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像牛一样劳动 像土地一样奉献

      学生时期的路遥。

      中年时期的路遥。

      延安大学中文系七三级大合唱留影(路遥,二排右四)。申沛昌摄


      本报记者马蕊 刘予涵

      根据路遥同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后,再次引起了全国对路遥及其作品和精神,甚至整个陕北文化的关注。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也把路遥的很多同学和朋友带回过去,带到他们和路遥在一起的日子。日前,本报记者特意采访了路遥在延安大学的学弟,也是他生前的好友,中央纪委驻司法部纪检组组长、著名书法家韩亨林。

      ■大学期间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路遥是延安大学中文系73级学生,我是74级的,是路遥的学弟。”说起路遥,韩亨林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记得很清楚,自己当时住43号窑洞,和路遥就隔一个窑洞。当时延安大学中文系就两个年级,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所以,教室挨着,宿舍挨着,一个老师教着。再加上路遥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一进校园就知道中文系有个路遥了不起。自己上大学后买的第一本书就是《延安山花》,里面就有路遥的诗歌。韩亨林很想见识一下这位学长。

      进入校园后,韩亨林很快也成为学校里的知名人物,两个人很快熟悉起来。“路遥是一个很傲气的人,他看不上的人根本不会搭理。”韩亨林回想着上学时的路遥,个子不高,1米7左右,眼睛也不很大,经常眯着,平时话比较少,总是抱着双臂、缩着肩膀、歪着脑袋,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韩亨林一边回忆,一边双手抱臂模仿着,歪着头注视着窗外,仿佛40多年前的路遥。好一会儿,他陷入回忆中,没有说话。

      时间一晃过去了40年,可是提起上学时候的事,韩亨林依旧如数家珍。他谈起他们一起编写《吴堡新民歌选》《红太阳颂》等作品,谈起他们一起建校劳动,谈起他们的生活和爱情。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韩亨林自己作词作曲的《青春在斗争中放光华》的歌曲,拿去给路遥看,当时路遥惊讶地看着他这个同门学弟说:“没想到你这家伙既写歌词还会谱曲呢,真是不简单。”也就是这一次,路遥和韩亨林从学友变成了朋友。回忆的闸门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采访中,韩亨林忍不住拨通了老同学王志强的电话,聊起了他们那段共同的青春岁月,聊起了他们当时都崇拜的路遥。

      韩亨林说,上学期间的路遥就突显了他的写作才华,在《陕西文艺》上发表了《歌儿伴着车轮飞》《银花灿灿》《不冻的土地》等散文和诗歌。他酷爱读书,涉猎很广,尤其推崇柳青的《创业史》,多次拜读,认为《创业史》是当代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

      ■和时间赛跑,用生命写作

      大学生活结束后,韩亨林和路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个从政,一个从文,但他们一直都有联系,彼此心里都有挂念。

      大约在1981年春夏,路遥因为父亲“毁林”被抓,便写信给当时在榆林地区行署办公室工作的韩亨林,希望他能尽快想想办法。没几天第二封信又来了,还是同样的请求。收到路遥的信后,韩亨林也很着急,一边想办法,一边给路遥回信,安慰他。一星期后,父亲被放出来,路遥再次写信对老朋友表示了感谢。韩亨林记得,路遥的第一封信写得很着急,大概两页左右,信上除了解释父亲的问题,还说:“自己现在也算小有名气,却连自己的父亲都帮不了,同学们知道会笑话。”同大多数陕北人一样,路遥非常爱面子。可惜在几次搬家的过程中,这些珍贵的信找不到了。

      1981年9月中旬,是他们毕业后第一次见面。路遥从延安来到榆林,住在榆林地区招待所,韩亨林和同学张治杰一起去看他。路遥拿出自己的中篇小说《生活的乐章》,请他们提意见。那天三个人彻夜长谈。路遥的作息一直不规律,透支着身体,这也为他日后生病埋下了隐患。“路遥当时说自己为这个小说写了三年,但这不是他最终的目标,他还会构思更宏大的作品。”这部中篇小说就是1982年轰动全国的《人生》。

