对这些理论不够了解,也不是说这些理论不够好。我只是从文化的角度看到了国人精神现状的独特性,我以为这种独特的精神现实需要一套有针对的疗愈理论和技术,因此我才会拿出人性心理分析理论和意向整合治疗技术。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我相信精神系统当中也有这样一个支点,我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寻找这个支点,最终找到了精神运转过程中的意向点,把这个点研究透了,精神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在我看来,由意向切入人的内在,是一种最简易、最直接也最深刻的精神疗愈手段。在人性心理分析体系内,所有的精神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意向问题,要在意向层面去进行处理。意向是人性心理分析的核心概念,也是精神系统的支点。

如果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就像布伦塔诺说的那样,意向不是某种单一的存在,它是一个综合体,一种整体性的存在。这个整体当中涵盖了情感和理性因子,涵盖了人的欲望内容。通过分析和解构,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构成意向的各种元素,不同的元素比例对应不同的意向状态,对应不同个性特点。

如果不讨论意向,将很难解决国人面临的问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非理性反应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断的持续下去。只有回到对意向的分析和讨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到南墙不回头的悲剧根源才能被截断。着眼意向分析,对构成意向结构的元素进行分解,弄清楚欲望、情感、理性等元素在意向运动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分解得越细致,越有可能周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学习不能大而无边,那些什么都学的人看起来很博学,却往往难有深入的研究。想在某一领域有专业精深的研究,必须学有所专,抓住一个点去钻研。人性心理分析就是这样,不做太多的讨论,仅仅围绕意向这个核心概念去做理论搭建。

下面我们再谈谈什么是理想人格。一个人的人格不管是向内求还是向外求,都没有问题,关键是要能自我平衡,能够实现精神上的不焦虑。哲学最终目的是让人学会平衡,学会不疲累、不痛苦地存在。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对外在的政治环境有所要求,对个人的内在平衡也有所要求,内在平衡了,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自由自在地存在。当然,这之前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对客观规律、对外部世界有清晰的认知和接纳,要能在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有所创造。确切地说,人的生命过程应该创造不息,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发明家的创造在根本上和金钱没有多大关系,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需求,现代社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与此相关。支持这种繁荣的不是外在的经济利益,而是创造者内在的愉悦和意向平衡带来的快乐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创造能带给人高峰体验,它满足了人在意向层面的平衡需求,是理想人格的必备品质。

人在创造中实现深化对世界的认识,也在创造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可能。可以说,没有意向的方向性坚持,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就不会向我们敞开,上帝不会为我们打开这扇大门,我们要用自己的意向去跨越去穿透。你的意志有多强大,专注有多持久,就能看到多少世界的真相。由此看来,真相本身并不是“真相”,真相是人的意向在对外部事物的进行渗透的过程中打捞出来的内容。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创造的热情。因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是为人准备的,一切与人无关的东西都无所谓真假。

对个人而言,你的生活由你创造,你的圈子由你搭建,你的未来由你决定,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下,你之外的世界无非是通往你的个人目的的桥梁或者工具,人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以意向为中心展开与世界的互动的。这不是一个获利过程,反映的也不是利益关系,而是精神对物质的赋义,是精神与物质的合而为一,是物我两忘的此在。如果我们能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就会发现,世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想怎样就能怎样,对客观规律我们要有基本的尊重,自我能量的释放要以现实条件为依据。创造是一种突破,是对现实障碍的突破,但它也是一种顺应,是对客观规律的顺应,在突破和顺应的平衡中,我们完成了创造,完成了思想和自我的表达、意义和价值的确立。

我们在创造中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参与了事物的运动,在意向运动的引导下改变或者说确立了事物的轨道。不管这种创造在世俗意义上有多大的体量,对个人而言,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它推动了主观与客观、内在和外在的统一,促成了人与世界的融合,让人的存在变得清晰而生。

确实是这样,中国人感性的多、随性的多,理性的很少,有科学意识的很少。西方心理学对感性内容和人的本性研究比较多,好像确实不太适用于中国人的现实需求。

关于意向的平衡这一部分,我的理解是创造是关键,平衡是在有意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目前是头脑层面的理解,有了这样一个方向,但要想达到由内而外的触动好像还要在实践中去做一些体验。

另外,对立足自我去创造我也很有感触。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从与自己相关的部分着手,去做,去突破,在创造中确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去实践的生活方式。

我现在的问题是内在不够清晰,希望通过对意向的梳理去理清楚自己的状态。还有就是内外衔接不够,创造性的部分有待激发。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对人性心理分析很感兴趣,希望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让自己有所提升有所突破。

@学员T

意向运动的过程是人的欲念指向外部事物的过程,在人性心理分析理论中,人性的九大规定性其实就是意向在延展、运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九个代表性的点。严格来说,人性心理分析是意向心理学的一脉,是意向心理学在中国的一个分支。

人性的九大规定性中那九个点是怎么选定的,为什么会选定这几个点?在我看来,这九大点是对意向的解剖和细分,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认为。

@学员T

人性的九大规定性是人的精神运动必然会经历的一些点,从早期的依附性开始,慢慢发展成二元化,再经过自己的体验、经历达成个性化的状态,这个过程中由存在感推动,推动不断加速形成意境化状态,过度意境化造成的压力又让产生变通需求,转而和外界打交道,在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往意义化的状态延申。整个过程反映出的是从无到有、从内到外的变化,这其实就是意向运动的规律,也可以说是精神运动的规律。

意向是一个指向——即将达到但还没有达到——过程,这个过程呈现了人对世界的反应方式。每个人对世界的反应方式都会有所偏重,有人偏重依附性状态,有人偏重二元化状态,还有人偏重体验或者其他状态,每个人的落点不一样,意向的延展也就不一样。从整体上来看,这人性的九个点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共同影响着意向的运动,往往在前面一点上是什么样的表现,到后面一点必然会有对应的表现,要想从整体上把握意向的发展就必须把这九点连贯起来看。

我回头细看一下教材中对九大规定性的介绍,之前一知半解,现在再看应该会有不同的理解。

@学员T

真理越辩越明,多几次有针对性的讨论,你慢慢就会理解人性心理分析的理论系统。人性的九点就是意向运动的过程呈现,九个点构成一个循环链,第九点和第一点其实就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只不过一个是高级阶段,一个是低级阶段,从整体的运动趋势来看,这个循环结构类似黑格尔所处的螺旋式上升。要想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个系统,可以好好地研究一下心象牌。心象牌的设计完整地体现了人性心理分析的理论结构,九宫格里的九点相互之间环环相扣,其中阴阳鱼的互动方式表现了每个点的自转和公转。整个牌面把精神结构成了时间线式的排列,由此把含混不明的精神状态表达的一清二楚,这是心象牌的魅力,也是人性心理分析因为紧扣意向核心而表现出的优势。



推   荐   阅   读

养出“好孩子”

孔融之死从让梨开始

精神启蒙要趁早

创造力不足是内在系统断裂的表现

论教育

请把孩子当人看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心理咨询 · 家庭教育 · 阅读成长

南京长江书院人性视窗

咨询热线 / 18012902959 

为人的个性化发展

提供人性化的成长空间

爱这个世界,过自己的人生。

自由  自主  热忱  专注

友爱  担当  节制  美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交易时人性是如何给自己挖坑的
品德与爱
“悲剧人”-精神分析人性论的重构
熊玲:梦说“中药与精神分析”
何良:“知行合一”的心理学视角
精神分析诊断:人格中的分裂样因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