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淑珍:有儿有女有退休金,晚年却和丈夫住养老院,原因令人感动......

“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于淑珍演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是那个时代的流行经典。她演唱的《泉水叮咚响》《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歌曲,至今仍广为传唱。

在那个年代里,于淑珍名气远胜今天一线明星,在业内也德高望重。她育有一双儿女,但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位老艺术家,却在84岁的时候,携手自己老伴住进了养老院。

于淑珍《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现场掌声不断


长姐如母,16岁打零工

1936年,在河北省东光县的某个农村,于淑珍出生了,她是家里的老大,虽然那时候社会并不太平,但作为家里的长女,于淑珍还是很幸福的。


但好景不长,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于淑珍的父母给她生了8个弟弟妹妹,她一下子从“长公主”变成了“长姐如母”。

小小的年纪她就开始领着弟弟妹妹去山上挖野菜,去河里捕小鱼小虾。


8岁那一年,操劳过度的母亲去世了。


眼看着嗷嗷待哺的9个子女,于父犯了难,又要种地养家,又要照顾孩子,一个人有十双手也顾不来啊。


于是,他就给于淑珍找了个继母。


继母人很好,不但把于淑珍姐弟拉扯大,还教他们识文断字。


1949年,于淑珍举家搬到了天津居住。


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于淑珍只上了一年学就进工厂打零工了,后来她被天津中大化工仪器厂录用,在那里学习制作化工仪器。

于淑珍很喜欢唱歌,那时候还不能说是梦想,只能说是培养个兴趣爱好来打发业余时间。


因此,她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有时间就去天津文化馆歌唱班学唱歌。

1955年,天津市举办职工文艺汇演,学了一段时间声乐的于淑珍跃跃欲试。本想着重在参与,没想到她居然取得了第一名。


除了得奖后兴奋了几天之后,第一名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多少改变。不过但凡厂里有演出都会让她出来唱几首歌。


有一次,天津艺术馆给农民示范演出,天津歌剧院的领导也来观演,没想到,于淑珍刚一开嗓,就被来看演出的领导给相中了。

直到一年后,一个姓闫的小伙子拿着一张调令来找她,跟她说:“于淑珍同志,你被天津歌舞剧院给录取了,你收拾下东西,跟我一起去报道吧”。


就这样,才20岁的于淑珍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华丽转身。


被同事撮合结婚 女主外男主内

到了歌舞团之后,于淑珍先是跟着团队唱合唱,慢慢地,她的嗓音和唱功被领导赏识,很快就开始领唱,独唱。

在歌舞团里有那么一群人存在,她们一见到单身的少男少女们,就会把他们祖孙三代摸清个底掉,然后,根据这些男男女女的情况进行匹配,这些人俗称“媒婆”。


她们相中了于淑珍,于是就采取集体攻关的方式,疲劳式的轰炸给她介绍对象。冥冥中注定的是,她们介绍的居然是同一个人,而那个人早已对于淑珍展开了追求。


追求于淑珍的就是给她送去调令的闫姓小伙子,他经常把在食堂打包的饭送给于淑珍,偶尔还会从路边采几朵鲜花送给她。但于淑珍的心思全在唱歌上,对闫同志的追求不为所动。

正好,那几个媒婆大姐给她介绍对象,介绍的还都是闫同志。于淑珍心想:想来闫同志应该挺优秀的吧,要不怎么那么多人都给她介绍。于是,她就开始跟闫同志相处,相处没多长时间,于淑珍感到到了他的正直与实在,两人很快结了婚。


婚后,他们生育了一儿一女。女儿刚出生四个月的时候,正好赶上她有好几部歌剧要演出,于是,她就带着女儿到了演出现场。

北方的冬天寒冷刺骨,她怕女儿被冻着,晚上睡觉时就把女儿贴在自己的怀里,到第二天,手臂都麻的不能动弹。
看到妻子这么辛苦,闫同志很心疼。


那个年代虽然女主内、男主外的色彩比较严重,但于淑珍是团里的骨干,她的事业发展的比丈夫要好。于是,闫同志不顾外面的流言蜚语,退居到办公室当了一名普通的干事,而且还承包了家里大部分的家务。


有一次女儿得了猩红热,于淑珍在外地演出,为了不影响她表演,丈夫愣是没告诉她女儿生病了,每次通电话也是报喜不报忧。

而丈夫像个妈妈一样一步不离地守在女儿身旁,直到孩子痊愈。


因为于淑珍有8个弟弟妹妹需要接济,她把挣的大部分的钱都用在了弟妹的开销上,闫同志对此并无一句怨言。丈夫是她一辈子的贵人,有了他的全力支持,于淑珍的事业开始走向巅峰,而她在去日本表演之际,遇到了另一个贵人,从此让她声名大躁,家喻户晓。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诞生

1976年,天津歌舞团去日本演出,于淑珍也在表演之列。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演出都是要经过审查的,更何况是出国表演。因此,在去之前,演员们来到北京汇报演出,知名音乐家吕远负责审查。

吕远创作了知名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还创作过100多部歌剧,是新中国音乐行业开始掘起的元老。

那时候去出国是很难的,要先坐火车到香港,再从香港乘飞机去日本。出发前,吕远去火车站送郭兰英和王昆,正好在无意间看到了于淑珍,他上前跟于淑珍打招呼:“小于,我看你们的演出了,我对你的印象非常深,有机会咱们合作吧。”

能得到吕远的赏识,于淑珍兴奋莫名,嘴上只简单地说:“好,好”,但心里却早已波澜壮阔:“这是要为我写首歌吗?”于淑珍怀着兴奋,奔向自己的远大前程去了。在日本紧张的演出,于淑珍很快就忘记了这会儿事,情绪也没有那么的波动,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生活。

1979年,演出过《雷雨》、《太平天国》、《林家铺子》的知名演员谢添要拍摄他从业以来的第一部喜欢影片《甜蜜的事业》,电影里有一首爱情歌曲,演唱者还没有定。

于是,他找来好友吕远商量,吕远立马上想到了于淑珍:“咱们找于淑珍得了,我看过她的演出,她嗓音很甜。”

说干就干,谢添让工作人员给于淑珍打电话,这时,正在练嗓的于淑珍被电话员叫过去,说是一个剧院打电话找她,她接过电话后,听到电话那头说:“北京电影制片厂要拍个电影,其中有一首歌想让你给唱,你能来试音吗?”