      1987年夏天,路遥有事来榆林,特意去韩亨林家里做客,韩亨林和妻子刘俊敏(也是韩亨林的同班同学,路遥的学妹)就在家里做饭招待他。在家里的炕桌上,三人促膝长谈。

      那次路遥跟韩亨林说:“目前看来,在几届同学、校友中,从政你是最有前途的,搞文艺创作谁都不如我。”他充满豪气地说,自己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但这不是最终的目标,最终要通过手中的笔走向政治的道路,成为共和国的文化部长。

      韩亨林告诉记者,路遥一生有两个梦想,一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二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第一个梦想已经实现了,第二个梦想如果现在他还活着,说不定也能实现。1966年文革期间,他17岁就是“造反派”的领袖人物,已经初步显示出领导艺术和组织才能。1968年,他19岁已经是当时的县革委会副主任了。他在政治上极有抱负,可惜英年早逝。

      1987年秋天,路遥在榆林宾馆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韩亨林两次去看望他,一次和同学,一次是单独。让韩亨林没想到的是,距离上次见面才一个夏天,路遥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他的状态非常不好,脸部浮肿,目光呆滞,很少和大家交流,说什么都心不在焉,整个人像傻掉了。”回忆起这次见到路遥,直到现在韩亨林依旧非常痛惜。路遥的写作已经到了忘我的地步,完全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完全是在透支生命。韩亨林建议他先停下手中的笔,养好身体再写,可是路遥一直说:“停不下来了,没有时间。”仿佛一语成谶,写完这部《平凡的世界》,路遥也耗尽了他的一生。

      这是韩亨林和路遥的最后一次见面,不曾想到,这一别竟是天人永隔。

      ■像一支巨蜡,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1991年初,韩亨林调往中央纪委干部管理室,工作很忙,只是偶尔从同学那里得知路遥的情况。他知道《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也听说路遥的身体每况愈下,总是希望抽时间去看看这位学长和好友,却不想等来的是路遥去世的噩耗。

      1992年11月,路遥因肝病早逝,在北京的韩亨林得知后痛心不已。“他是一支巨蜡,照亮了别人的人生,却燃尽了自己啊!”

      韩亨林说,路遥对创作非常严格。为了这部《平凡的世界》,光资料就收集了十多万字,还深入到弟弟王天乐所在的铜川煤矿体验生活。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睡眠很少。写第三部的时候,精神和体力都已经高度紧张,极度疲惫,但他咬紧牙关硬是挺了下来。他完全是耗尽了自己的生命才完成这部巨作的啊,就如他作品中所言那样,完全是“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韩亨林说:“陕北人正直、善良、憨厚、纯朴、自信、倔强,用勤劳和智慧执着地创造奇迹、实现理想。”路遥就是这样一个人。韩亨林认为,经历过人生苦难的路遥的人格极具两重性:一方面,因为出身在中国的最底层,时常表现出自卑感;另一方面,因为极具才华,骨子里又非常傲气和自尊。他希望通过奋斗的精神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把这种精神赋予了作品的主人公。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他们都出身贫寒,但是并未屈服于命运,都想通过最大的勇气、最大的耐力、最大的智慧以及最大的劳动(这种劳动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的付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我价值。

      韩亨林认为,无论是《人生》还是《平凡的世界》,讲的都是平凡人的平凡事,但传导的内涵和精神却不平凡。路遥在作品中讴歌的都是奋斗、上进、付出,一个人要始终做到这一点,看似平凡,其实极不平凡。每一名读者几乎都能从路遥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挑战再艰难,都不应该怨天尤人,而要始终脚踏实地、勇于向前,这样才能一步步实现理想。这种正能量在当时启示、激励、鞭策了很多人,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精神力量。二十多年过去了,在浮躁弥漫的当下,路遥及其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精神力量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更加凸显出来。这也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播出后再次引发“路遥热”的重要原因。

