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震老师跟你聊:原生家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来源:谢谢了,我的家

经常做客各大文化节目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来到《谢谢了,我的家》,很多粉丝非常好奇——康震老师是如何做到文采斐然、才思泉涌的?

他曾表示:“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要有品质、内涵、修养,所以在人生培养的第一步以及重要节点上非常关键。”

追忆自己的人生经历,让康震最为感恩的,是他那追求并践行耕读文化的书香家风:“我特别佩服我爷爷。我爷爷就是一个陕北高原不识字的老农民,家庭条件特别差,但他培养了自己七个儿女,子女们都通过读书,成为了教授、人民教师、部队干部等各行各业的人才。”

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耕读”是一个陌生而久远的词汇。这种在繁重的农业劳动之余还能挑灯夜读、刻苦进步的生活方式,是我国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文化基因。

所谓“耕以养身,读以明道”,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志士因为耕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在历史上留下或灵动、或深刻的一笔。于康震及其家庭而言,“耕读”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更是奋进的力量。

“我爷爷没有上学的机会,但他从小就渴望念书。”康震在《谢谢了,我的家》节目中分享道,当年爷爷在王家沟村王世昌家放羊,恰好王家办冬学,他想学,但主家不允许,于是偷偷站在门外窗台,用手指将窗户纸戳破了听课,“从那时起,他就深知求学的苦衷,认识到一个人没有文化是很难成器的。”

1949年解放之后,爷爷当上了村长,他不希望孩子们重蹈自己的覆辙。

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多方奔走之下,1950年春,一所叫马家坪则小学的民办公助小学成立了。爷爷自己担任理事会会长兼校长,殚精竭虑地筹备资金、修建校舍、制作桌凳……他对学校老师尤为敬重,每次开学或放假,都请人用毛驴驮着行李接送老师,逢年过节就请老师到家里吃饭。

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连远处村子的孩子也都愿意来这里上学。后来,政府加大了办学投入,改为完全公办,师资和规模逐步加大。这所学校,为家乡普及文化知识和提高村民文化素质,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对自家的孩子,爷爷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所有儿女都要读书。当时条件艰苦,两个舅公苦劝爷爷,五个儿子总得留一个在身边担水闹柴、招呼家里吧?女儿迟早是人家的人,念书有什么用?你这样,老了要遭罪呀!但爷爷毫不动摇,他把自身置之度外,完全为子女的的前途考虑。

驱使爷爷去做这一切的,最初就是一个农民的朴素向往。

“他把开铺子当成做生意的一种体面的形式,就觉得读了书,是能当掌柜的。”康震说,爷爷一开始就希望父亲可以当一个掌柜,还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让父亲念过两冬的冬学。半耕半读,又劳心神、又劳体力,但是父亲咬牙坚持了下来。

1950年冬,父亲和三位正规就读的高年级学生一起报考绥德师范学校。没想到,竟被绥师录取了。就这样,一个头上扎着毛巾、穿粗布棉袄棉裤、披一件老羊皮大衣的青年农民,从农田踏入了象牙塔。

一切来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康震说,父亲总是拿出干农活的劲头来鞭策自己——你去井上担水,就能担回来水,去山里砍柴,就能砍回来柴;那么你去教室,去图书馆,也就要有收获才行。

刚进校的时候,父亲学习还有点吃力,但是逐渐迎头赶上,闯入班上前几名。

紧张的求学路上也发生过插曲。父亲上学之后,家里少了个劳动力,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全靠爷爷一人支撑和维持。爷爷每次来县城看儿子,都显得十分劳累,除了种地之外,他还用人力拉车贩粮、贩炭。

“我父亲当然心急如焚,虽然再有一年就毕业了,但他还是艰难地作出了休学的决定。”令康震一家至今想来都感激不尽的是,学校领导对此非常重视,经研究决定,根据父亲在校的表现和成绩,予以提前毕业。

爷爷高兴极了,他对父亲说:“你管你走,家里的事有我,车到山前必有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用他的远见卓识,为孩子铺设了一条宽广的人生之路。

靠着知识第一个走出去的父亲,因此成了全家的榜样。

“不只是我父亲,他的兄弟姐妹都很努力地耕读。”说起家庭,康震温柔的神情中透露着自豪。

“我二叔康学斌,放弃了保送上高中的机会,回绥德参加完中专考试,很快就去打工。为了多挣点钱,在骄阳似火的七八月份,他承担了最繁重的运石料的苦活,每天差不多要干十多个小时。半个月左右完工之后,又与几个同学承包了拆除窑洞的艰巨任务,加班加点,不辞劳苦。”

那时,他被绥德师范学校录取了,距开学前三四天的时候,他带着约四十元的工钱回到家里。

“爷爷奶奶看着他晒得黑瘦黑瘦的,非常难过。当他把工钱交给爷爷奶奶后,爷爷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下你的几个弟妹上学的钱有着落了!’”

在康震的记忆里,“我的叔叔姑姑们特别团结,因为条件不好,反而更加相亲相爱、互相帮助”。

在贫瘠的环境中,他们也能乐观向上,共同为了更好的明天奋斗。从2011年起,全家人开始共同编纂一本名叫《我们家的沧桑岁月》的书,就是为了纪念那段穷且弥坚的珍贵记忆。

昔日苦涩的日子,如今再度咀嚼,竟尽是甘甜和芬芳。

唯有文化不死,方能灵魂充盈——这在康震和家人身上,得到了极为生动的诠释。

几千年来,在中国这个农耕社会,“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当然是谋生的根本,但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对知识的追求,一个民族就不可能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也许,如今我们再提及“耕读”,大家脑海里想到的是田园牧歌般的诗与远方,但它更应是根植信仰的、生生不息的崇高追求。

它对我们的真正启示是:无论何人、何时、何地,不管你多忙、多累、多苦,都不要失去对知识和学习的炙热渴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扬光大秦氏耕读文化之传统
王家鹏|我的父亲我的老师
陕西绥德 / 耕读 【诗歌】/《​戴口罩说(外二首)》
代代延续的耕读家风
耕读传家久,读书济世长
耕读传家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