于淑珍答应得很爽快,没等多长时间,谢添把于淑珍从天津接到了北京。《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歌就这样诞生了。

这首歌成就了于淑珍,让她一举成名,于淑珍也成就了这首歌,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教材。有了这次的合作之后,吕远就经常找于淑珍来救场录歌。

那时候,天津到北京就是长途旅行,没有高铁甚至连快车也没有,车少的时候还需要专门打车来回。

有一次,吕远要录一首歌曲,想都没想就把电话给于淑珍打过去了:“小于,你快来,下午要录音”。

结果,下午吕远就真的在北京看到小于了,于淑珍录完歌之后,连个招呼也没跟吕远打就走了,更没有提报酬和路费的事。

吕远忙完了,等他开始复盘一天的工作时,忽然想起来没给于淑珍报酬和报销车费。他马上给于淑珍打了个“长途”,这时的于淑珍早就到天津的家里做第二天的早饭了。

吕远向她表示歉意,而她永远是那句:“没关系”。吕远的不客气与于淑珍的没关系,让两人的关系非常好。有了吕远的支持,于淑珍的生活应该改善了,然而,并没有。


上央视春晚,连唱四首

那时候的演员只是个职业而不是明星,挣得甚至比普通职工还少。歌舞团经常安排于淑珍去外地演出,而跟她在一起的是比她小二十岁左右的关牧村。

有一次,两人去广州演出,团里给补贴餐费3块钱,这点钱也只够买两块肉,买的青菜也都是老得嚼不烂的。


关牧村才20多岁,一次演出就要唱十几首歌,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她每次都吃不饱,而且菜心往往在嘴里的都消化了,还在外面滴流着一大截。

关牧村好几次都被饿哭了,于淑珍作为老大姐,就带着关牧村去找领导:“能不能让我们去隔壁的厂子搭伙,这里的伙食实在太差了。”

这样,她们的伙食才勉强涨到了五块钱,但也最多是不饿肚子了。

直到1984年,她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这一年,她应邀参加第二届央视春晚,她在舞台上一连唱了四首歌曲。

知名度有了,待遇也在水涨船高,到她1998年退休的时候,她的退休工资已足够维持她年老后的体面生活。令人吃惊的是,她做了一个决定,却陷子女于不仁不义之中。


住养老院?孩子不管你吗?

于淑珍的子女一个在天津一个在北京,他们两口子有个小病小灾的,子女都得放下工作去照顾他们。


老两口心疼子女来回奔波,两人一合计,去住养老院得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子女们都赶到家里你一言我一语地做父母工作:“作为你们的子女,现在你们退休了,要去住养老院,这让亲戚朋友们怎么看?不行,不能住”。


于淑珍知道孩子们孝顺,但她的决定无法改变:“别人怎么说我们管不着,我们老了,也想要自己的空间,住养老院也正好让你们腾出时间过自己的日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两儿女劝不动父母,也就默认了两人的想法。住到养老院之后,于淑珍终于有时间弥补年轻时的遗憾了。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不允许她上大学,虽然后来事业有成,但忙于演出,又没有时间,因此,没上大学的遗憾一直深藏于心。

现在退休了,有钱又有闲,她就报考了老年大学。

在大学里,她学习了几年书法,又学了几年花鸟国画。而且她学习也并不是浅尝辄止,有很多的朋友慕名来求她的画作。

初来养老院时,有人问她:“你是于淑珍吗?你怎么也来了,你没有孩子吗?”于淑珍当时就笑了,她说我有一儿一女,还半开玩笑地调侃对方:不是孩子不要我,是我不想要他们了。


养老院的院长知道她是知名的歌唱家,还想请她出山教别人唱歌,但于淑珍拒绝了,她认为会唱歌跟教别人唱歌是两回事。


而且她很清楚地知道带徒弟是要负责任的,她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把徒弟带出来,去承担这份责任。


于淑珍跟着一群没有代沟的同龄人,在养老院里过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怡然自得,子女们偶尔过来看他们,他们也乐于抽点时间来享受下天伦之乐。

结语

著名歌唱家李光羲老师曾说:“你看于淑珍的眼睛,八十多岁,清澈的犹如婴儿。这跟她的修为和品性是分不开的。”是的,于淑珍行走歌坛六十多年,奠定了她在音乐界的不朽地位,但依然是个低调、内敛的人。

而且她把这些品质也言传身教到了两个子女身上。

她不惧人言,住养老院不代表凄凉,更不是子女不孝;她懂得进退,知道要留空间给自己、给子女,互不打扰,才是父母子女间最美、最适当的距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4岁歌唱家住养老院16年,子女背上骂名,背后原因让人感动
歌唱家于淑珍:有儿有女为何晚年要住养老院?她的坚持让人泪目
见:于淑珍歌唱家
歌唱家于淑珍:晚年住养老院16年遭质疑,背后原因引人反思
著名歌唱家于淑珍:晚年带丈夫住养老院16年,背后原因令人感动
84岁的她,抛下子女,住进了养老院!她说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