      韩亨林非常赞同《路遥传》作者梁向阳(厚夫)对路遥及其作品的评价:奋斗者在这里能找到励志的精神支撑,社会学者在这里能找到对人的命运和尊严的关切,哲学家在这里能找到思维的深度,历史学者在这里能找到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的真实影像……

      ■牺牲了自己的亲情和爱情

      路遥是一个浪漫的人,他和林达当时的恋爱让很多人羡慕和眼红。

      韩亨林记得很清楚,上大学时,宿舍外面有洗衣服的水槽,来自北京的女知青林达就在这里给路遥洗衣服。对于他们这些穷小子来说,林达就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可是林达却深深眷恋着路遥,还亲自为他洗衣服,真是好命。那个时候,大家都穷,吃不饱,穿不暖,可是路遥提的是一个大大的、灰色的皮箱,手腕上还带着明晃晃的手表,“我老婆买的”,他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大学期间,林达在经济上、生活上、精神上给予了路遥很大的支持。毕业后一年多,两人很快结了婚,并在第二年生了女儿路远。

      路遥和林达是自由恋爱,他们的爱情曾经羡煞了很多人,可是成长环境的不同、生活观念的不同注定了他们的婚姻有很多矛盾。1987年夏天,路遥在韩亨林家做客的时候,他们海阔天空地聊了很多,大学时代、写作梦想、政治抱负,还有爱情和婚姻。路遥说很羡慕韩亨林和妻子,“生活习惯一样,吃饭能吃到一起”。就是这个小细节,韩亨林敏感地捕捉到路遥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但也仅限于此。后来才知道那时候他的婚姻确实亮起了红灯。

      路遥和林达后来的家庭生活很不幸,林达多次提出要离婚,这导致在路遥去世以后,舆论给林达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韩亨林却认为,不应该完全指责林达,林达非常不容易。“路遥是一个天才,他对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对于家人来说却是非常不幸,他的成功是牺牲了自己的亲情和爱情的。”路遥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写作中,根本无暇顾及家庭。林达本身也是一个才女,有自己的事业,让她完全放弃事业照顾路遥根本不可能。路遥需要的是一个像“巧珍”、“秀莲”一样的女人,而林达却是“黄亚萍”、“田晓霞”。他们两个的结合,属于“白雪公主”嫁给了“穷小子”,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很可能是悲剧。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林达在路遥的创作过程和家庭生活中,都曾给予了无私的奉献。路遥驾驭文字的能力很高,能处理好写作中的诸多矛盾,但驾驭生活的能力却不高,没能处理好家庭生活中的矛盾。

      路遥像古今中外很多艺术大家一样,感情生活很丰富。在和林达恋爱之前,曾和其他女子爱得死去活来,在被女方抛弃时想到过自杀。在和林达的婚姻要“触礁”时,他又想到曾经暗恋过的姑娘,甚至执着地要求韩亨林想办法找到这个人,帮他传达信息。可见,他是一个“情种”。正是经历了恋爱的甜蜜和婚姻的不幸,路遥的作品中关于爱情的内容写得很丰满、很细腻、很高尚、很纯真、很神圣、很感人,也很悲壮。

      采访进行了三个多小时,回忆起与路遥在一起的时光,韩亨林感慨万千。路遥纪念馆建成后,也一直没有机会回去看看,总是觉得颇有遗憾。希望能有机会去祭奠一下延安的学长、曾经的好友,希望他在天堂一切安好。

      “路遥是黄土高原的光荣,是陕北人民的骄傲。‘死而不亡者寿’,肉体上的路遥已去世多年,但精神上的路遥永远活着。他是我们的榜样,像一座高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学习和攀登。”这是韩亨林对自己这位好友及学长的评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路遥胞弟: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
“最悲惨作家”路遥:7岁被遗弃,惨遭初恋抛弃,死前被离婚,42岁不幸病逝
路遥女儿路茗茗
路遥去世前,妻子林达为啥提出离婚?有人用16字的总结,非常在理
平凡的世界,路遥的不平凡,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真正原因
路遥的一生:7岁被父母遗弃,2次爱上富家女,42岁吐血离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